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与继发胰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胰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原发胰腺DLBCL 12例,继发胰腺DLBCL 68例。与原发胰腺DLBCL相比,继发胰腺DLBCL患者结外受累数目较多(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高(P=0.013)。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0和0.0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5)和双表达(DE)(P=0.017)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IPI评分中高危/高危(P=0.021)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29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在胰腺DLBCL患者中的突变率大于20%,其中PIM1突变(OS:P=0.006,PFS:P=0.032)和MYD88突变(OS:P=0.001,PFS:P=0.017)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较差的OS和PFS相关。结论原发与继发胰腺DLBCL患者的生存无显著差异,IPI评分中高危/高危、DE是影响胰腺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PIM1、SGK1、BTG2、FAS、MYC和MYD88是胰腺DLBCL中常见的突变,且具有PIM1及MYD88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原发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胃肠道MALT淋巴瘤患者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和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胃内起病者78例,非胃内起病者12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者80例,3~5分者10例.与胃内起病者比较,非胃内起病者多为IPI 3~5分的高危患者(7.7%对33.3%,P=0.025)、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显著降低(50.0%对87.2%,P<0.01).IPI评分0~2分的低危患者可选择抗Hp治疗、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其中化疗可提高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接受化疗的高危患者3年总生存(OS)率达1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P=0.006)、Musshoff分期(P=0.008)、IPI评分(P=0.000)、LDH水平(P=0.019)和是否接受化疗(P=0.026)是影响患者PFS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3~5分)(OR=8.325,95% CI 3.171~21.853,P=0.000)和是否接受化疗(OR=0.319,95%CI0.121~0.838,P=0.020)是影响患者PF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ECOG评分(≥2分)是影响患者OS率的独立预后因素(OR=5.092,95%CI1.005~25.788,P=0.049).结论 原发胃肠道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淋巴瘤,以低危患者多见,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低危患者可选择放疗或抗Hp治疗作为起始治疗方案,高危患者应选择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年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为深入理解年轻DLBCL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精准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21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病科初诊资料完整的68例年轻DLBCL患者,采用NGS技术对其石蜡包埋组织进行靶向测序分析(包括475个靶基因),并比较aa IPI≥2分的高危患者和aa IPI <2分的低中危患者基因突变谱和信号通路的差异。结果:68例年轻DLBCL患者中共检测到44个高频突变基因。通过比较aa IPI高危组和低中危组患者高频突变基因结果显示,aa IPI高危组CARD11突变显著高于低中危组(P=0.002),而MGA突变仅出现在aa IPI高危组(P=0.037),SPEN突变仅出现在aa IPI低中危组(P=0.004)。将aa IPI高危组高频突变基因及临床指标纳入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P53(P=0.009,P=0.027)、POU2AF1(P=0.003,P=0.006)和CCND3(P=0.040,P=0.014)基因突变与较差的PFS和OS相关,而B2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评估合并糖尿病(DM)及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糖升高对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1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其治疗前及治疗中的血糖水平,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糖异常对DLBCL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82例(17.0%)患者在诊断DLBCL前患DM,88例(18.3%)患者在DLBCL治疗过程中至少发生一次血糖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DM与OS、PFS相关(P值均<0.05)。组间比较显示,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的OS和PFS均较无血糖异常组差(OS:P值分别为0.001、0.003,PFS:P值均<0.001),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相比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7、0.463)。化疗期间血糖控制良好组的OS和PFS优于血糖控制差组(OS:P=0.037,PFS:P=0.007)。结论合并DM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4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03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多起病隐袭,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不适、体重减轻、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Musshoff分期:Ⅰ/Ⅱ期75例(72.8%),Ⅲ/Ⅳ期28例(27.2%).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8.9%和60.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2);非手术治疗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2.8%,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3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91.2%,抗Hp治疗临床有效率达100%.