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初诊伴肾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功能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伴肾损害的MM患者181例,其基线慢性肾脏病(CKD)分期为3~5期。对不同肾功能疗效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血液学反应深度、生存情况等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纳入181例初诊时即有肾功能损害患者,以277例肾功能正常(CKD分期1~2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大多数患者应用BCD和VRD方案。与无肾损害患者相比,肾损害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4.0个月对24.8个月,P<0.001)和总生存(OS)时间(49.2个月对79.7个月,P<0.001)均显著缩短。肾功能疗效有效组和无效组高钙血症(P=0.013,OR=5.654)、1q21+(P=0.018,OR=2.876)和血液学反应达部分缓解及以上(P=0.001,OR=4.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肾功能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后肾功能有效者的PFS时间和OS时间均较治疗后肾功能无效者延长(PFS:15.6个月对10.2个月,P=0.074;OS:56.5个月对47.3个月,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钙血症、1q21+和血液学反应深度是MM患者肾功能改善的独立预后因素。基线CKD分期3~5期的MM患者生存更差,治疗后肾功能疗效有效有助于改善PFS。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Mayo MASS、R2-ISS分期系统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初诊MM患者, 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荧光原位杂交(cIg-FISH)检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疾病分期并评估预后。结果 R-I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别有37例(10.0%)、264例(71.2%)和70例(18.8%), 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7、31和14个月(P=0.001), 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未达到(NR)、66个月和31个月(P<0.001)。Mayo MA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别有71例(19.1%)、140例(37.7%)和160例(43.2%), 中位PFS时间分别为43、27和19个月(P<0.001), 中位OS时间分别为NR、NR和35个月(P<0.001)。R2-ISS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有23例(6.2%)、69例(18.6%)、222例(59.8%)和57例(15.4%), 中位PFS时间分别为47、31、25和15个月(P=0.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T3综合征(LT3S)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诊治的211例初诊MM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甲状腺功能检查以评估是否合并LT3S。分析LT3S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11例患者中男119例、女92例, 中位年龄60(33~86)岁。与不伴LT3S患者相比, 伴LT3S组患者初诊时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 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1、0.018、<0.001), ISS分期Ⅲ期比例更高(P<0.001)。伴LT3S组较不伴LT3S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16个月对30个月, P=0.003)和总生存(OS)期(57个月对75个月, P=0.004)。在多因素分析中, LT3S是影响患者PFS(HR=2.114, 95%CI 1.271~3.516, P=0.004)和OS(HR=2.231, 95%CI 1.088~4.577, P=0.029)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T3综合征(LT3S)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诊治的211例初诊MM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甲状腺功能检查以评估是否合并LT3S。分析LT3S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11例患者中男119例、女92例,中位年龄60(33~86)岁。与不伴LT3S患者相比,伴LT3S组患者初诊时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1、0.018、<0.001),ISS分期Ⅲ期比例更高(P<0.001)。伴LT3S组较不伴LT3S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16个月对30个月,P=0.003)和总生存(OS)期(57个月对75个月,P=0.004)。在多因素分析中,LT3S是影响患者PFS(HR=2.114,95%CI 1.271~3.516,P=0.004)和OS(HR=2.231,95%CI 1.088~4.577,P=0.029)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LT3S和初诊MM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VRD)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接受VRD方案诱导治疗的150例初诊MM患者,评价初诊MM患者应用VRD方案诱导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2(1~38)个月,2例(1.3%)患者治疗早期死亡,148例(98.7%)完成诱导治疗。116例(77.3%)患者动员采集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物合格者101例(87.1%),其中采集物优秀者48例(41.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9%,3年总生存(OS)率为83%。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率为54.4%,≥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为77.3%,总体反应率为86.0%,微小残留病阴性率为46.0%。