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基础营养和疾病状态对老年M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1个中心收治的255例老年MCL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指标包括年龄、性别、MIPI评分、治疗方案及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50例有白蛋白水平及基础疾病资料的老年MCL患者进行老年综合疾病评估,分析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和基础营养状态,以及老年综合疾病状态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在纳入的795例MCL患者中,老年MCL患者255例(32.1%)。老年MCL好发于男性(78.4%),中位年龄69(65~88)岁,初诊时多为晚期(88.6%)。老年MCL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3%,完全缓解率为33.3%。3年总生存(OS)率为42.0%,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21.2%。老年MCL患者相较年轻患者更易合并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PFS期相关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包括高龄(P=0.02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3)、高LDH水平(P=0.003)、骨髓受累(P=0.014);与OS期相关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包括高龄(P=0.001)、高LDH水平(P=0.003)。老年综合疾病评估提示肾功能不全为与OS相关的预后不良因素(P=0.047)。结论老年MCL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更多;高龄、高LDH水平、肾功能不全、骨髓受累、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老年M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 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 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 CVAD化疗方案的CR率最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 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46例老年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等;对46例均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2-64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生存时间(OS)为11个月,预期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6%、3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COG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化疗疗程数、疗效是影响老年PTCL患者OS和PFS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及疗程数则均是影响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后指标(P0.05)。结论:ECOG评分及疗程数对于预测老年PTCL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一般状况,同时要完成一定强度的化疗,是改善老年患者生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最佳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以提高对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4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总生存(OS)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PFS)期的预后因素。结果①入组的24例患者中男16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49(4~76)岁。②患者初始症状大多为发热(66.7%)、咳嗽、呼吸困难。主要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单侧(45.8%)或双侧(54.2%)肺部浸润、结节或肿块。③24例患者中20例接受放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接受姑息治疗。所有患者的中位OS期为9.5(0.1~26.0)个月,1年OS率为45.8%。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ORR)为88.2%。④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患者的OS和PFS显著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2、0.00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评分)≤2分患者的OS和PFS显著优于ECOG评分>2分患者(P值分别为0.042、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ECOG评分>2分与不良OS和PFS相关(OS:P值分别为0.024、0.024;PFS:P值分别为0.035、0.024)。结论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罕见且预后差,以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疗效显著,年龄>60岁和ECOG评分>2分是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B-iNHL)和老年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9月10日在山东省内10家三甲医院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国产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诊B-iNHL和老年M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所有患者均已完成至少4个周期诱导治疗。结果共入组B-iNHL与年MCL患者72例,中位年龄为55(24~74)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评分)0~1分者占76.4%,ECOG 2分者占23.6%。滤泡淋巴瘤(FL)占51.4%,边缘区淋巴瘤(MZL)占33.3%,老年MCL占11.1%,不能分类占4.2%。Ann Arbor分期:Ⅲ期占16.7%、Ⅳ期占65.3%。4个周期诱导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6%,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83.3%,部分缓解(PR)率为15.3%。仅1例MCL患者治疗中进展,1例FL患者复发。考虑到PET/CT评估与CT评估的差异,即使按照CT评估,其CR率为63.9%。中位随访11(4~22)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6.8%,总生存(OS)率为100.0%。主要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3~4级白细胞减少(27.8%,其中8.3%的患者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3~4级淋巴细胞减少(23.6%),3~4级贫血(5.6%)及3~4级血小板减少(4.2%)。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恶心/呕吐、皮疹、感染,发生率均低于20.0%。结论国产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B-iNHL和老年MC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ang HX  Xu J  Liu T  Xu CG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4):231-235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并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2岁,男女比例2.7∶1,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者l例(2.70%)、Ⅲ~Ⅳ期者36例(97.30%),有B症状者20例(54.05%),结外起病者16例(43.24%),有骨髓侵犯者24例(64.86%),脾肿大者11例(29.73%),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者9例(24.32%),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9例(51.35%);22例患者进行了Ki-67值检测,Ki-67值≤40%者占68.18%、>40%者占31.82%;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者总有效率92.31%,高于CHOP样方案(46.15%)及CHOP+干扰素方案(42.86%),且3年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均优于后二种方案(P<0.05).