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内营养制剂在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使用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进行肠道准备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结、直肠癌择期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术前3天口服能全素作术前肠道准备;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流质饮食,然后比较两组的肠道清洁度、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各项营养评定指标.结果:两组病人肠道清洁度均较好.实验组术前灌肠液用量及灌肠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灌肠期间病人无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术后电解质失衡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的营养指标在肠道准备前与术后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术后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均较肠道准备前降低(P<0.05).结论:采用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进行术前肠道准备,能保证良好的肠道清洁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和谷氨酰胺强化的免疫微生态营养对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应激和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2例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加入益生菌和谷氨酰胺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每组51例.研究组病人均在手术中置入鼻肠营养管,术后均给予免疫微生态营养液,对照组病人术后常规处理.两组病人均予术前和术后第3和第7天,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微生态组和对照组各25例,术后对照组常规处理,微生态组给予三联活菌制剂口服治疗,采用细菌DNA PCR分析定量肠道细菌量,检测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对比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和肠道屏障功能.结果:术后10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著降低,而微生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升高,微生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B/E呈显著倒置,对照组倒置更为显著(P值<0.05);术后60天,微生态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量及B/E基本恢复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显著低于术前(P值<0.05).术后1天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显著升高(P值<0.05),术后10天两组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均回落,微生态组回落较对照组显著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显著减少,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肠道菌群严重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微生态制剂治疗有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混悬液改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降低术后感染的效果,以期为降低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混悬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个月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T淋巴细胞CD_3~+、CD_4~+、CD_8~+、CD_4~+/CD_8~+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一个月内感染率及病原菌构成。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IgG、IgA、IgM、CD_3~+、CD_4~+、CD_4~+/CD_8~+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CD_8~+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以上指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IgG、IgA、IgM、CD_3~+、CD_4~+、CD_4~+/CD_8~+高于对照组患者,CD_8~+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为16.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予以肠内营养混悬液,可有效保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免疫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免疫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40例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按随机表进入免疫肠内营养组或标准肠内营养组,每组各20例。免疫肠内营养制剂为富含精氨酸、谷氨酰胺和ω-3脂肪酸的免疫肠内营养制剂。在手术后第2天,给予肠内营养,持续7d。术前、术后第5天以及术后第9天,各测免疫和营养指标1次。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手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手术后第9天,免疫肠内营养组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标准肠内营养组(P<0.05)。经过7d的肠内营养支持,免疫肠内营养组IgG、IgA、IgM和CD4的含量,以及CD4/CD8比值均高于标准肠内营养组。另外,在术后第9天,免疫肠内营养组IL-2的水平明显高于标准肠内营养组,而IL-6和TNF的含量则低于标准肠内营养组。结论和标准肠内营养相比,免疫肠内营养能在提高患者的蛋白水平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全胃切除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47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组(EIN组)。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支持后1、3、7d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变化,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营养支持后,两组3d及7d后EIN纽与EN组比较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第7d,EIN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EN组;治疗结束后,EIN组与EN组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畀。结论全胃切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可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手术及死亡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张德重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99-2101,2103
目的探讨术前和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7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术前1周及手术24h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3例,术后24h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术前d1CD3+、CD4+、CD16+CD56+和CD4+/CD8+比值及IgA、IgG、IgM水平与对照组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CD8+比例明显下降;术后d9CD3+、CD4+、CD16+CD56+和CD4+/CD8+比值及I-gA、IgG、IgM水平与对照组术后d9比较均明显升高,CD8+比例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能提高患者术前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免疫营养(IEN)对胃肠癌根治术后病人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2例胃肠癌病人随机分为IEN组、标准肠内营养(S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另设空白对照组.IEN组病人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IEN液(瑞能),SEN组病人于术后第1天起给予SEN液(能全力),PN组病人于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12月收治手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9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质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IgA、IgG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对患者脏器功能和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和肠外营养支持组,两组均给予等热量等氨基酸的营养支持至术后第7天.检测术前、术后脏器功能指标,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较肠外营养组显著减少(P<0.01,P<0.05).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康复,减少手术后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11.
