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 HCM)合并与不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LVAA)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CMR诊断为Ap HCM合并LVAA的患者25例(合并LVAA组),同时期内按性别、年龄匹配25例Ap HCM不合并LVAA的患者(不合并LVAA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CM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合并LVA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6±16.0)岁,其中60.0%的患者≥50岁,男性多见(占68.0%),92.0%的患者伴有临床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及呼吸困难等,12.0%的患者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超声心动图诊断LVAA漏诊率达68.0%,其中88.2%为小室壁瘤(2 cm)。CMR结果显示,合并LVAA组与不合并LVAA组比较,有更多的患者合并收缩期左心室中部梗阻(40.0%vs. 0%)及心尖部心腔闭塞(92.0%vs. 5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扫描显示,76.0%的患者出现瘤壁透壁性强化,出现瘤壁透壁性强化的室壁瘤大小与未出现透壁性强化的室壁瘤大小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0±10.8)mm vs.(11.7±4.0)mm,P=0.033]。此外,合并LVAA组的总LGE量显著高于不合并LVAA组[(11.2±7.5)%vs.(5.7±4.8)%,P=0.014]。结论:Ap HCM合并LVAA有一定的临床及CMR特征,CMR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Ap HCM合并LVAA,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7-01至2013-01共1 19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检查,其中23例(1.94%)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男19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左心导管检查证实其中2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存在梗阻,其中7例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21例左心室梗阻患者收缩期压差为(56.8±12.9)mm Hg(1 mm Hg=0.133 k Pa);另外2例患者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室壁最大厚度为(21.8±6.3)mm,左心室横径(39.4±5.2)mm。心电图检查提示,3例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血管造影检查发现,6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并且均位于冠状动脉前降支。(2.7±1.3)年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2例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最常见于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这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匹配的300例ASHCM患者(ASH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原性死亡率、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不明原因晕厥、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ASHCM组左心室室壁厚度≥30 mm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pHCM组(14.0%vs 3.7%,P0.01)。ApHCM组和ASHCM组中分别有156例(52.0%)和168例(56.0%)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ApHCM组中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率显著低于ASHCM组(26.9%vs 76.2%,P0.01)。ApHCM组和ASHCM组分别平均随访(7.5±4.0)年和(6.6±5.4)年,与ASHCM组相比,ApHCM组心原性死亡率(1.0%vs 5.7%)、心原性猝死发生率(0.33%vs 3.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8.3%vs 40.3%)显著较低(P均0.01);不明原因晕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ASHCM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HR=4.62,95%CI:2.28~68.0,P=0.02)和不明原因晕厥(HR=8.56,95%CI:2.1~16.6,P0.01)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明原因晕厥是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HR=4.40,95%CI:1.5~15.2,P=0.02)。结论:排除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ApHCM患者预后较ASHCM患者好。  相似文献   

4.
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类罕见的肥厚型心肌病。该文报道1例中年男性因室性心动过速入院,电复律后心电图提示前侧壁及下壁ST段抬高,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重度心肌桥,随后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为左心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MVOHCM),心尖部室壁瘤(LVAA)。MVOHCM同时合并LVAA及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高血压患者心尖形态及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28例根据LVEF分为EH-A组(LVEF>65%),EH-B组(LVEF 50%~65%)及EH-C组(LVEF<50%),以正常血压的健康体检者52人为对照组。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观察左心室心尖顶角(θAP)和角度变化率(ΔθAP-R),心尖局部射血速度(VAP)。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ΔθAP-R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LVEF降低的判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H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增大(P<0.05);θAP在EH-A、B组减小,EH-C组增大(均P<0.05);ΔθAP-R在EH各组逐渐降低[EH-A(28.58±10.19)%比EH-B(22.54±8.98)%比EH-C(17.20±11.52)%,F=7....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及心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5例(男:女=3:2)临床诊断为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年龄16~73(44±2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左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并记录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基底部-左心室流出道-升主动脉连续压力.结果 5例患者中胸闷气短者4例,其中2例合并晕厥.所有患者心前区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且均存在左心室壁肥厚,室间隔厚度为19~31(23.8±5.4)mm,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为35~55(43.4±7.4)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3%~70%、平均为(64.2±6.9)%.5例患者均存在左心室高电压伴异常Q波,其中1例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另有1例患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导管检查证实收缩期左心室中部均存在梗阻,其中1例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中部收缩期压力阶差为45~102(68.6±24.1)mm Hg(1 mm Hg=0.133 kPa).心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前降支中段肌桥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另外,2例患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结论 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完善的左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有利于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是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一种特殊亚型。