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与3种常用抗菌药物(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分别联用对临床分离的MRSA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有效地治疗MRSA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获得纯培养后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再根据CLSI(2006年)标准,微量肉汤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测定及药敏试验,并计算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 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对30株MRSA的MIC50分别为0.5~4、16~256、8~256、128~1024 μg/ml,MIC90分别为4、256、256、1024μg/ml;利奈唑胺与左氧氟沙星联用MIC90降为2μg/ml,利奈唑胺与利福平联用MIC90降为1μg/ml,利奈唑胺与庆大霉素联用MIC90降为2 ug/ml.结论 利奈唑胺对MRSA有较高敏感性,利奈唑胺与利福平联合应用以协同作用为主,利奈唑胺与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联合应用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二者均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柳如  彭青 《现代医院》2011,11(6):34-35
目的研究4种中药单体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苯唑西林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BP2'胶乳凝集试剂盒对MRSA所产的PBP2'蛋白进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4种中药单体(包括芦荟大黄素、大黄酚、黄芩素、大黄酸)对MRSA的MIC。结果经鉴定,16株实验菌株均为MRSA。其中芦荟大黄素的抗MRSA作用最强,MIC值在2~8μg/ml,其次为大黄酸,而黄芩素和大黄酸抗MRSA的作用较弱。结论芦荟大黄素对MRSA的抗菌作用最强,且其在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高,因此有望成为抗MRSA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衡水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情况,以更好的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了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008年12月~2011年6月间所有送检大肠埃希菌株245例进行检测分析,采用肉汤稀释法测18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其MIC50和MIC90.结果 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显示良好的抗菌作用,其MIC50分别为0.5 μg/ml、1μg/ml、0.5 μg/ml; MIC90均为2 μg/ml,其他药物显示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较高.结论 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存在多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普遍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监测医院2003-2006年下呼吸道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连续4年下呼吸道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的MIC变化,用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MRSA对万古霉素MIC有无漂移发生.结果 2003-2006年下呼吸道分离的MRSA依次为:24、40、52、139株,万古霉素MIC在这4年未发生漂移,万古霉素对MRSA MIC为1.0 μg/ml的占62.5%~85.0%,MIC为0.5μg/ml的在15.0%~37.5%.结论 高比例的MIC 1.0 μg/ml菌株可能是造成万古霉素疗效欠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茶树精油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生物膜(BF)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茶树精油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一次性输液管和微孔滤膜作为生物膜吸附载体,用改良后的Brown平板连续培养法制备铜绿假单胞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采用光学高倍显微镜连续观察生物膜的形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生物膜结构观察和鉴定,以琼脂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茶树精油对受试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结果 茶树精油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MIC(孟乙烯4-ol浓度含量)为9.6μg/ml; 0.5倍MIC (4.8 μg/ml)、1倍MIC(9.6 μg/ml)虽能使成熟铜绿假单胞杆菌生物膜菌落数呈梯度性减少,但不能完全清除生物膜细菌,而2倍MIC(19.2 μg/ml)对细菌生物膜作用20 h后可完全清除生物膜细菌,3倍MIC(28.8μg/ml)则可在4h内完全清除生物膜.结论 茶树精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清除效应,可抑制生物膜形成,但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医院2011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Etest法测定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CLSI 2010年标准判断结果,WHONET5.6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全年共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255株,其中MRSA检出率为51.4%,以神经外科、ICU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5.4%、80.1%,门诊患者最低为15.2%;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为41.7%,对其余抗菌药物均高度敏感,敏感率> 70.0%;MRS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MRSA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100.0%外,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利福平敏感率分别为92.0%、80.4%;Etest结果显示MRSA对万古霉素MIC50和MIC90分别为1.0、2.0 μg/ml,MIC> 1.0 μg/ml菌株所占比例为44.3%,未发现有万古霉素非敏感株.结论 神经外科和ICU是MRSA感染的高危部门,MRSA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应重视MRSA万古霉素MIC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香莲复方及其君药的主要成分丁香酚、小檗碱的抗真菌及逆转氟康唑耐药作用。方法采用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丁香酚和小檗碱的混合液分别连续诱导培养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氟康唑耐药株,采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原代及诱导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观察药物对耐药白念珠菌的逆转作用,比较各组诱导药物之间的作用差异。结果耐药株L1~L3对氟康唑的MIC为64μg/m L,香莲外洗液的MIC为3.906 3~7.812 5 mg/m L,丁香酚为400~800 mg/m L,小檗碱为32~64 mg/m L,丁香酚和小檗碱混合液为200/16~400/32 mg/m L。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以及丁香酚和小檗碱混合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可在连续诱导培养6~8代实现对氟康唑逆转耐药。耐药原代菌株与其敏感子代对于诱导药物的MIC没有明显上升趋势。