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非故意伤害发生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开展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2 062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儿童过去1年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年发生率为14.55%(300名),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21%(293名)。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及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32.67%,2.33%,19.67%,15.00%,2.00%,1.00%,5.00%,未发生非故意伤害儿童分别为11.07%,0.45%,6.41%,4.88%,0.40%,0.17%,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8.11,12.54,58.90,44.12,10.51,6.08,32.68,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身问题(OR=3.13,95%CI=2.11~4.66)、学习问题(OR=2.73,95%CI=1.86~3.99)、多动指数异常(OR=3.16,95%CI=1.40~7.14)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心理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影响因素,在制定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防控措施时,应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并研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5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由父母(或幼儿园老师、村医)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其中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这48条可归纳为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并与1978年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不同年龄组男童、女童各行为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得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男童、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7.32%、27.45%、27.15%,男童、女童在行为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4.3%、34.7%、59.5%、0.7%、1.46%、9.12%。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行为因子表现不同;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隔代教养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3~6岁儿童心理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湖北省襄阳市320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 男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维度得分高于中国常模(均P<0.05),女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均P<0.05)。不同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儿童心身问题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女童高于男童,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看护人不同的儿童在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看护人为父母的儿童在上述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看护人为祖父母的儿童;所在区域有无确诊或疑似病例情况不同的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在区域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儿童在以上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所在区域无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儿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1.6%,其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检出率均为5.3%,学习问题检出率为3.8%,焦虑检出率为1.9%。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所在区域是否有确诊或疑似病例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回归效应显著(P<0.05)。结论 疫情对3~6岁儿童心理行为影响较大,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检出率较高。所在区域有确诊或疑似病例是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危因素,应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做好疫情期间儿童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大连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行为问题调查,了解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指导早期干预,促进其健康发展。方法 随机选取大连市3所幼儿园63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结果 大连市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7.87%,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男童学习问题、心身障碍两项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男女童行为问题共患情况以一种和两种为主。结论 大连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与国内其它城市相近,男童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应加以重视和积极引导,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尤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对昆山地区托幼机构的7 149名6~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Conners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昆山地区托幼机构6~7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阳性总检出率为3.43%,男童的检出率(4.48%)高于女童(2.2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不同年龄组间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童(P值均0.05);男童冲动-多动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低、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较高(P值均0.05);女童的品行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以及多动指数得分均较国内常模高(P值均0.05)。【结论】昆山地区学龄前儿童多动等行为问题明显,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长健康素养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5-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光明区13所幼儿园4 120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家长版和深圳市居民健康素养问卷分别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家长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家长健康素养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4.9%(1 436/4 120)。其中困难总分6.5%、情绪问题5.6%、品行问题8.9%、多动注意不能13.4%、同伴交往问题14.4%、亲社会行为9.2%。男童和女童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7.3%和5.5%,4.8%和6.5%,9.7%和7.8%,15.5%和10.7%,15.8%和12.7%,11.1%和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26,5.506,4.212,19.846,7.650,23.86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健康素养(OR=1.294)、健康知识(OR=1.293)、健康行为(OR=1.412)及健康技能(OR=1.193)水平低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问题突出,家长健康素养水平低是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郑州市3~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父母关注度研究。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251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独生子女焦虑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和1978年常模比较,3~5岁组男童的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明显高于常模。3岁组女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男童,4岁组男童品行行为因子分高于女童,5岁组女童心身障碍因子分高于男童,3个年龄段Conners各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焦虑程度高;②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行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③父母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03名3~6岁儿童进行现况调查,根据儿童近半年行为表现情况,由父母(或调查员指导教养人)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结果六安市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7.32%。男童、女童行为因子品行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8.02%、11.1%;因子学习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3.01%、4.97%;因子心身障碍的检出率分别为17.1%、15.61%;因子冲动-多动的检出率分别为0.35%、0.23%;因子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0.18%、0.68%;因子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38%、1.36%。管教态度、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是否单独睡觉、儿童平时的饮食情况是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上海市徐汇区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状,以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市徐汇区2 830名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8.66%,其中男童为5.45%,女童为11.86%,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抑郁及违纪,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多动、分裂样及攻击。结论本次调查提示女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且行为问题因子也以多动、攻击等为主。应不断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女童的心理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Conn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809名农村学龄期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6%,男生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4项因子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平均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组得分较低。“留守儿童”心身障碍和焦虑因子平均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抚养儿童数少、儿童健康状况差、监护人经常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羞辱孩子等是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存在某些行为问题。应针对其不同特征采取适当的心理和社会干预措施,以提高农村学龄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家庭综合环境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池州市1 512名农村幼儿园3~5岁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留守率为31.9%,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5,P>0.05);心身障碍(5.0%)和学习问题(3.7%)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较为落后县区、单亲照看、男童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的干预要侧重经济落后家庭,并重点关注男童的行为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