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Omicron变异株BA.5.1.3亚型的潜伏期。方法基于31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区间删失数据的特点, 采用log-normal和Gamma两种分布估计潜伏期, 利用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对分布函数的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结果 315例感染者年龄(42.01±16.54)岁, 男性占30.16%。其中156例报告了症状出现时间, 年龄(41.65±16.32)岁, log-normal和Gamma分布估计发病潜伏期M(Q1, Q3)分别为2.53(1.86, 3.44)d及2.64(1.91, 3.52)d;估计感染潜伏期M(Q1, Q3)分别为2.45(1.76, 3.40)d及2.57(1.81, 3.52)d。结论基于log-normal和Gamma分布进行贝叶斯估计的潜伏期接近, 潜伏期最佳分布均为Gamma分布, 感染潜伏期与发病潜伏期M相差较小, Omicron变异株BA.5.1.3亚型比以往的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M更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续发率(SAR)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2—4月江苏省本土社会面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和密切接触者, 纳入328例社会面原发病例和40 146名密切接触者, 并将密切接触者中7 d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者定义为续发病例。收集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等相关信息,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R的影响因素。结果 328名原发病例共报告续发病例1 285例, SAR为3.2%(95%CI:3.0%~3.4%)。328例原发病例中, 男性占61.9%(203例), 年龄M(Q1, Q3)为38.5(27, 51)岁;1 285例续发病例中, 男性占59.1%(759例), 年龄M(Q1, Q3)为34(17, 52)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原发病例为男性(OR=1.632, 95%CI:1.418~1.877)、年龄20岁以下(OR=1.766, 95%CI:1.506~2.072)和60岁及以上(OR=1.869, 95%CI:1.476~2.365)、感染BA.2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深圳市一起广东省外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 BF.7变异株所致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梳理和分析其传播链条和传播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 整理新冠病毒感染者活动轨迹、分析代际关系等, 对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2022年10月8-23日, 深圳市共报告196例新冠病毒感染者, 均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男、女性分别为100和96例, 年龄M(Q1, Q3)为33(25, 46)岁。本起疫情由在广东省外旅游返回深圳市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首发病例)引起, 4条传播链分别为首发病例现住址相关感染8例、7日晚社会面活动相关感染65例、8日写字楼工作场所相关感染累计48例、在工作场所附近的写字楼相关感染74例。本起疫情潜伏期M(Q1, Q3)为1.44(1.11, 2.17)d。室内暴露的潜伏期短于室外暴露的潜伏期, M(Q1, Q3)分别为1.38(1.06, 1.84)和1.95(1.22, 2.99)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10.27, P=0.001)。随着代际的增加, 基因位点突变个数及突变比例增加。在同一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北京市3起可能通过跨境物流途径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 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 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核酸检测, 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2022年1-4月北京市3起Omicron变异株聚集性疫情病毒基因序列分别为Omicron变异株BA.1、BA.1.1、BA.2分支, 疫情分别持续8、12、8 d, 报告6、42、3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1起感染来源可能为国际邮件, 2起可能为进口衣物, 进口物品从境外启运至首发病例接触感染的时间间隔为3~4 d。潜伏期M(Q1, Q3)为3(2, 4)d, 代间距M(Q1, Q3)为3(2, 4)d。结论此次疫情提示常温进口货品通过物流途径输入Omicron变异株疫情的风险, 且Omicron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 应加快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北京市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micron BA.2和BF.7变异株引起的疫情中的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估算2种变异株分支的潜伏期及其影响因素,为新冠病毒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提供基本参数。方法 选取北京市2022年4月(Omicron BA.2变异株)及10月(Omicron BF.7变异株)疫情中具有明确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的感染者进行研究,采用秩和检验对不同变异株的潜伏期差异进行分析。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Omicron变异株的潜伏期分布进行拟合。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变异株类型及疫苗接种状态下的潜伏期。结果 共纳入64例BA.2变异株感染者及58例BF.7变异株感染者。BA.2和BF.7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MQ1,Q3)分别为3.00(3.00,4.00)d和3.00(2.00,3.25)d。lognormal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佳。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Omicron变异株潜伏期存在一定差异,与BA.2变异株感染者相比,BF.7变异株感染者的潜伏期更短。结论 Omicron BF.7变异株感染者潜伏期较BA.2变异株的潜伏期短。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有很多争议。本文对近2年来COVID-19引起相关神经系统症状及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期有助于早期识别COVID-19, 了解其神经损伤的潜在机制,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并发症进行更好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COVID-19疫情期间, 病原基因组监测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开展基因组监测在应对COVID-19疫情中的优势, 并总结主要国家和组织开展的SARS-CoV-2基因组监测活动。进入后疫情时代, 全球仍然面临SARS-CoV-2不断变异和传播带来的挑战, 有必要持续开展包括基因组监测在内的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2022年3月杭州市发生在余杭区物流园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此次聚集性疫情由1例发热门诊主动就诊的病例发现, 疫情历时8 d, 共发现病例58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18例;年龄为(33.29±12.22)岁;工人53例, 学生2例, 农民、老师和待业人员各1例;主要分布在杭州市的余杭区(48例, 82.77%)和上城区(7例, 12.07%)。实时再生数最高是在3月10日为2.31, 于3月15日降至0.37。指示病例测序结果与韩国2022年3月4日上传的1条序列100%同源。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时期。近期湖北省外各地区逐渐开始复工、复产,疫情发展还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前,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隐性感染,描述隐性感染者的疾病进程及作为传染源的可能。这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注重重点人群的筛查与自我防护、强化检测水平有助于隐性感染者的发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变异株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显著等特点,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该变异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被发现后,历时2个月便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我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然而,Omicron变异株的高度突变对其流行病学特...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全国12名专家开展问卷调查, 确定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预警指标体系及权重。三轮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 权威系数(Cr)为0.79, 协调系数(W)分别为0.375、0.356、0.385(均P<0.05)。最终确立包括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Omicron变异株预警指标体系, 并确立了各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12.
