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为临床对病情的评估提供更多依据.方法:AS患者30例,根据临床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分为3组,即静止组、可疑活动组、活动组,所有患者均行骨盆正位片、MRI检查,对患者进行平片分级,并采用MRI评分系统(SPARCC)对骶髂关节病变行活动性评分,对3组病人的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分析AS骶髂关节MRI脂肪信号并评估脂肪沉积的程度,与平片分级做对照研究.结果:3组之间SPAR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C与BASDAI评分呈正相关(rs=0.66,P<0.05);骶髂关节平片Ⅰ~Ⅱ级,MRI表现无或轻度脂肪沉积.平片Ⅲ级,MRI表现中度或重度脂肪沉积.平片Ⅳ级,MRI表现重度脂肪沉积.结论:在AS骶髂关节病变中,骨髓水肿程度的SPARCC评分可作为判定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骶髂关节脂肪沉积的程度可以反映AS患者病情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骶髂关节MRI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涌  曾阳东 《广西医学》2009,31(4):482-48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MRI表现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行骨盆X平片及双侧骶髂关节MR扫描,对比分析X线、MRI扫描征象。结果23例AS患者中X线检出率52.2%,MRI检出率87.0%。Ⅰ-Ⅱ级患者MRI可见关节软骨增厚、信号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Ⅲ-Ⅳ级患者除有Ⅰ-Ⅱ级的表现之外,还可见大范围的骨质硬化、骨髓内脂肪沉积。Ⅰ-Ⅱ级病变MRI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Ⅲ、Ⅳ级病变两种方法检出率相似(P〉0.05)。结论MRI能够显示AS患者骶髂关节的早期病理改变,可作为AS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改变的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覃杰  邓星河  康庄  林云崖  唐文杰 《广东医学》2006,27(9):1374-137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SUH)早期改变的NRU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0个AS骶髂关节早期改变的NRI表现。结果 MRI显示47个SIJ滑膜软骨异常,45个关节骨髓水肿,28个关节骨髓内脂肪沉积,15和6个关节分别见到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动态增强示3个关节无强化,30个轻度强化.重度强化17个。结论 滑膜软骨异常、骨髓水肿、脂肪沉积等是AS骶髂关节早期改变的MRI重要征象,可作为诊断早期AS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I征象,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37例68个骶髂关节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临床诊断标准(MNY)【1】AS患者行MRI检查者,分析其MRI征象。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MRI征象包括:关节软骨不规则增粗、扭曲、信号改变,骨髓水肿,局灶性骨质侵蚀、缺损、中断、囊变。结论 MRI可提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低场MRI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SIJ)病变的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7例ASSIJ病变患者的MRI表现,并与X线、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37例AS患者中,34例MRI显示SIJ软骨异常、19例显示关节下骨髓水肿、21例显示脂肪沉积、29例显示骨质破坏、11例合并髋关节病变.X线平片检出SIJ病变0~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14例、Ⅳ级5例;CT检出SIJ病变0级4例、I级3例、Ⅱ级12例、Ⅲ级13例、IV级5例;MRI检出SIJ病变Ⅰ级7例、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5例.结论 低场MRI可清晰地显示SIJ软骨异常、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及早期骨侵蚀改变,是ASSIJ病变早期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到本院进行特殊疾病鉴定的可疑AS患者,在1周内分别行双侧骶髂关节MRI和CT检查,依据纽约标准进行分级,分为早期(0~Ⅰ级)和晚期(Ⅲ~Ⅳ级)两组,分别进行X2检验。结果 CT和MRI对晚期(Ⅲ~Ⅳ级)骶髂关节炎炎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0~Ⅱ级)的判断二者相差较大,对于AS的早期骶髂关节炎炎诊断MRI明显优于CT,具有统学计意义。结论 MRI对AS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炎及中轴关节病变为特征的慢性炎性脊柱关节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男性,男女比例约5: 1,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nkylosing spondylitis, AS)骶髂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台州市温岭中医院收治的113例AS骶髂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FI)将其分为稳定期组(n=63)及活动期组(n=50),分析其DCE-MRI、DWI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增强因子(enhancement factor, Fenh)、增强斜率(enhancement slope, Senh)及骨髓水肿SPARCC评分;分析患者骨髓水肿SPARCC评分与ADC、Fenh、Senh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ADC、Fenh、Senh值联合诊断对稳定期、活动期AS骶髂关节炎的鉴别价值,并比较各诊断指标及联合诊断对稳定期、活动期AS骶髂关节炎的鉴别效能。结果 活动期组ADC、Fenh、Senh值及SPARCC评分大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SPARCC评分与ADC、Fenh、Senh值呈正相关(P<0.05);联合诊断鉴别稳定期、活动期AS骶髂关节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ADC、Fenh、Senh值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鉴别稳定期、活动期AS骶髂关节炎的敏感度高于ADC,特异度高于Fenh、Sen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及DWI联合诊断对稳定期、活动期AS骶髂关节炎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且敏感度、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48例骶髂关节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变大多从骶髂关节起病,由于实验室指标对AS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故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S的关键,同时也是临床疗效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作者分析了48例AS患者的MRI特征,并比较平片、CT和MRI在诊断AS骶髂关节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我院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图像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关节面不光整,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不光滑,关节面下骨质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间隙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骶髂关节的CT检查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03-10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CT、MRI检查。