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VNC)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64例,术前均行常规平扫(TNC)及动、静脉期双能量增强扫描,通过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生成VNC图像.由2位医生观察分析TNC及动、静脉期VNC图像病灶形态学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肝癌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肝癌的患者,先行常规平扫(CNC)后,再行双源双能量动脉期、常规门脉期、实质期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得出VNC图像,将CNC图像作为对照,分析两组在辐射剂量、图像CT值、图像信噪比等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NC图像的颗粒感相对较粗,但能满足诊断要求,其图像质量评分无2分和1分图像,与C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VNC组图像的平均信噪比为(3.23±0.751),CNC组为(3.58±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辐射剂量方面CNC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8.62±1.95)mGy,VNC组为(4.64±1.51)mGy,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双源CT双能量VNC在肝癌CT诊断中可以替代CNC,能显著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能谱CT门静脉期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9例腹部增强扫描患者,选用美国GE Revolution128矢量CT宽体探测器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3组采用能谱(GSI)扫描模式,平扫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平扫与门脉期增强均采用前置ASiR-V40%算法重建成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25 mm的薄层图像传入GE ADW4.7后处理工作站,门静脉期图像经GSI Volume Viewer软件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根据成像方式组合可分为常规平扫+三期动态增强、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2种模式。分别测量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2种图像肝脏及腹主动脉、竖脊肌的CT值、平均噪声(SD)值、平均信噪比(SNR)值,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常规平扫与门静脉期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效能差异;对比分析2种扫描模式的总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门静脉期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别不大;门静脉期虚拟平扫肝脏、腹主动脉的SD值小于常规平扫(P<0.05);肝脏、腹主动脉的SNR值大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患者接收辐射剂量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双源CT小肠造影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探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42例患者进行小肠造影检查,行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对比增强双能量扫描(100 kV和sn150 kV)。利用肝脏VNC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动、静脉期虚拟平扫CT图像。选择基本相同的层面测定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5级(0~4分)标准评价三者的图像质量并比较病变检出情况;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拟平扫可以显示常规平扫所有病变。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23±1.79)、(5.35±1.39)、(5.33±1.37)mSv,常规CT平扫有效辐射剂量高于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P<0.05),动静脉增强扫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小肠造影虚拟平扫成像有可能代替传统常规平扫,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上腹部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200例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常规平扫(CNC)采用单能模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采用双能模式,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对比分析CNC、VNC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NC,两期VNC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VNC图像中除了脾脏及腹膜后脂肪的CT值、SNR及胆囊的SNR与CNC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感兴趣区(ROI)的CT值、SNR均与CNC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VNC肾脏CT值低于门静脉期VNC,动脉期VNC腹主动脉CT值高于门静脉期VNC,其余两组感兴趣区的CT值、SNR无统计学差异。CNC、两期VNC图像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VNC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动脉期VNC。双能量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平扫(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之间无差异;如减少常规平扫,受检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可减少38.73%。结论上腹部VNC不仅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同时减少了辐射剂量,门静脉期VNC的图像质量评分及病灶检出率更接近于CNC。  相似文献   

6.
顾芳燕  朱晓梅  聂芳  王威 《现代医学》2021,(10):1159-1166
目的:探讨肝脏成像中Revolution能谱CT虚拟平扫(VNC)替代真实平扫(TNC)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0年10月的120例在Revolution能谱CT上行腹部TNC及动脉(A)、静脉(V)及延迟(D)三期能谱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测量TNC及三期VNC图像中的肝脏、门静脉、腹...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58-361
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在肝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上腹部扫描患者行上腹部普通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能量扫描。通过Liver VNC软件处理后,可以获得动脉期、门脉期虚拟平扫数据,并与普通平扫对比,比较其在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上的差异。结果:虚拟平扫和普通平扫在病灶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虚拟平扫肝脏CT值高于普通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SNR高于普通平扫(P<0.05)。两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应用虚拟平扫,可取消普通平扫,辐射剂量可降低34%。结论:双源CT的虚拟平扫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辐射剂量,可取代普通平扫,具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通过定量分析儿童腹部虚拟平扫(VNE)与常规平扫(TNE)图像,探讨VNE在儿童腹部CT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前瞻性连续纳入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腹部能谱CT扫描的患儿35例。应用64排CT (GE Discovery CT 750 HD)行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低管电流(260m A)宝石能谱CT技术行动脉期扫描,TNE和门静脉期采用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模式,利用虚拟平扫技术重建动脉期VNE。测量比较VNE和TNE中肝脏、肾脏、胰腺、脾脏和肌肉的CT值、图像噪声值(SD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VNE与TNE的各脏器SD值、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E各脏器与竖脊肌的平均CT值略低于TNE,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509-0.952)。