在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4例患者中,5年OS率为75%,5年PFS率为46%.预后相关分析提示:B症状、淋巴结转移、Musshoff分期、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影响患者OS和PFS的相关因素,而Musshoff-ⅢE/ⅣE期、IPI评分>2分、B症状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因素(P<0.05),Musshoff-ⅢE/ⅣE期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不良因素(P =0.027).结论 胃MALT淋巴瘤生存率高,预后良好;建议予以抗Hp治疗为主的非手术治疗,避免手术有创治疗.Musshoff-ⅢE/ⅣE期、B症状或IPI评分>2分是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177例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初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分期Ⅲ-Ⅳ期(P=0.004,P=0.029)、ECOG评分2-4分(P=0.003,P=0.042)、结外受累 1处(P=0.000,P=0.031)、异常升高的LDH值(P=0.000,P=0.046)为影响患者OS与PFS的危险因素;B症状(P=0.020)、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20)仅影响患者O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异常升高的β2-MG值(P=0.044)及分期(P=0.046)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期(P=0.029)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年龄调整的IPI(aaIPI)评分2-3分的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P=0.000,P=0.000)与PFS(P=0.013,P=0.000)更差。结论:异常升高的β2-MG值是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独立因素,分期是影响患者OS与PFS的独立因素。aaIPI评分2-3分患者与初治骨髓受累的患者OS与PFS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cl-2、C-myc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2例DLBCL组织标本中C-myc、Bcl-2、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卡方检验统计分析:bcl-2在患者的临床分期、IPI评分及病理分型之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 C-myc在患者的临床分期及IPI评分之间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 bcl-2和C-myc蛋白共表达和非共表达在患者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IPI评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②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病理分型、bcl-2蛋白表达及bcl-2/C-myc共表达与患者的平均OS及平均PF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原发部位、C-myc蛋白表达的平均OS和平均PF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COX多因素分析: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和bcl-2蛋白与OS之间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与PFS之间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IPI评分、病理分型和bcl-2蛋白可以初步判断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和Bcl-2蛋白的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C-myc的单独表达尚不能作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蛋白CD30在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我院血液科的149例DLBCL患者中63例非特殊类型(DLBCL,NOS)患者的CD30表达水平,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状况。结果:CD30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Ann Arbor分期、体力状态(ECOG 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外累及病灶数、国际预后指数(IPI)、Hans分型及骨髓累及无显著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CD30表达水平、年龄、ECOG PS评分、B症状、结外累及病灶数、LDH、IPI评分、是否存在骨髓累及,是否使用美罗华是影响整体OS和EFS的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还显示,对于GCB型DLBCL患者,CD30表达水平对OS和EFS均无显著影响,而对于non GCB型DLBCL患者,CD30+不仅是OS的影响因素(P=0.037),还提示倾向于较好的EFS(P=0.067)。多因素分析提示IPI评分和CD30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评分:P=0.000,95%CI 0.042-0.374 CD30:P=0.044,95%CI 1.055-60.613)。对于EFS,IPI评分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00,95%CI 0.040-0.360),而CD30+患者明显倾向于较长的EFS(P=0.050,95%CI 0.996-56.501)。结论:CD30与DLBCL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对判断DLBCL患者预后存在一定临床价值,有望成为评估DLBCL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2例初诊DLBCL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以CD14~+HLA-DR~(low/-)作为MDSC的免疫标记,结合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MDSC在DLBCL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MDSC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DSC在DLBCL患者中表达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IPI评分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未见明显相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临床分期、血清LDH水平、IPI评分及MDSC水平是影响总生存(OS)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IPI评分和MDSC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DSC可作为评估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机体免疫与肿瘤微环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骨髓浸润等临床资料,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R-CHOP与CHOP两种方案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1.67个月,2年OS 率6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ECOG 评分、IPI评分、治疗前LDH值、骨髓浸润、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较CHOP方案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期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在病理确诊的227例DLBCL患者治疗前及化疗后第3周期前行18F-FDC PET/CT成像。