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中国≥75岁无症状人群中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其性别差异,为≥75岁矢状位失衡患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颈肩痛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治疗的100例≥75岁无腰背痛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50例。所有患者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拼接片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胸腰段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C7-S1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及胸1骨盆角(TPA)。根据Roussouly分型系统对脊柱矢状位形态进行分型。结果 男性PI、PT、TPA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而男女间TK、TLK、LL、SS及SVA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RoussoulyⅠ~Ⅳ型分别占54.0%、20.0%、18.0%及8.0%,女性分别占36.0%、26.0%、28.0%及10.0%。两组各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型所占比例最高,Ⅳ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 中国≥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滑脱力学和解剖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43例)采用PLIF术式治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组(57例)采用TLIF术式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腰椎滑脱力学参数[腰椎滑脱率(SP)、滑脱角(SA)、椎间隙相对高度(DH)、局部后凸角(SK)]、脊柱-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LASD)]的差异及两组腰椎MacNab优良率、植骨融合率、腰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SP、SA、PT、LASD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DH、SK、SS、LL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PI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SP、SA、DH、SK、PI、PT、SS、LL、LASD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O...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矢状位失平衡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关节退变(ASD)的相关性。方法从2005年3月至2015年3月进行腰椎后路手术的810例患者中选择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50例。通过术后随访确定发生ASD患者5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ASD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下腰椎单节段髓核摘除术及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所有纳入研究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以患者是否发生AS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胸椎珀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骶骨倾斜角(SS)低于对照组,骨盆倾斜角(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矢状位躯干偏移(SVA)50 mm、SLL/LL比值(RL)60%、PI-LL≥10°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患者是否发生AS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RL60%是影响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ASD与矢状位失平衡具有相关性,而RL低于60%是影响ASD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腰椎融合术中应注意矢状位的角度,减少失平衡情况的出现,从而减少AS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矢状面有限矫形策略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DS)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接受脊柱手术的37例老年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脊柱矢状面腰椎前凸角(LL)恢复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矢状面有限矫形组[骨盆入射角(PI)-18°≤术后LLPI-9°,n=20]和对照组(PI-9°≤术后LL≤PI+9°,n=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影像学参数及临床功能疼痛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矢状面有限矫形组患者的出血量减少(P=0.07)、手术时间缩短(P=0.09),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的LL、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腰椎侧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等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矢状面有限矫形策略应用于老年DS患者,在冠状面矫形、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JOA下腰痛评分方面可同样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老年正常脊柱骨盆参数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为该年龄段脊柱矫形提供国人相关数据的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正常体检患者34名,年龄(67±6.7)岁,排除脊柱有既往疾病、骨盆和髋关节及下肢病史者,测量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并将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结果 PI(48.6±8.2)°;PT(8.6±9.2)°,SS(37.2±8.9)°,LL(56.3±15.3°),TK(29.5±10.4)°;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分型,其中I型占9.8%,Ⅱ型占54.6%,Ⅲ型占26.8%,Ⅳ型占8.9%。结论 60岁以上老年脊柱骨盆参数具有特定参数,与中青年参数有一定的差异,应该按照该年龄段的参数特征进行矫形。腰弯前凸的顶与PI密切相关,其中Ⅱ型占比最大,其顶点序数逐渐上升,且呈正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7例,影像学资料齐全,均施行后路腰椎管减压、间盘切除、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 TLIF)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的矢状面参数,即腰前凸角(LL)、腰椎滑脱角、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指数(PI)。结果术前LL 48.05°±12.4°,SS 33.16°±8.03°,PT 18.14°±9.73°,PI 51.76±7.80;术后LL 48.27°±10.64°,SS 34.54°±8.38°,PT 15.92°±8.41°,PI 51.76±9.42;P均>0.05。术后腰前凸增大患者术后LL和SS较术前增加(P均<0.05),PT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LL的增大值与术后滑脱角的增大值相关,P<0.01;术后LL增大值与术后滑脱复位百分比值不相关(P>0.05)。结论对于Ⅰ度或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行手术治疗,单纯进行腰椎滑脱复位不能改善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改进滑脱角有利于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骨折与下腰椎多裂肌、椎间盘退变及腰椎-骨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骨密度(BMD),应用站立位腰椎侧位X片测量腰椎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下腰椎前凸角(LL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病人均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及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手术后1年,病人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手术前,腰椎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47±1.22)分]相比,手术后1个月[(3.41±1.14)分]、3个月[(2.52±0.44)分]、6个月[(0.85±0.33)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呈进行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病人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日本科学会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够改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症状,促进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有效维持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调督理筋针刺联合整脊手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老年LDH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整脊手法治疗,观察组予以调督理筋针刺联合整脊手法,两组均连续治疗4 w。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疗前和治疗4 w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功能量表(JOA)对患者腰部功能进行评价,对腰部活动范围(ROM)进行测量,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检测,同时测定内皮素(ET)-1、前列腺素(PG)E2水平,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有着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治疗4 w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VAS明显更低(P<0.05),JOA评分更高(P<0.05),且腰椎伸展、屈曲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TNF-α、MMP-2、IL-1β水平显著更低(P<0.05),且疼痛介质ET-1、PGE2水平显著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脊柱病区住院且有资料完整的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者112例,并招募了36例正常中老年志愿者,测量两组各矢状面形态学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组较正常组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腰椎前凸角明显较大,胸腰联合角明显较小(P0.05)。61岁患者在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胸1脊柱骨盆倾斜角较小,腰弯较大。女性患者组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较小,胸1脊柱骨盆倾斜较大。脊柱前倾组中胸1脊柱骨盆倾斜较小,胸9脊柱骨盆倾斜、腰弯均较小。结论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者较正常人矢状面特点:骨盆形态不同,腰椎后凸增大,胸腰段曲度变直,胸腰段躯干呈略后仰状态。