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女性心血管事件链中的初始环节。大量研究从多个方面证实了HDP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致病因素。具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女性, 远期CVD和靶器官损伤风险明显增加。妊娠期可以被视为女性特有的"心血管负荷试验"。在防控上, 应该把HDP到CVD视作延续的病理生理过程, 进行一体化临床监测和干预。对于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女性, 在计划妊娠阶段即应进行规范的筛查、评估和降压药物调整;针对子痫前期高危女性, 在妊娠前和妊娠期应积极而谨慎地干预。同时, 注意完善HDP患者产后长期监测和CVD风险评估, 并对其子代加强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女性特别是老年女性死亡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流行病资料显示,约1/3的女性死于CVD.女性在CVD的危险因素、类型、临床表现、预后具有自身特征,与男性相比均存在一定差异.女性CVD的特征既来自于男性与女性不同的遗传背景、基于性别的解剖和生理差异,也与社...  相似文献   

3.
目前认为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防治糖尿病的同时着眼于CVD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CVD预测模型可以进行CVD发病风险综合评估。研究表明, 可能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CVD预测模型包括在糖尿病患者中建立的模型, 或在一般人群中建立、将糖尿病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但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立的模型是否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 以及在一般人群中建立的预测模型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CVD预测模型在不同人群中应用的准确性不同, 应探讨适合本地人群的CVD预测模型。该文对糖尿病患者CVD预测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约1/3的女性死于CVD。在中国,女性CVD患者占女性死亡人数的38.9%[1]。绝经后女性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重视老年女性CVD危险因素是早预防早治疗的关键。2011年ACC/AHA关于预防女性CVD的指南提出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CVD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女性每年死亡人数的35%,2019年全球约有2.75亿女性患有CVD,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6420/10万。北京安贞医院调查了来自全国39个社区的47 841名居民,发现我国在CVD的预防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目前我国也更加关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预防,2017年颁布的中国女性心血管病预防专家共识,号召加强并推动我国女性CVD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在2013年4月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在无心血管疾病(CVD)病史的绝经后女性中,久坐会增加CVD的发生风险,与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无关,如同时存在久坐和体力活动较少可进一步增加CVD风险(JAm Coill Cardiol,2013Aprl0)。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一杀手。同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预后较男性更差,而导致这一结论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由于年轻女性AMI发病率低,该人群长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近来,CVD的性别、年龄差异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病理生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三个方面对年轻女性AMI的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CVD)是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更年期女性尤为多见。在过去的20年里,更年期性激素替代治疗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最新研究表明,对年轻女性或绝经后女性早期使用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对心血管系统更为有益,因此时间窗内的干预是降低绝经后女性CVD风险的关键。本文对激素替代疗法在绝经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绝经后女性生育周期(RLD)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5至12月在中国7个地区招募的共11 055名自然绝经后女性, 按RLD分为4组, 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减少偏倚,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及分层分析观察各RLD组出现UACR≥30 mg/g的比值比(OR), 中介效应分析量化RLD在UACR对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影响。结果 RLD 18~31年、32~34年、35~36年、37~50年组, 分别有2 373、2 888、2 472、3 322人。RLD最短(18~31年)组的年龄偏大(P<0.001)、CVD发生率(P=0.025)和UACR水平最高(P<0.001)。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 与最短RLD(18~31年)相比, RLD最长(37~50年)的女性发生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8%(OR=0.72, 95%CI 0.64~0.82, P<0.001)。RLD每延长1年, 出现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OR=0.98, 95%CI 0.97~0.99, P&l...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女性CVD发病率在绝经期后增加更为明显,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女性CVD的早期防控研究迄今未受到应有重视。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的女性,其CVD风险起源于妊娠期。HDP与CVD享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在防控上要进行一体化的临床监测和干预。对于有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高危因素者在妊娠期即应开始CVD一级预防;对于PE患者,在分娩后即应开始CVD的二级预防。对于有PE宫内暴露的子代,也应尽早开始CVD的一级预防。CVD的防控重点在控制危险因素及增强人体的自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1.
2019美国心脏病学协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更加强调生活方式在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之外,还将社会因素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血管疾病(CVD)综合防控策略。建议临床医生应评估影响个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以指导治疗决策。该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生活方式因素、CVD风险的生物学因素及其他因素、经济学成本和价值的考虑。我们从指南中摘取一些重要内容予以解读,同时对我国未来一级预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我国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及其处于不同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时远期CVD发病率和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 纳入全国15个省市40岁及以上人群, 依据基线资料将调查对象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利用China-PAR模型计算研究对象10年CVD发病风险, 以5%、10%为切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中、高危。2007至2015年间对研究队列进行了2次随访, 随访终点为CVD, 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卒中;按发病性质又进一步将终点事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 其中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和致死性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和致死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人群及其在不同风险水平的CVD发病率及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89 209人, 年龄(54.8±9.4)岁, 其中男性36 794例(41.2%), 平均随访时间8.5年。糖尿病组5 730例(6.4%)...  相似文献   