VNE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与TN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省略TNE的两期方案的有效辐射剂量(动脉期采用能谱CT扫描模式、门静脉期采用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模式)略低于常规三期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5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平扫(TNC)及双能量CT增强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随后经后处理软件获得不同期相的VNC图像(VNCA、VNCV和VNCD)。对TNC及VNC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显示肿瘤形态学特征数量及图像质量评分)和客观评价(测量病灶CT值、噪声、SNR及CNR),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TNC和不同期相VNC在客观评价方面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is检验比较TNC和不同期相VNC在主观评价方面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VNC模式和常规模式间辐射剂量值的差异。结果:TNC和不同期相VNC在显示肿瘤形态学特征和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NC图像上病灶和正常肾上腺实质CT值明显低于VNCV和VNCD图像(均P<0.05),而与VNCA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NC相比,VNCA、VNCV和V...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平扫患者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上腹部CT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管电压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观察组采用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比较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辐射剂量相关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水平,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背景噪声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DIvol、DLP、E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背景噪声SD低于对照组,肝脏SNR、肝脏CN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在上腹部平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辐射剂量,提高客观图像质量,优于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常规行纵隔CT平扫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钙化处理方法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2月-2012年11月,于我院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20例,其中男性216例,女性104例,年龄38~82岁,平均61.71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纵隔cT平扫检查,术中常规探查升主动脉,综合CT及术中探查结果,对于升主动脉钙化患者术中采取一次阻断,并选择非钙化部位打孔。结果纵隔cT平扫发现96例患者存在主动脉钙化,48例术中触及钙化斑块,60岁以上升主动脉钙化比例明显增高。通过上述术中处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60岁的患者术前常规行纵隔cT平扫可以有效检出主动脉钙化,以指导手术方式,防止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周盼盼 《当代医学》2021,27(2):39-41
目的 分析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应用螺旋CT冠状位平扫技术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本院接收的51例可疑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螺旋CT冠状位平扫技术和支气管镜检查.观察患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检出情况、检查时间、舒适度和CT影像表现.结果 螺旋CT检出异物4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扫描及灌注成像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70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根据肿块良恶性分为良性组28例和恶性组42例,全部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盆腔灌注扫描,对两组肿瘤的形态学及灌注指标比较。结果①CT平扫显示,恶性组肿块边界清晰者[9.5%(4/42)]明显少于良性组[75.0%(21/28)],盆腔淋巴结肿大[95.2%(40/42)]明显多于良性组[21.4%(6/28)],瘤体最大直径及扫描增强CT值[(5.74±2.39)cm、(33.25±10.38)Hu]明显明显高于良性组[(3.20±1.18)cm、(26.82±8.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T灌注扫描后处理显示,恶性组血流(BF)、血容(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155.26±55.20)mL/(100 g)、(6.37±1.25)mL/(100 g)、(18.17±2.84)mL/(min.100 g)]明显高于良性组[(62.03±32.14)mL/(100 g)、(4.58±1.04)mL/(100 g)、(13.77±3.43)mL/(min.100 g)],平均通过时间(MTT)[(6.24±1.18)s]明显低于良性组[(7.89±2.1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有效评价盆腔肿块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在观察肿块形态特征的同时,对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定量观察,利于肿块良恶性的判定,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及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96-98+1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平扫+增强及多平面重组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我院5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后处理,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59例结直肠癌患者,升结肠癌2例,横结肠癌5例,降结肠癌6例,乙状结肠癌14例,直肠癌32例;影像表现为管腔不规则肿块、溃疡、肠壁不规则增厚、狭窄,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肠梗阻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本组数据采用Kappa系数检验,k值分别为0.719及0.687,说明结直肠癌术前CT诊断TN分期与病理结果 TN分期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可较好的显示结直肠腔内外情况,在临床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欧阳红 《当代医学》2022,28(6):64-66
目的 探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肺部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肺部占位病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肺内病灶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及诊断效能.结果 炎性假瘤、肺结核瘤、肺癌患者肺内病灶螺旋CT平扫CT值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尘肺胸部高千伏平片与 CT 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在尘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某钢铁生产厂接尘工人72例进行高千伏胸片和常规CT及高分辨率CT(HRCT)对比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常规CT和HRCT比X线平片能够更加客观和准确地发现肺内病变。CT无论在尘肺的早期诊断还是在肺内大阴影的确定以及尘肺合并症的判断方面均优于X线平片。结论:在尘肺的诊断中对于X线平片难以确定的病例进行CT检查.对尘肺及其并发症的客观、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X线胸片与CT扫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2009年1月N2013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98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CT扫描和X线胸片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并对两种方法对患者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9例X线胸片检查者其中央型肺癌的诊出率为63.8%(44/69),93例CT扫描患者的诊出率高达91.4%(85/93),统计学分析显示CT扫描的诊出率明显优于X线胸片检查者(P〈0.01)。CT扫描对中央型肺癌支气管腔内、肺门区肿块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显示清晰度分别为80.6%、77.4%和48.4%,显著高于X线胸片的显示情况(58.0%、53.6%、18.8%)(P〈0.05)。结论X线胸片和CT扫描均为中央型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但是CT扫描相对X线胸片而言.其准确性和灵敏度更高,对病变部位的清晰度显示也要优于X线胸片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