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深低温停循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分析我院北楼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全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术后48小时内SIRS评分,将患者分为非重度组(N组,SIRS评分≤3分)和重度组(S组,SIRS评分为4分),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计算患者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找出该类手术病人术后重度SIRS的围术期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18例患者,男性92例(77.9%),术后有50例(42.4%)发生重度SIRS。与非重度SIRS组相比,重度SIRS组术后ICU停留时间(4.54±3.27d vs2.84±2.46d,P=0.002)及住院时间(11.92±4.68d vs9.93±3.23d,P=0.007)明显延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2.901,95%CI=1.121-7.507,P=0.028)及手术时间(OR=1.006,95%CI=1.001-1.021,P=0.033)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发生重度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低温停循环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度SIRS的发生率较高(42.4%),并延长患者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患有高血压及手术时间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度SI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术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重度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及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522例,根据术中是否连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medetomidine Group, D)和非右美托咪定组(Non-dexmedetomidine Group, Non-D),其中约474 (90.80%)例患者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出现重度SIRS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Non-D组发展为重度SIRS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D组,[50%(24/48) vs 29.54%(140/474),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未使用右美托咪啶是术后重度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8,95%CI=1.360-4.773,P=0.003)。D组术后需血液滤过支持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少于Non-D组,10.76%(51/472) vs 20.83%(10/48),P=0.038。D组术后死亡率为2.32%(11/472),Non-D组死亡率为2.08%(1/48),P=1.000。D组与Non-D组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20.0h vs24.5h,P=0.112)、平均ICU停留时间(3.0d vs3.0d,P=0.837)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0d vs 11d,P=0.518)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的抗炎作用可以降低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重症SIR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不同程度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技术用于超重(BMI≥24kg/m~2)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在中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主动脉弓手术超重患者997例,按停循环开始时鼻咽温不同,分低温组(LM组,20.1~24.0℃,n=662)和高温组(HM组,24.1~28.0℃,n=335)。比较其临床预后,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结果:62例(6.2%)住院死亡,42例(4.3%)严重神经系统损伤。与低温组患者相比较,高温组患者行半弓置换术比率较高(23.0%vs.11.0%),而行孙氏手术操作比率较低(75.2%vs.87.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1∶1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可比性较好。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4.3%vs.7.6%,P=0.19)、术后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6.5%vs.5.5%,P=0.67)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未见高温是住院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结论: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用于主动脉弓部手术时,较高的鼻咽温能够安全用于超重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策略。方法:入选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75例, 179例为主动脉弓部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65例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行升主动脉或近端半主动脉弓置换手术(AAR组),114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TAR组)。记录两组围术期临床数据和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7年,记录生存率和再次手术干预情况,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TAR组和AAR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208.62±57.82)min vs(114.71±26.22)min]、心脏停灌注时间([95.55±27.92)min vs(77.32±17.89)min]、停循环时间([21.27±7.28)min vs 0 min]、术后有创通气时间([71.86±68.06)min vs(35.86±17.03) min]、重症监护病房时间[(7.33±3.73)d vs(4.46±1.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R组术后血制品的消耗、急性肾损害及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T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9.65%vs 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个月至7年,两组患者的远端血管残余夹层发生率、远期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60岁以上患者的术后30天死亡率(12.50%vs8.70%)、远期全因死亡率(14.29%vs 6.25%)和远期血管病变再干预率(0%vs 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内膜破口位置为导向的非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有较高的围术期安全性,远期疗效与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接近,适用于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和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深低温停循环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RIFLE标准定义急性肾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将患者分为非急件肾损伤组(肾功能止常组)和急性肾损伤组(包括风险期、损伤期、衰竭期),比较两组患者闻术期各项临床指标,计算患者深低温停循环下令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并通过Logistir回归分析找出急性肾损伤的围术期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130例患者,男性94例(723%),年龄(488±10.0)岁。