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痱病首見于灵枢热病篇。其文曰:“痱之为病也,身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我部曾遇到二例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效果尚佳。茲介紹如下: 例一:罗××男性 33岁四川人演員。四肢瘫軟,手臂不能举起,两腿软而不能站立及活动,肌肉張力消失,初起时在一侧上肢或下  相似文献   

2.
1.痱风是否属中风范畴中医学院5版教材《内科学·中风》(以下简称《中风》)云:“《内经》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考《内经》中有“痱”之称,唐·孙思邈《千金方》称为“风痱”。《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从以上描述来看,痱的主要表现是四肢瘫痪、身体无疼痛、智乱不甚、语言障碍,而并非半身  相似文献   

3.
古今录验续命汤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为治疗风痱之方。《灵枢.热病》:"痱这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医学纲目》曰:"痱,废也。……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圣济总录》曰:"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  相似文献   

4.
<正> 二、脊髓病脊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减退,未波及脑者一般无精神意识和智力障碍,即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说:“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经中的痿病包括的范围很广,凡肌肉萎缩及/或力弱,有或无感觉障碍皆属之,因而,脊髓病自当在痿病范围之内。详载痿病的《素问·痿论篇》的“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的“脉痿”、“腰脊不举”、“足不任身”的“骨痿”,皆相当于胸腰段脊髓病,而上面的“风痿”则相当于高颈段脊髓病。《灵枢·热病篇》所记载的“痱”,颇似上升性脊髓炎。“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痱者废也,症见四肢力弱乃至全瘫,痛觉减退,意识和语言有一定程度的障碍,若炎症波及全脑,则相当地脑脊髓炎,容易死亡。  相似文献   

5.
医方集锦     
正三十余岁之中年妇人徐某某,体格壮大强健,惟有轻度胃病,同年10月10日忽由感冒而头痛,声音不出而沙哑,同时喉中梗如有食物塞住,其旧时之胃嘈杂症也随之复发。于是投以半夏厚朴汤合甘草干姜汤一剂,翌日再来声音已洪亮如平时,炙脔亦消大半。原方续服二日,各症状消失无余。——朱木通《中医临床廿五年·朱木通经方医案》《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夫痱者,风痱也。其身体无痛  相似文献   

6.
中风良方--《古今录验》续命汤论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积海 《河南中医》2004,24(3):72-73
《古今录验》续命汤 (以下称续命汤 )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组成 ,“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处 ,或拘急不得转侧”。“风痱”者 ,今中风病之类也。《灵枢》云 :“痱之为病 ,身无痛者 ,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 ,其言微 ,甚则不能言……”。《金匮要略》云 :“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可能由于对中风病的认识从“外风”学说到“内风”立论的转变 ,后世医家多弃而不用。现代黄竹斋、赵锡武、王占玺等诸家善用此方治疗中风病 ,但未从理论上做进一步阐…  相似文献   

7.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1 治未病学说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治疗学中.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相似文献   

9.
<内经>言"中风",属于病因病机的概念,并非疾病的名称,仲景始以其立病名,对其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医学脑血管病"中风"的表现相同.<内经>中偏枯、仆击、痱及薄厥、大厥中的部分证型则相当于仲景立名之"中风".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临床上较为多见.不寐在<内经>中也称"不得卧"、"目不瞑".<内经>有言"阳入阴则寐",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而不能人阴所导致.温病特殊的病因病机特点,导致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易发生心神病变,其中不寐便是常见症状之一.清代温病学家吴瑭<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对温病中不寐的论述甚详,内容涉及上焦、中焦、下焦各篇.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价值.兹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大辞典·金元四大家>:"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子和也.<医宗必读>以张为仲景,误."笔者认为"不误".以肤见而言,<医宗必读>谈的是"四大家"而未言"金元".以实质而言,张子和不像中医而像古印度的吠陀医生.应该不能列入中医界.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硬化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中医没有这个病名,而类似本病症状早有记载,大多散记于眩晕、虚损、老人门中。早在《内经》中就记载了古人对动脉弦硬的阐述。如巅疾,即指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与今之脑动脉硬化的临床见症颇为切合。晚期动脉硬化可出现肢体废用,言语蹇涩症状,尚可发生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奇门良方·风门》记有:“风瘫者,身无疼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有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这就指出了动脉硬化的病位、病因、病机、预后等。于今之临床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滑胎预防干预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建立辨证论治的临床医疗理论,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二千多年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而<难经·七十七难>亦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瓜蒌薤白白酒汤首见于<金匮要略>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原文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对于"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的理解,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但是,又都不甚恰当,笔者试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5,22(2):34-37
广论之惑已明,再辨叔和撰次.<甲乙经·序>又云:"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①案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是也.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之<广论>、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求之叔和撰次书,见<辨太阳病>首篇.  相似文献   

18.
一、补肾摄纳治风痱刘完素谓:“内夺而厥,舌瘖不能言,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肾脉挟舌本,肾虚内夺,故不能言而为瘖;肾脉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胻骨内廉及内踝后,  相似文献   

19.
由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以急性软瘫为主要表现,故中医学普遍认为本病属于"痿证",亦多从痿证论治。但从其起病及临床表现看,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外风侵袭导致四肢不收的中风病,属风痱范畴。这与唐宋之前所盛行的外风理论,即"内虚邪中"的学说高度吻合。此风痱病因风起病,致四肢不收,病因病机为"气血虚甚,风邪乘之",当用"外以散邪,内以补虚"之续命汤随证治之,并以"非汗不瘥,以知为度"随病加减。同时,从外风论治格林-巴利综合征亦能启发临床工作者将其应用到更多风痱病中,包括但不局限于以感染为病因,以迟缓性瘫痪为结局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20.
<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