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普通病房内患者相比,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院内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研究显示,多数院内心脏骤停的发生可以预测并能够进行有效预防.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构建了预警模型指导院内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救治,预测指标包括病史、生命体征和检验检查等.文章对国际上预测重症患者发生院内心脏骤停的预警模型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帮助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2.
正心脏骤停日渐增多,尤其是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且OHCA患者目前存活率非常低。即使是有幸存活者,预后也不良。迄今关于OHCA患者被收入院内重症监护室(ICU)者,其预后评估的相关积分系统罕见,现就此进行相关分析。受试对象为2011—2012年的5 541例OHCA患者。研究中均接受了院内心脏骤停预后(CAHP)危险积分分层系统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昏迷的客观评估方法和主观评估方法判定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39例,复苏后24 h内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观察其6个月时的预后,并分析不同评估方法判定预后的价值。结果 6个月后,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28例。三种评估方法的预后不良组分值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患者运动反应、对光反射、脑干反射及自主呼吸消失判断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均为100%,其中脑干反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BIS监测判断预后不良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显著高于GCS-Pittsburgh评分(P<0.05)。结论三种昏迷评估方法均可判定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但客观评估方法 BIS监测对预后不良的判定价值优于主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住院儿童发生心脏骤停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并评价预测儿童院内心脏骤停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患儿,根据出院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院内心脏骤停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  相似文献   

5.
潘靖华  何长科  罗刚 《内科》2010,5(3):288-289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7月~2010年3月我院抢救的49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复苏成功率为20.4%,死亡率为79.6%。院内和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0.8%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开始时间〈5 min和≥5 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2.1%和4.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尤其是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应普及心肺复苏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以期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S100A8/A9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成功后仍需进行脑复苏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CPC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差组(CPC 3-5级)和预后良好组(CPC 1-2级);同时留取同期50例来我院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作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S100A8/A9水平,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血清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预后差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脑损伤患者监测血清S100A8/A9水平,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转归及发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具有复苏成功率低,死亡率高,神经功能结局预后低等特点。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来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外,也通过一些临床实践及研究来探索心脏骤停自 主循环恢复(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文章就与心脏骤停ROSC预后相关的复苏前、骤停相关及ROSC后因素进行论 述。  相似文献   

8.
心脏骤停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是指急救中心人员接到旁观者求救电话后,判断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向施救的旁观者发布心肺复苏指令,指导旁观者进行的心肺复苏。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通过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现对近些年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国内推广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为确定早期给予不可除颤的心脏骤停患者肾上腺素是否可以加速恢复自主循环、提高生存率和保全神经功能,研究者对一个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登记资料("遵循指南的复苏",由美国心脏协会发起,来源于570家美国医院自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19日间的前瞻性数据)中的院内心脏骤停资料进行了事后分析。共有119978例成年人在院内发生了心脏骤停,其中55%始发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45%是无脉性电活动。其中83 490例心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发生心脏骤停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主循环恢复结果分为成功组(67例)和失败组(10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历包括入院时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部位、术前伴发病、心脏骤停前监测、心脏骤停地点、胺碘酮用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心脏骤停发生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的ASA分级、心脏骤停地点、初始的心电图节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心肺复苏时机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脏骤停时地点手术室外(OR=9.72,95%CI=3.16~67.33)、不可电击性心律(OR=8.33,95%CI=2.77~22.87)、心脏骤停前休克(OR=5.17,95%CI=3.23~16.13)、肾上腺素用量(OR=6.84,95%CI=2.61~44.75)、心肺复苏时间(OR=6.14,95%CI=1.77~17.21)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OR=7.51,95%CI=2.57~41.93)均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心脏骤停地点手术室外、不可电击性心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骤停需要立即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2.
心脏骤停是常见的严重临床事件,因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仍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 们亟需开展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基于我国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数据,早期识别心脏骤 停,尽早开始心肺复苏,可明显改善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结局。文章对心脏骤停的定义、院内外心脏骤停的流 行病学现状、国内外差距及展望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急救系统建立模式,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设置院内急救站点,组建援助急救队,采用突然模拟实战演练,并寻找问题,不断改进,逐步建立院内急救系统。选择2016年5~12月传统急救演练模拟心脏骤停患者39人次为对照组, 2017年3~11月新设置急救演练模式后模拟心脏骤停患者42人次为干预组,分析2组院内急救首救医生到达救治点的时间(s)、开始心肺复苏时间(s)、高级生命支持到达时间(s)、除颤仪到达时间(s)。结果:设置院内急救站点及援助急救队后,干预组首救医生到达救治点的时间为(52.52±11.09)s、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为(54.55±11.31)s、高级生命支持到达时间为(350.76±31.32)s、除颤仪到达时间为(379.33±35.12)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院内急救站点与援助急救队的设立,显著缩短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各环节时间,明显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医院整体综合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院内症状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探索院内卒中患者预后不良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纳入2023年1月至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期间发生卒中患者, 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住院期间手术方式及卒中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院内卒中后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 采用改良版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0~1分为预后良好, ≥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共纳入院内症状性卒中患者114例, 年龄(61.88±12.41)岁, 其中女36例(31.58%, 36/114), 既往合并卒中10例(8.77%, 10/114), 心房颤动(房颤)17例(14.91%, 17/114)。相关性分析显示, 发病时NIHSS评分与入院时尿素氮(r=0.27, P=0.004)及D二聚体(r=0.30, P=0.001)呈显著正相关。院内卒中后3个月随访, 预后良好68例(59.65%, 68/114), 预后不良46例(40.35%, 46/114)。房颤病史(OR=4.974, 95%CI 1.147~21.562)、发病时中度(O...  相似文献   

15.
心脏骤停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和成功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状态的变化、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健康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乳酸(LA),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死亡组和生存组的LA,vWF和D-dimer均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LA,vWF与D-dimer高于生存组(P〈0.05),复苏组LA,vWF与D-dimer呈明显正相关(P〈0.01),D-dimer与预后呈非常明显的负相关(r=-0.2903,P〈0.01)。结论: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且二者存在相关性,D-dimer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种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已达到提高治疗水平的目的,以便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方法从我院选取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本次选取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抢救治疗措施之后,成功复苏的患者有82例,复苏成功率为82%其中30例患者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出现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8.2%;12例患者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5%;16例患者由于脑血管疾病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2.7%;12例患者由于中毒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3.3%;7例患者由于严重创伤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0%;5例患者由于溺水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3.3%。结论通过临床实践可知: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治疗,可及时抢救患者。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84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分析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15例,有效率为35.71%,对照组心肺复苏有效7例,有效率为16.67%,分析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可有效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18.
脑损伤被认为是导致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挽救、阻止神经细胞损伤,恢复神经功能对 于改善复苏预后意义重大。作为心脏骤停患者诊疗中的重要一环,亚低温治疗已经体现出其在神经功能保护方面的 优势,但最终使患者获益的不仅仅是体温的降低,还取决于亚低温治疗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器官功能的连续评估与监 测、必要的辅助支持治疗等集束化诊疗策略的执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 ,易引起不可逆损害 ,虽然部分病人心肺复苏成功 ,但终因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致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 ,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复苏水平。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成功并非仅指心跳和呼吸的恢复 ,重要的是恢复智能和生活能力 ,因此 ,心肺复苏是决定预后的基础 ,脑复苏则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 ,现综述如下。1 低 温低温对脑缺血既有保护作用 ,又有脑复苏作用 ,其机制 :①低温可抑制脑组织需氧…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 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4 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