脾肿大、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及Ki-67值>40%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MCL患者多为老年起病,男性多见,易有骨髓受累,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features,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7 MCL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0 to March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median age was 62,with a male predominance. 97.30% of the patients were in Ann Arbor stage Ⅲ~Ⅳ ,54.05% with B symptoms,64.86% with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29.73% with splenomegaly, 24.32% with lymphocytosis and 51.35% with elevated LDH. Ki-67 was detected in 22 cases,and patients with Ki-67 ≤40% accounted for 68.18%. Of 37 case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 of ri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was 92.31%, being higher than those of CHOP (46.15%) and CHOP + IFN (42.86%) regimen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3-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between rituximab + chemotherapy and CHOP or CHOP + interferon regimens (P <0.05, respectively). Splenomegaly, elevated WBC, lymphocytosis and Ki-67 > 40% were identified as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s. Conclusion Most patients with MCL were older adults, with a male predominance and usually had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and poor prognosis. Ri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could improve ORR and OS of MC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疗效。方法:收集54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同时探索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MCL占本中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为4.0%,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女比例为1.4∶1,Ⅲ、Ⅳ期患者占96.3%,98.1%患者存在结外器官受累,最常见结外受累部位依次为:骨髓(72.2%)、脾脏(51.9%)、胃肠道(25.9%)。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完全缓解率为37.1%,3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7%和34.7%;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60.4%和49.6%。联合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组疗效优于未联合治疗组,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水平、B症状、肝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近期疗效、是否使用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是否应用auto-HSCT?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及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独立相关因素。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相比较,根据简易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及KI-67与MIPI联合的预后指数(MIPI-c)危险分层的患者生存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常有结外器官受累,预后不佳,对于年轻患者采用包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诱导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生存优势;预后指数MIPI和MIPI-c更适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近期疗效及是否为急发难治状态是预后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非髓外病变(non-EMD)、骨旁髓外(EM-B)和软组织髓外(EM-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EM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15例NDMM患者, 114例(22%)伴EMD患者, 其中EM-B组91例(18%), EM-E组23例(4%)。通过卡方检验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3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轻链、肌酐清除率、细胞遗传学危险度、17p缺失、是否接受ASCT和诱导方案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 EM-E患者M蛋白为IgD型, 显著增高(P=0.021)。non-EMD、EM-B和EM-E 3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7.4、23.1和14.0个月, 中位OS期分别为未达到、76.8个月和25.6个月, EM-E的PFS(对non-EMD, P=0.004;对EM...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埃克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疗效,探索生存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入排标准的250例。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中位生存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生存因素分析,绘制生存概率曲线。以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临床疗效和生存分析: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6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3个月(95%CI:11.8~14.2),1、2、3年PFS率分别为53.6%、20.6%、10.0%;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7个月(95%CI:23.4~30.6),1、2、3年OS率为85.6%、56.5%、31.8%。