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asp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子宫内膜腺癌(腺癌组)、10例不典型增生(增生组)及15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组织中的maspin蛋白和VEGF-C。结果腺癌组maspin、VEGF—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1%、49.0%,增生组分别为40.0%、20.0%,正常组均为0。各组相比,P〈0.05。maspin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病理分期有关(P〈0.05),VEGF—C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及肌层浸润有关(P均〈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aspin、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9,P〈0.05)。结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maspin、VEGF-C高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剑兰  陈建华 《山东医药》2009,49(23):80-81
目的 观察p15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15蛋白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病变类型的相关性。结果p15在15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均表达阴性,在16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9例阳性、其中1例(6.25%)过度表达,在2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均阳性、其中16例过度表达(58.17%),在15例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均阳性、其中12例过度表达(80%),表达阳性率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组织〈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P〈0.05)。结论p15蛋白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与病变组织类型有关,对其进行监测有利于对子宫内膜恶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3.
郭哲 《山东医药》2011,51(50):111-112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子宫内膜腺癌(A组)、35例子宫内膜增殖症(B组)及19例增生期子宫内膜(C组)组织中的CD147、MMP-2蛋白。结果A组CD147、MMP2蛋白阳性表达44、49例,B组分别为16、20例,C组分别为7、9例;各组间比较,P均〈0.05。CD147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有关(P〈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D147和MM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41,P〈0.01)。结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D147、MMP2的表达增高,二者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展恶化、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并比较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mTOR及P70S6K在胰腺癌和非胰腺癌组织中的磷酸化水平,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与胰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p-Akt和p-mTOR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质内,而p-P70S6K蛋白阳性着色定位于细胞核。p-mTOR、p-Akt和p-P70S6K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胰腺癌组织(P均< 0.01)。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p-Akt、p-mTOR和p-P70S6K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mTOR信号通路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但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在胰腺癌临床分型及转归中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徐行丽  井甜甜  黄婷 《山东医药》2010,50(13):25-27
目的探讨血清CA125、组织蛋白p16及survivin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子宫内膜腺癌组各40例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及组织中p16及sure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血清CA125水平在手术前后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均〈0.05);p16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的表达明显降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urvivin蛋白在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及强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内膜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的增高,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血清CA125的阳性表达率与survivin的强阳性表达率也明显增高,而p16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血清CA125水平、p16及survivin蛋白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及临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AKT/mTOR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因子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mTOR及AKT抑制剂应用于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组织中p-AKT和p-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p-AKT在肾透明细胞癌和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26.1%(P〈0.01),p-mTO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28.3%(P〈0.05)。P—AKT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明显相关,临床分期越高,其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p-mTOR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也具有相关性(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p-AKT与p-mTOR的表达呈正相关(r=0.953,P=0.000)。结论AKT/mTOR信号通路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被过度激活。理论上,应用mTOR及AKT抑制剂可治疗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肾癌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及其底物激酶核糖体蛋白S6激酶( P70S6K)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癌组织、正常肾脏组织中mTOR及P70S6K蛋白表达,并观察两者表达与肾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mTOR蛋白在肾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23±0.125、0.667±0.106,两者比较,P<0.01;P70S6K在肾癌、正常肾组织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08±0.258、0.489±0.21,两者比较,P<0.01。 mTOR、P70S6K蛋白阳性表达与肾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肾癌组织中mTOR与P70S6K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78,P=0.002)。结论肾癌组织中mTOR、P70S6K蛋白表达升高,mTOR/P70S6K信号通路可能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检测22份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41份子宫内膜增生症(增生组)和79例子宫内膜腺癌(腺癌组)组织标本中COX-2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正常组COX-2蛋白不表达,而增生组和腺癌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1.2%(21/41)和67.1%(53/79),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增生组和腺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增生组和腺癌组存在COX-2 mRNA的表达,而正常组中未检测到。结论COX-2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杨延冬  戴淑真 《山东医药》2010,50(11):82-83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et及CD147分子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et及CD147分子在20份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期组)、20份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分泌期组)、55份子宫内膜腺癌癌组织(腺癌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组c—Met、CD147的表达高于分泌期组,P〉0.05;腺癌组二者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期组与分泌期组,P均〈0.05。腺癌组c-Met表达随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增强,CD147表达与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原癌基因c—Met及CD147分子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Met与CD147分子表达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KLK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13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激肽释放酶基因4(KLK4)的表达情况。发现KLK4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及增生内膜(P均〈0.01)。