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钳助产术后女性的盆底机能。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女性150例(分娩组),其中产钳助产分娩组75例,自然阴道分娩组75例;同期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选取无分娩史的女性100例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最低点(膀胱颈或膀胱后壁)位置、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对比分析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减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产钳助产分娩组、自然阴道分娩组、对照组均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产钳助产可能导致女性盆底机能受损,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在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妇作自然分娩组,将同期接收100例剖宫产产妇作剖宫产组。两组产妇产后6~8周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的二维超声检查参数(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子宫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和三维超声检查参数(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结果自然分娩组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二维超声检查参数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脱垂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等三维超声检查参数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多切面、清晰显示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实时观察盆底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根据超声参数有效检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间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分娩的孕产妇200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成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在产后6~8周时对盆底进行三维超声检查,检测和分析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耻骨直肠肌厚度和膀胱颈移动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的患者;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右两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Valsalva状态,阴道分娩组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小于剖宫产组患者,两组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的左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右侧;阴道分娩组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盆底结构的影响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分娩者肛提肌裂孔面积更大、耻骨直肠肌厚度更薄、膀胱颈移动度更多,三维超声技术的成像清晰立体,能够全面观察盆底结构,且经济简便,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评估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障碍性疾病辅助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以及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指标与盆底超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缩肛动作下,观察组盆隔裂孔左右径、盆隔裂孔前后径、盆隔裂孔面积与膀胱颈最大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逼尿肌厚度与尿道膀胱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特别是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较为常见,经会阴盆底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33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t)不同分为三组,0 h0.05)。结论 不同第二产程时长会对盆底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当t≥2 h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94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病例组,35例产后无症状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膀胱膨出者为对照组,对2组受检者均行盆底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检查,采用t检验比较2组最大Valsalva状态时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在膀胱膨出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病例组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6.2±6.5)mm、(25.2±6.7)cm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9.9±4.7)mm、(15.6±3.9)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6、7.92,P均<0.01)。BND、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膀胱膨出的临界值分别为16 mm、17.9 cm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90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9%、88.6%,88.3%、80.0%。 结论最大Valsalva状态时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可作为影像学指标用于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且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01—2015-05在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行盆底功能超声检查的经产妇76例,将受检者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每组各38例,另选同期来院体检的未孕健康者38例,所有入选者均于检查前排空直肠,取截石位,适度充盈膀胱,在盆底二维超声矢状面模式下观察膀胱、膀胱颈、尿道及耻骨联合,观察盆腔脱垂情况。Valsalva动作状态下启动三维成像模式,观察入选者盆膈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图像处理分析。结果膀胱颈下移距离与尿道旋转度: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宫颈到耻骨联合下缘、膀胱颈到耻骨联合下缘的测量距离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宫颈下移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结果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膈裂孔面积: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肛提肌厚度: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耻骨直肠肌厚度: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对照组,以上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操作简单、无创、可反复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经会阴盆底超声观察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器官解剖位置及肛提肌增厚率的变化,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10周的初产妇100例(经阴道分娩者50例,选择性剖宫产者50例)纳入研究组,同期选择30例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经会阴盆底超声技术分别在静息及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测量尿道倾斜角(UTA)、膀胱尿道后角(PUA)、膀胱颈的位置(BNP)及宫颈外口的位置(CMP),并计算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同时观察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另于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测量左、右两侧肛提肌中部的厚度(TN),计算收缩状态下肛提肌中部的增厚率(TR)。结果:初产妇与未育女性相比,BNP、CMP位置降低,UTA增大,URA、BND、CDD活动度增加,肛提肌TR降低,尤以经阴道分娩者中表现明显。未育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URA、BND、CDD与TR均呈负相关(P<0.05)。经阴道分娩组URA、BND、CDD与TR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经会阴二维盆底超声技术可用于动态观察女性盆腔脏器的解剖结构、位置及功能状态,初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妊娠本身,而非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超声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1月—9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43例产后膀胱未膨出患者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产妇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不同状态盆底超声参数,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结果:观察组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不同盆底超声参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早期膀胱膨出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它可以综合地反映出膀胱膨出的具体状况,为产妇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参考,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妊娠晚期及产后女性盆底结构,探讨妊娠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盆底功能正常孕妇106例(正常组)和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孕妇55例(异常组),分别于妊娠晚期(37周左右)及产后42 d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其盆底结构,测量并比较两组不同分娩方式女性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情况;超声断层成像观察两组不同分娩方式后肛提肌的形态。结果异常组、正常组妊娠晚期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6.48±5.01)cm~2、(18.27±4.23)c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异常组经阴道分娩者产后42 d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2.79±4.21)cm~2、(32.97±4.59)cm~2,均明显大于同组剖宫产者[(19.35±4.62)cm~2、(26.78±3.9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过程可致使盆腔器官支撑薄弱,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肛提肌裂孔面积能反映妊娠期及分娩过程女性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有助于评估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会阴彩超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盆腔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产妇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将经阴道分娩产妇32例作为对照组,行剖宫产手术分娩产妇32例作为观察组。