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彦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29-2532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例肺出血新生儿分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高频震荡通气(HFOV)呼吸机模式治疗,CMV组(n=13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HFOV组(n=10例)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上机后1、4、8、24、48 h的血气和肺氧合功能监测指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总病死率39.1%。HFOV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上机后1、4、8、24h的HFOV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纠正和肺氧合功能的改善均快于C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平均肺出血停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CM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有较好的疗效。HFOV能更快纠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更好改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择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10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探讨影响肺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收回问卷的10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均在温州市中医院进行诊治,其中在治疗后有90例患儿未发生肺出血状况,有15例的患儿发生了肺出血症状,发生率为14.29%。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儿的预后发生不良(如肺出血、败血症、颅内出血及呼吸机有关肺炎等病症)水平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患儿用氧连续时长、机械通气时长及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70、12.970、13.341,均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生肺出血与Apgar评分(出生后5 min)、性别、胎膜早破、产前服用激素、妊娠期糖尿病、分娩方法、心率、多胎、呼吸及出生72 h后的红细胞压积水平表达变化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1.250、0.103、2.100、2.626、2.227、0.680、0.317、0.784、0.317、0.232,均P>0.05);而与出生体质量、胎龄、重度窒息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有关(χ^(2)/t=6.111、3.566、11.843、12.444、3.775、10.083、12.444、6.310,均P<0.05);相较于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血小板计数水平升高,PaCO_(2)表达降低(P<0.05)。以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出血发生及其预后为因变量(预后良好=0;预后不良=1),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重度窒息、出生体质量、胎儿窘迫、PaCO_(2)、宫内感染、血小板计数、机械通气时长及用氧连续时长为影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生肺出血及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胎儿窘迫、出生体质量、重度窒息、PaCO_(2)、血小板计数、宫内感染及机械通气时长等为造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发生预后不良情况的主要威胁因素,为临床治疗、干预此病提供了有力参考,有效降低了肺出血等并发症状的发生,调节PaCO_(2)水平,以此提升患儿的预后治疗效果,促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6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统计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其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生儿为A组(62例),其余为B组(206例)。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的差异,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结果 268例新生儿中6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3. 13%。两组新生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新生儿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白蛋白水平、分娩方式、Apgar评分、是否存在感染、出生体质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情况及气管插管次数均是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及转归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BP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住院时间≥28 d,胎龄≤34周的早产儿5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200例)和对照组(382例),收集患儿临床一般资料及预后转归情况,分析BPD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00例(34.36%)BPD早产儿中,轻度59例,中度103例,重度38例;11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2例在随访过程中死亡,总病死率为6.50%(13/200);多因素分析显示生体时体重(OR=0.769,P<0.05)与1min Apgar评分(OR=0.831,P<0.05)是BPD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即体重和1 min Apgar评分越高,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性越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OR=6.397,P<0.05)、视网膜病(OR=3.121,P<0.05)与动脉导管未闭(PDA)(OR=2.973,P<0.05)则是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结论 BPD患儿的病死率高,临床上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视网膜病及PDA的发生能够降低BPD的发生率,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8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48例治疗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患儿的肺出血停止时间、撤机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能更好改善肺出血患儿的肺氧交换功能,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对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比常规机械通气有很大优越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NRDS患儿200例,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将其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总结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BPD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患儿中,共有BPD患儿48例,患病率为24.00%。随着胎龄的增大,BPD患病率呈下降趋势。