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口术建立动物创伤模型,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 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检测小肠黏膜中IgA、CD3+、CD4+、CD8+细胞的数量。结果: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大鼠术后恢复良好。生态营养组大鼠腹泻累计次数低于普通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P<0.05)。三个营养组大鼠的小肠上皮细胞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绒毛表面积等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普通营养组大鼠小肠黏膜IgA、CD3+、CD4+、CD8+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特别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大鼠的小肠免疫屏障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创伤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定食管癌术后患者部分肠道菌群的数量,反映不同抗生素及肠内、肠外营养应用方案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6组,每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分别接受6种不同的抗生素及肠内外营养干预方案: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B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C组);抗生素应用3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D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内营养(E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内营养(F组);抗生素应用7d+术前、术后肠外营养(G组).采用光冈菌群测定法检测患者术后第1次粪便中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以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菌群数量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的差异,并观察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双歧杆菌[(10.59±0.39)比(10.88±0.10) lg10n/ml,P=0.186]、乳酸杆菌[(8.59±0.31)比(8.72±0.22) lg10n/ml,P=0.534]、肠杆菌[(8.43±0.50)比(8.67 ±0.24) lg10n/ml,P=0.266]、肠球菌[(7.40±0.61)比(7.78±0.16) lg10n/ml,P=0.111]及B/E值[(1.2589±0.0644)比(1.2560±0.0330),P=0.825]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E、F、G组的拟杆菌[(11.08±0.48),P=0.139; (9.23±0.42),P=0.000; (10.80±0.26),P=0.004; (10.24±0.45),P=0.000;(8.05±0.53),P=0.000比(11.36±0.48) lg10n/ml]、双歧杆菌[(10.19±0.49),P=0.062; (9.00±0.52),P=0.000; (9.31±0.45),P=0.000; (8.47±0.56),P=0.000; (6.99±0.56),P=0.000比(10.59±0.39) lg10n/ml]、乳酸杆菌[(7.99±0.58),P=0.006; (6.84±0.47),P=0.000; (7.72±0.35),P=0.000; (6.93±0.43),P=0.000; (5.93±0.76),P=0.000比(8.59±0.31) lg10n/ml]、肠杆菌[(8.19 ±0.43),P=0.258;(7.93±0.60),P=0.020;(7.47±0.43),P=0.000; (6.90±0.42),P=0.000; (6.58±0.57),P=0.000比(8.43±0.50) lg10n/ml]、肠球菌[(6.90±0.54),P=0.037;(5.89±0.68),P=0.000;(6.20±0.52),P=0.000;(5.91±0.39),P=0.000;(5.14±0.58),P=0.000比(7.40±0.61) lg10n/ml]数量较B组均减少.D及G组B/E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1433±0.1350,P=0.025; 1.0706±0.1413,P=0.000比1.2560±0.0330).各组肺部感染(x2=3.647,P=0.601)及吻合口瘘发生率(x2=5.000,P=0.41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3d及术后积极应用肠内营养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术后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易造成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肠内营养代替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和肠腔脱落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经病理确诊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A组于术前3天起每日口服30ml/kg瑞素,不进行灌肠,不口服泻药和抗生素;B组采用传统肠道准备,包括术前禁食、口服抗生素和清洁灌肠。两组患者均在开腹后用400ml生理盐水冲洗肿瘤所在的局部腹腔,抽取腹腔冲洗液200ml,迅速送检;手术切除肿瘤后作肠吻合之前,用1000ml生理盐水灌洗远端结直肠腔,收集肠腔冲洗液500ml,迅速送检。比较两组患者腹腔和肠腔内脱落的癌细胞阳性率,同时比较其肠道清洁度、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腹腔和肠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3%(1/30)和6.7%(2/30),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20.0%(6/30)和26.8%(8/30)(P均<0.05)。两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术前肠内营养可减少结直肠癌患者腹腔和肠腔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肠内营养制剂在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前使用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进行肠道准备的可行性和效能比较。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42例,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22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作术前肠道准备;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流质饮食。比较两组的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情况、肛门排气和各项营养评定指标。结果 两组肠道清洁度均较好。实验组术后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对照组中发生低位直肠吻合口瘘2例,发生腹腔感染1例。实验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率为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P<0.05)。以肛门排气时间计算的肠功能正常恢复率,实验组为86.4%,显高于对照组的55%(P<0.05)。实验组术后与肠道准备前各项营养评定指标的变化差异无显性(P>0.05),而对照组术后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重、上臂肌围等指标均较肠道准备前下降,差异有显性(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性。