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江苏省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压分布情况及影响血压的关联因素。方法选取江苏省淮安市和苏州常熟市社区≥60岁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 将研究对象分为服用降压药和未服用降压药2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和关联因素, 并通过体格检查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描述男女各年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百分位数;绘制核密度估计图呈现血压分布情况;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拟合血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的关联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2 949例, 服用降压药7 775例, 未服用降压药5 174例。研究对象收缩压集中分布于140~160 mmHg, 舒张压集中分布于75~85 mmHg。在服用降压药和未服用降压药两组中, 老年T2DM患者血压分布在BMI和城乡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岁老年T2DM患者, 收缩压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舒张压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年龄升高、BMI≥24 kg/m2、空腹血糖≥7.0 mmol/L、居住农村及不吸烟是收缩压升高的关联因素;BMI≥24 kg/m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基于替代健康饮食指数-2010(AHEI-2010)评价的城市女性膳食质量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于2016年3至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从北京、广州、成都、兰州、许昌、吉林、芜湖和郴州8个城市抽取1 061名女性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对象的基本特征,采用单日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对象的膳食情况,计算AHEI-2010得分并按三分位数将膳食分为低、中等和高膳食质量。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收缩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质量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调查对象年龄为(48.0±17.5)岁,AHEI-2010得分的M(P25,P75)为46.52(40.04,54.88)分,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13.3%(141例)和50.0%(530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城市、受教育程度、饮食控制情况、体力活动、能量摄入、腰围等因素后,与低膳食质量相比,中等和高膳食质量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0.96(0.57~1.62)和0.63(0.36~1.09...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天津市成年人免疫球蛋白浓度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入\"天津人群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促进队列\", 完成基线免疫球蛋白浓度和血糖浓度测量, 且基线时未诊断过任何类型糖尿病的成年人进入队列研究。收集的相关资料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IgE)浓度、血糖浓度和其他潜在混杂因素。根据基线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Q4组), 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免疫球蛋白浓度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 315例, 年龄(50.1±10.0)岁。随访期间共390例被诊断为T2DM, 发病率为16.8/1 000人年。调整年龄、性别、腰围、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代谢综合征、一级或二级家族史及相互调整其他种类免疫球蛋白浓度后, 与Q1组相比, IgG浓度Q4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降低(HR=0.71, 95%CI:0.52~0.97), IgM浓度Q4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降低(HR=0.66, 95%CI:0.47~0.91), IgA浓度Q4组人群T2D...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六省老年人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利用\"健康老龄化评估队列研究\"的2019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 将4 644名符合标准的老年人纳入研究,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老年人的社会人口与经济学指标、生活方式、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睡眠状况(夜间睡眠时长、白天睡眠时长及失眠情况)等信息,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老年人认知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长、白天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的关联。结果 4 644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72.3±5.7)岁;男性2 111名(45.5%);每日睡眠总时间为(7.9±1.9)h, 睡眠不足7.0、7.0~8.9和≥9.0 h者分别占24.1%(1 119 名)、42.1%(1 954 名)和33.8%(1 571名);夜间平均睡眠时间为(6.9±1.7)h;23.7%(1 102名)的老年人白天不睡觉, 白天睡觉的老年人白天睡眠时间为(78±51)min;在存在失眠问题的老年人中, 仍有47.9%的人对睡眠质量感到满意。4 644名研究对象MMSE得分为(24.5±5.3)分, 认知功能损伤检出率为28.3%(1... 相似文献
5.
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都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代谢相关疾病, 肥胖被认为是T2DM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尚未研究清楚肥胖与T2DM的相互影响机制。脂肪组织是与肥胖及其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既可以储存大量能量, 还可分泌许多激素、氧化应激因子以及炎症因子, 而这些炎症因子可能与T2DM的发生发展相关。长期、低剂量刺激下, 可持续存在的脂肪低度炎症状态, 被认为是肥胖T2DM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此, 本文主要以肥胖T2DM的脂肪低度炎症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 严重危害母子健康, 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因素之一, 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基础对POPs与GDM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相关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分析POPs与GDM之间的关联, 从而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虽然大量关于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的临床有效性证据已经确立, 然而目前护理质量和结果依然存在不足。实施性研究能够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关于糖尿病管理的实施研究可以阐明在管理方面哪些有效, 哪些无效, 促进复杂的、多组分干预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医疗实践。本文对国内外糖尿病管理实施性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情况等进行综述,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推进实施性研究在我国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海拔水平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FPG和服糖后2 h血糖(OGTT-2 h)的关联。方法研究人群来自2018-2019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未曾经被医疗机构诊断为糖尿病的对象, 按居住地所在县/区海拔分为<2 000、2 000~、≥3 000 m三组。考虑群内相关性后, 分别在HbA1c处于正常范围(<5.7%)和超出正常范围(≥5.7%)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HbA1c与FPG和OGTT-2 h的关联, 并进一步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HbA1c与血糖指标的关系曲线。最后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能力。结果最终纳入157 277人。随着海拔升高, FPG和OGTT-2 h逐渐降低, 而HbA1c无明显变化。当HbA1c<5.7%时, HbA1c与FPG和OGTT-2 h的关联较弱且在不同海拔地区间差异不大。而当HbA1c≥5.7%时, HbA1c每上升一个标准差, 海拔<2 000 m地区FPG和OGTT-2 h分别升高15.45%(95%CI:14.71%~16.18%)和24.54%(95%CI:23.1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桓台县某所小学选取1 515名6~11岁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信息均完整的1 237名儿童纳入研究。根据乳制品摄入频率,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从不、≤3次/月、1~2次/周、3~5次/周和几乎每天),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趋势卡方检验探讨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随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儿童LVH的关系。结果 1 237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8.4±1.6)岁,其中男童655名(53.0%)。随着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增加,儿童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趋势<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从不摄入乳制品相比,1~2次/周(OR=0.27, 95%CI:0.09~0.82)、3~5次/周(OR=0.33, 95%CI:0.12~0.91)和几乎每天摄入(OR=0.22, 95%CI:0.09~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绿地空间暴露与中国老年人腰围(WC)和中心型肥胖的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2017—2018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 将14 056名符合标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WC等信息;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卫星监测数据, 将研究对象1 000 m半径范围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年均值作为绿地空间暴露的测量值。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NDVI与中国老年人WC及中心型肥胖的关联和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14 056名研究对象的年龄M(Q1, Q3)为84.0(75.0, 94.0)岁;其中男性占45.0%(6 330名);文盲占48.6%(5 853名);农村人口占78.0%(10 964名);WC均值为(84.4±10.8)cm;中心型肥胖占60.2%(8 465名);NDVI范围为(-0.06, 0.78)。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NDVI每增加0.1个单位, 城市组的... 相似文献
12.
