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成为临床延长其生存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迅速发展,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在内的MRI功能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从分子、细胞水平了解肝脏的代谢、能量及血流等的变化,使小肝癌的检出率、确诊率大大提高。因此,MRI功能成像在早期诊断小肝癌的应用中意义重大。本文就MRI功能成像技术在小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显著,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死亡率高.近年来,分子及功能成像发展迅速,其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活体状态下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胰腺癌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的诊断.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设备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组织对比度好等优点,因此在分子及功能成像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MR分子及功能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对其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仍是肝穿刺活检,但因其具有取样误差大、有创等局限性,学术界致力于寻找更准确的无创性诊断方法.目前,还没有一种无创技术能够完全做到对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及其发病机制探索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磁共振分子影像学进行肝纤维化靶向显像,可有助于早期检测肝纤维化,并进行肝纤维化分期.本文主要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分期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伤,无辐射的新型影像学诊断方法。伴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MRI已从形态学诊断发展到分子学诊断,扩大了MRI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肝脏病变的检出、定性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扩散加权成像可无创性地提高肝脏病灶的检出率,可在分子水平定量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并可检测肿瘤组织对治疗的效果;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应用于临床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变化,其灌注参数可以作为监测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定量指标;应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的功能成像对肝脏病变的检出、定性和疗效评估同样显示出潜在的优势。由此可见,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心脏磁共振成像已经成为评估心肌应变的"金标准"。其在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磁共振评价心肌应变主要有组织标记和特征追踪技术。现总结各技术测定心肌应变的现状、优缺点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以磁共振为代表的功能和分子成像能对CRC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的诊断,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本文就磁共振功能和分子功能成像在直肠肿瘤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软、硬件技术的发展,MR成像速度明显提高,时间分辨力及空间分辨力明显改善,这使MR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它能准确提供心脏解剖、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室壁运动、心脏代谢和冠状动脉等信息,从而有可能"一站式"诊断冠心病。现主要从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MR心肌活性成像及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这三个方面对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一站式"诊断冠心病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后同侧丘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传导通路的中断或抑制、卒中后全脑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血脑屏障的破坏等有关。同侧丘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在常规磁共振序列上难以作出诊断,随着MRI功能成像的应用,使其诊断成为可能。目前主要应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有: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峰度成像技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以及脑氧代谢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分子影像是利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研究活体条件下生物细胞内在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的分子过程的无创技术[1],磁共振波谱(MRS)作为一种新的磁共振分子影像技术,近年来正逐步应用于肝脏疾病的研究,如:定量分析脂肪肝的脂肪含量及其脂质组成;慢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及病因学鉴别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良恶性鉴别诊断、疗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1.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和组织特征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为心血管疾病诊疗提供了全方位、精准化和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机器学习能够从超越人类视觉的维度识别、分析、处理及挖掘海量图像信息, 有助于提高CMR成像速度及图像质量、实现图像分割及定量分析、优化预后模型, 甚至能够基于平扫序列识别心肌纤维化, 进而充分发挥CMR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该文对现阶段机器学习在CMR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软硬件的飞速发展 ,磁共振心脏大血管成像质量、成像速度不断提高 ,在心脏大血管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心血管系统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包括单纯肝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肝硬化和极少数肝细胞肝癌。NAFLD诊断和评估近年来有些许进展,肝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无创性诊断和评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NAFLD的诊断和评估包括肝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和纤维化的有无及其程度。对肝脂肪变性,影像学检查可采用常规超声、受控衰减参数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目前仍缺乏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血清学检测指标用于区分单纯肝脂肪变性、NASH和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诊断NAFLD肝纤维化有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 其疾病谱包括单纯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癌。大多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疾病进展缓慢, 但脂肪性肝炎, 尤其是伴有显著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病不良结局以及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早期识别中高危人群进行分层分级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病理学诊断作为诊断脂肪性肝炎以及肝纤维化的金标准, 其侵入性、采样误差及不适用于动态监测等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为了满足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风险分层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大量基于人体学、血清学以及影像学的无创诊断方法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现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回顾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微血管侵犯作为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指标目前只能通过"金标准"病理组织学确诊,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在微血管侵犯研究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低,如果术前能够对其作出预测和评估,对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MR功能成像技术及新型对比剂发展较快,在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术后疗效随访及复发评估方面是研究的热点。简述了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定量表观扩散系数对肝细胞癌微血管评估的意义,以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成像、扩散峰度成像新型扩散模型对其评估的潜在价值,同时分析了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及钆塞酸二钠特异性增强MR对肝细胞癌是否存在微血管侵犯及预测其术后复发的应用现状。分析表明MR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及部分新技术的应用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进一步评估其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风险,为临床早期诊断、合理采用手术及治疗方式提供可靠的定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成像(MRI)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本文着重评述了MRI在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成像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随着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 患者生存期延长, 化学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分子靶向治疗及放射治疗相关心肌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金标准, 能够在体识别心肌组织学改变, 为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肌损伤监测及诊断提供准确信息。该文就CMR评价乳腺癌治疗相关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初以来,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已证明了其在卒中诊断中的实用性。但是,在缺血发生后的最初几小时内用它进行成像来描绘缺血区域、评估血管和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况时,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80年代后期,新的技术如快速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灌注成像、弥散成像以及磁共振波谱学等已趋成熟并用于研究。这些技术看起来对于监测动物卒中实验中因治疗而产生的变化是很灵敏的。文章论述了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上对急性卒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成像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脏成像技术在多个不同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心脏内科的临床诊断已高度依赖于成像技术。基于计算机断层技术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二维、三维成像技术的提高 ,使其能更好地反映心脏解剖及心脏功能 ;超声成像 ,其在血管内的应用已使它成为心脏血管内治疗的一部分 ;心肌核素灌注成像技术 ,包括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PET) ,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中 ,已逐渐成为反映心脏血流及代谢功能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成像在主动脉瓣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主动脉瓣膜病变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有创心导管检查,但上述方法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新出现的心脏磁共振成像在主动脉瓣膜病变的应用日益广泛起来,尽管磁共振成像还不是评估主动脉瓣膜病变的一线诊断技术,但是磁共振成像在瓣膜损伤的状态以及瓣膜的形态和心功能的评估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评估主动脉瓣膜病变,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准确的心室大小、心肌厚度等重要参数,发现钙化和肺间质水肿的证据,增加诊断其敏感性和可信度.另外,磁共振成像可以定量测量局部或者全部心室功能以及跨瓣压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