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BPD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BPD和非BPD患者住院时间、肺出血发生率、出生体重、胎龄、机械通气时间、Apgar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体重、肺出血是影响BP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龄和体重是BPD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给予预防措施,同时治疗肺部原发病对防止B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探究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需要行呼吸机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将100例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设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孕周、出生体重、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孕周、出生体重、插管次数、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积极防治与护理,以减少其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用于新生儿窒息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和2014年6月-2016年5月该院分娩的足月活产新生儿10 220例和11 959例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新生儿窒息复苏,观察组给予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对比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窒息患儿病死率以及复苏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8%、97.2%及1.4%,对照组为2.2%、84.5%及3.6%,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的窒息患儿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与儿科协作规范化复苏可快速地让患儿建立有效自主呼吸,改善缺氧状态,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3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呼吸机通气支持治疗的新生儿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呼吸机撤机成功及撤机失败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有无产伤、Apgar评分、营养状况、多器官功能衰竭;带机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机械通气时间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320例新生儿中撤机失败50例(15.62%),撤机成功组270例(84.38%),单因素检验8个变量是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相关因素(P0.05),其危险因素:营养不良(OR=3.78)、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OR=3.19)、未足月儿(OR=2.99)、多器官功能衰竭(OR=2.75)。结论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给予营养支持、积极预防VAP、对于未足月新生儿撤机应掌握指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撤机前做好充分评价以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肺出血患儿7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以及肺出血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分别为2.86%、97.17%;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分别为8.57%、80.00%。数据分析后得出,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肺出血停止时间、治愈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时,配合以综合护理干预,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以及肺出血停止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氧复苏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效果及对新生儿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该院出生且无脑损伤的窒息新生儿8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低氧组、中氧组和高氧组,每组各27例。低氧组患儿给予21%的氧气进行复苏,中氧组患儿给予40%的氧气进行复苏,高氧组患儿给予100%的氧气进行复苏,连续治疗2周。统计3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并记录所有患儿开始啼哭时间、建立自主呼吸时间及出生后14 d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同时在出生后1 min、5 min及10 min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及出生后5 min的心率测定。另外对新生儿进行血气分析和统计氧中毒发生率。结果低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07%,中氧组为96.30%,高氧组为85.19%,中氧组明显高于低氧组(P0.05),其他组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开始啼哭时间、建立自主呼吸时间、NBNA评分及出生5 min的心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氧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而低氧组和高氧组患儿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出生后1 min后的Apgar评分、pH值及二氧化碳分压(PCO_2)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后5 min和10 min后的Apgar评分及氧分压(PO_2)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氧组患儿5 min和10 min后的Apgar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组患儿的PO_2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组和中氧组患儿均未出现氧中毒现象,而高氧组氧中毒现象发生率为3.70%(1/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5,P=0.363)。结论不同氧浓度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中等氧浓度能够改善窒息新生儿的临床症状,并有效预防足月窒息新生儿脑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疾病转归影响的护理体会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内NICU病房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212例为研究样本,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通气时间明显更短,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试者的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概率明显更低,P0.05,两组受试者的肺出血、气胸、颅内出血以及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现按照是否接受集束化护理,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1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集束化护理,分析结果。结论:针对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患者来讲,为其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概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危险因素及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ICH患儿12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分娩的85例无ICH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新生儿ICH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新生儿ICH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质量、生产方式、胎儿窘迫、出生后窒息、出生后血氧分压(PO2)、出生后二氧化碳分压(PCO2)、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脐带异常、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气、出生后Apgar评分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胎儿窘迫、出生后窒息、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气、出生后Apgar评分及APTT均为新生儿ICH的影响因素(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ICH与Apgar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14,P<0.05)。结论 胎龄、胎儿窘迫、出生后窒息、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联合Apgar评分在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怀柔医院接受诊治的86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检查,并对不同窒息程度患儿的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损伤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根据诊断结果绘制ROC曲线,对比分析不同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86例窒息新生儿中轻度窒息47例、重度窒息39例。轻度窒息患儿多器官损伤发生率低于重度窒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窒息患儿酸中毒、窒息危险因素发生率与重度窒息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酸中毒患儿的多器官损伤发生率高于非重度酸中毒患儿、非酸中毒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损伤组患儿的1min Apgar评分、p H值、血液碱剩余(BE)水平均高于多器官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损伤组5min Apgar评分与多器官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应用1min Apgar评分诊断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0.536、78.1%、65.4%;pH值诊断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0.711、90.6%、96.2%;而BE诊断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0.628、78.1%、88.5%。