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植入式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Ⅰ治疗重症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人外科病房接受EVAHEART Ⅰ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的重症急性心衰患者, 对EVAHEART 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EVAHEART Ⅰ植入前及植入后1周、1月、3月的游离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及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有效性指标包括采用Swan-Ganz导管测量围术期(术前及术后72 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 如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以及术后3个月内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入组1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3±8)岁(范围27~59岁), 所有患者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5%。在EVAHERAT Ⅰ辅助期间, 泵转速1 700~1 950 r/min, 泵流量3.95~5.0 L/min, 无机械故障、停泵、泵血栓形成、电源线脱落等。植入装置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CMR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因心力衰竭入院、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小于50%且合并CLBBB的患者13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及LVEF匹配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CMRI检查,比较CLBBB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心电图中QRS波时限明显宽于对照组[(147.5±13.1)ms比(108.7±16.9)m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173.8±23.1)ml比(247.9±60.7)ml,P0.001]、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02.6±19.8)ml/m~2比(147.5±38.3)ml/m~2,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123.1±18.7)ml比(188.2±57.1)ml,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73.1±17.0)ml/m~2比(112.3±36.2)ml/m~2,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1±5.0)mm比(66.8±6.5)mm,P0.001]、右心房面积[(15.7±6.0)cm~2比(20.5±6.2)cm~2,P=0.037]均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最大室壁厚度高于对照组[(8.3±1.4)mm比(7.2±1.1)mm,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LBBB可能参与了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下降,这种继发因素相关的心力衰竭,左心室扩张不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显著,并且左心室壁厚度并不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RT-D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5.4±7.3)岁,病史1~5年,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1例、3例、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均有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患者均植入带有Adaptive CRT功能的CRT-D,4例采用左心室四极电极,1例左心室双极电极,植入冠状窦后静脉或侧后静脉,术后开启Adaptive CRT功能。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模式,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相比,QRS波缩短[(124.4±9.7)ms vs.(164.2±15.9)ms,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60.0±11.1)mm vs.(70.0±5.3)mm,P0.05],LVEF增加(41.6%±7.5%vs. 27.0%±6.2%,P0.05),二尖瓣反流均为轻度,NT-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降低[(624±321)pg/mL vs.(1 415±711)pg/mL,P0.05],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术后均为Ⅱ级)(Ⅱ级比例:100%vs. 20%,P0.05),总心室起搏为97.8%±0.4%,单左心室起搏为81.8%±18.9%,其中3例大于95%,另两例分别为65.6%,47%。结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融合自身右心室激动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可能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及心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5例(男:女=3:2)临床诊断为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年龄16~73(44±2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左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并记录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基底部-左心室流出道-升主动脉连续压力.结果 5例患者中胸闷气短者4例,其中2例合并晕厥.所有患者心前区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且均存在左心室壁肥厚,室间隔厚度为19~31(23.8±5.4)mm,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为35~55(43.4±7.4)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3%~70%、平均为(64.2±6.9)%.5例患者均存在左心室高电压伴异常Q波,其中1例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另有1例患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导管检查证实收缩期左心室中部均存在梗阻,其中1例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中部收缩期压力阶差为45~102(68.6±24.1)mm Hg(1 mm Hg=0.133 kPa).心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前降支中段肌桥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另外,2例患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结论 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完善的左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有利于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化学消融患者82例,术前采用酶联免疫的方法测定NT-proBNP水平,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50例完成1年门诊或住院随访的患者术后2天及1年时复查超声心动图及NT-proBNP水平,分析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中影响NT-proBNP水平的因素,比较术前,术后2天及随访1年时NT-proBNP变化特点。结果:82例患者术前测定NT-proBNP水平,41例高NT-proBNP水平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3.66±6.46)mm vs(20.79±4.56)mm,P=0.035],左心室后壁厚度[(12.79±2.99)mm vs(11.50±2.35)mm,P=0.048],最大左心室厚度[(28.03±5.66)mm vs(25.18±4.81)mm,P=0.027],左心房内径[(40.73±4.86)mm vs(38.08±6.17)mm,P=0.049]均显著高于41例低NT-proBNP水平患者。