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加成形术治疗布一加氏综合征(Budd—e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护理及观察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5例BCS合并IVC血栓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术后下肢水肿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前下腔静脉压力(26±7)cmH2O、术后压力(12±5)cmH2O、术前术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明显;本组14例血栓基本消失或明显缩小,溶栓过程中4例有出血并发症,1例因出血倾向,停止溶栓,溶栓效果不明显。其中5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10例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成形术,15例患者治疗成功。结论介入治疗BCS合并IVC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有效的整体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治疗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可行性和中远期疗效。方法:1996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单纯肝静脉阻塞型及肝静脉阻塞伴有下腔静脉阻塞型B-CS患者101例,男52例,女49例;平均年龄31.3岁(15~57岁)。透视下首先行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再行阻塞段开通及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肝右静脉球囊扩张66例,支架植入2例;肝左静脉球囊扩张11例;副肝静脉球囊扩张13例,技术成功率91%(92/101)。随访74例,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率分别为83.78%(62/74)、78.38%(58/74)和76.47%(39/51),其辅助再通率分别为94.59%(70/74)、91.89%(68/74)和84.31%(43/51)。围手术期急性肝静脉血栓形成3例,肝穿刺道出血2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肺栓塞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经皮肝穿刺入路肝静脉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膜性或节段性肝静脉型BCS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其中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类型与内支架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类型与内支架选择的关系,方法应用PTA及PTSA治疗BCS186例,术前应用彩色Doppler常规检查,选择内支架按以下要求;(1)内支架直径应超过下腔静脉病变远端扩张处直径1.0cm;(2)有下腔静脉血栓者,选择两组支架,一组压血栓,一组扩张病变;(3)为避免肝静脉开口受压,可选择改良血管内支架,结果 收治的186例患者中,149例行PTA,48例行PTSA(包括11例PTA后复发者),11例患者有不同类型并发症,余患者随访1-10年疗效良好,结论 依据BCS病变类型准确选择不同内支架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国产ZQ型腔静脉支架(ZQS)治疗布加综合征(BCS)下腔静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61例BCS下腔静脉病变,在闭塞开通术及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置人国产ZQS。结果 161例共置人ZQS165枚。其中置人3节ZQS者153例(含4例置入2枚3节ZSQ者),置人2节ZQS者6例,置人4节ZQS者1例。ZQS置人成功者157例,成功率为97.5%。失败者4例,占2.5%。失败原因为支架位置不正或/和展开不良。与支架置人相关的并发症1例,为支架置人后急性血栓形成。随访3~60个月(平均28.9月),6例出现再狭窄。结论 国产ZQ型腔静脉支架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介入治疗中,使用球囊导管保护钢针开通破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76例经彩色多普勒(其中50例再行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证实的BCS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在透视下,使用球囊导管保护钢针破膜成功,并给予直径25mm或30mm球囊导管扩张治疗,术后1周予以彩色超声复查。结果本组76例患者全部破膜开通成功,未发生一例下腔静脉破裂、心包填塞和腹腔出血。结论使用球囊导管保护钢针开通下腔静脉阻塞,是一种简便、安全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族性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病因。方法:对同胞史妹先证者及其家族三代共26人进行病因调查、超声波检查、血管造影、肝功能检查,同时进行3年随访。结果:3年来,该家族26人中2例先证者由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愈后,1例一直保持正常。1例于手术1年后下腔静脉金属支架下方2cm处开始狭窄,1例右肝静脉轻度狭窄者未发展成BCS;新发现1例肾结石,1例尾骨坏死,结论:家族性BCS可能与遗传缺陷有关,1例右肝静脉轻度狭窄者尚未发展成为BCS,PTA是治疗BCS物首选方法,但应预防再度狞,下肢静脉曲张不一定是家族性BCS物诱因。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扩张治疗复杂型上消化道狭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探条或(和)球囊扩张治疗复杂型上消化道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4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复杂型上消化道狭窄患者,根据狭窄的具体情况在内镜下用探条或(和)球囊对狭窄部进行扩张,观察比较扩张前、后的疗效。结果 34例病人共扩张86次,平均每例扩张2.5次,最少1次,最多6次。单用探条扩张26例、水囊扩张18例、ABD气囊扩张5例、探条联合球囊扩张37例。其中显效14例,占41.2%;有效18例,占52.9%;无效2例,占5.8%。结论 内镜下扩张治疗复杂型上消化道狭窄,其方法安全,简便,费用低廉,患者恢复快,可反复进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节段性狭窄闭塞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 (BCS)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合并肝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2 8例节段性狭窄、节段闭塞患者 ,多数合并 1~ 3支肝静脉闭塞 ,无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应用球囊导管或房间隔穿刺针行下腔静脉开通术 ,下腔静脉开通后用 2 .0~ 2 .3cm球囊扩张后放入金属内支架。术后抗凝治疗 2年。结果  2 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破膜扩张 ,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闭塞肝静脉多数扩张下腔静脉后同时开通。患者肝、脾缩小 ,腹水吸收。 1例穿破下腔静脉急诊手术止血。随访 2~ 36个月未见复发及消化道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狭窄者注意有肝静脉闭塞 ;下腔静脉闭塞破膜后 ,2 0例肝静脉闭塞者 19例随之开放 ,无需特殊处理 ;安放支架时注意保护肝静脉入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并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compressionsyndrome,ICS)静脉造影的影像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1990年4月~2005年8月收治2例BCS并ICS,经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和经皮股静脉穿刺髂-腔静脉造影确诊。结果例1为下腔静脉膜性狭窄伴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导管成形术(PTA)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例2为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伴右侧髂总静脉受压,因经济原因未手术治疗,后失访。结论 BCS和ICS并存临床少见,下腔静脉造影和静脉狭窄闭塞两端压力测定有助于诊断,PTA为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介入学方法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方法先行经皮下腔静脉造影术,明确病变类型。对单纯狭窄型者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然后置入血管内支架;对完全膜型或节段闭塞型者,先行穿刺破膜或开通,继而行球囊导管扩张术,节段型者同时置人血管内支架;对伴血栓形成者先行溶栓治疗。结果本组10例拟诊者,均行下腔静脉造影术,确诊布加氏综合征8例;共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8例,下腔静脉穿刺破膜3例,穿刺开通2例,下腔静脉支架置人术7例,置入9枚支架。未出现下腔静脉破裂、腹腔内出血及肺栓塞等。结论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微创、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1.