探讨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提前或推迟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 选取广州中老年人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完成基线调查的4 734例自然绝经女性为研究对象, 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特征指标、疾病史和女性生理健康指标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绝经年龄与M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研究对象年龄为(60±6)岁, 绝经年龄M(Q1, Q3)为50(49, 52)岁, MS患病率14.8%(699/4 734);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绝经年龄与MS呈近似\"U\"型相关, 与自然绝经年龄正常组比, 绝经年龄提前(OR=1.52, 95%CI:1.12~2.06)和推迟(OR=1.77, 95%CI:1.36~2.30)MS患病风险增加。绝经年限≤6年和7~9年组中, 自然绝经年龄推迟组的MS患病风险分别是绝经年龄正常组的2.40倍(95%CI:1.54~3.75)和2.19倍(95%CI:1.11~4.31)。综上, 自然绝经年龄提前和推迟增加MS患病风险, 自然绝经年龄推迟增加MS患病风险主要出现在绝经年限10年内。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23,(1)
四季交替, 时光流转。在过去的一年, 杂志紧密围绕国家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目标, 响应国家科技期刊发展战略, 履行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责任, 推进科研管理机制优化, 做好伦理和学术道德监管, 不断增强医学创新活力, 努力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质量。在十四五科研创新战略布局的崭新时代背景下, 杂志也于2022年开始了编委换届工作, 计划成立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并将继往开来, 行稳致远, 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带领下再度扬帆起航, 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子痫孕妇不同妊娠阶段凝血功能指标与胎盘早剥(PA)的关联。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参加\"中国出生人口队列研究\"且被诊断为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基线和随访信息, 通过医院病例系统获取孕早期和晚期的凝血功能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分析不同妊娠阶段凝血功能指标与PA发生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 分析相关凝血功能指标与PA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 340例, 年龄(32.50±4.24)岁, PA发生率为4.4%(59/1 340)。调整相关因素后,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与纤维蛋白原(FIB)高水平组相比, 孕早期中等水平(HR=3.28, 95%CI:1.27~8.48)和低水平组(HR=3.84, 95%CI:1.40~10.53)及孕晚期低水平组(HR=4.18, 95%CI:1.68~10.39)PA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与孕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中等水平组相比, 低水平组(HR=2.67, 95%CI:1.48~4.8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绿地空间和NO2暴露与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7—2018年中国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 最终纳入15 423名符合标准≥65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自我报告高血压患病情况等信息, 通过体格检查获取血压值等资料。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来源于美国宇航局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测量结果。NO2浓度来源于中国地面空气污染物数据集。气象数据来自美国宇航局MERRA-2。每个研究对象的NDVI、NO2的暴露量基于其居住地点周围1 000 m半径内的面积进行计算。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DVI、NO2混合暴露及其交互作用与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函数分别探索绿地、NO2与中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15 423名老年人年龄为(85.6±11.6)岁;女性占56.3%(8 685/15 423);居住在城镇占55.6%(8 578/15 423);居住时间为(60.9±28.5)年;高血压者占59.8%(9 225/15 423);NDVI为0.41±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儿童类固醇糖尿病(SDM)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 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的14例SD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原发疾病不同分为肾病组和血液系统疾病组。结果 14例SDM患儿, 肾病组10例, 血液系统疾病组4例, 12例患儿起病年龄10~12岁, 6例在起病前有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GCs)史, 5例存在糖尿病家族史;1例出现典型多饮、多尿表现;7例患儿空腹血糖正常, 所有患儿均存在餐后高血糖;血液系统疾病组空腹、早餐后2 h、晚餐前、凌晨3点末梢血糖均高于肾病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随访现仅1例确诊持续性糖尿病。结论儿童SDM无明显临床症状, 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高血糖出现时间规律与程度可能与所使用GCs的类型及给药频次有关;SDM预后较好, 极少转为持续性糖尿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