结论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以及丁香酚和小檗碱混合液具有抗真菌作用,并可逆转耐药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以香莲外洗液复方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棓丙酯对细菌抗菌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棓丙酯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M-H平板转种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棓丙酯处理后几种细菌的生长情况,肉眼判断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用酶标仪检测各细菌的吸光度值(OD值),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棓丙酯对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棓丙酯处理后细菌的OD值与阳性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棓丙酯能影响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其中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128~256 μg/ml、MBC为256~512 μg/ml;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为512 μg/ml、MBC为1024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6μg/ml、MBC为512 μg/m;经统计分析低浓度棓丙酯处理后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OD值与阳性对照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浓度的棓丙酯作用后细菌OD值明显减少,与阳性对照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棓丙酯能抑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可作为一种潜在抗菌药物用于临床上治疗这些细菌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渠碱对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eacalis)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为小渠碱治疗其感染提供新的方法。方法用VITEK 2 Compact仪器对临床分离56例胆汁培养粪肠球菌菌株进行药敏实验。肉汤稀释法测定小渠碱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MTT方法检测抑菌率。采用PCR方法检测ebpA、esp、gelE基因表达。结果小渠碱对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8. 25±6. 34)μg/ml;在浓度为0μg/ml~128μg/ml时,小渠碱随着浓度增加对生物被膜的抑制率升高,eabA、esp、gelE毒力基因表达逐渐下降。结论小渠碱对粪肠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eabA、esp、gelE毒力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提示小渠碱能够抵抗粪肠球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利奈唑胺对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的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各36株,分别在含有特定浓度的利奈唑胺等药物培养基内培育,采用B-D培养基比例法测定各菌株在体外试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利奈唑胺对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MIC均在0.25~0.50 μg/ml,其中0.125 μg/ml浓度敏感株占63.89%,耐药株全部存活;在0.25 μg/ml浓度下敏感株占33.33%、耐药株占36.11%,在0.5 μg/ml浓度下敏感株占2.77%、耐药株占63.88%;>1 μg/ml全部无细菌生长.结论 常规剂量的利奈唑胺在体外有较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虽然异烟肼、利福平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是需要增加剂量.  相似文献   

1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目的为了引起广大医务人员高度重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的监测,掌握其耐药特性,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其耐药性的产生. 方法采用美国Microscan微生物鉴定仪、革兰阳性菌鉴定药敏复合板(PC11),对1998~2000年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的监测. 结果 1998~2000年分离的MRSA菌株中,有4株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其中1株对万古霉素的MIC=8μg/ml;3株对万古霉素的MIC>16μg/ml. 结论在我院监测中出现1株万古霉素中介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3株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部分医院万古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失败的因素,为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8月对临床分离的1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70株,采用E-test法检测其对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用含万古霉素4.0μg/ml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筛选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在无万古霉素血平皿培养基中对MRSA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检测其对万古霉素MIC值的变化。结果 172株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2.0)μg/ml有146株,占84.89%;102株MRSA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2.0)μg/ml有88株,占86.27%,其中有两株MIC值为(2.5~3.0)μg/ml;70株MSSA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1.5)μg/ml有46株,占65.71%,其余<1.0μg/ml;含万古霉素4.0μg/ml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未筛选出hVISA,也未筛选出对万古霉素MIC值>8.0μg/ml的VRSA;体外传代培养发现,MRSA对万古霉素的MIC值随传代次数呈现一定变化规律。结论沈阳地区hVISA检出率极低,大部分临床治疗失败可能与菌株MIC值漂移有关,MIC值漂移菌株脱离抗菌药物环境连续传代,其MIC值较初始分离时未见下降,提示MIC值的漂移可能也涉及到了稳定的遗传变异,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对产与非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抑菌效果,借此了解中药对两类细菌的抑菌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产MBL菌株感染的临床治疗寻求新的途径。方法使用MicroScan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MicroScan NegCombo Panel Type31复合板进行细菌学鉴定和药敏试验;将14种中药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水煎液,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对产与非产MBL P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50MIC90。结果14种中药对产与非产MBL PAE的MIC50、MIC90及MIC范围相同,五味子、石榴皮、连翘、黄连、黄芩的抑菌作用较好,MIC50分别为7.8、7.8、15.6、15.6、15.6 mg/ml,MIC90分别为15.6、15.6、62.5、62.5、62.5mg/ml。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五味子、石榴皮等14种中药对产与非产MBL PAE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且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氨苄西林、四环素、呋喃妥因对胆结石来源纳米细菌的抗菌作用,为胆结石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按照?íft?