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建  韩素霞 《华西医学》2014,(9):1635-163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一12月住院的11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动态血压检测,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24h动态血压结果计算动态脉压,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计算LVMI,按照脉压〈60mmHg(1mmHg=0.133kPa)以及≥60mmHg将患者分为A组(n=70)和B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LVMI等指标,并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LVMI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动态脉压较A组明显增高(P〈0.001);B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LVMI均高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r=0.33,P〈0.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动态脉压是LVMI增加的危险因素(β=0.90,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动态脉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静 《新医学》2011,42(7):465-467
目的:探讨脉压在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测定每位患者24h的动态血压,根据24h平均脉压分为2组,A组:脉压〈50mmHg(1mmHg=0.133kPa),B组:脉压≥55mmHg,比较两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LVEF。结果:B组患者LVMI、IVST、PWT、LVDd明显高于A组,LVEF低于A组(P〈0.05或0.01)。结论:脉压高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较脉压低的患者左心室重塑更加明显,心功能下降明显,监测脉压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李妍妍 《新医学》2009,40(10):656-65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脉压测量结果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动态脉压小于60mmHg(10mmHg=1.33kPa),B组36例,动态脉压等于或大于60mm—Hg。2组患者均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动脉和肱动脉血压测量,计算踝臂指数,并采用HP-5500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分析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A组动态脉压为(50±8)mm-Hg,B组为(70±10)mmHg,A组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P〈0.05),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负相关(r=0.3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监测脉压和踝臂指数可早期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李妍妍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71-117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肌重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析各组病例间超声心动图特点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随着脉压增高,左室质量指数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增高,PP3〉PP2〉PP1(P〈0.05);EF斜率降低,PP3〈PP2〈PP1(P〈0.05);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增高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保持合理的脉压,可减轻和改善心肌重构,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规律治疗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systolic Hypertension of Elderly Patients,SHE)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jar Hypertrophy.LVH)的特点及其危险固素。方法采用队列分析法,以左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将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69例和非左室肥厚组46例,两组间各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比较(t检验和x^2检验),对与LVMI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单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LVH占60%。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脑卒中(stroke)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动态血压参数中,非构型血压节律构成比、24hSBP、dSBP、24hPP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BP、nPP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生化指标中UA在左室肥厚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室重量指数与24hSBP、dSBP、nSBP、UA呈正相关(P〈0.05),与24hPP呈显著正相关(r=0.206,P〈0.01),与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r=-0.18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24hPP是SHE患者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子,脑卒中与LVH独立相关。结论SHE患者中收缩压高、脉压大、非构型血压节律者LVH发生率高,24hPP是LVH的独立预测固子:脑卒中与LVH独立相关,这种相关关系独立于血压之外;UA与LVMI呈正相关。高UA与LVH发生可能存在确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平均脉压(ABPP)结果分为≥60mm 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左室质量(LVM)、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PP≥60mmHg组的LVMI、LVM及RWT的值均高于ABPP〈60mmHg组,LVEF则低于ABPP〈60mmHg组(P〈0.05)。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24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合并OSAS患者动态血压与臂踝PWV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20侧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病60例,高血压病合并OSAS60例,每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病组相比,高血压病合并0SAS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杓型血压发生率、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两组中非杓型血压组baPWV也高于杓型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OSAS患者易引起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血压发生率高,且与动脉硬化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60岁),分为脉压≥50mmg和脉压〈50mmg两组,均做心电图、超生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血尿素氰(BUN)、血肌酐(Cr)及尿白蛋白的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脉压≥50mmg组与脉压〈50mmg组比较,其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块发生率、BUN、Cr,尿白蛋白等指标均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控制脉压可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马坚  马竹仙  任海赢 《临床医学》2007,27(12):52-5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72例于我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定为老年组,另取经动态血压监测确诊为高血压病的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血压昼夜节律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组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高血压病组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及有晨峰现象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晨峰现象,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0.
背景:动态血压监测能较敏感、客观的反映实际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的关系密切。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以血管内皮损害最常见。动态血压与大动脉弹性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是否有一定相关性? 目的: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和超声技术评价原发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和内皮功能的变化,分析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弹性、内皮功能的关系。 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临床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三0五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 对象:选择2005-06/2007—04在解放军第三0五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门诊和住院156例新近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114例,女42例,年龄40~75岁,平均(56&;#177;4)岁。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②近1月内在门诊或住院诊断原发高血压。③未服任何降压、降脂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患者均对检测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实验分组:根据24h平均脉压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24h脉压〈40mmHg组(n=92),40mmHg≤24h脉压〈60mmHg组(n=39)及24h脉压≥60mmlHg组(n=25)。②项目检测:采用美国Meditech公司ABPM-04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检测各组患者白昼及夜间脉压及24h平均脉压;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评价大动脉扩张性;应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分别通过对肱动脉进行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和硝酸甘油依赖性的血管扩张测定来评价内皮功能。