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pHCM的影像检查手段,操作简单,但有漏诊的可能;心脏磁共振视野大,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对心肌纤维化敏感,但检测时间长、技术要求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该文介绍ApHCM影像学诊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与超声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4例,纳入病例组,2017年6月~12月,按照年龄(±2)、性别一对一选择健康成人84例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门诊超声、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76例,进行敏感性对比。结果都有ST-T改变,合并心律失常28例,T波倒置76例(V4~V6导联21例),导致T波程度在0.32~0.99之间,伴左室高电压12例,ST段改变76例,下移幅度在0.12~22m V之间。病例组的I、a VL、V2-6导联的R波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LVSd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VSd、LVM、LVMI、LVGLS、RVL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急诊超声初次检查的敏感度81.88%高于心电图3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与心肌梗死相似,合并心律失常率、T波倒置率较高,心电图、超声量化分析具有较高的价值;但门急诊心电图、超声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敏感度并不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不同左心室构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尖形态及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1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4组,以38例正常血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分析左心室心尖顶角(θAp)及其收缩期变化率(ΔθAp)、心尖短轴缩短率(FSAp)、心尖和左心室流出道射血峰值速度(VAp,VLVOT)及其比值(VAp/VLVO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仅在高血压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组降低,其余组增高(均P<0.05),而二尖瓣环纵向收缩速度在各构型组均降低,以离心性肥厚组为著(均P<0.05).心尖顶角随着左心室重构进展呈先减小后扩大趋势,其中在向心性肥厚组最小、离心性肥厚组最大[(95.2±8.2)°比(81.6±7.1)°比(78.3±6.2)°比(98.0±9.5)°,P<0.05].心尖顶角收缩期变化率及心尖短轴缩短率也呈现先增强后降低趋势,且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组较对照组增大[ΔθAp:(15.6±5.4)%比(24.1±10.5)%比(30.8±10.3)%比(26.5±9.8)%比(14.3±10.0)%;FSAp:(37.1±5.6)%比(44.5±9.4)%比(47.3±10.1)%比(43.9±10.0)%比(33.5±13.5)%,P<0.05].在高血压患者中,ΔθAp与LVEF值中度相关(r=0.48,P<0.05),而在对照组,ΔθAp与LVEF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向心性重构阶段心尖收缩呈代偿性增强;心尖顶角及其变化率与心尖射血速度可作为评价心尖形态学和动力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对于缩窄性心包炎(CP)与限制性心肌病(RCM)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入选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CP的患者(CP组)和RCM的患者(RCM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无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疾病、心律失常等心肺疾病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心脏磁共振(CMR)检查基本正常,且性别、年龄与CP组和RCM组患者匹配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MR检查结果等。应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CMR-TT)技术计算入选者左心室二维及三维整体纵向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径向应变(GRS),以及基底部、乳头肌层、心尖部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并描绘左心室心肌应变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MR-TT技术指标对于CP和RCM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CP患者23例,年龄(42.1±16.6)岁,其中男性13例;RCM患者20例,年龄(51.1±20.7)岁,其中男性16例。同时正常对照组入选25人,年龄(43.4±9.7)岁,其中男性12例。CP...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pHCM)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组2011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入院治疗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25例,其中49例诊断为心房颤动(观察组),76例无心房颤动(对照组),心房颤动组平均年龄65.5岁,男性比例59.2%,非心房颤动组平均年龄59.5岁,男性比例84.2%。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治疗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pHCM患者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房颤动组年龄更大、纽约心功能分级Ⅲ者更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更低、射频消融术比例更高、住院时间更长(P<0.05)。两组心脏超声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女性(OR=3.170,95%CI:1.124~8.942,P=0.029)、LAD(OR=1.287,95%CI:1.149~1.440,P=0.000)是该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左心室后壁厚度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UCG)联合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I)在肥厚型心肌病(HCM)不同亚型临床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确诊为HCM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MRI检查结果及相关诊断标准分为心尖HCM(ApHCM)组21例,非对称性室壁HCM(ASHCM)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CMRI及UCG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钆延迟强化阳性率、左心室壁最厚处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CMRI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SHCM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舒张末期二尖瓣血流A峰值(A)、左心室流出道或中腔梗阻发生率、室间隔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E峰值(E)/运动峰值(e’)、侧壁E/e’、平均E/e’均明显高于ApHCM组,而室间隔e’、侧壁e’均明显低于ApH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F、E、E/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SHCM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或中腔梗阻发生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左心室分隔术对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筛选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后进行经皮左心室分隔术,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并随访术后患者的临床事件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共筛选19例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68.1±8.2)岁,其中18例成功进行经皮左心室分隔术(95%),1例因装置无法达到最佳位置而终止手术。2例患者出现血管入路并发症置入股动脉支架。在术后(252±170)d的随访中,所有成功置入PARACHUTE的患者无器械衰败、心原性死亡、血栓栓塞或心力衰竭再住院。术后3个月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明显改善(2.72±0.67 vs 1.67±0.59,P0.01),6 min步行距离由术前(462±96)m增加至(484±87)m(P0.01)。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由([137.4±19.1)ml/m~2降至(125.6±18.5)ml/m~2,P=0.0056],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由([89.7±22.3)ml/m~2降至(78.8±20.7)ml/m~2,P=0.001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提升[(34.8±8.1)%vs(41.3±6.2)%,P=0.031]。