结果 MRI检查诊断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但两种检查诊断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关节软骨肿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而CT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0级检出率显著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Ⅱ、Ⅲ、Ⅳ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I检查更有利于细微病变的检出,更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0例临床明确诊断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骶髂关节CT检查资料。结果:150例患者按CT表现分为4期,Ⅰ期(36例):关节面皮质白线中断或白线增宽、模糊、密度减低,病变多局限于髂骨侧,关节间隙正常。Ⅱ期(26例):关节面呈“毛刷状”改变,骨质增生增厚明显,关节面下骨质呈小囊状改变,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Ⅲ期(49例):关节面明显骨质破坏,呈“锯齿状”骨质缺损,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Ⅳ期(39例):韧带骨化,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骨质明显疏松、硬化。结论: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对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111-114
目的 分析动态增强MRI 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收治的45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病情活动性分为两组,活动组24 例(病情活动)及稳定组21 例(病情稳定),对其骶髂关节进行MRI 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间诊断差异(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血管至细胞、血管外间隙的渗透率(Ktrans 值)、细胞外间隙/血管内容比(Kep)、细胞外间隙容积(Ve),比较患者C 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结果 动态增强MRI 诊断疾病严重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65%、90.91%、93.33%。活动组Ktrans 值为(1.85±0.24)mL/min,高于稳定组的(1.02±0.10)mL/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Kep 和Ve 值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 和Ve 值与病理评分呈正相关性(r=0.801,0.751,0.634,P=0.012,0.014,0.024)。活动组CRP、红细胞沉降率及BASDAI评分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经动态增强MRI诊断,能够有效区分疾病的稳定期、活动期,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幼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年龄8~18岁,病程3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行骶髂关节CT检查。结果骶髂关节面的主要改变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和骨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狭窄,未见强直征象。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按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Ⅲ级。结论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具有一定特征性,病变程度与病程有关。CT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侯志雄  蓝华  吕集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62-1664,166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9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普通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者对疾病的分期及对各种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1.螺旋CT对Ⅰ级和Ⅱ级病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级和Ⅳ级病变的检出中,两种检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2.螺旋CT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及软组织肿胀的显示率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5)。在对关节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关节强直的显示中,两种检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3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随机选出80例患者的CT和MRI图像进行比较,并对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肿瘤的34例患者的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RI对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Ⅱ级检出率分别为27.5%和43.8%,高于CT的12.5%和2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分别为70.0%、66.3%、82.5%、50.0%,高于CT的38.8%、35.0%、51.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肿瘤的强直性脊柱炎多为Ⅲ级、Ⅳ级,并且多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骶髂关节面虫蚀样破坏及硬化.结论 与CT相比,MRI能更早更准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合并肿瘤的风险,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156例,均于入院3 d内完成X线片及螺旋CT检查。结果①螺旋CT与X线片相比,对各级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显示关节面侵蚀130例,关节面下骨质囊变102例,骨质增生硬化105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34例,其比例均明显高于X线片(P〈0.05)。结论螺旋CT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蔡磊  谢安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0):89-90,144
目的比较螺旋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情况。结果①螺旋CT共诊断0级病变4例,I级病变5例,Ⅱ级病变13例,Ⅲ级病变11例,Ⅳ级病变2例。②MRI图像中,35例患者均显示异常,其中I级病变13例,Ⅱ级病变12例,Ⅲ级病变9例,Ⅳ级病变1例。MRI可以清晰显示关节滑膜、软骨及骨髓水肿等病变。③MRI对I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为37.14%,明显高于CT的14.29%,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可用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推法对肝脏MRI动态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肝脏磁共振扰相位梯度回波序列,对临床疑有肝脏疾患而在我院行手推法肝脏动态增强扫描150例,观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正常肝实质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信号强度。结果手推法一次造影成功150例。结论磁共振手推法可达到与高压注射器推药法相同的增强扫描效果,手推法注射对肝脏进行增强扫描,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推法在肝脏MRI增强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简单、成本明显降低、准确、安全、可靠,更适于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