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的疗效与标危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遗传学高危患者的中位PFS时间较标危患者缩短(33个月对未达到,P=0.014),中位OS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达到,P=0.072)。血液学不良事件中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最高(72%),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减少(42%)和贫血(20%)。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中周围神经炎发生率最高(56.7%);消化道症状主要为便秘(30.0%)和腹泻(17.3%);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23.3%)和肺部感染(7.3%);转氨酶升高发生率较高(32.6%)。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初诊时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小板减少(90.0%对63.7%,P=0.001)、贫血(33.3%对13.7%,P=0.005)、中性粒细胞减少(54.2%对36.3%,P=0.038)、腹泻(27.1%对12.7%,P=0.030)、肢体水肿(20.8%对3.9%,P=0.030)、发热(20.8%对4.9%,P=0.006)、血栓(8.3%对0,P=0.016)、肾功能恶化(20.8%对3.9%,P=0.030)的发生率较高。结论VRD方案治疗初诊MM疗效显著,不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不良事件可控,但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q21位点扩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扩增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的72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138+细胞1q21位点的扩增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和预后分析。结果:72例MM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中位年龄58(33-80)岁。1q21位点扩增比例为45.8%。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1q21位点扩增的患者较无扩增的患者相比多伴有13q14位点缺失(P=0.041)和ISSⅢ期(P=0.002)。中位随访时间17.0(3.0-40.0)个月,1q21位点扩增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7.0和22.0个月,无1q21位点扩增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和OS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将1q21位点扩增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时间的高LDH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21位点扩增、17p13缺失和LDH≥220U/L均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1q21位点扩增在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初治MM患者中为预后不良因素,硼替佐米不能改善1q21扩增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7.
Yao H  Cen XN  Liang ZY  Ou JP  Qiu ZX  Wang WS  Xu WL  Li Y  Yin Y  Wang MJ  Dong YJ  Wang LH  Ren HY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67-670
目的 探讨SPECT/PET18F-FDG检查对淋巴瘤患者化疗早期及治疗后评价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8年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确诊的70例淋巴瘤患者的83例次SPECT/PET检查结果,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生存分析法.结果 40例患者化疗2~4个疗程后进行SPECT/PET检查,结果阳性者和阴性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5.5个月和15.5个月,2年的PFS率分别为12.5%和66.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总体生存(OS)期分别为12.5个月和17.0个月,1年OS率分别为28.8%和94.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43例患者在完成全部疗程后行SPECT/PET检查,结果阳性者和阴性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0个月和23个月,2年的PFS率分别为23.3%和83.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OS期分别为17个月和27个月,2年OS率分别为60.0%和1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PECT/PET检查结果对淋巴瘤患者监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非髓外病变(non-EMD)、骨旁髓外(EM-B)和软组织髓外(EM-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EM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15例NDMM患者,114例(22%)伴EMD患者,其中EM-B组91例(18%),EM-E组23例(4%)。通过卡方检验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3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轻链、肌酐清除率、细胞遗传学危险度、17p缺失、是否接受ASCT和诱导方案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EM-E患者M蛋白为IgD型,显著增高(P=0.021)。non-EMD、EM-B和EM-E 3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7.4、23.1和14.0个月,中位OS期分别为未达到、76.8个月和25.6个月,EM-E的PFS(对non-EMD,P=0.004;对EM-B,P=0.036)和OS(对non-EMD,P<0.001;对EM-B,P=0.002)最差,而EM-B与non-EMD组之间P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EM-E是NDMM患者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8.779,P<0.001),对PFS也产生不良影响(HR=1.874,P=0.050)。