观察2组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记录膀胱逼尿肌的厚度、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空周长及面积,比较Valsalva状态下膀胱膨出发生率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结果对照组SUI发生率为56.25%,高于观察组的31.25%(P<0.05);观察组产妇膀胱逼尿肌的厚度、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空周长及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Valsalva状态下膀胱膨出发生率为81.25%(26/32)高于观察组的56.25%(18/32),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为46.88%(15/32)高于观察组的21.88%(7/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彩超可清晰地显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的盆底结构,可用于评价产后早期对盆腔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选择不同方式的产妇予以会阴超声检查,并观察产妇盆底结构的改变,以及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所接收的60例实施剖宫产的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自然分娩的60例初产妇作为参照组。对两组产妇予以会阴超声检查,以分析两种不同分泌方式对产妇盆底结构、盆底功能所造成的影响。结果:两组受检者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宫颈外口位置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受检者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宫颈外口位置均高于参照组,而尿道倾斜角则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膀胱颈移动度增加、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周长均少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剖宫产相比,自然分娩对女性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产妇需综合考虑并选择最为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8年3月到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6例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阴道分娩96例,剖宫产80例,另择取同期无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患者102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静息状态、Valsalva动态下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双侧肛提肌厚度、盆膈裂孔前后径(LHAP)、盆膈裂孔左右径(LHLR)以及面积(LHA),以及观察组内不同分娩方式患者膀胱膨出率。结果:四维超声不同状态下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双侧肛提肌厚度、LHAP、LHLR和LHA高于对照组,同时阴道分娩患者双侧肛提肌厚度、LHAP、LHLR和LHA高于剖宫产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阴道分娩患者GreenⅡ、Ⅲ型膀胱膨出率高于剖宫产组,GreenⅠ型膀胱膨出率低于剖宫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经会阴四维超声对产妇产后进行成像检测,可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改变,有利于进行疾病诊断,便于开展针对性治疗,对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1月兴国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42~56d妇女30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智能盆底超声检查,并通过腔内容积探头以及智能测量软件,观察膀胱膨出、子宫脱垂以及直肠膨出等情况。并根据受试者是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分作FPFD组180例和非FPFD组120例。分析两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各项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参数(包括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耻骨内肌厚度)的差异。比较两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以及逼尿肌厚度。结果 300例病例中,共检出FPFD 180例,包括膀胱膨出145例,子宫轻度脱垂28例,直肠膨出7例。在静息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缩肛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lsalva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PFD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高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技术可通过观察盆底功能状态,继而为临床FPFD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0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初期膀胱膨出产妇107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产后无膀胱膨出的产妇107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采用盆底超声进行检查,对两组产妇不同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予以统计比较。结果: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盆底超声诊断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12):921-925
目的 探讨阴道助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4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70例、胎头吸引器助产组130例、产钳助产组45例,在产妇产后6~12周进行盆底肌力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3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率、膀胱膨出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率、肛提肌损伤率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率。结果 3组产妇的年龄、BMI、孕期增重、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产钳助产组盆底肌力的异常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17),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17)。产钳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吸引器助产组(P均< 0.017),吸引器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01)。3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及肛门括约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盆底超声提示盆底肌肉损伤的52例产妇中,产后盆底肌力筛查示正常9例,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测结果为Kappa = 0.061,P = 0.029。结论 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产钳助产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最大,接受产钳助产者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最高;2种产后盆底肌力检查方法相互独立,盆底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肌损伤状况,在产后盆底筛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经会阴三维超声对妊娠晚期女性盆底结构的观察,通过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来探讨妊娠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正常组孕妇106例及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异常组孕妇20例进行盆底结构观察,Valsalva动作时动态三维超声成像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cm2)及超声断层成像观察肛提肌形态有无断裂。 结果 盆底功能异常组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cm2)均明显大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此指标能反映妊娠期女性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有助于评估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引起盆底结构改变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初产的产妇于产后第42天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自然分娩组60例、剖宫产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未孕,超声检查未发现盆底异常者),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静息、缩肛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活动度。四维图像重建后观察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形态及连续性,并测量肛提肌裂口面积,记录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6.29±3.28cm2,自然分娩组18.6±3.54cm2,剖宫产组16.52±2.74 cm2。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0.45±4.12 cm2,自然分娩组15.18±3.07cm2,剖宫产组12.83±2.51cm2。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4.32±4.44cm2,自然分娩组22.15±6.10cm2,剖宫产组19.66±3.68cm2。膀胱颈活动度分别为对照组13.17±5.64mm,自然分娩组23.63±6.35mm,剖宫产组17.00±6.52mm。子宫下垂,对照组0例,自然分娩组9例(15%),剖宫产组0例。直肠膨出者仅自然分娩组1例(1.67%)。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面积、膀胱颈活动度均为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子宫脱垂及直肠膨出发病率均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结论自然分娩较剖宫产对产妇盆底近期影响大。会阴四维超声可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产后早期盆底结构评估中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4月于本院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阴道分娩50例(设为Ⅰ组)、剖宫产50例(设为Ⅱ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产后6~8周时接受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分析两组超声诊断表现,对比两组肛提肌裂孔、膀胱移动度和耻骨直肠肌厚度。结果:Ⅰ组肛提肌裂孔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膀胱移动度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耻骨直肠肌厚度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结构评估时采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诊断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