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弓上吻合途径对食管胸中段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对46例食管胸中段术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中段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5月1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与同期20例跨弓行弓上吻合患者,于术后行动态监测血气分析,于术前,术后第一周,二周,四周行肺功能检查。结果:3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无术后并发症,经食管床组术后对PO2的影响小于同期跨弓行弓上吻合的患者(P<0.05),术后2周对VC%,FEV1.0%,术后4周对MBC%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食管床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对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小,且更利于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在食管癌手术中普遍采用胃移植重建食管,既往常规中下段食管癌需做弓上吻合时,胸胃骑跨于主动脉弓上.术后胸胃扩张占据胸腔,易引起胸部压迫感,影响患者心肺功能[1].为减轻胸胃对心肺功能的影响,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我科采取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48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食管癌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老年食管癌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治疗的优点及临床意义,并与112例经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虽然较传统的经胸腔弓上吻合术式操作有难度,但能大大减少或避免传统术式的多种术后并发症,尤其降低老年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采用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治疗老年食管癌在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显示出较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腔胃排空障碍是食管癌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我院 1 988年 1月~ 2 0 0 0年6月共施行食管癌手术 1 60 8例 ,术后发生严重胸腔胃排空障碍 30例 ( 1 86% ) ,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现将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 1 8例 ,女 1 2例 ,年龄 44~ 72岁。原发病均为食管中下段癌 ,食管胃重建均为吻合器机械方法吻合 ,左胸顶及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 2 6例 ,右胸吻合 3例 ,主动脉弓下吻合 1例。发病情况 :均发生于术后肛门排气、胃管拔除 ,开始进流质后 ,术后 4~ 5d者 1 6例 ,6~ 1 0d者 1 4例。主要症状 :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食管癌的外科术式。方法:17例均采用经左胸后外侧肋间隙切口入路行食管癌切除,将残胃及脾胰尾转移入胸腔,主动脉弓上或弓下行食管残胃端侧手工吻合术。结果:出现吻合口瘘1例,无手术近期死亡,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该术式简单,较符合消化道生理,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5年以来应用管状胃代替食管与食管残端吻合术31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9例,女12例.食管癌切除27例,食管下段良性狭窄1例,门静脉高压经胸行胃底食管下段切除3例.其中主动脉弓上吻合22例,主动脉弓下吻合8例,颈部吻合1例.本组无吻合口瘘,有2例术后胸腔少量积液,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1.2 手术方法 静脉麻醉,左后外侧切口,主动脉弓上吻合者经第6肋床,弓下吻合者经第7肋床进胸.探查及食管病变切除同一般食管手术.在进行胃食管吻合前,将胃在小弯侧的前后壁对应缝合3~5针,使胃缩成管状,然后在胃底最高处另开口,并用黑白两种缝线做好大小弯标记,以免在吻合时发生管状胃扭转.最后将管状胃送回原食管床与食管残端行端侧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管床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4例食管癌患者经食管床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死亡1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乳糜胸5例,4例行开胸治疗痊愈;肺不张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痊愈;左侧喉返神经损伤3例。结论本术式可以降低保留食管再发癌的机率。由于吻合口位于颈部,一旦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不会污染胸腔,且处理方便,不会对病人造成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高龄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一切口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7例,左胸胃经弓前至弓上与食管行弓上吻合16例,左胸胃经食管床再经主动脉弓后与上段食管行弓上吻合12例,经左胸Sweet手术颈部吻合61例,右胸腹颈三切口Akiyama手术颈部吻合6例;余6例患者肿瘤属局部晚期,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仅行探查性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94.4%(102/10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27/108),病死率1.9%(2/108).结论 严格控制高龄食管癌患者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宜的术式,加强围术期营养支持,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治愈率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宗乾  杨永珠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1):1033-1033
目的:探讨左侧进胸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的方法及并发症。方法:对改进的130例左侧进胸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并用纵隔胸膜及大网膜包裹吻合与传统的138例胸腔内主动脉弓上吻合的疗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改进的吻合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吻合术式,而吻合口漏、胃扩张无一例发生。改进的吻合术式并发症明显低于传统术式。结论:改进的吻合术式具有切除彻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管状胃对食管癌术后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对食管癌术后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142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78例行管状胃代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对照组64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行弓上吻合。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3、5、7、10、14天检查肺功能。结果术后第10天两组的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分压在术后第3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围术期呼吸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1.