íoglu等采用的方法,分为纳米细菌药敏组、纳米细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14 d后,用酶标仪(650 nm)连续多时段测定其吸光度,用药敏组与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偏差来测定每种药物的抑菌效果,并用微量稀释法进行MIC和MBC试验。结果药敏组纳米细菌生长曲线介于纳米细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抗菌药物环境再培养14 d,药敏组纳米细菌的生长幅度低于纳米细菌对照组,纳米细菌的生长速度与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呈反比。3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分别为四环素1.95μg/ml、氨苄西林7.8μg/ml、呋喃妥因3.9μg/ml。结论氨苄西林、四环素、呋喃妥因对纳米细菌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是抑菌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新患者与复治患者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莫西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确定莫西沙星的临床耐药界限.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史,选取109例肺结核病新患者分离出的菌株以及使用过莫西沙星治疗复治患者31例分离出的菌株,共140株,以罗氏含药培养基测定MIC,并分析MIC分布状况,比较MIC累计百分比,通过新患者菌株和复治患者菌株差值最大时的MIC作为耐药界限.结果 来自既往未用过莫西沙星治疗新患者的临床分离株中,94.50%的菌株MIC<0.4 μg/ml,既往曾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的临床分离株中,MIC>1.0 μg/ml占93.55%.结论 根据MIC分布,两类患者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MIC的差异,提示使用罗氏培养基的莫西沙星药敏试验耐药界限采用1 μg/ml为宜,复治患者中仍有6.45%对莫西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联用对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临床分离MRSA菌株120株,测定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绘制时间杀菌曲线,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观察评估对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RSA生物被膜相关基因(icaA、icaD、cidA、agrA和sarA)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单用时MIC范围均0.5~2μg/ml,联用时MIC范围均为0.125~1μg/ml,且联用比单用时MIC、MIC50、MIC90均下降(P<0.05);两药联用以协同作用(73.33%)和相加作用(22.5%)为主,少数表现为无关作用(4.17%),无拮抗作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联用与单用在干预MRSA 24 h后均有较好抑菌效果;与单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比较,联用时OD550降低(P<0.05),扫描电镜下可见MRSA生物膜形成被抑制;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单...  相似文献   

17.
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选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院内外肺细菌感染院内外造成肺感染的细菌很多 ,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军团菌 ,将其应用抗生素情况作叙述。1 1 院外肺感染 (CAP) 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 ,约占CAP的 1/3 ,以往此菌对青霉素的MIC <0 .0 6μg/ml,故很敏感 (PSSP)。近 3 0年耐药菌渐多 ,依据MIC 0 .1~ 1.0 μg/ml为中介耐药 (PISP)或称低度敏感 ,大剂量青霉素仍有效 ;MIC≥ 2 .0 μg/ml为高度耐药 (PRSP) ,大剂量青霉素亦无效。由于细菌耐药基因可传播 ,现在世界各地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肺感染占 2 5%~ 77% ,其耐药机理常不是由于细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测定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 FDA)批准治疗鼠疫的2种药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鼠疫耶尔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确定鼠疫菌对这2种药物的敏感性及MIC90(可抑制90%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掌握这2种药物对鼠疫菌的抑菌浓度,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利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这2种抗生素分别对1 010株鼠疫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所测的1 010株鼠疫菌中未发现对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具有单个或2种抗菌药物抗性的鼠疫菌株,其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IC50分别为0.06和0.12 μg/ml,MIC90均为0.25 μg/ml。结论 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鼠疫耶尔森菌最低抑菌浓度,有效的评价了鼠疫耶尔森菌对氟喹诺酮类代表药物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敏感性,实验数据支持我国在鼠疫临床治疗中可以采用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为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MIC值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MIC值的变迁.方法 用Etest法检测临床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的MIC值.结果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从2003年的52.2%上升到2007年的74.5%,万古霉素的MIC几何均数从1.85μg/ml上升到2.15μg/ml,替考拉宁的MIC几何均数从1.28μg/ml上升到2.07μg/ml,利奈唑烷的MIC值的变化不大.结论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逐年上升,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MIC值有升高的趋势,且以替考拉宁的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表型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实时定量PCR(RT-qPCR)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作用下白假丝酵母生物膜膜内细胞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厚度和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128μg/ml和32μg/ml盐酸小檗碱对白假丝酵母标准菌株ATCC 10231生物膜膜内细胞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8.4%和34.3%(4 h),96.3%和47.6%(6 h),对白假丝酵母临床菌株CA 2119的抑制率分别为:77.2%和29.8%(4 h),72.8%和43.2%(6 h);对ATCC 10231生物膜厚度的抑制率分别为:61.4%和41.03%(4 h),53.49%和39.53%(6 h),对CA 2119的抑制率分别为:45.45%和27.27%(4 h),45%和25%(6 h);而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效果较差。12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作用优于4μg/ml氟康唑(P<0.05),但对CA 2119生物膜的抑制效果不及ATCC 10231;RT-qPCR结果表明高浓度和中浓度盐酸小檗碱均能明显抑制ATCC 10231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P<0.05),但对CA 2119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较差。结论盐酸小檗碱通过杀死生物膜中的细胞并破坏其结构来抑制白假丝酵母ATCC 10231和CA 2119早期生物膜的形成,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从而延缓白假丝酵母的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