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线数、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分期、转移器官数目、皮疹、脑转移、最佳疗效是患者PFS的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皮疹、骨转移、最佳疗效是P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初始分期、转移器官数目、皮疹、脑转移、骨转移、最佳疗效和PFS是患者OS的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转移器官数目、脑转移、最佳疗效及PFS是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埃克替尼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的疗效确切。转移器官数目、皮疹、骨转移、最佳疗效是P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性别、转移器官数目、脑转移、最佳疗效和PFS是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163例初诊的APL患者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临床血液学特征、治疗、毒性、并发症和预后。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35(2~84)岁,早期死亡(Early death,ED)13例(8.0%),148例(90.8%)达到了完全缓解,存在附加染色体核型(Additional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ACA)23例(14.1%),FLT3-ITD突变19例(11.7%),低、中和高危组分别有38例(23.3%)、74例(45.4%)和51例(31.3%),联合化疗患者78例(47.9%),其中高危患者29例,低中危患者49例。ED患者的年龄高于非ED组(P<0.01);高危组ED比例显著增加(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42.5(0.1~156)月,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73.3%,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为79.5%,中位PFS及OS均未达到。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治疗方案对PFS(分别为P<0.01,P=0.053)和OS(分别为P<0.01,P=0.021)产生影响。多因素分析仅年龄有较差的PFS(P<0.01)和OS(P<0.01)。而治疗方案对PFS(P=0.213)和OS(P=0.097)无影响。结论年龄和高危是导致APL患者ED的影响因素;年龄是APL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高危患者减少化疗被证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补体C3水平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并以此构建生存模型预测患者的长期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治MM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数、ISS分期、FISH、患者血清kappa轻链、lammda轻链、补体C3、C4水平等指标,通过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对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以补体C3水平为基础,构建疾病生存预测模型(Nomogram图)。结果:MM患者平均年龄(63.15±10.41)岁,其中男36例,女44例。中位总生存期(OS)36.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35.2个月,3年OS率为67.5%,3年PFS率为52.5%。单因素分析删选变量后,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补体C3水平≥0.7 U/L、血小板数100×109/L为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补体C3、血小板计数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Nomogram图显示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其中C指数为0.775。结论:高C3水平及低血小板MM患者临床预后差,以此变量建立的生存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长期生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的体质指数(BMI)与套细胞淋巴瘤(MC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学指标,分析不同的BMI对MCL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进一步观察BMI与B症状、LDH及Ki-67指数的相关性,以及BMI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和常规化疗组中的差异。结果:108例患者确诊时中位年龄59(25-79)岁,男女比例是4.4∶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占88.89%,骨髓累及者占63.89%,脾脏浸润者占49.07%。以BMI≥24 kg/m2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BMI组和低BMI组两组。低BMI组的5年PFS和OS率分别为31.9%和47.0%,高BMI组的5年PFS和OS率分别为64.6%和68.7%。与低BMI组相比,高BMI组的死亡发生率更低(P<0.01)。在多变量分析中,BMI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HR=0.282;95%CI:0.122-0.651;P=0.003),也是OS的独立预测因素(HR=0.29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中肿瘤总代谢体积(TMTV)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8月于我院接受CHOP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并经病理证实为DLBCL的65例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得患者的TMTV。绘制ROC曲线获得TMTV截断值,采用卡方检验或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纳入人群的TMTV平均值为158 cm3,TMTV最佳截断值为146 cm3。低TMTV组2年PFS率、OS率分别为43.1%、45.3%,高TMTV组2年PFS率、OS率分别为5.2%、15.3%(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YC与BCL-2是PFS的独立预测指标。MYC是OS的独立预测指标。TMTV是PFS和OS共同的独立预测指标。低TMTV患者较高TMTV患者预后更好。结论:18F-FDG PET/CT显像中的TMTV可作为预测DLBCL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R-CDOP方案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治DLBCL共94例临床资料。均给予患者R-CDOP方案治疗,统计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指标,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结果:94例患者经治疗后,CR共73例,PR共14例,SD 2例,PD 4例,ORR为92. 55%; 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94. 68%(89/94),85.11%(80/94),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不同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结外肿物数量、肿物直径、Ki-67、LDH水平及组织受累情况、患者累积OS率和PFS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外肿物0-1个和≥2个患者的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肿物直径7. 5和≥7. 5 cm患者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采用R-CDOP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但远期预后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MCL患者资料,并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8岁,男女比例3.3∶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主(42例,占89.4%).骨髓累及者13例(27.7%),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者6例(12.8%),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8例(38.3%);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者28例(59.6%).