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自2019年12月起在全球蔓延, 2020年1月WHO将该病毒所致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新冠病毒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据WHO统计, 截至2022年3月1日, 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4.3亿, 死亡人数逾595万, 其中我国累计确诊33.5万人, 死亡0.62万人[1]。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 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是有效防控新冠疫情、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新冠病毒不断演进, 某些变异株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增强, 但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对其依然有较好的保护效力[2], 且疫苗的加强免疫还可进一步提高保护效力[3,4]。我国已在推进第三剂疫苗加强接种工作。截至2022年2月7日, 全球疫苗接种率为55.52%, 而我国接种率已达83.98%[1]。  相似文献   

2.
由新型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自2019年12月底爆发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大规模传播[1]。近来奥密克戎毒株也呈现出普遍易感性, 且有症状的患者比例高。患者可出现高热、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疲劳、恶心、胸闷、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并且可同时出现凝血、心血管、消化、泌尿、免疫等系统的损伤, 甚至发生速发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2]。国内研究显示奥密克戎毒株导致的重症率为0.27%-~0.50%[3]。  相似文献   

3.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 ECMO)在难治性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急诊医学专家团队在2018年发表的《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1]中, 系统阐述实施成人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大大推进了国内急诊ECPR技术的开展。我国ECPR的发展远未满足临床需求, 仍处于高速发展期, 存在地域不均衡、部分医院缺乏经验、在基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开展等情况, 加之ECPR发展迅速, 基于上述情况, 本文结合新近文献及临床实践对2018年共识进行补充及更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形成成人癫痫持续状态(SE)护理专家共识, 推动护士规范、安全地对SE患者进行急救、监护与支持, 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防控, 以期尽快控制癫痫发作。方法检索、评价和汇总SE的医疗及护理证据,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提取相关的推荐意见和研究, 形成共识初稿。选取31名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和专家论证会, 对专家建议进行分析、修改及完善, 形成共识终稿。结果函询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0%(31/31), 专家判断依据系数为0.93, 熟悉程度为0.87, 权威系数为0.90, 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5~0.27(P<0.05)。最终形成的共识内容包括成人SE的识别、急救、监护与支持、并发症防控和终止SE效果评价。结论本共识实用性较强, 为SE患者临床护理实践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于美国心脏协会高级心脏生命支持(ACLS)指南建议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VT/VF)引起的心脏骤停, 是基于院外心脏骤停的研究结果制定的[1,2,3,4,5], 对于院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心脏骤停患者, 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是否存在差异呢?有学者对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医院内进行的, 接受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6], 主要观察指标是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次要转归为24 h生存率、出院生存率和良好的神经系统转归。结果表明, 14 630例院内VT/VF骤停患者中, 68.7%(n=10 058)接受胺碘酮治疗, 31.3%(n=4 572)接受利多卡因治疗。当所有相关变量都得到统计学校正后, 与胺碘酮相比, 利多卡因与以下列统计学显著更高的概率相关:(1)ROSC[校正后OR (AOR)=1.15, P=0.01;平均边际效应(AME), 2.3;95%CI:0.5~4.2];(2)24 h生存率(AOR=1.16;P=0.04;AME=3.0;95%CI: 0.9~5.1);(3...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由感染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可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 同时, 脓毒症也是患者入住ICU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脓毒症诊治难点在于疾病的异质性, 即不同的脓毒症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对某种治疗的不同反应, 这给临床诊疗和研究带来巨大挑战。脓毒症发生发展机制较为复杂, 特别是急危重脓毒症患者, 其临床诊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包括生命体征、呼吸力学、体液样本检验、影像学等数据, 而人类直觉对于这些数据并不能很好地整合, 因此可能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完善, 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广泛开展, 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频次明显增加[1]。院际转运是危重症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 约50%的危重症患者会经历院际转运[2]。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2.5%~62%[3]。经历院际转运危重症患者的死亡比例比普通危重症患者高4%~8%[2,4]。如何保障危重症患者的院际转运安全, 促进患者在不同医疗单位治疗的连续性, 成为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2003年澳大利亚发布《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最低标准》[5], 2004年美国发布《危重症患者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6], 2010年我国发布《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7], 2011年英国发布《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1)第3版》[8], 上述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对院内和院际转运工作给予了综合性的指导建议。目前院内转运工作趋于成熟[9], 院际转运工作中的转运决策、转运风险评估分级、人员及设备配置、患者信息交接的连续性等关键问题需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范围内,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近几十年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进步, 但CA患者预后仍然不容乐观。与心肌梗死、脑卒中相似, CA救治具有高度的时间依赖性, 且CA导致的全身系统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使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因此CA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参与、及时有效、综合专业。的集束化治疗策略。研究表明将CA患者运送至反应迅速、综合救治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 生存率可从30.8%上升至58.7%, 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升高近3倍[1]。在这种背景下, 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er, CAC)的概念应运而生, 旨在为CA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综合集束化治疗策略, 改善患者生存结局。  相似文献   

9.
更正题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4年1月6日第30卷第1期2-6页刊载的《新时期护理研究的范畴、选题与科研伦理思考》一文中"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U)"应为:"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  相似文献   