50例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术后2天NT-proBNP水平较术前升高[(1841.79±1310.88)fmol/ml vs(1552.15±951.57)fmol/ml,P=0.066],1年随访时NT-proBNP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1038.46±714.03)fmol/ml vs(1552.15±951.57)fmol/ml,P=0.000]。结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NT-proBNP水平受心房大小及心室肥厚程度影响,长期随访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化右心室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5例扩张性心脏病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心力衰竭病史(4.1±09)年,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1.5%±11%,平均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63.2±16.5)mm,QRS宽度:(143±32)ms。所有患者均符合(CRT)植入Ⅰ类适应证。左心室起搏导线根据心脏静脉分布尽可能置于心源性休克(CS)左心室侧枝或后侧枝,右心室起搏导线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术后观察起搏QRS波图形,LVEF变化及随访观察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心脏分级(NYHA)心功能,生活质量及心脏重塑变化。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对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永仁心"LVAD(重庆永仁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植入术的12例患者的围术期TEE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LVAD植入前、植入后即刻及转入重症监护室1 h后行TEE检查,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心房和心室内径、心功能、套管位置、泵功能等。结果: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3.3±8.6)岁。术前诊断扩张型心肌病7例、冠心病心力衰竭3例、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二尖瓣脱垂致心力衰竭1例;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不全11例、肺动脉高压9例、卵圆孔未闭3例、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少量以上二尖瓣反流11例、少量以上三尖瓣反流9例;主动脉瓣反流量均≤少量;均无心内血栓。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LVAD植入。植入后TEE监测显示,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小[术前vs.入重症监护室后1 h:(77.4±7.3)mm vs.(68.3±6.4)mm,P0.05],套管位置良好;根据TEE监测结果可将泵功能优化至合适泵输出量。结论:LVAD可使左心有效卸负荷。TEE可在LVAD植入前确认诊断以及LVAD植入后监测手术疗效、协助优化泵功能、排除外科并发症等。由于该手术在我国的开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积累更多TEE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对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术后即刻心排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行经皮左心室重建术的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5例。监测患者在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5例患者中男23例(92.0%),平均年龄(65.4±11.9)岁,体重指数(23.2±4.0)kg/m2。共24例(96.0%)患者成功进行经皮左心室重建术,1例因装置无法达到最佳位置而终止手术。PARACHUTE装置植入后,患者心排量[(4.85±0.93)L/min比(3.83±0.72)L/min,P0.01]、心排量指数[(2.90±0.82)L/(min·m~2)比(2.32±0.74)L/(min·m~2),P0.01]均显著高于开伞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后患者的心功能仍保持稳定,心排量[(5.01±0.92)L/min比(3.83±0.72)L/min,P0.01]、心排量指数[(3.01±0.87)L/(min·m~2)比(2.32±0.74)L/(min·m~2),P0.0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左心室重建术后即刻明显提高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排量和心排量指数,这可能与植入物即刻改善心尖部室壁瘤的矛盾运动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绍兴第二医院,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行右心房加CRT的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分支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CRT;3例心房颤动患者植入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分支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剂量(62.45±18.25)mg。术后4周、12周跟踪随访患者,观察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二尖瓣反流。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和功能障碍。起搏后QRS间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18)ms vs.(156±23)ms,P<0.05]。术后随访4周心功能分级提高到Ⅱ~Ⅲ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2.5±17.6)mm,射血分数40%±13%,二尖瓣中度反流,6 min步行距离(486±189)m;12周时随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5±12.4)mm,射血分数46%±17%,二尖瓣轻中度反流,6 min步行距离(565±139)m。结论CRT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可以缓解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轻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7-01至2013-01共1 19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检查,其中23例(1.94%)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男19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左心导管检查证实其中2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存在梗阻,其中7例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21例左心室梗阻患者收缩期压差为(56.8±12.9)mm Hg(1 mm Hg=0.133 k Pa);另外2例患者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室壁最大厚度为(21.8±6.3)mm,左心室横径(39.4±5.2)mm。心电图检查提示,3例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血管造影检查发现,6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并且均位于冠状动脉前降支。(2.7±1.3)年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2例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最常见于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这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用于治疗药物无反应心力衰竭患者的初步疗效。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全国46个中心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行CCM植入的71例患者资料, 分析术前以及术后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情况。结果最终纳入65例基线资料齐全的患者, 年龄(56.5±13.8)岁, 其中男50例(50/65, 76.9%)。