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缬沙坦与培哚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临床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缬沙坦和培哚普利联合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缬沙坦(80mg/d)、培哚普利(4mg/d)和缬沙坦(80mg/d)加培哚普利(4mg/d)共治疗24周,单独用药组治疗12周后,若血压≤130/80mmHg(1mmHg=0.1333kPa),继续单独治疗12周,若血压〉130/80mmHg,改为联合用药治疗12周,观察血压、尿蛋白、血肌酐的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用药组血压控制率比单独用药组高(P〈0.05),两种药物均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第12周后血肌酐有明湿下降(P〈0.05)。单独用药组血压未达标病例再联合用药后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均有明显下降(P〈0.05)。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单独用药相比没有明显增加。结论缬沙坦和培哚普利联合治疗肾性高血压,较单独用药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降低血肌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沙坦和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尿酸及尿α1-微球蛋白(α1—MG)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每组30例,分别服用氯沙坦50mg/d.及缬沙坦80mg/d,若2周后血压未达到目标血压,即各增加剂量至100mg/d和160mg/d。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坐位血压以及血尿酸与尿α1-MG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尿α1-M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血尿酸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氯沙坦组治疗后尿α1-MG水平及血尿酸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氯沙坦和缬沙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肾功能均有保护作用,但对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首选氯沙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氯沙坦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干预作用。方法 EH伴有LVH患者90例随机分成A组(培哚普利4mg/d,30例),B组(氟沙坦50mg/d,30例)和C组(培哚普利4mg/d加氯沙坦50mg/d,30例)。治疗4周时若血压〉160/100mmHg(1mmHg=0.133kPa),则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剂量分别增加至8mg/d和100mg/d。总疗程共24周,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3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显著降低LVMI(P〈0.01)。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两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分别比较3组治疗前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培哚普利、氧沙坦均能逆转EH患者LVH,培哚普利和氯沙坦联合用药能使这一作用更为显著,且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4.
IL-6和β2微球蛋白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IL-6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M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应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IL-6含量,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β2-MG含量,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及治疗前后的IL-6和β2-MG变化。结果:MM组IL-6和β2-M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Ⅱ期和Ⅲ期MM患者IL-6和β2-MG水平高于I期(P〈0.05),Ⅱ期和Ⅲ期间IL-6和β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治疗有效组(CR或PR组)IL-6和β2-MG水平在治疗前后有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无效组(NR组)治疗前后IL-6和β2-M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和β2-MG对MM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特种蛋白微量白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关系。方法:随机选6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我院糖尿病人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无肾病组、初期肾病组、临床肾病组三组各63例,进行尿特种蛋白及尿肌酐(Cr)测定。结果:糖尿病三组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按α=0.05水准,P<0.001。并且总体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按a=0.05水准,P<0.005。)。结论:尿特种蛋白与早期肾损害呈正相关,尿特种蛋白可作为发现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常规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降压治疗中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正在规律服用培哚普利(4mg/d)治疗并且脉压≥60mmHg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治疗组在培垛普利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d),对照组则继续服用原培哚普利不变,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分别检测患者的血压、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脉压(PP)和C2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C1则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具有缩小脉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119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培哚普利(治疗)组:60例,4mg/d口服,观察4周。服药2周降压不明显者,加服吲哒帕胺2.5mg/d。苯那普利(对照)组:59例,10mg/d口服,观察4周。服药2周降压不明显者,加服吲哒帕胺2.5mg/d。