10.
秋水仙碱(colchicine, Col)是一种草酚酮类生物碱, 1820年从秋水仙的球茎中分离出来并命名。秋水仙碱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是痛风性关节炎、地中海热、心包炎等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 它的衍生物也可用于抗癌药物的合成[1,2,3]。然而, 秋水仙碱的治疗窗窄, 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者更易蓄积导致中毒。食用黄花菜也可导致秋水仙碱中毒, 近年秋水仙碱急性中毒的报道也呈上升趋势, 且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4,5]。研究报道, 秋水仙碱病死率在10.0%~14.3%[6,7]。当前, 医护人员对秋水仙碱中毒诊治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应有的规范, 需制定相应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更正题录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3年第46卷第7期发表的"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与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一文内容有误, 第676页表7第4行第4列(即瑞舒伐他汀的CPIC)"未提及"改为"A级";表注中加入"A级指有处方推荐意见, 换药或改变剂量高度有效安全"。第678页表9中, 第3和第5行的第2列"E2/E2, E3/E3, E2/E4"均改为"E2/E2, E3/E3, E2/E4, E2/E3"。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2.
Mortensen等[67]将年龄因素纳入拔管预测模型的研发, 并定义为最强预测因子。另有多项研究将"年龄≥70岁"作为判断拔管预后的重要参数之一[68,69]。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季节性疫情, 并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大流行,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在我国, 基于国家流感样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的数据估计, 每年有340万病例因流感样疾病就诊[2], 门诊病例总经济负担为464~1 320元/例, 住院病例总负担为9 832~25 768元/例[3], 平均每年约有8.81万(95%CI: 8.42万~9.20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死亡, 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8.2%(95%CI: 7.8%~9.6%)[4]。  相似文献   

14.
李某(化名), 刚过50周岁, 一位阳光乐观的卡车司机, 不幸被病魔打趴。主因"右侧肢体无力一周"入院, 完善检查诊断为肺癌晚期伴全身多发转移(脑转移为主症)。家属不想让本人知道实情, 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急诊病房诊疗过程中, 在李先生身上发生了诸多的事情, 但医护们给予的安慰、帮助和支持, 减轻了患者很多的痛苦, 也得到了家属的认可。家属最终选择了安宁治疗, 医护等的鼓励与安慰, 将继续与他随行。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病变及子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流产后组织物残留, 子宫肌层凸向宫腔的病变如子宫黏膜下肌瘤, 以及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等, 是导致女性异常子宫出血和(或)女性不孕的常见病因。目前常规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但由于宫腔通常处于闭合状态, 常规经阴道超声检查在检出宫内较小病灶及判断病灶来源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肝脓肿(liver abscess, LA)是致病菌通过胆道、肝动脉、门静脉、直接蔓延等途径侵入肝脏引起的肝内局灶性、化脓性病变, 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LA常见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阿米巴, 其中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 PLA)最常见, 占肝脓肿发病率的80%[1]。PLA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 但也有部分患者腹部症状及体征不明显, 体格检查缺乏特异性,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展, PLA的诊断率与治愈率已显著提高, 死亡率已低至10%以下。但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等患者增多, 临床上肝胆有创操作增多, 以及多重耐药和高毒力致病菌株的产生, PLA的病因、病原体和临床表现发生相应变化, 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及应用, PLA治疗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急诊科作为肝脓肿首诊的主要科室之一, 临床诊治工作须做到快速、高效且精准。本共识旨在通过回顾细菌性肝脓肿相关临床研究和指南、整合专家意见、结合急诊诊疗具体情况等来进行制定。  相似文献   

17.
女性尿道疾病种类繁多, 病因复杂, 症状表现多样, 该病的早期诊断对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是女性尿道疾病诊断与治疗随访的主要影像学手段[1,2], 但目前女性尿道超声检查技术尚未普及, 已开展的一些医院尚存在检查方法不规范、诊断标准不统一和诊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也有一些疑惑之处。针对上述问题,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妇产超声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经过反复讨论, 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及共识指南, 并结合国内专家临床实践, 达成本专家共识, 旨在促进女性尿道超声检查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 由于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 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 严重降低了5年生存率。胃镜和活检是公认的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但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分配有限, 难以实现大规模筛查, 而早期诊断相关检验技术具有无创、便捷、灵敏度高等特点, 能够实现早期胃癌的筛查。通过分析近年来已用于临床早期诊断胃癌的相关检验技术, 包括呼气检测、血清学免疫检测和分子检测技术, 探讨早期胃癌相关标志物, 例如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肿瘤标志物及DNA甲基化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特点, 并提出了共识性意见, 旨在为患者、临床医师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规范、临床应用价值高的检验技术指导和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19.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血液及免疫相关疾病的精准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流式细胞仪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 临床实验室开展流式细胞术检测, 服务临床诊疗的能力和水平也逐渐提升。为适应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的进展和需求, 加强质量控制,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对2013年发表的《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共识》进行更新, 制定此共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指导和规范清醒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护理。方法基于俯卧位通气治疗要求, 借助循证护理方法, 形成初版《清醒俯卧位通气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经专家函询、专家论证会议, 形成终版《共识》。结果《共识》包括清醒俯卧位通气基本知识、操作核心要点、护理要点、安全性事件/并发症管理、教育与培训5个部分。结论《共识》内容覆盖了清醒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可指导临床护理人员为清醒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