结论:初步的经验显示,使用Parachute行经皮左心室分隔术对严格筛选的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术后短期随访提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功能性指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预后随访.方法 对27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1~13年(平均5.2年)随访观察.结果 27例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异常T波深置,V_(3-5)导联最为显著,重者出现巨大倒置T波≥10 mm,胸前导联R波振幅V_4>V_5>V_3,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明显增厚15~37(18.0±3.3)mm,末次随访心尖部厚度(19.7 ±3.7)mm,左室心尖部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分别为1.7±0.3和1.9±0.9,随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前后未见显著差异.主要心血管事件为心房颤动,心功能Ⅲ~Ⅳ级,前壁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依据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深置及超声心动图心尖肥厚特点作出诊断,该病进展缓慢,一般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受累肥厚节段的分布和程度进行分析.方法 连续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22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的肥厚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等.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男163例,女62例,平均年龄(50.4±14.5)岁.2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无症状,系通过体检发现.19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1例伴发晕厥.21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73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12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发现95例患者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32例患者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高血压50例,合并冠心病14例,合并糖尿病5例.225例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平均为(39.4±8.3)mm,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平均为(47.8±5.5)mm.依据9节段分析法,32.1%的节段受累.非对称性肥厚患者222例,其中室间隔受累198例,对称性肥厚患者3例.心尖受累67例,其中单独心尖受累24例.98例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前壁同时受累.所有室间隔肥厚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3.0±5.2)mm.其中伴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4.3±5.3)mm,高于无梗阻患者(21.6±4.6)mm,P<0.05.所有心尖肥厚患者心尖平均厚度为(15.6±3.4)mm.结论 我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性比例较高,临床发病时间较晚.心脏磁共振能很好地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各个亚型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是准确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0):1006-1010.该文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ymmetric sept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ApHCM(ApHCM组)300例,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术后即刻心排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行经皮左心室重建术的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5例。监测患者在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5例患者中男23例(92.0%),平均年龄(65.4±11.9)岁,体重指数(23.2±4.0)kg/m2。共24例(96.0%)患者成功进行经皮左心室重建术,1例因装置无法达到最佳位置而终止手术。PARACHUTE装置植入后,患者心排量[(4.85±0.93)L/min比(3.83±0.72)L/min,P0.01]、心排量指数[(2.90±0.82)L/(min·m~2)比(2.32±0.74)L/(min·m~2),P0.01]均显著高于开伞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后患者的心功能仍保持稳定,心排量[(5.01±0.92)L/min比(3.83±0.72)L/min,P0.01]、心排量指数[(3.01±0.87)L/(min·m~2)比(2.32±0.74)L/(min·m~2),P0.0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后即刻明显提高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排量和心排量指数,这可能与植入物即刻改善心尖部室壁瘤的矛盾运动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特点 ,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10 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病史、体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多见 ,与舒张功能异常有关 (P<0 .0 5 ) ,2、心电图异常者占 93% ,3、超声心动图显示 :(1)非对称型肥厚 74 % ,对称型肥厚 2 6 % ,心尖肥厚型 4例 ;(2 )非梗阻型 72 % ,梗阻型 2 8% ;(3)全部病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 ,舒张功能受损占 5 0 % ;(4 )梗阻组左心室腔明显缩小 ,室间隔明显增厚 ,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 (SAM)现象者占 6 6 % ,与非梗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无特异性 ,结合超声心动图可确诊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发生与室间隔肥厚的程度有关 ;劳力性呼吸困难与舒张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6年8月至2018年6月阜外医院收治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7 427例, IE患者668例,其中HCM合并IE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描述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征、超声心动图发现、治疗及出院转归等。结果 HCM合并IE发生率为0.19%,在HCM患者中IE的发病率为0.15/1 000人年;HCM合并IE 14例患者中男性占11例,发热及心脏杂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功能不全(12/14)及细菌性栓塞(8/14)为最常见并发症;致病微生物均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链球菌最常见(5/8);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厚度(21.2±2.7)m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重,14例均有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最多分布于二尖瓣前叶(12/14),体循环栓塞(8/14)及瓣叶损害(12/14)发生率高;好转出院10例,其中8例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2例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院内死亡。结论 HCM合并IE发生率低,HCM合并IE患者细菌性栓塞及瓣叶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住院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外科手术是治疗HCM合并IE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型心肌病按是否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两大类。梗阻性的特点是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而非梗阻性则表现为非对称性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心尖和左心室中部(mid-zone)肥厚及左心室向心性肥厚。1976年,日本学者 Yamaguchi 等和 Sa-kamoto 等首先报告,心电图有深尖倒置 T波(Giant NegatiVe T,GNT)和左心室高电压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心尖部向心性肥厚,右前斜位左心室造影舒张末期“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