通过随访,视觉分析,Deauville评分及半定量方法,最大标准摄取值减少率(△SUVmax)分析患者的疗效及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并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1月。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SUVmax最佳分界点为71%,Deauville评分与△SUVmax方法评估疗效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6.9%、74.3%、82.8%和77.8%、63.5%、73.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eauville评分、△SUVmax及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预测PFS、OS均具有显著意义(P=0.001)。Deauville评分与IPI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期PET/CT显像对评估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侵犯和不同治疗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有、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不同I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DLBCL的疗效.结果 有骨髓侵犯者LDH升高、ECOG评分≥2分、IPI和aaIPI评分为中/高危、B症状、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较无骨髓侵犯者多见,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侵犯为独立不良预后闪素.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单抗组)分别为78.1%和64.3%,增强化疔组为33.3%和25.7%,CHOP组为23.6%和21.8%,单抗组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值均为0.002)和CHOP组(P值均为0.000),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和P=0.694).有骨髓侵犯者中单抗组、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的3年OS率分别为57.1%、29.5%和13.9%,3年PFS率分别为57.1%、16.8%和14.1%.单抗组均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0.029和P=0.012)和CHOP组(P值均为0.001),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和P=0.376).单抗组中无骨髓侵犯者3年0S率和PFS率分别为86.7%和67.3%,与有骨髓侵犯者的57.1%和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和P=0.965).结论 骨髓侵犯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的疗效,并改善骨髓侵犯对DLBCL预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期~(18)F-FDG PET/CT(i-PET/CT)显像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0例初治DLBCL患者的158次~(18)F-FDG PET/CT结果,分别采用5分法、Lugano分类和最大标准摄取值减少率(△SUVmax)法评价i-PET/CT。利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确定△SUVmax最佳界值。应用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及总生存(OS)时间作为随访指标。运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经ROC曲线计算△SUVmax最佳界值点为62%。5分法诊断2年PFS和OS阳性预测值(PPV)低,Lugano分类和△SUVmax法均可提高PPV,但采用Lugano分类敏感度下降。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ugano分类和△SUVmax法可预测PFS和OS时间,而5分法仅可预测OS时间。COX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PFS预测仅优于5分法,对OS预测则逊于三者。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法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ugano分类仅对OS有独立预后价值。结论:5分法评价i-PET/CT对于DLBCL患者判断预后价值有限,建议结合Lugano分类标准。采用△SUVmax法评价i-PET/CT对DLBCL患者具有独立预后价值,优于IPI评分。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GI-N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因素。对本院15年来收治的101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01例PGI-NHL病例占同期NHL的14.49%,其中男性64例,女性37例,男∶女=1.73∶1,中位发病年龄61(18-87)岁;发病部位:胃部59例(58.42%),肠道40例(39.60%),胃肠道多部位2例(1.9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67例(66.34%)、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18例(17.82%)、套细胞淋巴瘤(MCL)4例(3.96%)、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8例(7.92%)、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1.98%)、滤泡细胞淋巴瘤(FLL)1例(0.99%)、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1例(0.99%)。在101例患者中可随访89例(存活49例,死亡40例),中位生存时间29(1-173)个月。89例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S)为58.4%,5年为52.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04)、病变部位(P=0.002)、病变大小(P=0.011)、胃肠道淋巴瘤Lugano分期(P=0.003)、IPI评分(P=0.000)、病理细胞表型(P=0.000)、病理类型(P=0.006)等因素在不同亚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道淋巴瘤Lugano分期、IPI评分和病理类型。结论:胃肠道淋巴瘤Lugano分期、IPI评分和病理类型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一线治疗后常出现敏感复发或化疗抗拒,二线挽救治疗是其主要选择。