年龄>60岁、骨髓受累、LDH升高及治疗方案中未加用利妥昔单抗为预后不良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1.4%和48.6%,均优于CHOP方案(41.7%和16.7%),且在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都体现出明显优势.结论 MCL患者多为老年男性,易伴骨髓受累,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疗效及改善生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与继发胰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 其中原发胰腺DLBCL 12例, 继发胰腺DLBCL 68例。与原发胰腺DLBCL相比, 继发胰腺DLBCL患者结外受累数目较多(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高(P=0.013)。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0和0.0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5)和双表达(DE)(P=0.017)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1)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29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 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在胰腺DLB...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除疾病本身因素外, 年龄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2], 研究显示, 60岁以上AML患者4年总生存(OS)率显著低于60岁以下患者(16%对37%)[3]。本研究我们对本中心采用阿扎胞苷(AZA)+维奈克拉(VEN)方案与AZA+ HAG方案诱导治疗老年AML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进行比较, 从而为我国老年初诊AML患者诱导治疗的选择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NK细胞数目变化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本院2003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84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于24 h内染色并上流式细胞仪检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B症状、临床分期、NK细胞绝对数(ANKC)、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骨髓浸润情况和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结果: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是否合并B症状、Ann Arbor分期、Hb和LDH水平、是否有骨髓浸润、β2微球蛋白和MIPI间的ANK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ANKC预测预后的最佳阈值为0.10×10~9/l,AUC为0.798(95%CI:0.689-0.902)(P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6%和73.8%。ANKC≥0.10×10~9/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率(62.8%)高于ANKC0.10×10~9/L患者(32.1%)(P0.01)。ANKC≥0.10×10~9/L患者3年总生存期率(81.5%)高于ANKC0.10×10~9/l患者(43.8%)(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MCL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外周血ANKC值和MIPI(P0.05)。结论:外周血NK细胞数目的变化对判断MCL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判断MCL患者病情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国八家三甲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ALC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LCL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3例接受HSCT的AL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1(12~57)岁,男23例,女10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和阴性(ALK-)分别为24例(72.7%)和9例(27.3%)。25例患者接受auto-HSCT(ALK+患者19例,ALK-患者6例),8例患者接受allo-HSCT(ALK+患者5例,ALK-患者3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8.7(4.0~150.0)个月。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完全缓解6例(均行auto-HSCT),部分缓解16例(auto-HSCT组14例,allo-HSCT组2例),复发难治11例(auto-HSCT组5例,allo-HSCT组6例)。疾病进展死亡7例,其中auto-HSCT组5例(20.0%),allo-HSCT组2例(25.0%)。移植相关死亡(TRM)5例,其中auto-HSCT组2例(8.0%),allo-HSCT组3例(37.5%)。auto-HSCT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均为15个月,allo-HSCT后中位PFS时间为3.7(1.0~90.0)个月,中位OS时间为4.6(1.0~90.0)个月,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及PFS P值分别为0.247和0.317)。auto-HSCT和allo-HSCT组的2年OS率分别为72%和50%,5年OS率分别为36%和25%。结论ALCL化疗反应率高,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情况下化疗后序贯auto-HSCT为重要治疗措施,高危患者或可从allo-HSCT中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irc_cgga162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86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和5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血清中Circ_cgga162的表达,分析Circ_cgga16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SPSS软件,采用单因素-生存分析法(Kaplan-Meier)分析Circ_cgga162的表达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irc_cgga162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MCL患者血清中Circ_cgga16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RH组(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Circ_cgga162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B症状、LDH均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CL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Ann Arbor分期、骨髓浸润及Ki67的表达均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Circ_cgga162高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的患者(P0.001)。单因素分析提示,Ann Arbor分期、Circ_cgga162表达、MIPI、骨髓浸润及Ki67均是影响MCL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nn Arbor分期、Circ_cgga162表达及MIPI均是影响M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Circ_cgga162在MCL患者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作为MCL患者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