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比较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对全麻诱导及维持的作用,探讨恒速输注丙泊酚是否能够替代其靶控输注。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别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A组)和靶控输注(B组)诱导并维持,监测麻醉中及结束后血压(bloodpressure,BP)、心率(heartrate,HR)、血氧饱合度(pulseoxygensaturation,SpO2)及脑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BIS)。结果:全麻诱导及维持中,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期间A组较B组BIS变化幅度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全麻手术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的麻醉深度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期间生命指征平稳,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46例全麻插管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靶控组采用Diprifusor/TCI系统按靶浓度诱导给药,普通组人工推注丙泊酚.观察有创血压,计算血压变异性.结果:靶控组血压变异性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用于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对血压变异性影响小,诱导过程血压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胃癌根治术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毕清醒时间等的异同.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GE组)组与单纯全麻(G组)组2组(n=30),两组诱导用药相同;G组术中持续吸入异氟醚,GE组靶控输注异丙酚,硬膜外按需追加局麻药;2组均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结果 2组病人基础HR、MAP均无显著性差别.全麻诱导后,2组病人HR、MAP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下降,GE组较G组下降更显著(p<0.05);气管插管后,G组于1min、3min时HR增快,而GE组HR始终保持在较稳定水平.G组插管后MAP有一过性增高,且在切皮、分离胃体、手术1.5h 3个时点的HR、MAP均高于GE组(p<0.05);GE组插管后MAP仍略低于基础值,随后及术中MAP保持在基础值水平.2组术中AEPi均低于45.术毕停药后,G组病人23.5±10.5min时可唤醒,而GE组病人10.2±3.1min即可唤醒(p<0.01).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显著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的恒速输注方式与靶控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插管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靶控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研究组患者使用不同速度的恒速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诱导过程和插管过程血压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对照组平稳,对照组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5 min后(T3)较麻醉诱导前及研究组变化明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插管过程中血压改变过30%共21例,明显高于研究组5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速度的恒速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麻诱导时,对其心脑血管等抑制作用较小,操作简单易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8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I级,入室后即行外周动脉心排量监测,以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诱导并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分别记录手术期间10个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外周动脉心功能指数(APCI)。结果:气腹建立后即刻HR增快,DBP升高,APCI明显下降(P<0.05),5min后,DBP进一步升高(P<0.05),SBP、MAP及APCI逐步恢复至气腹前水平且保持相对稳定。气腹解除后即刻HR减慢、DBP降低和APCI升高(P<0.05);5min后MAP、DBP下降(P<0.05),但仍较气腹前高,而HR及APCI恢复气腹前水平。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除气腹建立及解除短时间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明显外,术中整体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 (TCI)和人工控制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对血流动力学、糖代谢的改变。方法 :5 2例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和人工控制输注 (R)组 ,每组 2 6例。T组靶控输注丙泊酚 ,靶浓度设定为 4 μg/ml,诱导和维持连续输注 ;R组泵注 1%丙泊酚 ,负荷剂量 2mg/kg ,再以 6mg/kg·h-1连续输注。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BIS和血糖值。结果 :与基础值对比 ,诱导后行气管插管 ,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波动不明显 ,CO2 气腹时有显著上升 (P <0 .0 5 )。T组可较快恢复正常 ,R组需加大丙泊酚的输注量 ,但心率呈进行性减慢 ,大多需注射阿托品治疗 ,与T组比较呈显著差异 (P <0 .0 5 )。血糖在气管插管、手术及CO2 气腹后逐渐上升 (P <0 .0 5 )。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能较好地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注麻黄碱是否可以消除或缓解异丙酚加硬膜外阻滞时的低血压。方法:60例ASA1-2级的肝脏手术病人分成3组,组1为对照组,组2和组3在异丙酚全麻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麻黄碱0.1和0.2mg/kg,观察静脉注射异丙酚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麻诱导前预注麻黄碱可明显减轻血压下降的程度,且麻黄碱0.2mg/kg比0.1mg/kg效果更佳。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异丙酚诱导时的血压下降。结论:联合麻醉诱导前,可以常规静脉注射麻黄碱0.1-0.2mg/kg以减轻血压下降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和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在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4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n=12)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泵入丙泊酚,靶浓度2μg/ml,体外循环(CPB)期间0.8μg/ml,CPB后1μg/ml;异氟醚组(n=12)采用大剂量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醚全麻。以收缩压(SBP)≤80%基础值为反馈指标。监测S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比较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丙泊酚组清醒快,气管导管拔除早,在抑制心肌应激方面优于异氟醚组。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应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辅以喉麻和硫酸镁,可大幅减少芬太尼用量,术后恢复快,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毅  严进军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242-1244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麻诱导时患者血流力学以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探讨适用于腹腔镜短小手术的瑞芬太尼诱导剂量。方法选择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根据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即E组(2.0 ng/ml)、F组(3.0 ng/ml)和Q组(4.0 ng/ml)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4μg/ml,同时以瑞芬太尼行靶控输注。