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即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CCM)对兔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心力衰竭组对照组、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左心室后壁刺激组。刺激组发放CCM信号,每天刺激6 h,连续刺激7 d。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心力衰竭对照组相比,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及左心室后壁刺激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心脏重量、心脏重量指数下降(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QTcd各组之间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绝对不应期电刺激能够增强缺血性心力衰竭兔心肌收缩力,逆转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且并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龙玲  黄莹  屠燕 《护理学报》2022,29(23):64-66
目的 总结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行体外充电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做好术后病情观察,严密注意血流动力学变化、重视容量管理、预防各项并发症,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开展早期心脏康复运动,加强出院药物指导、心脏收缩力调节器体外充电设备的使用维护及居家心脏康复。结果 术后患者血压低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术后36 h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6 h开展早期心脏康复运动,循序渐进,患者术肢功能恢复良好,气促症状明显好转,活动耐力提高,无急性心力衰竭发生;6 min歩行试验入院时296 m,出院时383 m。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16%明显提高为36.42%。结论 术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严密监测,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工作性能的观察,控制液体潴留,减轻容量超负荷,预防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脏收缩力调节器体外充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等措施是保证患者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制定个体化早期康复计划和运动时机的掌握,以及患者出院后心脏康复运动的延续管理,是提高此类患者运动耐力,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于艳青聂颖  张燕辉 《现代护理》2006,12(18):1704-1704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当心肌梗死发生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是重建血运。近年来,将体外纯化培养的心肌细胞或非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替代纤维组织的治疗称为细胞心肌成形术(Cellular Cardio Myoplasty,CCM)。而自体骨髓于细胞具有多项分化的潜能,来源充足,不存在排斥反应等,被认为是CCM治疗的理想细胞。骨髓干细胞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在缺血局部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增加心肌细胞数目,减轻心室重塑,恢复心肌收缩力。我院于2005年7~8月共行自体骨髓单核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护士进修杂志》2011,(13):1164-1164
答:休克中期、后期动脉血压的进行性降低使冠脉血流量减少,从而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致冠脉充盈不足;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引起的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的加强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氧,甚至可引起心肌坏死和心内膜下出血;酸中毒、高血钾和MDF的形成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内广泛的DIC,加重了心肌的损害;内毒素对心肌也有直接抑制作用。因此,随着休克过程的发展,心脏功能的变化甚至可能发生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功能不全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马立芳作者单位:221004江苏省徐州市解放军第九七医院内三科在临床诊治老年性心血管疾病过程中,常发现老年患者的心脏有退行性变化,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壁顺应性降低以及心脏储备功能减退,当伴有肺部感染、心律...  相似文献   

6.
Ryanodine受体2(RyR2)是位于心肌肌浆网上的一种钙释放通道,它通过调节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在心力衰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RyR2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现主要介绍RyR2的结构、功能、调节因素、在心衰中的作用以及基于RyR2的心衰治疗。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心肌收缩力减退,导致静脉系统瘀血和动脉系统灌注不足,因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Ⅰ.调节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一、前负荷(容量负荷):指心脏收缩以前心肌伸展到一定的程度所承受的肌张力。以心室舒张末期压和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来表示。右室前负荷加重见于大量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快速大量的静脉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临床多见而又危急的心脏病,其病理是由于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和心肌收缩力减退两方面的原因而影响心排量不足。前者提倡应用扩血管药物,后者过去依赖洋地黄直接增加心肌收缩力,但对某些心衰患者非但难以奏效,且易有毒性反应。多巴  相似文献   

9.
扩张型心脏病(DCM)是以心肌进行性的坏死和纤维化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腔扩大,心力衰竭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发病后5年生存率为50%,10年生存率为20%,目前内科治疗只能缓解病情,不能根治,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心脏移  相似文献   

10.
据近年调查,小儿肺炎患者人数占小儿住院总人数的24.5~56.2%,其中2岁以内的婴幼儿患者最多,占85.4~92.6%。婴幼儿肺炎常累及心功能,甚至导致心力衰竭。据统计,约有1/3的小儿肺炎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的机理为:①严重缺氧和酸中毒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甚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它不仅表现为心肌收缩力降低,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心肌收缩不同步。组织同步显像(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TSI)通过对达峰值速度时间进行彩色编码,从而可以定性、定量分析心肌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邱小芩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124-1126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约50%CHF患者伴有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虽然抗心力衰竭药物不断发展,但对电机械不同步患者效果不佳。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兴起的一种治疗CHF非药物治疗手段,虽不治疗病因,也不能使衰竭心肌的收缩力增加,但可以改变心脏各部位心肌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增加心脏做功效率,并通过抑制心肌重构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所致,其机制很复杂。目前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是一种系统炎症反应标志性因子。心力衰竭时心肌缺血、缺氧,体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形成氧化应激状态,加重心衰。本文通过观察曲美他嗪对慢性心衰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218-218
答:休克中期、后期动脉血压的进行性降低使冠脉血流量减少,从而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致冠脉充盈不足;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引起的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的加强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氧,甚至可引起心肌坏死和心内膜下出血;酸中毒、高血钾和MDF的形成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内广泛的DIC,加重了心肌的损害;内毒素对心肌也有直接抑制作用。因此,随着休克过程的发展,心脏功能的变化甚至可能发生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5.
《护士进修杂志》2009,(20):1889-1889
答:引起心力衰竭主要有3个原因。①心脏负荷过重。②心肌代谢障碍心肌严重或长期缺血、缺氧时,可发生心力衰竭。③弥漫性心肌病变。心肌炎、退行性心肌病变时,由于原发性肌原纤维受到损害,则心肌收缩性减弱,可导致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6.
缬沙坦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缬沙坦(商品名:代文)对75岁以上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75岁以上高龄心力衰竭患者服用缬沙坦40-80mg每天1次,连用6个月。结果: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率为72.50%。服药后心率、血压下降,心肌耗氧减少,心肌缺氧和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改善。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服药方便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IABP在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疗效,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10例心脏直视手术后的患者应用IABP增强心肌收缩力,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肌供血,准确了解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制订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9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因脱机困难,心、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对于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状态严重障碍发生心肌缺血,心源性休克或低心排综合征等,使用IABP后可改善心脏及全身情况,提高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率,而心脏直视手术应用IABP的观察与护理是对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一种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以左室,双室或右心室扩大,是儿童青少年致死的主要原因,之猝死率很高,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中占心衰病因50%以上,美国现有心力衰竭约500万人次每年新的诊断55万心衰患者。其5年所有活率低于30%,故本文重点介绍DCM近年来诊治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ABP在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疗效,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16例心脏直视手术后的患者应用IABP增强心肌收缩力,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肌供血,了解心脏功能恢复情况,适当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制订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16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而脱机困难,心、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对于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心脏术后心肌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状态严重障碍发生心肌缺血而导致供氧不足,心源性休克或低心排综合征等,使用IABP后可改善心脏及全身情况,提高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率,而心脏直视手术应用IABP的观察与护理是对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般经过治疗病因,控制诱因,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肌收缩力以及消除水钠潴留等综合治疗后,临床上大部分心力衰竭可以得到纠正。但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经过上述的综合治疗后,心力衰竭仍然得不到满意的控制,如顽固性心衰。近年来由于对血管扩张剂的作用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随着对血液动力学的作用认识加深,而临床上应用逐渐扩大。我们在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