结论采用脐动脉血pH值、BE联合Apgar评分诊断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新生儿窒息患者动脉血气及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在该院住院的100例新生儿窒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及Apgar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30 min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及Apgar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儿动脉血气及Apgar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窒息可明显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和提高Apgar评分,促进患儿复苏,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本科住院的新生儿窒息患儿98例(胎龄≥37周),其中32例并发HIE。对比分析窒息新生儿并发HIE组(n=32)与窒息新生儿未并发HIE组(n=66)的围产因素。 【结果】 HIE组患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低Apgar评分率较非HIE组明显增加(P<0.05),5 min内复苏成功者(5 min Apgar评分>8分)发生HIE率较5 min内复苏未成功者明显降低(χ2=82.64,P<0.001)。HIE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HIE组患儿(χ2=74.49,P<0.001)。HIE组患儿孕母不规范产前检查、脐带脱垂、胎盘早剥、男性患儿和过期产患儿均明显高于非HIE组(P<0.05)。不规范产前检查、过期产和1 min低Apgar评分与HIE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高度关注HIE高危因素,减少新生儿窒息,做好产时复苏工作对预防HIE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63例VLBWI为研究对象。按照出院诊断是否包括BPD,将其分为BPD组(n=57)及非BPD组(n=106)。回顾性分析VLBWI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学比较下面各项因素对于VLBWI发生BPD的影响。(1)2组VLBWI母亲产前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胎次、是否初产妇、是否多胎妊娠、是否按期规律进行产前检查、分娩时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娩方式等12项因素;(2)新生儿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出生后1min及5min Apgar评分,出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情况,机械通气使用率及时间,以及生后合并症发生情况等14项因素。根据临床经验及VLBWI发生BPD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对其中13项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LBWI发生BP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PD组VLBWI母亲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以及剖宫产比例,均较非BPD组低,而产前出血比例,则较非BPD组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VLBWI胎龄较非BPD组小,出生体重较非BPD组轻;BPD组VLBWI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所占比例、PS使用率、机械通气率及时间,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动脉导管未闭(PDA)和脑室周-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IVH/PVL)发生率,则均较非BPD组高或长,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VLBWI发生BP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29.5周(OR=3.876,95%CI:1.260~11.924,P0.05),出生体重1 300g(OR=3.983,95%CI:1.165~13.621,P0.05)是VLBWI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7d(OR=0.146,95%CI:0.050~0.424,P0.05)是VLBWI是否发生BPD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避免早产及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可能降低VLBWI的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超早产儿和极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并探讨RO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住院的231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ROP筛查结果,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31例胎龄32周早产儿ROP发病率为18.18%。随着出生体重减小,ROP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减少,ROP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感染、败血症、有创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出血、吸氧浓度(≥40%)、输血、颅内出血与ROP相关(P0.05);性别、试管婴儿、多胎妊娠、窒息、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与ROP无相关性(P0.05)。结论出生体重低、胎龄小、宫内感染、败血症、有创通气、NRDS、肺炎、BPD、肺出血、高吸氧浓度、输血、颅内出血均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来宾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VAP新生儿100例为VAP组和未发生VAP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VAP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入院时孕周低于对照组(P0.05),VAP组呼吸机应用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入院时日龄和上机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VAP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AP组早产儿、胃内容物反流、应用抗酸剂、应用鼻胃管、插管次数≥2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VAP组1 min Apgar评分7分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呼吸机应用时间长、早产儿、白蛋白水平低、1 min Apgar评分低、插管次数多是VAP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VAP组新生儿中,共培养出病原菌89株,革兰阳性菌9株(10.1%),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1%);革兰阴性菌为76株(85.4%),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4.7%)和大肠埃希菌(20.2%);真菌4株(4.5%),均为白假丝酵母菌(4.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哌酮和红霉素均100%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100%耐药,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100%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钠100%耐药。结论减少呼吸机应用时间、预防早产儿的发生、提高白蛋白水平、改善胎儿宫内缺氧情况提高出生1 min Apgar评分、减少插管次数对降低新生儿VAP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能导致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3例新生儿气胸患儿(气胸组)和随机选取的41例非气胸患儿(非气胸组)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新生儿气胸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胎龄、剖宫产、Apgar评分、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有创机械通气等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剖宫产、肺炎、MAS、NRDS、CPAP、有创机械通气是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剖宫产、肺炎、MAS、NRDS、CPAP、有创机械通气是新生儿气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或减少新生儿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