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记录患者入室后5 min时刻(T0)、插管前时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和5 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及预计苏醒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后Q组BIS值明显低于E组或F组(P均〈0.05)。E组和F组T2时刻BIS值较插管前稍微增高和无变化,但未超过60,均在麻醉适宜深度,术后随访,患者无术中知晓。E组MAP、HR在T2、T3时刻均显著高于T1时刻(P均〈0.05)。F组MAP、HR仅在T2时刻高于T1时刻(P均〈0.05)。Q组仅MAP在T2时刻高于T1时刻(P〈0.05),HR无显著变化。瑞芬太尼用量Q组高于E组和F组。预计苏醒时间E组和F组短于Q组。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麻诱导时,随着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增加,BIS值逐渐降低并抑制血流动力学反应。瑞芬太尼3.0 ng/ml联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μg/ml靶控输注,适用于腹腔镜短小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12例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取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研究组采取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围术期(术前、术后1 d、术后3 ...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彦俊  刘斌 《华西医学》2005,20(2):382-383
异丙酚自1982年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的维持以来,由于其优良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性,如起效快、血浆清除率高、麻醉苏醒快而完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很快被人们所认同,并迅速的推广到临床麻醉的各个领域中去。随着对异丙酚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先进输注系统不断涌现,异丙酚静脉麻醉技术不断得以提高,由最初的间断推注,到人工控制输注(manually controlled infusion,MCI),再到目前结合了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和微机控制技术的靶控输注系统(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使静脉麻醉药的应用更加合理、完善。  相似文献   

13.
小儿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及其靶控输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靶控输注(TCI)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扩大,人们对小儿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及其TCI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本文综述了小儿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一些特点及其与成人方面的异同、小儿异丙酚TCI的新进展及其目前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解翔彬  陈霞 《临床医学》2011,31(3):19-20
目的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全麻在宫腔镜检查及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宫腔镜检查或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I组)和持续输注组(Ⅱ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 min和停药后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Ⅱ组患者在麻醉后5、10 min的SBP和DBP下降较I组明显(P〈0.05)。Ⅰ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较Ⅱ组短(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麻应用于妇科宫腔镜手术,苏醒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60—75岁、ASAI-Ⅱ级、择期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组(GE组)和全麻组(G组),每组各20例。G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均采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全静脉靶控输注。GE组先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固定后行全麻,药物及方法同G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入室后(TO)、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气腹建立后15min(T3)、气腹结束后(T4)、拔管后5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过程中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使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各时间点的MAP和HR有显著性差异,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GE组r13时间点的MAP较G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1)。GE组乌拉地尔的使用量较G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20)。GE组患者丙泊酚(P=0.021)和罗库溴铵(P=0.038)的使用量明显少于G组。结论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能有效地调控气腹产生的应激反应和循环改变,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利于病人平稳的度过围术期,是适合老年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增高。手术仍是治疗老年胃癌的主要方法。麻醉对手术有重大影响,如何选择有效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非常重要。有文献报道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胃癌根治术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明显。本文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胃癌患者根治术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持续硬膜外输注局麻药对全身麻醉下高血压病人循环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全麻组(A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和全麻复合持续硬膜外输注组(C组),每组20例。分别记录:诱导插管时最高血压和最低血压,切皮、缝皮、拔管时血压,采用平均动脉压(MAP);手术中收缩压(SBP)波动值(大于140 mmHg和小于100 mmHg的总时间);切皮、缝皮时的异氟醚呼出值(ExIsoflu);芬太尼总用量;术后降压药使用情况。结果:MAP在围手术期各阶段, B组和C组均明显低于A组;ExIsoflu值,B组和C组在手术各阶段均明显小于A组。A组、B组和C组芬太尼总用量分别为(0.34 ±0.06)mg、(0.23±0.05)mg和(0.24±0.05)mg;SBP>140 mmHg的时间,B组和C组明显少于A组;SBP<100 mmHg的时间,B 组明显大于A组和C组;术后降压药使用情况,A组、B组和C组分别为10例、2例和3例。结论:对于行下腹部手术的高血压病人,全麻复合持续硬膜外输注的麻醉方法要优于单纯全麻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对老年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无明显心肺疾患的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异丙酚组和硫喷妥钠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两组均首先静注芬太尼4.0μg/kg,3min后分别静注异丙酚2mg/kg或硫喷妥钠7mg/kg,2min后再静注琥珀酰胆碱2min/kg,肌松后气管并给予机械呼吸。分别在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5min测定并记录血奔放 心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全身麻醉的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是一项较为常见的麻醉并发症,指麻醉苏醒期患者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有不适当行为,包括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无理性言语、语无伦次、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目前确切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麻醉用药方法、疼痛、留置尿管、手术、患者情况等几项因素已被证实为EA的危险因素[1-2].EA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预防EA是临床麻醉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