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及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纳入患者1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的相关分析: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24h平均脉压均呈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0.281和0.303(P均〈0.01),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24h平均脉压均无显著相关(P〉0.05)。②动态脉压与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分析:动态脉压与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两变量在数值上呈直线关系。以动态脉压为自变量,以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为因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平均脉压呈显著性负相关(r=-0.684,-0.597,-0,668,P〈0,01)。动态脉压与非内皮性依赖性血管扩张无相关性。 结论:动态脉压升高与原发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降低和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与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 Af )发生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68例,其中伴Af的患者81例(高血压病伴Af组),余无Af发作史的患者287例(高血压病不伴Af组),并将上述患者根据24 h动态脉压(24 h APP)分为<60 mmHg组和≥60 mmHg组,根据脉压指数分为<0.5组和≥0.5组。分析比较各组Af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及其与动态脉压和动态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病伴Af组24 h APP、动态脉压指数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伴Af组( P<0.01)。24 h APP≥60 mmHg组,24 h收缩压、动态脉压指数、左房前后径明显高于24 h APP<60 mmHg组( P<0.05)。动态脉压指数≥0.5组24 h收缩压、24 h APP、左房前后径明显高于脉压指数<0.5组( 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Af发生率与24 h APP、动态脉压指数呈正相关( r分别为0.783和0.796,均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Af发生率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反映肾脏早期损害的尿微量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1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4组(〈50mmHg、50—59mmHg、60—69mmHg、≥70mmHg)。所有患者人选时血尿素氮、肌酐和24h尿蛋白总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取晨尿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尿白蛋白(A1b)、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和免疫球蛋白G(IgG)。结果脉压升高,各项尿微量蛋白指标均有增高趋势,但仅有尿A1b、TRF和IgG3项指标与脉压水平同步增高(P〈0.05)。脉压〈60mmHg组的尿IgG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不同脉压组的尿α1-MG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脉压可作为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损害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测定尿微量蛋白可作为早期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诊断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年龄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3 7例初诊的轻 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 ,即A组 :2 4hPP <40mmHg ;B组 :40mmHg≤ 2 4hPP <5 0mmHg ;C组 :5 0mmHg≤ 2 4hPP <60mmHg ;D组 :2 4hPP≥ 60mmHg。②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③根据年龄分 3组 ,Ⅰ组 :40≤年龄 <5 0岁 ;Ⅱ组 :5 0≤年龄 <60岁 ;Ⅲ组 :年龄≥ 60岁。结果 动态脉压与年龄 (r =0 .42 3 ,P <0 .0 1)、动脉僵硬度指数 (r =0 .670 ,P <0 .0 1)、左室重量指数 (r=0 .2 77,P <0 .0 1)和 2 4h平均心率 (r =-0 .168,P <0 .0 1)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呈早期轻度升高 ,60岁以后加速上升趋势。动态脉压和 2 4hSBP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 9.0±10 .2mmHgvs 44 .7± 8.9mmHg ,P <0 .0 0 1和 13 2 .1± 13 .1mmHgvs 12 6.5± 12 .7mmHg ,P <0 .0 0 1)。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 ,特别是 60岁以后 ,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 ,大动脉僵硬度的进展是导致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与脉压差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高血压痛史的6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脉压差分为三组:①脉压差〈50mmHg;②脉压差51~65mmHg;③脉压差〉66mmHg,计算每一组的例数及百分比,并对三组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分别为:①脉压差〈50mmHg占24.61%;②脉压差在51~65mmHg占21.54%;③脉压差〉66mmHg占53.84%;①与②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①与③,②与③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随脉压差增大而增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态脉压指数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04—01/2005—09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脉压指数水平分为4组.即脉压指数≤0.40组、脉压指数0.41-0.50组、脉压指数0.51-0.60组及脉压指数〉0.60组,各组分别有37,48,51及20例患者。应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血压测定采用美国ABPM-04血压监测仪。有效血压读数标准:收缩压70-26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40~150mmHg。监测期间要求患者坚持日常生活起居,避免剧烈活动。脉压指数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比较各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分析其与各血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15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脉压指数0.41-0.50组、脉压指数0.51-0.60组及脉压指数〉0.60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脉压指数≤0.40组[(5.62&;#177;0.76),(6.23&;#177;0.83),(6.63&;#177;0.79),(5.23&;#177;0.82)mg/L,t=2.45~6.64,P〈0.05-0.01]。②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脉压指数呈正相关(r=0.321~0.562,P〈0.05~0.01)。其中以脉压指数的相关系数(r=0.562)最大。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密切,两者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老年晨峰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根据血压晨峰程度是否〉50mm Hg(1mm Hg=0.133kPa)分为分为晨峰组(A组)与非晨峰组(B组),同时测定超声心动图。结果180例患者中,诊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98例,A组为54例,B组为48例,ACS总发生率为54.4%(98/180),A组中ACS的发生率为%(54/82),B组中ACS的发生率为42.6%(48/9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呈正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测量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根据脉压分为两组:脉压小于60mmHg的低脉压组和脉压大于或等于60mmHg的高脉压组,同时测量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脉压组的颈动脉IMT、hs—CRP、IL-6和动态脉压均显著高于低脉压组(P〈0.05);动态脉压与颈动脉IMT(r=0.374)、IL-6(r=0.456)、hs—CRP(r=0.51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颈动脉IMT水平显著高于低脉压组,动态脉压与IMT、hsCRP、IL-6呈正相关。故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脉压、颈动脉IMT和hs—CRP、IL-6对估计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外报道动态脉压(24hPP)与靶器官损害密切,作者试图通过24hPP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密切关系,探讨血小板功能变化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1临床资料观察本院2003年4月~2006年4月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50例,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男32例,女18例。年龄50-60岁,病程10~27年,除外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冠心病和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的脉压指数(PPI)与血浆内皮素一1(ET一1)的相互关系。方法:146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PPI值,根据PPI值分为三组,PPI〈0.35为A组,PP10.35~0.45为B组,PPI〉0.45为C组。正常体检者64例为对照组(D组)。四组研究对象均抽血化验血浆ET一1。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血浆ET一1明显增加(P〈0.05)。而EH患者随着PPI的增加,ET—1增加更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PPI与ET—1呈正相关(P〈0.01)。结论:EH患者PPI和血浆ET一1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型ST段下移组23例(A组),无ST段偏移组51例(B组),研究2组间的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变化。结果A组的24h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4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及夜间舒张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比A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在A组的发生率为39.1%,B组发生率为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升高,室性期前收缩数目虽然不增加,但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