结论 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纽纯素代替传统流质饮食进行术前肠道准备,能保证良好的肠道清洁度,并可改善患营养状况,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文新元  黄文峰  聂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461-6463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于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于术前及术后d7,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及体液(血液中IgA、IgG、IgM)、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血清ALB、PA、TF水平和体液、细胞免疫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是理想的营养途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应激反应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EN对食管癌病人术后应激反应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54例食管癌切除术病人随机分成PN组(n=28例)和EN组(n=26例).分别检测手术前后不同时段的血清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蛋白质和内毒素水平等. 结果:血清ALB、PA和FT等营养指标术后均显著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第1和第3天,两组病人血清IL-6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EN组显著低于PN组.血清IL-10与IL-6变化相似.术后两组CD3+、CD4+、CD4+/CD8+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10天EN组显著高于PN组(P<0.05).术后第10天EN组NK细胞活性明显超过PN组.EN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术后显著低于PN组(P<0.05). 结论:EN支持对食管癌术后病人能减少血清内毒素、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和维持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并与肠外营养对比分析。方法 结直肠癌患者24例,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例,肠外营养组10例。每天予104.6kJ(25kcal)/kg体重的能量及氮热比1:140的营养支持3天,测定各项观察指标并比较。结果 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体重、纤维结合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内毒素无变化,营养后两组患者间的体重、纤维结合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内毒素、结肠腺体高度和宽度及腺体数目无显著改变;且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均较好。结论 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保持肠屏障功能,利于术前准备的肠道清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时间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患者在术后12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B组于术后48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监测免疫功能指标如CD3+、CD4+、CD8+、CD4+/CD8+水平及胃肠恢复指标如腹胀不适发生率、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等的不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214.2±34.9)、(29.3±2.9)、(76.8±2.3)g/L]均明显高于B组[(186.7±28.3)、(26.6±2.6)、(72.3±2.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CD3+、CD4+、CD8+、CD4+/CD8+[(67.6±6.1)%、(49.8±7.3)%、(17.9±3.6)%、(3.4±0.7)]均明显高于B组[(52.3±1.0)%、(37.8±7.1)%、(13.7±3.2)%、(1.6±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出现腹胀不适患者12例,占60.0%,B组4例,占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35.7±4.9)、(57.2±8.7)h]较B组[(40.2±3.7)、(65.8±7.9)h]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12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的纠正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不良状况,增强其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不同营养途径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将14只存活超过6天的盲肠结扎穿孔腹腔感染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n=7)和PN 肠内营养(EN组,n=7).两组动物营养供给等热量、等氮量.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容物做厌氧培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作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①实验动物总体病死率为69.6%,大多数动物出现腹腔脓肿、肝脓肿、肺部感染等;②PN组各菌种数量减少,EN组各菌种数量增多,但条件致病菌(如产气荚膜杆菌)数量也增加;③细菌DNA指纹图谱显示,PN组肠道菌群条带减少,而且出现异常条带;EN组同正常大鼠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克服单纯PN导致的菌群破坏,使肠道菌群数量增多,但菌种上缺乏控制,可导致个别条件致病菌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肠道菌群及后期感染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自2015年2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SAP患者8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2)及对照组(n=43)。研究组给予早期EN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肠道黏膜损伤程度,肠道菌群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入院第14天,研究组血清白蛋白(34.87±5.32)g/L高于对照组(32.18±5.09)g/L,入院第7天及第14天,研究组血清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7天起,研究组血清内毒素、D-乳酸以及DAO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7天起,研究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至第14天,研究组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及肠球菌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PN、ARDS及脓毒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研究组ICU天数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EN可以有效改善SAP患者营养状态,降低肠道黏膜损伤程度,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减少IPN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