KLK4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组织腺上皮细胞核内,各组中的内膜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KLK4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但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认为KLK4可能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关,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蓉  侯文静 《山东医药》2009,49(50):72-7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瘤组织、30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组织、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FAK。结果正常对照组FAK均为阴性,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FAK阳性率分别为13.3%、36.6%、77.5%。子宫内膜瘤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不良预后有关。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AK呈阳性表达。FAK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段颜 《山东医药》2006,46(29):30-3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中Elf-1、C-erbB2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正常子宫内膜及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内膜组织的表达情况比较。结果Elf-1表达强度子宫内膜癌组织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P均〈0.01),且其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癌组织C-erbB2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且其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与肌层浸润无关(P〉0.05);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Elf-1、C-erbB2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Elf-1是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核糖体蛋白S3a(RP-S3a)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组)、3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增生组)、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常组)中RP-S3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P-S3a在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组与正常组(P均〈0.05),且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RP-S3a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Bcl-2和FasL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Bcl-2、FasL。正常子宫内膜Bcl-2的表达增生期明显高于分泌期(P〈0.05),FasL的表达增生期明显低于分泌期(P〈0.05)。EMS在位内膜Bcl-2的表达有周期性,但都高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P〈0.05);在位内膜FasL的表达无周期性,但分泌期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异位内膜Bcl-2呈持续高表达而无周期性,与在位内膜相似(P〉0.05),但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异位内膜FasL的表达较高而无周期性,但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的分泌期(P〈0.05)。认为EMS异位内膜Bcl-2的持续高表达是阻止异位种植的内膜细胞凋亡从而继续生长形成异位灶的原因之一;异位内膜FasL的持续高表达可能会诱导浸润至局部的免疫活化细胞发生凋亡,为异位内膜逃脱机体免疫细胞的清除而继续存活生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及其亚型PRA、PRB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不典型增生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子宫内膜样腺癌内膜(内膜癌组)组织中的PR及其亚型PRA、PRB表达情况。结果不典型增生组和内膜癌组P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内膜癌组PR表达强度低于正常组和典型增生组(P均〈0.05)。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内膜癌组PR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6.7%(13/15)、74.5%(41/55),PR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0%(12/15)和69.1%(38/55),内膜癌组PRA、PRB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组和不典型增生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正常组25例(82.5%)PRA、PRB表达强度相等,不典型增生组和内膜癌组分别为7例(46.7%)、12例(21.8%),内膜癌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和不典型增生组,P均〈0.01。内膜癌组只表达PRA或PRA占优势者24例(43.6%),明显多于正常组的5例(12.5%)和不典型增生组的4例(26.7%),P均〈0.05。PR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有关,PRB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PR、PRA、PRB表达均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组织PR亚型表达缺失、比例失衡,尤其是PRB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ER-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5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HER-2的表达情况.结果 HER-2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19.0%和31.4%;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HER-2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ER-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HER-2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TOR及其下游效应因子S6K1在胰岛素抵抗(IR)发生中的作用。方法C57BL/6雄性小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和高脂饮食组(HF组)。后者喂养14周后建立IR模型。检测两组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葡萄糖耐量,显微镜下观察胰岛形态学变化;检测骨骼肌中mTOR和S6K1mRNA的表达,以及mTOR、S6K1和其磷酸化水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HF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IR症状,其体重和空腹胰岛素分别升高了21.99%(P〈0.05)和181.82%(P〈0.01);胰岛8细胞团面积也显著增加,糖耐量明显受损,骨骼肌细胞中mTOR mRNA和蛋白分别升高了25.61%(P〈0.05)和37.41%(P〈0.01),S6K1 mRNA和蛋白分别升高了54.98%(P〈0.01)和37.36%(P〈0.01),S6K1磷酸化水平蛋白表达在高脂饮食后升高了680.15%(P〈0.01)。结论mTOR/S6K1信号通路与高脂饮食诱导IR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dm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免疫组化法检测29例子宫内膜癌(A组)、11例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B组)、10例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C组)患者内膜组织中indm2表达。结果A、B、C组mdm2阳性率分别为82.8%、54.5%、10%,P〈0.05;mdm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相关性。结论mdm2升高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HOXA-11基因与女性生殖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41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不孕组)及28例正常未孕者(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H0xA-11基因mRNA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蛋白的表达,并通过组织学区分子宫内膜标本期别。结果不孕组中晚分泌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HOXA-11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期,P<0.05;HOXA-11基因在增生期及分泌期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不孕组,P均〈0.05。对照组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ER、P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间质细胞,P<0.05;ER、PR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分泌期,P<0.05。ER、PR在不孕组增生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分泌期不孕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R、P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HOXA-11基因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呈周期性变化,且与子宫内膜“着床窗”期-致,其在子宫内膜表达异常可能是女性不孕原因之-;HOXA-11基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通过ER、PR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EMT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A组)及在位内膜组织(B组)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C组)中的RECK及MMP-2。结果RECK在A、B组的表达较C组降低(P〈0.05);MMP-2在A、B组的表达较C组增强(P〈0.05);A组RECK和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352,P〈0.05)。结论RECK在EMT组织中表达减弱、MMP-2表达增强,二者可能在EMT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