在未接受ASCT患者中,EM-B患者OS显著差于non-EMD组(中位76.8个月对未达到,P=0.029),但在ASCT患者中,EM-B和non-EMD组P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初诊non-EMD、EM-B比较,EM-E患者预后最差,而且EM-E是ND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ASCT能克服EM-B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诊伴髓外病变(EMD)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初诊伴EMD的M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EMD发生的部位、疗效、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51例患者中位随访44个月(范围7~98个月)。与骨外EMD组相比,骨旁EMD组溶骨性病变≥3处比例较高(P=0.033)、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P=0.016)、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较低(P=0.036)。初诊合并骨旁EMD组的预计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未达到、初诊合并骨外EMD的预计中位OS为38个月(P=0.056)。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初诊合并EMD的MM患者,血红蛋白<118.8 g/L(OR=0.139, 95%CI=0.040~0.488, P=0.002)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初诊MM患者合并EMD预后差,其中合并骨旁EMD的患者预后优于合并骨外EMD的患者。初诊时低血红蛋白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CNS-MM)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的18例CNS-MM患者在初诊及CNS受累时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按1∶3配对的初诊MM患者(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差异。结果CNS-MM自初诊时的中位发病时间为14.2(0.9~79.6)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0.5个月,累及CNS后的中位OS时间仅3.8个月。与对照组相比,CNS-MM患者IgD型多见(P=0.010)、贫血更严重(P=0.014)、骨髓浆细胞比例更高(P=0.013)、髓外病灶多见(P=0.001)、乳酸脱氢酶(LDH)增高(P=0.009)。基于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联合方案的血液学+CNS缓解率优于硼替佐米或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方案(75.0%对16.7%,P=0.019)。同时存在2个高危因素(高LDH、髓外病灶)的初诊患者,接受含免疫调节剂的方案可显著降低CNS-MM发生率(P=0.026)。初诊时高LDH(P=0.008,HR=7.319,95%CI 1.663~32.219)、存在髓外病灶(P=0.006,HR=8.054,95%CI 1.828~35.486)是发生CNS-M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NS-MM患者预后不佳。初诊伴有高LDH或髓外病灶的患者发生CNS-MM的概率增高。基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可能改善CNS-MM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非髓外病变(non-EMD)、骨旁髓外(EM-B)和软组织髓外(EM-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EM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15例NDMM患者, 114例(22%)伴EMD患者, 其中EM-B组91例(18%), EM-E组23例(4%)。通过卡方检验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3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轻链、肌酐清除率、细胞遗传学危险度、17p缺失、是否接受ASCT和诱导方案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 EM-E患者M蛋白为IgD型, 显著增高(P=0.021)。non-EMD、EM-B和EM-E 3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7.4、23.1和14.0个月, 中位OS期分别为未达到、76.8个月和25.6个月, EM-E的PFS(对non-EMD, P=0.004;对EM...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IgG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诊时血清IgG水平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血液科于2012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6例初诊IgG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诊时血清IgG水平分为A组(IgG≤64 g/L,n=41)和B组(IgG 64 g/L,n=25)。根据接受的化疗方案2组又分为沙利度胺(TM,n=35)组和硼替佐米(BTZ,n=31)组,分别分析2组间临床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及影响因素。结果:A组总体疗效率(ORR)和深度缓解率(CR+VGPR)均显著优于B组(P=0.008,P=0.036)。B组的BTZ组ORR显著优于TM组(P=0.028),A组的TM组ORR优于B组的TM组(P=0.048),其深度缓解率优于B组的TM组(P=0.05)。B组中高危细胞遗传学(HRC)患者显著多于A组(P=0.02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gG水平与血白蛋白(Al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49,P=0.000),与血红蛋白(H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00),与骨髓浆细胞(BMPC)水平呈正相关(r=0.328,P=0.007)。