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方法 对136例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增强特征与斑块回声、厚度及狭窄的关系.结果 (1)低、混合、中等和强回声斑块出现增强的比例分别为59.6%、57.6%,36%和13.5%,组间P<0.01.(2)厚度≤2 mm、2.1~3.0 mm、3.1~4.0 mm和>4.0 mm组斑块增强比例分别为15.9%、45.3%、63.0%和65.9%,后两组高于前两组P<0.01.(3)颈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斑块增强比例分别为35.0%、56.00和60.7%,中、重度狭窄组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其增强程度与斑块回声、厚度和颈动脉狭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方法 对1 500例健康查体者进行了颈动脉血管检查.结果 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5例,其中局限性斑块型225例,占73.77%;弥漫性增厚型30例,占9.84%;混合型50例,占16.39%.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诊断、评估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治疗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患者中,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49处,经外周静脉团注SonoVue2.4ml后,观察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显像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做初步探讨。结果49处斑块中有35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表现为斑块周边或(和)斑块内部的线状增强,14处未见增强。按斑块性质分为三组,其造影增强率分别为软斑块90%(18/20),硬斑块38%(5/13),混合斑块75%(12/16)。结论斑块周边及内部的造影增强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同时亦可提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存在及其程度,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研究[1]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即易损性,容易引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如何在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前尽快和准确地识别出易损斑块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已成为当前迫切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着重于从颈动脉斑块超声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分析,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无创性筛查手段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残疾或死亡的高危因素,现已成为中老年人重要的致死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1].本研究就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对116例疑诊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旨在进一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检出率及发生率,使其成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脑梗死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7.
8.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89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病例根据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CAD)组52例与对照(CON)组37例,其中冠心病组根据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进一步分为非心肌梗死(non-MI)组及曾有心肌梗死病史(MI)组。超声检查时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超声特征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斑块。对各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D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CON组(P〈0.05),MI组的不稳定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non-MI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心肌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常规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资料。 结果其中7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低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仅为Ⅰ级;5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高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为Ⅲ~Ⅳ级;3例患者经超声造影显示出常规超声未能清晰发现的颈内动脉外侧壁斑块;2例患者经过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综合分析证实存在动脉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估测为50%~69%。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在发现颈动脉外侧壁斑块、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优于常规超声;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综合应用要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和超声造影(CEUS)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不同价值。方法 我院接诊的64例患者(99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行SMI和CEUS检查,比较SMI和CEUS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阳性率和位置差异,及两法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 99个颈动脉斑块,CEUS新生血管检出率(79.80%)明显高于SMI(53.54%),SMI和CEUS检测新生血管具有中度一致性(K=0.464,P=0.000)。SMI和CEUS检出新生血管的位置分布区域存在差异,SMI血流成像更易显示位于顶部的新生血管,CEUS更易显示位于基底部的新生血管。结论 SMI与CEUS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各有优势,CEUS敏感性高,易显示斑块基底部新生血管,SMI与CEUS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中等一致性,两者结合使用才能提供更为准确的斑块易损信息。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逐渐增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和不稳定斑块的存在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帮助识别和定量滋养血管和动脉硬化斑块的存在和程度,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度提供更可靠的评估。本文就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P)易损性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64例患者(包括1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检出260个CASP,测量斑块最大厚度后,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位置、是否达到斑块表面、对新生血管数量进行评分。结果 CASP厚度与其内新生血管数量之间呈中度正相关,且厚度≥0.4 cm时,其内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且约72.7%患者患有脑卒中;若新生血管到达CASP表面,则这类斑块内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多于未达到斑块表面者,且约93.7%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位于该组;CASP肩部、基底部、顶部的新生血管数量依次递减,但CASP近心端肩部与远心端肩部的新生血管数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CASP最大厚度≥0.4 cm、CASP肩部新生血管密度大且新生血管达到CASP表面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146例,其中7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CHD组,105枚斑块),余67例为非CHD患者(对照组,97枚斑块)。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造影及血脂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HD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以Ⅱ、Ⅲ级为主(73枚),对照组以0、Ⅰ级为主(61枚),两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D组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TC、sdLDL-C均呈正相关(r=0.512、0.681,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好地反映CHD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且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已有较好的应用。如评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某些疾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治疗后的情况等,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共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文就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学密度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梦  陈阳美 《华西医学》2007,22(3):522-524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定征诊断价值及其对斑块危险性的评估价值。方法:使用Hp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采用AD技术分析50例患者76块斑块的背向散射积分(IBS值)及IBS标化值(IBS%值),了解不同类型斑块的声学密度情况;对比有无脑梗死患者斑块的IBS值、IBS%值及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依次为扁平斑38.11%、软斑27.63%、硬斑22.37%、溃疡斑11.84%;不同类型斑块IBS值不同:硬斑34.32±1.10dB,扁平斑表面20.12±1.07dB,软斑与扁平斑内部相同15.93±0.71dB,溃疡斑8.41±1.03dB;IBS%亦不同,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斑块IBS值及IBS%值均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比例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反映粥样硬化斑块不同的组织成分;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2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经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并高脂喂养12周后,常规超声检测到32个斑块,测量斑块的大小、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斑块厚度,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32个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ACQ分析软件脱机进行声学定量分析,获取斑块的始增时间(AT)、到达时间(TTP)、峰值强度(PI)和基础强度(BI),计算增强强度(EI,EI=PI- BI).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抗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造影参数的相关性,根据病理结果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型斑块.结果 易损斑块组(13个)的EI和MVD均高于稳定型斑块组(19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I:(26.36±1.44)dB对(23.90±2.92)dB,t=-3.243,P=0.001; MVD:(5.23±1.16)/mm2对(2.47±1.12)/mm2,Z=- 4.378,P<0.001].两组间斑块大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厚度及超声造影参数PI、A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的EI值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676,P<0.001).结论 超声造影参数EI值能较好地反映兔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有望作为临床评价斑块稳定性的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分析粥样斑块的造影显像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23例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粥样斑块全部显影;2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中,15例稀疏显影,12例无显影.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微循环情况,无创性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