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交叉研究方法,对第1周期(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PLT)≤75×10^9/L的38例实体肿瘤患者于第2周期采用相同化疗方案,随机分为A组和B组(治疗组),每组19例.A组:第2周期化疗前3天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U),每日1次,连用7d;B组:第2周期化疗结束后6~24 h注射rhTPO(15 000 U),每日1次,连用7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50×10^9/L持续时间及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TPO可减少PLT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提前给药效果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巨和粒(rhI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采取自身对照,即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20例,定期复查血常规使之自然恢复≥80×10^9/L,作为自身对照(第一周期),在下一疗程化疗结束后24h给予巨和粒25μg/kg^-1·d^-1皮下注射,连用4~14d(平均8d),观察15d(第二周期)。同一患者前后化疗方案及剂量强度相同。结果第二周期(化疗+rhIL—11)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第一周期,分别为(86.25±31.27)×10^9/L和(26.91±10.42)×10^9/L,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等,以Ⅰ~Ⅱ度为主。结论巨和粒对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3~2006年间收治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3-01~2006-12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住院的患者(PLT〈100×10^9/L)58例,根据病因进行分析:(1)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症(BGT):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史,妊娠期PLT〉75×10^9/L,产后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女,43岁。因“腰痛2个月,牙龈出血、全身瘀斑4d”入院。患2005年5月份始出现腰痛,口服“莫刻林”腰痛好转,7月份再次出现腰痛加剧伴发热,体温38.5℃左右,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加用止痛药“来欣”治疗有轻度好转。入院前4d患始出现牙龈出血、全身瘀斑,伴头痛、嗜睡、发热。门诊查血常规示:WBC5.7×10^9/L,HGB 91g/L,PLT58×10^9/L,以“贫血伴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收入住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10月收住恶性肿瘤患者45例,在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A、B组,A组皮下注射rhTPO(15000U/d),B组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11(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A组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5),分别为(6.18±4.20)和(10.46±4.54)d,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2例患者化疗后需要输入外源性血小板,A组无患者需要输入血小板;与B组比较,A组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治疗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2组化疗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或≥20×10^8/L但有出血倾向时,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小板;观察组血小板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于化疗结束后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停用。观察2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恢复至100×10^9/L时间、化疗期间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输注量以及2组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IL-11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方法:将入院时出血程度为0级的ITP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和量、出血情况、输血小板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输血小板次数和量低于B组,A、B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ITP患者在无侵袭性操作的情况下,采用血小板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且可减少输注血小板的输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的相关临床疾病.方法 将血小板计数(PLT)〉500×10^9/L的3 065例RT患儿纳入调查,根据PLT将其分为4组:A组(PLT:〉500×10^9/L~700×10^9/L,n=2 533)、B组(PLT:〉700×10^9/L~900×10^9/L,n=434)、C组(PLT:〉900×10^9/L~1 000×10^9/L,n=61)和D组(PLT:〉1 000×10^9/L,n=37).分析各组患儿的原发疾病.结果 患儿RT的总发病率为8.5%(3 065/36 000).RT的发病随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其中,1岁以内患儿RT的构成比为72.0%(2 206/3 065).4组患儿以PLT轻度增高为主(82.6%,2 533/3 065),疾病种类包括肺炎,其他感染,组织损伤(烫伤、烧伤及骨折等)及其他疾病,其中,肺炎所占百分比最大,为51.4%(1 574/3 065).结论 RT患儿以感染性疾病多见,尚无与RT相关联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胆碱脂酶(CHE)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测定对其病因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比分析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A组,n=120)和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组(B组,n=329)静脉血清CHE水平和PLT计数。结果:A组血清CHE水平均低于正常,B组仅8%低于正常,分别为2762.9±849.5u/L和9762.4±562.4u/L,差异明显(P〈0.001)。A组PLT计数(52.5±21.7)×10^9/L明显低于B组(213.2±40.9)×10^9/L,差异显著(P〈0.001)。结论:血清CHE水平和PLT计数的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破裂出血及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3项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86例肝硬化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外周血血小板情况,比较其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PLT、MPV较正常组减少而PDw增加,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A、B、C级患者的PLT均小于对照组(P〈0.05),B、C级又小于A级(P〈0.05);肝硬化B、C级患者的MPV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和A级(P〈0.05),对照组与A级之间无差异(P〉0.05);肝硬化B、C级PDW均大于对照组和A级组(P〈0.05),对照组与肝硬化A级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随着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改变,血小板参数检查可作为肝功能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摘要如下。 1磷霉素 男,67岁。因肺部感染给予磷霉素4.Og,2次/d治疗,用药前PLT127×10^9/L,用药3d后发现PLT下降,为78×10^9/L,即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停用磷霉素,5d后血小板开始恢复,本例患者血小板减少与其肾功能不全,药物在体内积蓄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谭琳  谢瑜  周挚 《临床荟萃》2009,24(5):396-398