术后患者的LVEF由29.0%±5.9%升高至38.5%±8.5%, 提高9.5%±8.8%(P<0.001);LVESD由(58.3±7.0)mm减小至(52.0±8.2)mm, 降低(6.2±6.4)mm(P<0.001);LVEDD由(66.6±6.3)mm减小至(63.4±6.7)mm, 降低(3.1±4.9)mm(P=0.001)。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CCM植入后能迅速且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逆转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比较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与未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形态改变。方法连续入选合并高血压且临床诊断考虑高血压为主要心力衰竭病因的患者20例作为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组;以同时期性别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匹配的不伴有高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21例作为心力衰竭未合并高血压组。两组均行增强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各室壁厚度的差异。结果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组与心力衰竭未合并高血压组患者LVEDV、LVEDVI、LVESV、LVESVI、LVDD等反映左心室扩张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心房和右心房面积、左心室质量指数、纤维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组患者平均最大室壁厚度较心力衰竭未合并高血压组更厚[(10.1±1.4)mm比(7.1±1.2)mm,P=0.001],各个室壁厚度均显著大于后者,其中前间隔和后间隔最大室壁厚度差异尤为显著。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组患者左心室质量[(182.1±56.0)g比(122.7±38.9)g,P0.001]显著高于心力衰竭未合并高血压组,但右心室运动异常[20.0%比71.4%,P=0.001]显著低于心力衰竭未合并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相关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扩张程度与不伴有高血压的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相似,但其左心室壁厚度显著增高。给予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其心功能有可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与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7-06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76例,其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的患者112例为扩张组,呈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患者64例为限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结果:超声心动图所示,扩张组患者左心室均明显扩大,可呈单纯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和左心房均扩大或全心扩大,限制组患者左心室不大,双侧心房均扩大。与限制组比较,扩张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较大[(66.9±12.6)mm vs(44.6±10.1)mm,P0.001],最大室壁厚度较薄[(13.1±3.1)mm vs(16.3±3.9)mm,P0.001],最大室壁厚度变薄患者的比例较高[26.8%(30/112)vs 6.3%(4/64),P=0.00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29.7±10.1)%vs(53.0±18.2)%,P=0.006],LVEF50%患者的比例较高[96.4%(108/112)vs 14.1%(9/64),P0.001],合并双侧心房扩大患者的比例[42.9%(48/112)vs 100%(64/64),P0.001]和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比例[55.4%(62/112)vs 71.9%(46/64),P=0.031]均较低。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扩张组中局限性室间隔肥厚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限制组[78.7%(48/61)vs 9.4%(3/32),P0.001],而室间隔和部分左心室游离壁肥厚患者的比例明显少于限制组[16.4%(10/61)vs 81.2%(26/32),P0.001]。扩张组中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延迟强化患者的比例高于限制组[90.2%(55/61)vs 65.6%(21/32),P=0.013],而局限于室间隔或心尖部延迟强化患者的比例则较限制组少[9.8%(6/61)vs 34.4%(11/32),P=0.026],最大心室壁厚度也小于限制组[(15.8±3.1)mm vs(19.8±3.4)mm,P=0.001]。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呈扩张性心肌病改变和限制性心肌病改变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存在多方面差别。心室壁肥厚部位和纤维化程度不同可能是发生扩张性心肌病改变或限制性心肌病改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 ~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植入ICD均成功.全部病例随访了1~115(44.05±35.1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6次(19.6%),ICD均电除颤成功;17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39次(30.4%),ICD治疗成功率94.8%.8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发生电风暴.16例患者ICD电池耗竭,10例患者更换了ICD.8例患者死亡.结论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信号素4D(sSema4D)、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趋化素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选取心内科就诊的236例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EH+LVH组,n=98)和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EH+NLVH组,n=138)。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基础资料、血清sSema4D、GDF-15、趋化素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EH+LVH组血压[(161.4±10.2)/(99.1±6.3)mm Hg]与EH+NLVH组血压[(154.5±9.8)/(93.5±7.1)mm Hg]高于对照组[(112.1±9.1)/(79.0±8.1)mm Hg;均P0.05]。EH+LVH组血清sSema4D[(1 268.9±153.7)比(913.6±136.9)比(402.6±120.6)ng/L]、GDF-15[(1 215.5±369.2)比(1 063.7±341.3)比(321.6±95.8)ng/L]、趋化素水平[(701.4±134.7)比(491.3±117.7)比(314.6±102.3)μg/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2±6.4)比(52.4±5.9)比(50.4±5.6)mm]、LVMI[(128.4±10.2)比(95.3±8.7)比(71.3±7.6)g/m~2]高于EH+NLVH组和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Sema4D、GDF-15、趋化素与EH患者LVEDd、LVMI呈正相关(r=0.561、0.701、0.602;0.557、0.734、0.715;均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Sema4D、GDF-15、趋化素是EH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OR(95%CI):1.099(1.014~1.190),1.059(1.016~1.103),1.338(1.070~1.673);均P0.05]。