13.
大量证据显示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病(CVD)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生活方式可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并降低CVD风险。美国心脏协会发表了关于饮食与生活方式的科学声明2006修订版,与以往的声明相比,该文有一些新的观点。解读该声明对有效防冶CVD,结合国情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饮食与生活方式的指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HBP)、脑血管疾病(CVD)、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吉林省公安厅公务员804名的体检数据,分析MS患病率与年龄、性别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结果男性MS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按年龄分组,随着年龄增长MS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组MS患病率最高。青、中年组中男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老年组MS患病率随性别差异不明显。MS组中HBP、CVD、T2DM患病率较非MS组(P<0.05);且不同性别中,HBP、CVD、T2DM患病率MS组较非MS组高(P<0.05)。结论不同性别、年龄人群MS患病率存在差异。MS可增加HBP、CVD、T2DM的患病风险,且女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年以前,女性较男性罹发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明显偏低,但中年以后,女性罹发CVD风险即明显增加,推测与雌激素代谢异常等有关。既往发现,抑郁及抑郁症状均与CVD罹发风险增高有关,然而关于其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程度  相似文献   

16.
绝经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及其发生率与同龄男性相比均较低,女性的这种性别优势却在绝经后逐渐消失,这表明,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在女性中具有心血管保护的作用。观察性研究显示女性绝经后接受激素替代疗法(HRT)可降低CVD的发病率。但是,随机前瞻性一级或二级预防试验未能证实HRT对心脏有积极影响。女性健康计划(WHI)与心脏及雌/孕激素替代研究(HERSⅠ和Ⅱ)表明,HRT使绝经后女性的CVD风险及患病率增高。HRT有利有弊的这种矛盾特性的原因尚不明确。该文重点讨论了造成这种相悖结果的可能原因,并尽可能揭示为何年青或绝经前女性CVD发病率偏低,绝经后女性并不受益于HRT。此外,在判断HRT效果时,应考虑到剂量、疗程、雌激素的类型及给药途径等因素。总之,基于年青或绝经前女性CVD发病率低,而HRT对绝经后女性并无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事实,HRT已成为在女性健康方面最具有争议性的课题之一。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阐明为何HRT结果会不一致,并为提高女性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女性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女性冠心病具有特殊性, 患者知晓率及社会关注度较男性低, 防控面临严峻挑战。该共识介绍了女性冠心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理生理特点、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防治策略, 旨在提升对女性冠心病特殊性的认识, 加强并促进我国女性冠心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升高,目前是中老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雌激素的缺失被认为是绝经期相关心血管风险增加的基础。雌激素还具有影响心肌细胞重塑的作用。本文就雌激素在绝经后女性CVD中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血栓形成与其密切相关。随着月经周期、妊娠、绝经等生理状态的变化,女性体内凝血状态不断变化,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代谢、临床表现和防治策略存在特殊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健康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完成此建议,聚焦于女性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和心房颤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抗凝治疗的特殊性,旨在促进我国女性血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病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HUA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以及冠心病(CHD)、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CVD)相关联,因此它与CVD的关系、在CVD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临床上有安全可靠的降低血尿酸(UA)水平的药物,因此确定HUA与CVD的关系及降低血UA水平是否有益于CVD预后尤为重要。1血UA的生成与排泄HUA国外定义为男性≥416μmol/L,女性≥360μmol/L〔1〕。国内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多参照国外标准或略有降低(男性≥390μmol/L,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