管状胃代替食管对食管癌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对食管癌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10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50例行管状胃代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对照纽56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行弓上吻合。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检查肺功能。结果106例患者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7%。术后第1周两组的呼吸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周和第4周管状胃组通气功能指标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根治术,常用经右胸食管床胃代食管,经左胸弓上弓下胃代食管进行手术,及再次手术的胸骨后结肠间置代食管术。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开展胸骨后胃代食管术,治疗中上胸段食管癌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胸腔胃排空障碍是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不能及时诊断 ,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院 2 0 0 0年 1 0月~ 2 0 0 1年 6月 ,在食管贲门癌手术采聂幽门耐压气囊扩张 ,在预防或减少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腔胃排空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0例 ,男 68例 ,女 32例 ,年龄 36~ 72岁 ,食管癌 72例 ,贲门癌 2 8例 ,全组病例均为左胸径路手术 ,食管胃重建方法均为吻合器机械吻合 ,左胸顶及主动脉弓上吻合 70例 ,主动脉弓下吻合 30例。幽门气囊扩张方法 :手术按常规方法进行 ,在胃食管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8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组及对照组。管状胃组202例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从食管裂孔经后纵隔食管床主动脉弓后方原位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对照组184例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结果 38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康复出院。管状胃组与对照组比较,肺功能的损失、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管状胃食管替代重建术式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在食管切除长度、扩大淋巴结清扫、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诸多方而均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或弓上吻合等术式治疗的围手术期患者呼吸功能进行对比性监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选择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患者20例及弓上吻合术患者20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1,2,4,7天对呼吸频率(BR)、血氧饱和度(SpO2)和氧分压(PaO2)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患者在术后围手术期内各时段的BR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7天弓上吻合组患者的BR稍高于弓下吻合组(P〈0.05);在术后围手术期内各时段的SpO2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各时段SpO2无差异;在术后围手术期内各时段的PaO2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7天弓上吻合组患者的PaO2稍低于弓下吻合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呼吸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弓上吻合患者通气功能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加强食管癌患者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及术后护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制作管状胃技术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手术技巧,评价其可行性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共50例食管癌患者在本院行电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胃代食管术。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43~71岁,平均(59.8±6.12)岁。其中28例采用传统胸腔胃缝缩技术,22例采用管状胃技术,食管床径路47例,胸骨后径路3例,均行颈部吻合,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肺不张、胃排空障碍、心律失常等,管状胃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腔胃组患者(P<0.05),其中肺不张(P<0.05)发生率低于胸腔胃组患者,而其余并发症发生率较胸腔胃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切除后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管状胃经胸骨后与食管床不同上提路径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胸外科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58例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胸骨后路径者35例,食管床路径者23例。结果经胸骨后路径组胃液引流量[(312.5±69.7)ml]明显少于食管床路径组[(832.7±132.6)ml,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骨后与食管床路径术后吻合口瘘(14.3%vs.8.7%)、肺部感染(8.6%vs.17.4%)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骨后路径者术后胃液引流量少于经食管床路径者。经胸骨后与食管床不同胃上提路径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均是可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应根据临床经验及患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1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院自 1990 - 0 1~ 1999- 0 6共手术治疗食管癌 85 7例 ,术后发生乳糜胸 12例 ,占 1.4%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2~ 73岁 ,平均 5 7.5岁。中段食管癌 8例 ,中下段食管癌 4例。食管胃颈部吻合 7例 ,弓上吻合 5例。乳糜胸发生在左胸 11例 ,右胸 1例。保守治疗 7例 ,治愈 5例 ,手术治疗 5例 ,全部治愈。2 讨论2 .1 乳糜胸的发生原因 胸导管是人体内最大淋巴终末收集管 ,在胸部毗邻食管 ,尤其在主动胸弓平面 ,向上绕行食管 ,位于主动脉弓和食管后方。由于其解剖学原因 ,中段食管癌切除术中 ,最易损伤胸导管及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岁合并低肺功能的食管癌患者114例,观察组41例行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术;对照组73例,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手工端侧吻合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14例均完整切除,无术中死亡;术后30 d内对照组1例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术后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时间、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麻痹发生率和淋巴结清扫数目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吻合口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一胃颈部半机械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快速的手术方式,为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生物蛋白胶联合胸膜掩盖对经胸食管癌根治术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预防作用。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05年3月~2009年1月行经胸食管癌根治、胃代食管术、胸腔内吻合术498例,其中226例采用生物蛋白胶联合胸膜掩盖方法,设为治疗组;272例行常规胃浆肌层缝合包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发生率0.4%;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11例,发生率4.0%。12例食管-胃吻合口瘘均经食管镜或X线钡剂造影证实,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蛋白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极强的促进组织再生性,带蒂胸膜瓣血供丰富、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二者联合应用对预防胸腔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