布-加综合征(BCS)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阻塞,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1],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EMS)因创傷小、并发症少,已成为BCS首选治疗方法.本院1998年2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26例节段性狭窄闭塞型BCS患者,临床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重点就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内镜球囊"双向控制"法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内镜球囊“双向控制”法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Boston专用贡门扩张球囊(直径35mm),采用病人感觉和内镜观察相结合的“双向控制”法扩张,术后定期随访和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与复发、内镜和X线钡餐检查结果。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后症状都得到缓解,术中有贲门黏膜撕裂、擦伤、渗血等,未发生穿孔、呕血或黑便。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1个月,总有效率98.2%(55/56),其中显效率83.9%(47/56),有效率14.3%(8/56);复发率1,8%(1/56)。此外出现反酸、烧心2例(3,6%)。结论 经内镜球囊“双向控制”法扩张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意义。方法: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3例。均为从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导管,造影显示阻塞特点。从右股静脉入路送入球囊预扩张并置放支架。结果:2例患者成功进行了上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血管开通良好,管径恢复正常。无残留狭窄,血流通畅,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无阻塞症状复发。1例患者由于上腔静脉近心端巨大游离血栓,极易造成肺栓塞,故未行球囊及支架治疗。结论: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小,恢复快,为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下腔静脉阻塞型(IVC)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tom,BC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色素沉着,皮肤溃疡,下肢及阴囊水肿,以及肝静脉回流障碍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疗效差,内科治疗几乎无效.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介入治疗已成为BCS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对1998年7月至2008年6月,共67例IVC型患者行介入球囊导管扩张术(PTA)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在透视下用不同型号的球囊导管对24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进行扩张治疗。结果:16例(66.7%)一次性扩张治愈,6例(25%)扩张2次治愈;2例(8.3%)扩张3次治愈,吞咽困难缓解率100%,均无严重并发症和复发。结论:球囊导管扩张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24例介入治疗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共发生主要并发症74例(74/524,14.1%),探讨并发症的分类、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74例介入治疗并发症患者中,死亡3例(0.57%),余均成功救治。其中术中、术后出现的主要并发症有:穿刺局部严重并发症6例;早期诊断性造影后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出血6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误穿心包16例,导致心包填塞4例(1例死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术中急性再狭窄5例,术后再狭窄17例;支架相关并发症19例,发生率13.4%,占总体并发症25.7%(19/74)。结论:介入治疗BCS创伤小、安全有效,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和避免其发生,提高并发症的处理水平及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球囊导管成形术 (PTA)加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Budd -chiari综合征 (BCS)的价值。方法 :对 12例BCS患者 ,其中下腔静脉闭塞型 8例 ,肝静脉闭塞型 3例 ,混合型 1例 ,先行PTA ,再放置血管内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 ,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狭窄部直径分别由 1 0 4± 0 .3 8mm增加至 14 5 9± 1 2 5mm ,平均静脉压由 3 0± 6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5± 1 4cmH2 O。主要症状体征除 1例死亡外 ,其余 11例消失或基本消失 9例 ( 81 8% ) ,明显改善或缓解 2例 ( 18 2 % )。随访 7例无 1例发生再闭塞。结论 :PTA加内支架具有损伤小、疗效显著、再闭塞发生率低等特点 ,因此 ,应作为BCS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对27例已证实的患者先行DSA造影,再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7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影像学是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膜性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26名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在内镜直视下进行球囊扩张治疗,并在术前和最后一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当天对狭窄段气道直径,气促评分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进行测定。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狭窄段直径明显增大(P〈0.01),气促评分明显降低(P〈0.01),术后FEV1明显上升(P〈0.01)。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能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缓解气促症状,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短时、反复的血流阻断再灌注是否具有抗急性缺血预适应现象及缺血相关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连续观察138例住院接受PTCA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中的心电图、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变化。结果:①33例(23.9%)患者术中出现室性早搏(VE)38例次,其中30例于首次球囊扩张时发生了VE,9例记录到VE二联律或成对VE;8例于再次球囊扩张时出现VE;其中5例2次扩张时均出现VE。第1次球囊扩张时的VE检出率(21.7%)显著高于第2次(5.8%,P<0.01)。②首次球囊扩张时73例(52.9%)出现STT改变,再次球囊扩张时31例(22.5%)有STT改变(P<0.01);③出现VE的38例次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74.0%±11.0%)轻于无VE出现者(85.0%±12.0%,P<0.05)。结论:短时反复的冠脉闭塞再灌注过程可减轻缺血心肌细胞的电不稳定性;同时于首次球囊扩张后血流再灌注的心肌对急性缺血可产生较强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