选取截至2020年2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所有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共245例,将其分为输入型(116例,47.3%)和本地型(129例,52.7%)病例,分析其基本特征、时间分布、传播方式、代际间隔及潜伏期传播等。本地型病例的年龄(51.74±15.67)岁,以及女性(69例,53.5%)、家务待业及离退人员(40例,31.0%)、发病时隔离患者(50例,38.8%)比例均高于输入型病例[分别为(40.66±15.41)岁、(45例,38.8%)、(21例,18.1%)、(17例,14.6%)](P值均<0.05);密切接触者感染率0.8%(31/3 666)低于输入型病例2.0%(69/3 435)(P<0.001);本地型病例感染的主要来源为亲属(70例,54.3%),感染的主要方式为生活和聚会/聚餐(90例,69.8%);潜伏期传播所占比例为15.5%(20例),二代病例与传染源接触至发病的间隔天数约为4 d,代际间隔天数约为6 d。综上,陕西省本地型病例感染的主要途径为与传染源共同生活和聚会/聚餐,目前存在一定比例的潜伏期传播病例...  相似文献   

13.
自2019年底,中国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以来,展现了我国对未知病原鉴定的能力。目前,报道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其他传播途径还有待证实。本文讨论了2019-nCoV的可能传播途径,现有研究证实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粪口途径传播可能性比较大,气溶胶传播、泪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仍有待证实,为2019-nCoV的防控及公众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感染SARS-CoV-2引起慢性HBV感染者的肝损伤、HBV再激活等问题逐渐引起关注。本文总结了SARS-CoV-2感染对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SARS-CoV-2感染期间HBV再激活的风险、慢性HBV感染者接种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旨在为此类患者的早期风险识别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预后与糖代谢的调控息息相关, 本文主要从COVID-19与糖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糖代谢相关标志物对COVID-19的诊断, 以及糖代谢相关靶点在COVID-19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为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以及未来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收集2022年1月1至20日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大数据轨迹分析Delta变异株引起的郑州市高新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本研究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触者分别为276例和599例, 密切接触者的罹患率为5.43%(15/276), 次密接触者的罹患率为0.17%(1/599)。传播链关联确诊病例10例, 一至五代病例密切接触者罹患率分别为20.00%(5/25)、17.86%(5/28)、0.72%(1/139)、14.81%(4/27)、0(0/57)。密切接触者不同接触方式显示:与病例同住/同屋、同餐、邻居间接触、同一交通工具接触、同空间、工作接触的罹患率分别为26.67%、9.10%、8.33%、4.55%、1.43%、0。郑州市高新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在于减少家庭聚集性病例和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因素,指导疫情防控。方法  将河南省安阳市2022年1月本土Omicron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报告468例感染者,其中重型2例(0.4%),无死亡病例,具有临床症状的90例(19.2%);38例(8.1%)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疫苗,92例(19.7%)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超过6个月(含完成加强接种在28 d内),338例(72.2%)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在6个月内或完成加强接种超过28 d。有症状的病例中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χ2=4.270,P=0.039);全程接种在6个月内的比例低于无症状的病例(χ2=9.882,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全程接种在6个月内及完成加强接种超过28 d是出现症状的保护因素(OR=0.455, 95% CI: 0.212~0.978, P=0.044)。结论  对于Omicron,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在6个月内及加强接种可以减少或减轻症状,应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变异株病例输入我国并进一步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为口岸传染病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lobal Initiative of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GISAID)...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后, 不同地域的流行现况及特点。方法于2022年12月20日12:00至23日9:00, 对全国23个省份39个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师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地区的感染率, 探索感染风险因素、感染者人群特征和临床症状等情况。结果调查获得28 901份有效问卷(其中学生26 355份, 教职工2 546份), 问卷有效率为94.3%。北京市感染率最高, 其学生和教职工感染率分别达78.55%和76.40%;天津市、河北省的师生感染率均超过65.00%;各省份感染率差异较大;96.76%的感染时间发生于2022年12月1日及以后。与教职工相比, 学生的感染风险更低(OR=0.72, 95%CI:0.60~0.86);与≤20岁组相比, 21~、31~、41~、51~、>60岁组的OR值(95%CI)分别为1.22(1.14~1.30)、1.54(1.30~1.84)、1.25(0.99~1.58)、1.29(0.94~1.78)、1.19(0.51~2.80);末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时间距今越长, 感染风险越高, 以≤3...  相似文献   

20.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暴发流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该病发病过程中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临床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血液生化免疫指标检查等,通过这些检查结果可反映患者的脏器功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就COVID-19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