结论 sSema4D、GDF-15、趋化素可能参与了EH患者的左心室重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心脏静脉血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情况,以便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方法109例植入CRT患者,男性67例,女性42例,年龄46~84(61.8±14.2)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9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缺m性心肌病4例,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通过采用后前位、左前斜和右前斜3种不同x线体位,分别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显像或经冠状动脉造影延迟顺行心脏静脉显像,观察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的情况,总结心脏静脉系统解剖变异特点。结果心脏静脉系统造影显像提示37例(33.9%)植入CRT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其中冠状静脉窦口或窦体异常者15例(13.8%),心脏静脉分支异常者22例(20.1%)。经心脏静脉系统而完成CRT植入术的成功率为99%,荭心室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为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是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常见的现象,绝大部分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均能经心脏静脉系统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完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的28例进行CRT治疗的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病例资料.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心力衰竭伴心脏不同步.所有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均在X线引导下植入,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中,10例采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组1),其中有3例因为冠状静脉窦电极无法植入而转入外科.18例采用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组2).组1患者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测试左心室侧壁不同位置,寻找同步效果最理想的位置,并使用无损伤缝线固定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围术期和随访5~24个月监测心脏结构、功能和同步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电极导线放置顺利.组1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除1例发生肺炎外无明显并发症.2组患者术后均临床症状改善顺利出院.随访结果显示:组1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0.7±42.1)ms缩短为(135.7±37.2)ms,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由术前的(143.7±30.1)ms降为(50.3±22.3)ms,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由术前(57.7±24.9)ms降为(27.0±10.8)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0.320±0.007升到0.400±0.00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71.3±12.8)mm降低为(62.3±6.5)mm.组2结果显示: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6.7±36.1)ms缩短为(293.7±119.2)ms,Ts-SD由术前的(147.7±22.1)ms降为(96.3±34.3)ms,IVMD由术前(59.7±35.9)ms降为(27.0±25.8)ms.LVEF由术前0.281±0.077升到0.330±0.076,LVEDD由术前(71.3±9.8)mm降为(67.3±9.5)mm.其中组1在改善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和Ts-SD方面优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同步治疗技术均可以获得较好的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其中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技术完成心力衰竭CRT治疗对于非严重心功能不良者安全可行,而且由于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左心室侧后壁位置的良好选择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纠正左心室内部的不同步运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肌凝蛋白重链(CMHC)自身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5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DCM心力衰竭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分为常规治疗组(80例)和丙种球蛋白组(80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IgG抗体滴度以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cTnI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丙种球蛋白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7.50±5.50)mm比(56.50±2.50)mm]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5.50±6.80)mm比(43.50±2.30)mm]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33.50±3.50)%比(53.50±8.50)%]显著升高,而常规治疗组仅LVEF[(32.80±4.20)%比(41.50±5.50)%]显著升高,P均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6个月后丙种球蛋白组的LVEDd[(63.50±2.50)mm比(56.50±2.50)mm]和LVESd[(51.60±4.80)mm比(43.50±2.30)mm]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1、3、5和6个月后,丙种球蛋白组IgG抗体滴度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的(P均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cTnT和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均0.05),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丙种球蛋白组cTnT[(0.55±0.10)μg/L比(0.26±0.02)μg/L]和cTnI水平[(1.20±0.40)μg/L比(0.60±0.10)μg/L]下降更显著(P均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明显降低心肌肌凝蛋白重链自身IgG抗体水平,显著降低血清肌钙蛋白T和I的含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根据不同治疗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0例,心脉隆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脉隆注射液5mg/kg,2次/日,共10d。记录两组组治疗前、治疗后10d及1个月的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24h尿量、尿素氮、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检测结果。结果心脉隆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10dB型脑钠肽[(1516±431)pg/mL比(4951±1314)pg/mL],左室射血分数[(46.9±6.8)%比(31.4±2.3)%],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1.2±2.8)mm比(56.7±5.3)mm],左心室收缩末内径[(35.5±5.6)mm比(43.4±3.2)mm],24h尿量[(1 275±172)mL比(975±143)mL],尿素氮[(7.6±2.2)mmol/L比(13.0±2.7)mmol/L],血清肌酐[(95±8)μmol/L比(234±69)μmol/L],肾小球滤过率[(46±6)mL/min比(34±3)mL/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治疗中近期疗效安全有效,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