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组的PFS显著优于B组(P=0.015);A组的OS率显著优于B组(P=0.049);TM组与BTZ组的PFS与OS均无显著差异(PFS:P=0.695,OS:P=0.32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最大疗效≥VGPR和SRCs是影响IgG型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IgG型MM患者初诊时IgG 64 g/L是影响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血清IgG水平越高,细胞遗传学高危风险越大,疗效及预后就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轻链(sFLC)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62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分析初诊时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erum free light chain ratio,sFLCR)在MM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MM患者621例,其中sFLCR正常组(0.26≤sFLCR≤1.65)42例(6.8%),sFLCR低组(0.01sFLCR0.26或1.65sFLCR100)247例(39.8%),sFLCR高组(sFLCR≤0.01或sFLCR≥100)332例(53.4%)。sFLCR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患者初诊时血红蛋白降低,浆细胞比例、血肌酐、β_2微球蛋白(β_2-MG)均增高,合并细胞遗传学高危、DSⅢ期、ISSⅢ期患者均增多(P均0.05)。预后生存比较中,sFLCR异常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较正常组患者缩短(58.7月vs未达到,P=0.043)。Cox预后风险回归示,sFLCR异常和细胞遗传学高危均可作为MM的独立预后因素,且sFLCR高组合并细胞遗传学高危组患者预后更差,中位OS时间41.6个月,较合并细胞遗传学标危组患者中位OS时间61.4个月缩短(P=0.015)。结论初诊时sFLCR异常的MM患者肿瘤负荷高、侵袭性强,其中伴有细胞遗传学高危的MM患者预后更差,sFLCR可作为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使用硼替佐米维持治疗的MM患者23例和使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MM患者68例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比沙利度胺更能提高患者的PFS率(硼替佐米12、24个月的PFS率为100%、88. 89%;沙利度胺为72. 31%、47. 54%)和OS率(硼替佐米18、24、30个月的OS率为100. 00%、88. 89%、80. 00%;沙利度胺为91. 52%、83. 63%和72. 90%)。此外,硼替佐米对于年龄≥65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遗传学改变、髓外病变、肾功能异常、低血清游离轻链比、高β2-微球蛋白、贫血、LDH升高、诱导治疗疗效在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的患者的PFS时间比沙利度胺长。就2年OS率而言,若患者存在高龄、肾功能异常和髓外病变,硼替佐米2年OS率高于沙利度胺且有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均可以引起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结论:硼替佐米在维持治疗中的效果优于沙利度胺,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来说,建议使用硼替佐米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轻链(s FLC)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初诊MM且有行s FLC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的肾功能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方法分析s FLC在初诊MM患者肾损害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70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肾功能损害,相比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损害组的血红蛋白(Hb)水平低,血尿酸(Uric acid)、校正血钙(Corrected calcium)、血肌酐(Scr)、血清β2微球蛋白(S-β2-MG)、受累s FLC(Involved s FLC)水平均高;ISS III期、受累s FLC≥500 mg/L、行血液透析的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尿酸≥430μmol/L、ISS III期和受累s FLC≥500 mg/L均是初诊MM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用ROC曲线分析提示受累s FLC为705.0 mg/L,这是预测初诊MM患者发生肾损害的最佳阈值(AUC为0.727,P=0.003,敏感性为65.0%,特异性为82.0%)。患者中位随访31.0(1-84)个月,受累s FLC≥500 mg/L组和受累s FLC 500 mg/L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0和5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s FLC高比率组(κ/λ32或0.03)和低比率组(0.03≤κ/λ≤32)的中位生存期同样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7 vs 40个月,P=0.436)。结论:初诊MM患者肾功能损害组的受累s FLC水平高于肾功能正常组,血尿酸≥430μmol/L、ISS III期和受累s FLC≥500 mg/L是初诊MM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s FLC有助于肾功能损害的预测,受累sFLC的水平或sFLC比率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2月至2016年9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诊断并接受auto-HSCT治疗的5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56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23.2%(13/56)和78.6%(44/56)(P 0.01)。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CR+VGPR率分别为53.6%(30/56)和94.6%(53/56)(P 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71个月。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37个月,中位OS时间未达到;而采用未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27个月(P 0.01),中位OS时间为51个月(P0.01)。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发现,auto-HSCT后CR+VGPR患者及诱导化疗周期数小于6次的患者与PFS密切相关(P 0.01)。结论:auto-HSCT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CR率,延长PFS和OS时间。