结果培哚普利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的收缩压分别是(160.3±13.5)mmHg、(149.3±12.2)mmHg和(135±10.5)mmHg,舒张压分别是(100.84-8.3)mmHg、(95.3±6.2)mmHg和(85±5.3)mmHg;苯那普利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的收缩压分别是(159.2±14.3)mmHg、(147.8±12.7)l,/mmHg和(134±10.8)mmHg,舒张压分别是(99.6±8.1)mmHg、(94.6±6.1)mmHg和(85.8±5.9)mmHg,两组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培哚普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与其他ACEI制剂比较,副反应轻微,可减少咳嗽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降压疗效有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同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苯那普利10mg(n=23),每日一次;左旋氨氯地平2.5mg(n=22),每日一次;苯那普利10mg有左旋氨氯地平2.5mg(n=22),每日一次;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降压疗效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①三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及尿蛋白排泄量(P值均<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尿蛋白排泄的幅度比苯普利、左旋氨氯地平组明显高(P值均<0.01),而苯那普利和左旋氯氨氯地平组之间无差异(P>0.05)。②治疗后24h尿白蛋白下降幅度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苯那普利、左旋氨氯地平长期单独治疗均可明显降低血压,并可减少尿蛋白排出、保护肾功能,两药联用治疗对保护肾功能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桀骜 《新医学》2010,41(7):461-462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为发现此类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尿常规、双肾B超检查均正常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血、尿β2-MG水平,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病例组血β2-MG升高6例(12%),对照组升高3例(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尿β2-MG升高46例(92%),对照组升高1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β2-MG正常,而尿β2-MG升高,可能存在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均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观察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心率的变化,依据疗效及血压达标判定标准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及血压达标率,随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血压达标率为81.4%,对照组分别为79.1%、44.1%,观察组总有效率、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较轻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eroalbumin UALB)、尿β2-微球蛋白(Urine β2-Microglobulin Uβ2-MG)、尿α1-微球蛋白(Urine α1—Microglobulin Uα1-MG)尿转铁蛋白(Urine transferrin UTRF)和尿免疫球蛋白IGG(Urine immunoglobulin UIGG)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8l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94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及60例正常对照组尿UALB、Uβ2-MG、Uα1-MG、UTRF和UIGG值,研究尿蛋白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结果]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UALB、Uβ2-MG、Uα1-MG、UTRF和UIGG值均异常。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较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尿蛋白联合检测可有效的判断2型糖尿病病情和早期肾损害程度和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联合用药对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选取近3年在本中心接受降压治疗的DM病合并症高血压患者106例,分为A组56例,采用非洛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B组50例,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2个月后,A组总有效率为85.7%,与B组9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显著高于B组的10.0%(P〈0.05)。【结论】与非洛地平联合培哚普利相比,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DM合并症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转铁蛋白(UTRF)与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β2-MG、mALB和UTRF。结果mALB与β2-MG呈正相关(F=0.215,P〈0.01),mALB与UTRF呈正相关(F=-0.327,P〈0.01),UTRF和β2-MG呈正相关(F=0.161,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UTRF是mALB和β2-MG的相关因子(P〈0.05)。结论UTRF升高的糖尿病肾病患者mALB和β2-MG均增加,UTRF、mALB和β2-MG测定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一个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刘安丰  张辉  弓向荣 《新医学》2009,40(5):314-315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浆生长素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12.5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培哚普利4mg,每日1次。2组均治疗10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和血浆生长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例因干咳严重退出研究。治疗后治疗组的降压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生长素为(18.3±2.2)μg/L,与治疗前的(9.6±2.1)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生长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生长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培哚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浆生长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与肾脏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对象为300例PGN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尿β2-MG浓度。