目的研究艾滋病患者免疫学指标CD4^+细胞计数与外周血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未经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检测免疫功能指标(CD4^+细胞)和全血细胞计数。遵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1993年诊断标准,对86例感染HIV/AIDs患者按照CD4^+计数从低到高分为A、B、C组。对其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计数,与CD4^+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CD4^+计数的下降,Hb、WBC、PLT呈明显下降趋势,A组和B组的Hb、WBC和PLT明显低于C组,A组又低于B组,Hb(95.4±9.9)g/L和(106.4±6.3)g/L vs(115.6±1.2)g/L;WBC(1.8±0.3)×10^9/L和(2.8±1.1)×100/L vs(3.7±0.3)×100/L;PLT(48.4±9.7)×10^9/L和(65.3±7.3)×10^9/LVS(87.3±10.2)×10^9/L(均P〈0.01);贫血、WBC减少的发生率A组和B组大于C组,A组又大于B组,61.5%、21.8%VS6.7%和64.1%、25.0%VS6.7%(均P〈0.01);PLT减少发生率则A组和B组大于C组,38.5%、15.6%VS6.7%(均P〈0.05)。不同CD4^+分组中贫血形态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细胞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与CD4^+细胞计数同样功能,作为衡量患者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自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009年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109几的肺癌患者共40例,其中TPO组和IL-11组各2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化疗后TPO组和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别为(58.6±13.6)X109/L和(59.3±12.1)×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度以上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恢复最高值,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TPO组中有2例输注外源性血小板,IL-11组有4例(P〉0.05)TPO组和IL-1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60%(P〈0.01)。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用rhTPO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在恶性肿瘤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化疗后给予rhIL-11治疗,对照组35例化疗后未给予rhIL—11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最低值至恢复正常时间、输注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最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9±3.5)×10^9/L与(29.8±5.7)×10^9/L,t=2.8787,P〈0.01]。治疗组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3.3)d与(9.6±3.2)d,z=3.3196,P〈0.01]。治疗组血小板最低值至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3.1)d与(7.3±2.6)d,t=2.2519,P〈0.05]。治疗组输注血小板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0.61)U与(1.45±0.58)U,t=2.3914,P〈0.05]。结论rh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疗效明显、安全,不良反应轻微,它能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可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依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使用雅培CD-1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疾病组中,再生障碍性贫血PLT计数降低(P〈0.01),MPV降低(P〈0.01),PDW无变化;而急性白血病PLT计数降低(P〈0.01),MPV降低(P〈0.01);PDW升高(P〈0.0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中,PLT计数减少(P〈0.01),MPV升高(P〈0.05),PDW升高(P〈0.01)。结论PLT、MPV、PDW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血小板功能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9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LT、MPV、PCT较对照组无显著降低(P<0.01)或P<0.05),而PDW显著升高(P<0.01);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PLT、MPV、PCT较无上消化道出血组均显著降低(P<0.01);肝功能A级组PLT、B级组PLT和MPV及C级组PLT、MPV、PCT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C级组PDW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B级组PLT、MPV较A级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C级组LT、MPV、PCT较B级组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指导临床治疗及其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巨和粒)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以来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PLT)下降程度、PLT≤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加用rh—IL11治疗能够明显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减少严重出血症状的发生及血小板悬液的输注,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rh—IL11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rh—IL11是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及放、化疗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 Sysmex XN-100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65例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及放、化疗后外周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肿瘤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PLT 和 MPV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CT 和 PDW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 PLT、MPV、PCT 在放、化疗后患者组均明显低于放、化疗前(P <0.01),PDW 则与放、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肿瘤放、化疗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观察其骨髓抑制状况和病情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咖啡酸片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03例PLT> 10×10^9/L且无严重出血症状的ITP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①A组(PLT<30×10^9/L):男27例,女24例,中位年龄48(18~84)岁;②B组(PLT≥30×10^9/L):男19例,女33例,中位年龄43(18~83)岁.两组患者均给予咖啡酸片0.9 g/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期间避免合用糖皮质激素、达那唑、TPO、利妥昔单抗等具有升血小板作用的药物.结果 A组5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51.0%,其中完全反应(CR)2例,有效(R)24例;26例治疗有效(CR+R)患者治疗前中位PLT为20.5(15.0~28.0)×10^9/L,治疗后中位PLT峰值为63.0(38.0~112.0)×10^9/L,中位起效时间为4(2~10)周;治疗前PLT≥20×10^9/L的患者有效率(CR+R)优于PLT<20×10^9/L的患者(68.0%对34.6%,P=0.017);年龄、性别、疾病分期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B组52例患者中,21例(40.4%)获得CR.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4%(2/103),包括Ⅰ度肝酶升高、Ⅰ度恶心各1例,均自行好转.结论 咖啡酸片对ITP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轻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各参数的变化和对临床化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02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第一周期前,第三周期后,第六周期后血小板各参数进行动态测定,并将其做配对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患者第三周期后和第六周期后的PLT、PCT明显低于第一周期前(P〈O.05),MPV、PDW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应注意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以防止化疗过程中因血小板各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继发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