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检测产妇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探讨其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310例产妇,根据产妇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临产出血量500 ml诊断为产后出血,产前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探讨凝血相关指标与产后出血的关系。结果 310例产妇,正常分娩214例,其中产后出血21例,占9.8%;剖宫产96例,其中产后出血18例,占18.8%。剖宫产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顺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和顺产组产后出血组PT、APTT、INR、D-D均高于正常组,而FIB水平低于正常组;与顺产比较,剖宫产组产后出血患者D-D水平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FIB、D-D、剖宫产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D-D水平对产后出血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晚期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检测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7例产后出血产妇为产后出血组(包括严重产后出血11例);选择40例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孕晚期Fib、D-D、PLT及Hb水平.结果:产后出血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ib、PLT及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产后出血产妇Fib、PLT及Hb水平显著高于严重产后出血产妇,D-D水平显著低于严重产后出血产妇(P<0.05).Fib及D-D对产后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Fib水平越高,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低(P<0.05);D-D水平越高,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越高(P<0.05).PLT及Hb对产后出血无预测价值(P>0.05).结论:检测孕晚期Fib及D-D水平对产后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外周血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预测高龄产妇产后出血(PPH)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来本院分娩的高龄产妇114例临床资料,其中正常分娩50例为正常组,产后出血64例为PPH组,PPH组根据出血量分为普通PPH组(n=44)及严重PPH组(n=20),比较各组Hb、PLT、FIB、D-D水平,分析4项凝血指标与出血量的关系及预测PPH价值。结果:正常组PLT、FIB水平均高于PPH组,D-D、出血量均低于PPH组(均P<0.05),两组Hb水平无差异(P>0.05);普通PPH组PLT、FIB水平均高于严重PPH组,D-D水平低于严重PPH组(均P<0.05),两组Hb水平无差异(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4项指标联合预测PPH的曲线下面积(0.856)高于单一指标预测(0.511、0.738、0.612、0.796);外周血PLT、FIB水平与出血量呈负相关,血D-D水平与出血量呈正相关(均P<0.05),Hb与出血量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中体温保护对产妇凝血功能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进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产妇术中常规体温管理,观察组(75例)产妇加强体温保护。比较两组产妇的体温变化、凝血功能变化及产后出血量。结果两组产妇术前30 min体温均接近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麻醉后30 min、术后30 min体温均降低,但观察组产妇的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术后PT、APTT、TT均较术前有所增高(P<0.05),FIB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PT、APTT、TT低于对照组(P<0.05),FIB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324.6±20.8)ml,对照组产后出血量为(367.4±31.9)ml,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3%,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9.3%,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体温保护能够维持产妇体温稳定,改善手术创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少术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LAC)及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对严重产后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严重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重度组),并分别以71例同期轻度产后出血患者及58例未出现产后出血者为轻度组及对照组,分析ScvO2、LAC及凝血指标与产后出血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产妇生存情况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将重度组分为预后较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分析ScvO2、LAC及凝血指标对严重产后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ScvO2、FIB值随着产后出血的加重而减小,LAC、PT、APTT、TT值随着产后出血的加重而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介于55.127~529.745之间,P<0.05);ScvO2、FIB值与产后出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LAC、PT、APTT、TT值与产后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2、-0.301、0.366、0.252、0.228、0.436,P<0.05);预后不良组的ScvO2、FIB值小于预后较好组,LAC、PT、APTT、TT值大于预后较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介于2.191~4.920之间,P<0.05);ScvO2、LAC及凝血指标联合预测严重产后出血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78,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ScvO2、LAC及PT、APTT、TT、FIB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且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接受剖宫产手术的102例产妇,按照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缩宫素治疗,51例)和观察组(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产后出血预测评分,51例)。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产后出血量,产后10、30、60 min宫缩强度,血清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69%,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96%,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4 h产后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后10、30及60 min宫缩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FIB、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FIB、D-D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宫缩强度,调节凝血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张小珍 《医疗装备》2023,(10):82-84
目的 探讨麦角新碱联合卡孕栓治疗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2例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缩宫素治疗,对照组加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卡前列甲酯栓治疗,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临床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用药后0.5 h内、0.5~2 h、2~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宫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 TT、APTT、D-D、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麦角新碱联合卡孕栓治疗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良好,可减少产后出血量,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产妇凝血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5月该院接诊的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治疗后产妇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不良反应(发热、呕吐腹泻、面色潮红)。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APTT、TT、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OD、CA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效果明显,有利于改善产妇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维持以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akri球囊填塞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不良结局。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6月在宜昌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分娩且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治疗过程并将研究对象分为接受Bakri球囊填塞治疗的观察组22例和接受B-Lynch缝合治疗的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总出血量、术后2 h及24 h出血量、总输血量、产前及产后血流动力学参数水平和不良结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总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总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 h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 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脉搏(H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子宫全切、死亡等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kri球囊填塞可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量,稳定产妇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凝血功能,优化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在妊娠期妇女中的表达及其对静脉血栓栓塞和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10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期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孕早期组(30例)、孕中期组(48例)和孕晚期组(24例),根据分娩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阴道分娩组(48例)和剖宫产组(54例)。比较不同孕期孕妇血浆D-D水平,不同分娩方式孕妇分娩后不同时段血浆D-D水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产后静脉血栓栓塞总发生率及D-D水平对产后出血和静脉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结果孕妇血浆中D-D水平随着孕期时长逐渐升高(P<0. 05)。分娩后48h内阴道分娩产妇血浆中D-D水平明显低于剖宫产产妇(P<0. 05)。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产妇(P<0. 