术后有67例(51.5%)的患者处于损伤期或衰竭期,其中共17例(131%)患者行术后血液透析治疗。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1.055,95% CI=1.003-1.110,P=0.039)、术前诊断为手动脉夹层(OR=21.770,95%CI=1.888-251.050,P=0014)及刚术期红细胞输入总量(OR=1.108,95%CI=1.002-1.225,P=0046)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发牛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需要临床干预的发牛率为51.5%(包括损伤期和衰竭期)。患者年龄、术前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及围术期红细胞输入总量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70岁75例,<70岁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08例行非体外循环CABG;107例行体外循环CABG,其中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室壁瘤切除术18例.≥70岁组有2例同期行肿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手术期情况和转归情况. 结果 ≥70岁组和<70岁组比较,手术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组分别为17.3%和7.1%(P<0.05),不稳定心绞痛分别为91.4%和78.7%(P<0.01).吻合动脉桥数分别为(1.1±0.5)支和(0.9±0.5)支(P<0.01)应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分别为12.0%和4.3%(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3%和28.6%(P<0.01),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2.0%和4.3%(P<0.05),伤口感染分别为7例和1例(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2±21.5)d和(17.5±7.4)d(P<0.0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5.3%和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CI对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老年AMI合并糖尿病患者135例,分为女性组46例,男性组89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GRACE评分、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高脂血症显著升高(80.43%vs 62.92%,P=0.037),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偏低(4.35%vs 20.22%,P=0.027);GRACE积分高危比例显著升高(45.65%vs25.84%,P=0.019);术后TIMI 3级血流和心肌灌注3级显著偏低(P<0.01);置入支架的直径显著偏细、长度显著偏长[(2.8±2.3)mmvs(3.1±0.4)mm,(28.5±3.7)mmvs(21.4±4.3)mm,P<0.05]。女性组平均住院时间、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Ⅲ级心功能和30d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P<0.01)。结论老年女性AMI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低,并发症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竭行IABP治疗的患者99例,被随机分为IABP组(n=51),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61.75±8.36)岁,及IABP+NPPV组(n=48),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63.12±9.87)岁。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关病史、心功能等因素,对比术后相同时间段心率、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血氧分压、呼吸频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临床指标,以及二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监护室和住院时间。结果:IABP+NPPV组较IABP组:术后应用IABP平均天数少[(4.33±1.42)vs.(5.63±1.77)d,t=2.188,P=0.040]、术后二次气管插管率低(8.3%vs.25.5%,χ~2=5.118,P=0.032)、术后气管切开率低(2.1%vs.15.7%,χ~2=5.536,P=0.032)、术后MODS发生率低4.2%vs.19.6%,χ~2=5.535,P=0.029)、ICU天数[(4.41±1.73)vs.(5.98±2.71)d,t=2.141,P=0.041]及住院天数[(13.69±3.28)vs.(16.91±3.87)d,t=2.050,P=0.047]少。监测期间,IABP+NPPV组较IABP组比较,平均心律慢、动脉压高、动脉血氧分压高、呼吸频率慢、血乳酸值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血脑钠肽水平低。结论:IABP+NPPV可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呼吸循环状态及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mild 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MAGP)患者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不同手术时间将86例MAGP患者分为实验组(早期手术)45例和对照组(延期手术)41例,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情况、术后结石残留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比较(91.11%vs95.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结石残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v s 2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并发腹腔积液、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激性溃疡、出血、胰腺炎加重发生率比较(0.00%vs 2.44%、4.44%vs 2.44%、6.67%vs 2.44%、2.22%vs0.00%、6.67%vs 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27 d±1.56 d vs 13.85 d±1.75 d)、(6720.55元±452.38元v s 9527.82元±711.06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能够有效提高MAGP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延期手术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成人心外科术后不同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建立时机是否影响预后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该研究拟通过单中心回顾研究探讨ECMO建立时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了84例因心源性疾病接受静脉-动脉(venousarterial,VA)ECMO支持的成年患者(≥18周岁)。患者分为术后1天内(early,E组)和术后1天以后(late,L组)两组。结果 65例(77.4%)患者于术后1天内建立ECMO,,建立时间中位数为1 d(0~1d),最长为17 d。