年龄、性别、脊柱前后倾均为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OLIF联合前路内固定治疗的76例腰4-5节段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于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前凸角(SL),在CT矢状面重建图像测量椎间隙高度(DH)、滑脱距离(SD)、融合器沉降距离,计算滑脱改善率,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率。结果 手术时间为(99.2±13.1)min,术中出血量为(37.8±7.1)ml。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术后3个月、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个月、12个月的LL、SL、DH、SD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时DH较术后1 d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DL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观察组行减压术后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脊柱侧弯角度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评分及活动能力评分。结果对照组术后3及6个月患者JOA评分、Oswestry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3及6个月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3及6个月患者JO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患者Oswestry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术后1及6个月脊柱侧弯的正位角度及侧位角度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及6个月正位角度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侧位角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术后1、3及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3及6个月活动能力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3及6个月活动能力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术后3及6个月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是治疗DLS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于融合固定可提高治疗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AF)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射频消融术转为窦性心律后,12 w运动康复对CHF的疗效。方法 纳入确诊的AF伴CHF行射频消融术成功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CHF,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上运动康复治疗12 w。记录和分析两组运动康复前后氨基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左房舒张末期直径(LAEDD)、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摄氧峰值(peak VO2)、无氧呼吸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MLHFQS)及再住院率。结果 运动康复前,两组NTpro-BNP、LVEF、LAEDD、LVEDD、peak VO2、AT、6MWD及MLHFQ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w运动康复后,观察组NTpro-BNP水平、MLHFQS评分较运动康复前显著降低(P<0.05),peak VO2、AT、6MWD较运动康复前显著增加(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方案,疗程为3 w,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3 w及半年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差异。观察两组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心血管病相关死亡)。结果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和6 min步行试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心脏超声指标、心胸比率、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体重、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访半年时疗效较3 w后更显著。治疗组再住院2人次,对照组9人次(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运动康复方案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穴位电刺激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带状疱疹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d, 20 min/次),连续治疗2 w。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Ig)M、IgA含量、T淋巴细胞百分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 w(T1)、2 w(T2)、3 w(T3)、4 w(T4)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gM、Ig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CD8+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T0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T1、T2、T2、T4时VAS评分较T0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器联合多波段光谱治疗仪在老年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ACO患者80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器联合多波段光谱治疗仪治疗。两组干预24 w,比较两组干预前与干预24 w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FEV1/FV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和白细胞计数(WBC),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气道传导率(Gaw)和气道阻力(Raw),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CAT)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 两组干预24 w FVC、FEV1%和FEV1/FVC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24 w NEU和WBC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24 w FeNO和Raw显著低于干预前,Gaw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FeNO和Raw显著低于对照组,G...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经阻滞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老年慢性腰腿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腰腿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进行神经阻滞治疗结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对照组50例单纯行神经阻滞治疗。治疗3 w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定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VAS、JOA评分无显著差异(均P0.05),治疗后VAS、JOA评分显著改善(均P0.05),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90%)显著优于对照组(68%,P0.01)。结论神经阻滞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可明显缓解老年慢性腰腿疼痛的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技术联合火针平衡阴阳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的疗效。方法 100例老年SHS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PNF技术联合火针平衡阴阳法治疗,均治疗4 w,于治疗4 w时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 w时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 观察组治疗4 w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 w时,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 w时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SHSAS患者采用PNF技术联合火针平衡阴阳法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疼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像参数对老年人群L4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影响。方法 45例L4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及75例L4椎体退变性但未滑脱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均行腰椎影像学检查,X线上测量椎间盘高度、椎体大小、倾角、前凸角等,CT测量关节角。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L4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影响。结果观察组L4Ⅰ度滑脱39例,占86.7%,Ⅱ度滑脱6例,占13.3%,滑脱指数为(0.18±0.05)。观察组女性比例高于对照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间盘高度、L4椎体大小低于对照组,但椎间盘退变指数、L4椎体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折射角、关节突关节角、L3~4及L4~5关节突头尾差角高于对照组(P0.05)。L4椎体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是老年椎体退变性滑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L4椎体退变性滑脱与骨质疏松相关,L4椎体滑脱的发生多受到椎体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后路植骨融合联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PLF)联合钉棒内固定治疗,30例后外侧植骨融合(PLIF)者为对照组,33例Cage椎间器椎间植骨融合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完成2~4年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复查影像学,统计植骨融合率、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和ODI均有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研究组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滑脱率、节段前凸角度、相对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滑脱率均有降低,节段前凸角度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有所升高,至末次随访时,研究组的滑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节段前凸角度和相对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后路植骨融合联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手术创伤较大,但PLIF在维持脊柱长期稳定性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