05);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阴道分娩产妇(P<0. 05)。产后出血产妇血浆中D-D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产妇(P<0. 05)。D-D水平预测产后出血的灵敏度为98. 8%,特异度为48. 8%,曲线下面积为0. 807。产后静脉血栓栓塞形成产妇血浆中D-D水平明显高于无静脉血栓栓塞形成产妇(P<0. 05); D-D水平预测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灵敏度为73. 3%,特异度为82. 9%,曲线下面积为0. 825。结论孕妇血浆D-D水平随着孕期增长呈上升趋势,D-D水平的监测对产后静脉血栓栓塞和产后出血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防治妊娠并发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血清肝胆酸(CG)、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血浆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60例ICP患者为为病例组,选择同期60例正常妊娠产妇作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清CG和TBA等肝功能指标,对比两组受检者血浆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病例组肝功能指标血清肝胆酸(CG)、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内ICP轻度患者ALT和AST低于重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患者血清CG、TBA、ALT和AST等肝功能指标和FIB、D-D等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升高,且随疾病严重程度上升,ALT和AST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卡贝缩宫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内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产后出血量、症状改善情况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2、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子宫收缩时间、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子宫底下降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IB和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疗效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速度,有效降低FIB和D-D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气压泵联合优质护理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2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气压泵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指标[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骨折恢复相关指标[关节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1周后,两组血浆D-D、FIB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T及APTT均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血浆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T及APTT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压泵联合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晚期妊娠高血压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7月-2019年5月来院的孕晚期(28~40周)孕妇进行回顾性筛选,共选出健康孕妇97名、妊娠高血压孕妇52名、轻度子痫前期孕妇65名、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3名,依次纳入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组、重度子痫组,统计各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rinogen concentratio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妊娠期高血压病情不断发展,各组APTT、PT、FIB、D-D检测结果变化显著,其中APTT、PT水平下降,FIB和D-D结果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孕妇相比,孕晚期妊娠高血压孕妇血液中的凝血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动态观察凝血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欣母沛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68例有高危产后出血指征的剖宫产产妇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缩宫素防治产后出血,观察组(38例)给予欣母沛联合缩宫素防治产后出血,比较两组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产后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产妇术前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术后,观察组产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产妇术中、术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 05)。结论欣母沛联合缩宫素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保持良好稳定状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在产后出血产妇中采取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0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妇幼保健院收治,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产妇35例,接受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治疗;对照组产妇35例,仅接受缩宫素治疗。对比两组产后宫底高度、出血量、临床指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产妇产前产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在产后1 d、产后3 d、产后5 d的宫底高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在住院花费时间、恶露持续用时比对照组有了较大程度的缩短,而宫缩持续用时却比对照组显著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外阴瘙痒、黏膜充血、外阴阴道疼痛、白带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两组产妇的凝血酶凝固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观察组TT、APTT、FIB等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聚体(D-D)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本院分娩的129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16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产后有无并发DVT,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DVT组与非DVT组产后24h的TEG参数及血清FDP、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DVT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EG联合血清FDP、D-D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并发DVT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凝血时间(R)值、血块动力(K)值低于对照组,斜率值(α)、血块强度(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及血清FD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值分别为16.693、14.787、3.118、6.173、12.098、9.154、14.258,P<0.05);妊娠期糖尿病产妇DVT并发率为15.50%(20/129);DVT组R值、K值均低于非DVT组,α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卡贝缩宫素联合传统缩宫素预防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及对产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昆山市中医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行剖宫产的高危妊娠孕妇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胎儿娩出后进行宫体注射缩宫素)与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卡贝缩宫素),静脉滴注至产后2 h,术后观察48 h。比较两组产妇术中及术后2、24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率,术前与术后24 h心率、血压,术前与术后48 h血红蛋白、血浆FIB、D-D、TT、APTT水平,以及子宫收缩良好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术中及术后2、24 h观察组产妇出血量均显著降低;产后24 h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48 h两组产妇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而血浆FIB、D-D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观察组产妇血红蛋白、血浆FIB、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T、APTT均显著短于术前,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产妇子宫收缩良好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量测定及出血量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足月阴道分娩的17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产妇从会阴切开至产后24 h的出血量。并根据出血量将产妇进行分组:A组108例(出血量500 ml)、B组46例(出血量500~1 000 ml)、C组16例(出血量≥1 000 ml),检测并比较3组产妇产后24 h内的血液指标差异。结果产后24 h平均出血总量为(600.37±289.90)ml,其中产后2 h出血总量为(456.41±221.33)ml,占产后24 h出血总量的76.03%;第三产程出血量为(236.42±143.90)ml,占24 h出血总量的39.38%。产后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短于B组与C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B组的PT、TT、APTT均显著短于C组(P0.05),FIB、D-D、HGB、PLT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分娩后2 h内,该时间段出血量较大,应密切关注,同时密切监测产妇产后血液相关指标以了解产妇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对于降低产后大量出血的发生率及产妇死亡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对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1—10月收治的568例符合择期剖宫产术指征的患者,均在分娩前采用发色底物法、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T-Ⅲ、D-D水平。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将诊断为产后出血的产妇记为出血组,其余产妇记为对照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血清AT-Ⅲ、D-D水平与产后出血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AT-Ⅲ、D-D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产后出血的效能。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89%,平均产后出血量为(1 236.75±219.83)ml;产后出血发生者分娩前血清AT-Ⅲ水平低于未发生者,血清D-D水平高于未发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或停滞、子宫裂伤、分娩前血清AT-Ⅲ水平<75.0%、分娩前血清D-D水平>0.55μg/ml、分娩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2.00 g/L均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