本研究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常规挽救化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996年12月~2009年9月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预后因素。结果截止201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1.2~59.8个月),8例仍生存。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MST)11.2个月(0.8~59.8个月)。全组40例患者均接受二线挽救化疗,有效率60.0%(24/40)。1、2、3年生存率(OS)分别为42.7%、23.8%和15.9%。将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和2分合并为低中危组,3分和4分合并为中高危组,进行生存比较,低中危组中位OS为12.2个月,中高危组中位OS为4.1个月,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常规挽救化疗预后差,生存期短。IPI评分是复发难治性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MYC/BCL-2蛋白双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纳入DA-EPOCH-R(利妥昔单抗+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表阿霉素)、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治疗、移植等治疗因素后,双表达是否仍是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201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治疗且具有可用病理结果的223例初治DLBCL患者,75例MYC/BCL-2高表达的患者归为双表达组,从148例非双表达的患者中,应用倾向性评分(PSM),根据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治疗选择等因素进行1∶1匹配,筛选出7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SM后双表达组和非双表达组的3年OS率分别为(69.8±5.5)%及(77.0±4.9)%(P=0.225),3年PFS率分别为(60.7±5.8)%及(65.3±5.5)%(P=0.3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的亚组分析显示,双表达和非双表达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61.3±7.5)%及(77.2±5.6)%(P=0.027),3年PFS率分别为(52.1±7.5)%及(70.6±6.0)%(P=0.0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细胞起源(COO)分型、是否进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是否进行移植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而MYC/BCL-2蛋白双表达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MYC/BCL-2蛋白双表达在R-CHOP方案治疗下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但在DA-EPOCH-R、移植等治疗方案下,双表达对DLBCL的不良预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国际预后指数(IPI)在中国人群MALT淋巴瘤患者中的适用性,并比较不同风险分层方法对MALT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129例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计算并比较MALT-IPI与IPI不同分层分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12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6岁(22~82岁),其中胃MALT淋巴瘤53例(41.1%),肺MALT淋巴瘤33例(25.6%);Ann ArborⅠ~Ⅱ期71例(55.1%),Ⅲ~Ⅳ期58例(44.9%)。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1~378个月)。总体5年PFS为69.41%,5年OS为90.23%。IPI评分低危、中低危和中高危/高危组患者5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LT-IP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患者5年OS、PFS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T-IPI评分适用于中国人群;相较于IPI评分,MALT-IPI评分对MALT淋巴瘤患者预后具有更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LMR)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判断预后及预测复发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初治12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临床特征、预后、复发的相关关系,探讨其预测复发的价值。结果 低LMR(<2.25)组患者常伴随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增高、临床分期较晚、β2 微球蛋白水平升高(P<0.05)。126例患者有43例(37.7%)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2(2~70)个月。多因素分析(OR=2.586,P=0.028)提示随访时低LMR与复发显著相关,低LMR比高LMR复发风险高,并且低LMR与较短总生存时间(OS)及无病生存时间(PFS)有关(OS:P=0.015;PFS:P=0.006)。结论 这项研究表明,LMR<2.25提示不良的预后,随诊时较低的LMR可以用作预测DLBCL患者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LMR与乳酸脱氢酶(LDH)的比值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分期、B症状、IPI评分、ECOG评分、淋巴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LMR、LDH、LMR/LDH、PET-CT检查的SUVmax。ROC曲线确定LMR和LMR/LDH的界限值;应用卡方检验分析LMR、LMR/LDH与DLBCL临床各因素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血清LDH水平与PET-CT检查的SUVmax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案比较不同分组的LMR和LMR/LDH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影响预后因素的多变量分析。结果:通过ROC曲线确定LMR、LMR/LDH(%)的最佳界限值,分别为2.535(P 0.05)、0.35%(P 0.01)。LMR2.535更倾向于发生在临床分期较晚、有B症状、IPI评分较高、ECOG评分较高、LDH大于正常值的患者,而LMR/LDH(%)0.35%也更易于发生在临床分期较晚、有B症状、IPI评分较高、ECOG评分较高、LDH大于正常值的患者。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LDH和PET-CT扫描中的SUVmax有明显的正相关(P 0.001)。K-M生存分析显示,高LMR组的PFS率及OS率均明显优于低LMR组(P 0.05),高LMR/LDH组的PFS率及OS率均明显优于低LMR/LDH组(P 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LMR/LDH比单一LMR预测效力更好,为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初诊时高LMR/LDH提示DLBCL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