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甲状腺肿瘤外科收治的285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 150,95%CI 1. 155~4. 002,P=0. 016)、年龄<45岁(OR=1. 899,95%CI 1. 088~3. 312,P=0. 024)、肿瘤直径> 5~10 mm(OR=3. 209,95%CI 1. 755~5. 865,P=0. 000)、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OR=2. 520,95%CI 1. 428~4. 447,P=0. 001)、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OR=2. 183,95%CI 1. 189~4. 008,P=0. 012)均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 5 mm、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等临床病理特征的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中应积极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5 1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将PTC患者按照是否合并HT,分为HT组(n=1 276)和非HT组(n=3 896)。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HT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55岁,全部肿瘤直径和>1 cm,被膜侵袭,无结甲,高TNM分期(P<0.05)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部肿瘤直径和>1 cm, TNM分期,中央区转移,中央区转移数量大于3枚(P<0.05)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HT的PTC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降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明显减少,合并HT的PTC肿瘤进展期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阳性与侧区淋巴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资料.女36例,男14例.结果 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分为3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1(A组,n =2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2(B组,n=1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C组,n=18),各组相应侧区淋巴结受累的风险分别为47.5%、81.8%、88.9% (P =0.012).单因素分析提示T3~4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独立的危险因素(OR 4.67,95% CI1 ~22),阳性预测值为86.2%.结论 T3~4或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量≥2枚是PTC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可考虑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甲状腺肿物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影响因素,阐明恶性甲状腺肿物和PTC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99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并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PTC患者资料及22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分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组(48例)和未转移组(51例)。利用Pearson χ2检验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超显示钙化及边界情况等临床相关因素与恶性甲状腺肿物及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性别与甲状腺肿物的良恶性无明显相关性(P=0.959,OR=0.972),但年龄与其有相关性(P<0.05,OR=0.341),B超显示钙化(P< 0.001,OR=0.115)和边界不清(P<0.001,OR=18.947)与甲状腺肿物的良恶性明显相关。性别(P=0.379,OR=1.523)、钙化(P=0.064,OR=2.649)和边界不清(P=0.536,OR=0.727)与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无相关性,年龄(P<0.01,OR=3.498)和肿瘤大小(P< 0.001,OR=0.177)与其有相关性。B超提示同时存在钙化及边界不清与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189,OR=1.781)。结论:年龄是恶性甲状腺肿物的危险因素,也是PT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B超提示肿物的钙化和边界不清是恶性甲状腺肿物的危险因素,但尚不能作为判断PT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因素;肿瘤大小可以提示PTC患者是否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BRAF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集整理2012年至2014年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对其肿瘤组织进行BRAF基因检测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5例患者中,女性224例(81.5%),男性51例(18.5%)。有57.8%(159/275)的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BRAF的突变率为53.8%(148/275),其中,超声下有无钙化(ORadjusted=1.47,95%CI:1.10~1.98,P=0.01)、肿瘤的长径(ORadjusted=1.48,95%CI:1.04~2.30,P=0.048)及患者的年龄(ORadjusted=1.48,95%CI:1.04~2.30,P=0.048)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分层分析后,BRAF突变在超声下边界尚清组(ORadjusted=3.19,95%CI:1.18~9.43,P=0.023)和超声下无钙化组(ORadjusted=4.84,95%CI:1.68~13.84,P=0.003)均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具有一定比例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BRAF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分子事件,钙化、低年龄组及肿瘤长径较长的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尽管超声下边界尚清或无钙化,但一旦合并BRAF突变则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就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0例,给予高频超声检查,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有61例患者141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内部低回声、长短径比≥2、内部液化、无微钙化、淋巴门结构不清及血供丰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年龄≥45岁比例、肿瘤最大直径>5.0 mm比例、多发病灶比例和病灶微钙化比例分别为68.85%、65.57%、42.62%和78.69%,明显高于非转移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0mm、多发病灶及病灶微钙化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影响因素(OR=1.919、2.190和2.059,P<0.05);Logistic模型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20%和94.20%。结论 高频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LN-prRLN)转移的相关因素, 并建立评估LN-prRLN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临床资料, 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N-prRLN转移的相关因素, 构建列线图模型, 并收集甲状腺外科2022年1至6月的120例患者资料进行外部验证。结果纳入466例PTC患者, 男106例, 女360例, 年龄M(Q1, Q3)44(33, 53)岁, 训练组280例, 内部验证组18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OR=0.966, 95%CI:0.938~0.996, P=0.027)、肿瘤大小(OR=1.048, 95%CI:1.001~1.098, P=0.043)、多灶(OR=2.459, 95%CI:1.268~4.767, P=0.008)、超声报告右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3.099, 95%CI:1.255~7.651, P=0.014)、腺外侵犯(OR=3.561, 95%CI:1.255~1...