将上述指标与肾脏病理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其他病理类型的PGN患者比较,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患者血、尿β2-MG浓度最高(P均〈0.01)。血β2-MG分别与肾小球硬化程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均〈0.01)。尿β2-MG与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均〈0.01),也与肾小球硬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呈负相关(P〈0.05)。肾小球硬化程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是血β2-MG的独立危险因素。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是尿β2-MG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的病理类型血、尿β2-MG的浓度是不同的。肾小管间质损害和肾小球硬化程度是影响血、尿β2-MG的主要因素。尿β2-MG浓度也与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胱抑素C(Cyst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在本科住院或门诊体检的2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24h尿白蛋白含量分为两组:A组(正常白蛋白组)和β组(微量白蛋白组)。A组118例,符合尿微量白蛋白(mALβ)〈30mg/24h,β组120例,符合mALβ30~220mg/24h。检测尿CystC、尿p微球蛋白(β2-MG),比较尿CystC与尿G:-MG诊断早期DN的临床价值。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10例。【结果】三组各检测指标均为偏态分布,经非参数检验分析,三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尿CystC和尿口2-MG与年龄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CystC与尿β2-MG呈正相关(r=0.499,P〈O.01),二者均与24h尿蛋白呈正相关(r-0.239,0.265;P〈0.01)。尿CystC、尿82-M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剐为0.645、0.794,95%可信区间分剐是0.577~0.713、0.737~0.850。尿CystC的AUCROC(0.645)〈尿p2-MG的AUCROC(0.794)。【结论】尿CystC、尿口2-MG均为检测早期DN的敏感指标,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尿p2-MG相比,CystC诊断旱期DN的敏感性低于尿&-MG.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臂一踝脉搏波速度(brachio—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的影响。方法健康体检首次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B组(培多普利组)、C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组)、D组(缬沙坦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血压、血糖、血脂和baPWV的变化。分别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培多普利、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缬沙坦治疗12周后重复测量上述指标,前后对比分析血压和baPWV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与同期健康体检者对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baPW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前述药物治疗12周后,患者SBP、DBP和baPWV显著下降(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收缩压下降幅度(△SBP)(30.6±6.7)mmHgvs(20.7±5.3)mmHg、(19.6±6.1)mmHg、(21.5±4.3nllnHg)和舒张压下降幅度(ADBP)(20.8±7.1)mmHgvs(13.97±7.6)mmHg、(14.1±6.8)mmHg、(14.9±4.2)mmHg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药物(P〈0.05)。结论常用降压药物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脉搏波速度,改善动脉顺应性。  相似文献   

18.
王敏  谭茗月  赵水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333-2335,2339
【目的】评估依普利酮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235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氯沙坦组(n=118),(2)依普利酮组(n=117)。分别接受氯沙坦和依普利酮治疗,治疗4周后,若血压未达标,药物剂量加倍后继续治疗4周;若血压达标,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①依普利酮组平均坐位舒张压下降(14.09±7.84)mmHg,收缩压下降(19.77±10.89)mmHg,氯沙坦组分别下降(12.87±8.04)mmHg,(18.63±9.66)mmH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普利酮组及氯沙坦组平均坐位血压达标率分别为77.6%和73.50%,降压显效率分别为65.5%和56.6%,总有效率分别为87.9%和82.3%,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普利酮能有效降压,疗效与氯沙坦相当,且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咪达普利与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60例1~2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咪达普利组,每日晨起口服咪达普利(5~10mg,1次/d),培哚普利组,每日晨起口服培哚普利(4~8mg,1次/d)。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咪达普利与培哚普利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咪达普利组16.8%,培哚普利组20%,而咪达普利组的咳嗽发生率为6.8%,培哚普利组为16.8%。结论:咪达普利和培哚普利均能有效降压,二者降压效果相似,但咪达普利的咳嗽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灌注+血液透析与其它血液净化方式对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清除效果。【方法】将7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DP)组、血液透析(HD)组和血液透析滤过(HDF)组,比较三组单次治疗对血清β2--MG和PTH的清除率。【结果】①HD组、HDF组和HDP组均能有效清除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和血磷(P〈0.01)。②HDP组与HDF组治疗前后血清β2-MG和PTH均显著下降(P〈0.01),HD组治疗前后血清β2-MG和PTH均无显著下降(P〉0.05);③HDP组与HDF组对β2-MG和PTH的清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两组的清除率与HD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HDP与HDF可有效清除β2-MG及PTH;HD不能有效清除β2-MG及P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