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诱导后序贯移植是适合移植的MM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维持治疗使持续CR+VGPR的患者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合并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160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骨髓、皮肤和其他部位组织病理活检结果是否合并淀粉样变性分为两组,即合并淀粉样变性的MM(MM+AL)组和M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160例初诊MM患者中,MM+AL组42例,MM组118例。在临床特征方面,MM+AL组的受累轻链与非受累轻链差值(dFLC)明显高于MM组(P=0.039)。诱导治疗后MM+AL组较MM组有更高的总缓解率(85.7%对79.7%,P<0.05)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76.2%对55.1%,P<0.05)。中位随访26(0.25~41)个月,MM+AL组与MM组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者的OS优于未移植组患者(P值均<0.05)。MM+AL组心脏受累患者的预后较MM组和MM+AL组非心脏受累患者差(P<0.001),中位OS时间仅为13个月。结论MM+AL患者和MM患者的鉴别诊断需行组织病理活检,尤其是dFLC明显增高患者。MM+AL组患者4个疗程诱导化疗后总体缓解率较MM组更高。MM+AL组累及心脏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7+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患者的临床及分子学特征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入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72例r/r AML 患者, 根据初发免疫表型是否表达CD7分为CD7+组75例, CD7-组97例。采用Mann-Whitney U和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子学及细胞遗传学特征, Kaplan-Meier分析两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 Cox回归筛选影响患者预后因素。结果中位随访19个月, CD7-组复发率23.71%, CD7+组复发率50.67%(χ2=13.428, P<0.001)。复发患者中CD7-组86.96%不表达CD7, CD7+组86.84%表达CD7。CD7-组和CD7+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25个月和5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28, P=0.003);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34个月和15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9, 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κ/λ比值(sFLCR)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并探讨4个疗程诱导治疗后sFLCR正常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并以受累与非受累轻链比值100为界将患者分为高比率组(sFLCR≥100或≤0.01)和低比率组(0.01 sFLCR 10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4个疗程诱导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同时,根据4个疗程诱导治疗后sFLCR是否正常将患者分为sFLCR正常组和异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与低比率组(19例)比较初诊时高比率组(24例)患者的血肌酐值、β_2微球蛋白升高;DS(Durie-Salmon)分期Ⅲ期B组、ISS分期Ⅲ期的患者较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个疗程诱导治疗后,与低比率组比较,高比率组疗效≥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的患者较少(P0.05)。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0(7-69)个月,高比率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33个月,低比率组为4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比率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41个月,低比率组中位OS未达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4个疗程后,sFLCR正常组与异常组中位PFS分别为35个月和33个月,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和44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初诊时sFLCR高比率组患者肾功能更差,疾病分期更晚治疗深度缓解率更低,疾病进展更早,生存期更短,临床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163例初诊的APL患者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临床血液学特征、治疗、毒性、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35(2~84)岁,早期死亡(Early death,ED)13例(8.0%),148例(90.8%)达到了完全缓解,存在附加染色体核型(Additional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ACA)23例(14.1%),FLT3-ITD突变19例(11.7%),低、中和高危组分别有38例(23.3%)、74例(45.4%)和51例(31.3%),联合化疗患者78例(47.9%),其中高危患者29例,低中危患者49例。ED患者的年龄高于非ED组(P<0.01);高危组ED比例显著增加(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42.5(0.1~156)月,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73.3%,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79.5%,中位PFS及OS均未达到。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治疗方案对PFS(分别为P<0.01,P=0.053)和OS(分别为P<0.01,P=0.021)产生影响。多因素分析仅年龄有较差的PFS(P<0.01)和OS(P<0.01)。而治疗方案对PFS(P=0.213)和OS(P=0.097)无影响。结论年龄和高危是导致APL患者ED的影响因素;年龄是APL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高危患者减少化疗被证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