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N0T1/T2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以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cN0 T1/T2期的532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加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原发灶肿瘤直径及病灶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N0 T1/T2期PTC患者年龄>45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s,CLNs)转移率为27.0%(67/248),≤45岁的CLNs转移率为44.0%(125/284), ?字2=16.584,P=0.000;女性的CLNs转移率为34.9%(150/430),男性的CLNs转移率为41.2%(42/102), ?字2=1.415,P=0.234;多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40.0%(76/190),单灶癌的CLNs转移率为33.9%(116/342), ?字2=2.103,P=0.147;非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50.3%(80/159),微小癌的CLNs转移率为30.0%(112/373), ?字2=19.893,P=0.000;病灶数目与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不相关(?字2=0.884,P=0.347)、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Ipsi-CLNs转移相关( ?字2=6.648,P=0.010);病灶数目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不相关( ?字2=0.202,P=0.653)、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Cont-CLNs转移相关( ?字2=17.268,P=0.000);双侧多灶癌的肿瘤直径与喉返神经后中央区淋巴结(posterior to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central lymph nodes,LN- prRLN-CLNs)转移相关,( ?字2=4.260,P=0.039)、左、右单侧单灶的肿瘤直径与LN-prRLN-CLNs转移不相关( ?字2=0.166,P=0.684; ?字2=3.226,P=0.072)。结论:推荐对cN0 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有技术保障的情况下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合理的清扫范围推荐为:①单侧非微小癌和双侧多灶癌尤其年龄≤45岁者,均应行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②单侧单灶或多灶微小癌仅行患侧中央区清扫;③一般无须常规清扫右侧喉返神经后淋巴结,但对于双侧非微小癌、右侧非微小癌仍应注意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0.
背景常规超声检查指标单独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灵敏度较低,而淋巴结转移(LNM)与否可影响患者的诊疗方案。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指标联合预测PTC颈部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44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超声检查指标(结节直径、结节数目、单发位置、多发部位、内部成分、内部回声、边界、边缘、微钙化、纵横比、后方回声衰减、被膜侵犯)。依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发生颈部CLNM 159例(35.65%),未发生颈部CLNM 287例(64.35%)。采用二元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影响因素。绘制各指标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结节直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被膜侵犯PTC患者颈部CLNM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27,95%CI(1.059,2.816)〕、年龄<45岁〔OR=2.690,95%CI(1.728,4.187)〕、结节直径>10 mm〔OR=2.385,95%CI(1.544,3.684)〕、被膜侵犯〔OR=1.773,95%CI(1.153,2.724)〕是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Logit(P)=-1.627+0.546×性别+0.989×年龄+0.869×结节直径+0.572×被膜侵犯。Logit(P)联合指标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灵敏度为67.92%、特异度为61.67%(最佳截断值为0.3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5〔95%CI(0.650,0.738)〕;联合指标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AUC分别大于性别、年龄、结节直径、被膜侵犯单独预测(Z值分别为4.137、3.682、3.070、3.679,P值均<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直径>10 mm、被膜侵犯是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4种指标联合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 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 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8年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指标和预后随访信息,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采用一致性指数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绘制森林图的方法对不同分期下肝癌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该研究共收集2018年原发性肝癌患者1 75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婚姻状况、放化疗及手术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期[T2/T3相对于T1,OR=5.142/3.390,95%CI=(3.654~7.236)/(2.327~4.939),P<0.001]、远处转移(OR=4.810,95%CI=3.384~6.839,P<0.001)、婚姻状况(O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决策的拟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TC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59例)和非转移组(89例)。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常规超声参数(肿瘤最大径、边界、形态、距被膜距离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T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转移组微钙化、距被膜距离<1 mm、肿瘤最大径>7 mm占比较非转移组多(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微钙化(r=0.227,P<0.05)、距被膜距离(r=0.293,P<0.05)、肿瘤最大径(r=0.360,P<0.05)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钙化(OR=2.601,95%CI:1.049~6.452)、距被膜距离<1 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除及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PTC221例。结果2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永久性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异位于甲状腺腺体内)。术后病理证实为双叶癌占31.2%(69/221)。甲状腺被膜浸润者占64.7%(143/221),其中双叶癌中被膜浸润占68.1%(47/6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占43.0%(95/221),其中双叶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6.4%(32/69),单侧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1.5%(63/152),浸润被膜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9.7%(71/143)。所有病例中被膜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占75.6%(167/221)。术后病理诊断为双侧叶PTC69例中术前仅发现甲状腺单侧叶有可疑癌灶42例,占60.9%。结论PTC中双叶都存在癌灶的比率很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较高,建议绝大多数PTC患者应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术后辅以^131I治疗及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cN0PTC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一组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各50例,统计两组标本的癌灶数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转移数目、甲状旁腺误切数目。监测术后24,48,72h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记录低钙血症及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甲状腺全切除组多发癌灶10例,多于对照组的5例(P<0.05)。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总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56枚、平均(5.12±1.42)枚/例;对照组240枚,平均(4.8±1.39)枚/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数甲状腺全切除组为128枚(50%),对照组为124枚(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例数甲状腺全切除组23例(46%),对照组21例(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甲状旁腺误切情况、一过性及永久性低钙血症、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随访24-56个月,甲状腺全切除组无复发及转移。对照组4例术后1-2年对侧出现癌灶,补充行对侧腺叶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例术后1.5和3年分别出现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补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死亡发生。结论: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中,甲状腺全切除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能避免术后癌灶残留,与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相比,其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降低,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为单侧PTC的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183例cN0单侧PT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预防性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将预测概率和真实值构建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果。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1 cm及钙化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P)=-1.814+1.105×性别+0.953×年龄+0.707×肿瘤最大径+0.863×钙化形成;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0.641~0.790)。结论:建立的单侧cN0 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以及实用价值,可在术前使用该模型进行计算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P值越大则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可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数学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P<0.001)、年龄45~55岁(P=0.004),≥55岁(P=0.003)、结节最大径1~2 cm(P<0.001)、最大径>2 cm(P=0.008)、结节多灶性(P=0.029)、合并微钙化(P=0.019)、微钙化呈弥漫性分布(P=0.001)和血流分级2~3级(P=0.002)均为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在验证组中AUC为0.70(95%CI:0.67~0.76),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了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量化模型,根据模型对评分高的PTC患者可推荐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BRAF V600E与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蛋白表达,探讨其与PT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2015至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8例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40例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查BRAF V600E蛋白和PD-L1蛋白的表达。结果:PTC中BRAF V600E蛋白阳性率为67.9%(87/128),明显高于正常组( ?字2=11.693,P=0.000);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BRAF蛋白阳性与患者年龄≥45岁( ?字2=22.345,P=0.000)、甲状腺包膜侵犯( ?字2=4.643,P=0.031)关系密切。而PD-L1在PTC中阳性率为57.8%(74/128),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字2=9.812,P=0.000);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PD-L1蛋白阳性与PTC患者年龄≥45岁( ?字2=44.390,P=0.000)、淋巴结转移状态( ?字2=28.584,P=0.000)及甲状腺包膜侵犯( ?字2=12.895,P=0.000)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AF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患者年龄≥45岁(OR=3.003,95%CI=1.218~7.404,P=0.017)、甲状腺包膜侵犯(OR=12.341,95%CI=3.944~38.620,P=0.000)关系密切,PD-L1蛋白表达与患者患者年龄≥45岁(OR=6.667,95%CI=2.668~16.657,P=0.000)、淋巴结转移(OR=3.987,95%CI=1.592~9.987,P=0.003)和甲状腺包膜侵犯(OR=4.249,95%CI=1.447~12.478,P=0.008)关系密切。进一步分析显示,BARFV600E蛋白阳性的PTC中PD-L1阳性率为75.8%(66/87),明显高于BARF蛋白阴性PTC中PD-L1阳性率19.5%(8/41)(Kappa=0.520,P=0.000)。提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蛋白与PD-L1蛋白表达存在一致性。结论:BRAF蛋白阳性的PTC中,PD-L1免疫抑制分子存在过量表达,BRAFV600E蛋白和PD-L1蛋白的共同过量表达与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多灶性PTC患者90例,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全甲状腺切除,观察组给予全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甲状腺球蛋白(Tg)、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iPTH、血钙、Tg、CEA、HIF-1α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喉返神经短暂性麻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低血钙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无复发转移,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全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多灶性PTC有一定效果,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低,但其存在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e system,TI-RADS)与肿瘤侵犯被膜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单发PTC患者279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PTC结节的回声、边界、纵横比、微钙化以及结节与甲状腺被膜的关系,根据超声特征给予每个结节TI-RADS分级,结合每例患者的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回顾分析TI-RADS分级与被膜受侵对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TI-RADS分级为4c/5级、边界模糊、被膜受侵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易发生CLNM(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边界模糊及甲状腺被膜受侵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37、2.260、3.603,P<0.05)。 结论男性、肿瘤边界模糊及其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TI-RADS分级越高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TI-RADS分级为4c/5级对CLNM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