E组患者术前NYHA评分3~4级(73.9%vs47.4%,P0.01)、Euro SCORE评分中~高危组患者(69.2%vs 42.2%,P=0.039)显著高于L组,E组转机时间显著长于L组([314±125]min vs[176±88]min,P0.01)、建立ECMO的原因不同(P0.01),E组主要为不能脱机(39/65),L组患者为低心排和或低氧血症(19/19)。ECMO辅助第一天的最高血浆乳酸水平(P=0.02)、平均动脉压最小值(P=0.019)、血小板最小值(P=0.033)E高于L组,最大多巴胺剂量(P=0.019)E组低于L组。ECMO辅助期间,感染(P=0.044),急性肾衰竭(P=0.025)和缺血性肝炎(P=0.032)的发生率在L组中更高。两组患者在血制品的输注量上并无统计学差异。E组在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低于L组(52.3%[34/65]vs 78.9%[15/19],P=0.038),ECMO辅助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住院间时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心脏术后早期建立ECMO的患者生存率高,且急性肾衰、缺血性肝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密闭式引流置换装置行侧脑室和腰池交替循环引流置换术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45例重度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1例)采用密闭式侧脑室和腰池交替循环引流置换术治疗,对照组(74例)应用传统侧脑室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等。结果治疗组NIHSS为(7.09±5.53)、ADL为(85.82±15.53)、GCS为(13.18±1.17);对照组NIHSS为(15.91±7.26)、ADL为(53.86±13.39)、GCS为(10.05±1.46),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6.6%(26/71),死亡11例(15.5%),低于对照组的59.46%(44/74)和24例(32.4%)(P0.05);治疗组患者蛛网膜下腔血液廓清时间为(5±1.9)d、住院时间为(23±4.7)d,低于对照组的(14±2.5)d和(35±5.8)d(P0.01)。结论密闭式侧脑室和腰池交替循环引流置换术治疗重度脑室出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218例,发生SIRS 50例,占22.9%,并分为SIRS组50例,非SIRS组168例,3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IRS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1.176,95%CI:1.116~1.240,P=0.000)、入院NIHSS评分(OR=1.160,95%CI:1.112~1.210,P=0.000)及空腹血糖(OR=1.152,95%CI:1.042~1.274,P=0.006)是ACI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SIRS组患者3个月mRS评分[(4.1±1.2)分vs(3.1±1.0)分,P0.01]和病死率(38.0%vs 9.5%,P0.01)较非SIRS组高。结论 ACI患者SIRS发生率高,预后不良,C反应蛋白、入院NIHSS评分及空腹血糖是SI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选自2005-01至2009-10我院成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118例,其中男85例、女33例,年龄37~74(53±11)岁,体重57~103(68±10)kg.根据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大小将患者分为:压差>90 mmHg组(η=62)和压差≤90 mmHg组(η=56).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血流动力学管理及术后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压差>90 mmHg组患者与压差≤90 mmHg组比较,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增大[(121±26.9)mmHg与(69.8±14.1)mmHg,P<0.01]、左心室壁厚度增厚[(13.6±2.8)mm与(12.4±2.5)mm,P<0.05]、自麻醉诱导至体外循环前低血压发生率增加(35.5%与16.1%,P<0.01)、术中多巴胺使用率增加(66.7%与56.5%,P<0.01)、心脏复苏困难发生率增加(24.2%与14.3%,P<0.01),术后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延长[(14.8±7.1)h与(10.2±4.1)h,P<0.01]、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延长[(45.3±27.6)h与(31.9±19.1)h,P<0.01],住院期间死亡率增加(3.2%与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决定患者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的转归.麻醉管理的目标是避免麻醉后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于普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5例CRL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灶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住院时间等),采用χ~2检验比较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54.57±33.41)min vs(290.52±36.42)min;t=5.276,P 0.001]、术中出血量[(187.16±89.52)ml vs(383.63±88.34)ml;t=11.302,P 0.001]、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48±0.36)d vs(3.50±0.25)d;t=16.702,P 0.001]、住院时间[(13.25±4.60)d vs(18.73±4.10)d;t=6.419,P 0.001]、治疗费用[(37072±505)元vs(41059±504)元;t=40.442,P 0.001]及术后VAS评分[(4.02±0.26)分vs(7.25±0.63)分;t=34.906,P 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82%vs 12.00%)、吻合口狭窄(1.82%vs 4.00%)、吻合口出血(1.82%vs 4.00%)、输尿管损伤(1.82%vs 4.00%)、吻合口瘘(0%vs 2.00%)、粘连性肠梗阻(1.82%vs 12.00%)、排尿困难(0%vs 2.00%)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2.73%(7/55)、20.00%(1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91%(50/55)、85.45%(47/55)、81.82%(45/55),对照组分别为90.00%(45/50)、86.00%(43/50)、84.00%(42/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25、0.006、0.088,P值分别为0.874、0.936、0.767)。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36%(42/55)、72.73%(40/55)、45.45%(25/55),对照组分别为76.00%(38/50)、60.00%(30/50)、40.00%(2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2、0.062、0.318,P值分别为0.965、0.804、0.573)。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联合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可显著减少CRLM患者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康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采用Roux-en-Y式食管空肠吻合与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吻合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自2011-01/2014-01收治的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且食管空肠吻合采用Roux-en-Y式吻合的患者81例和采用LaheyBraun式吻合的患者89例的临床资料,评价并比较Roux-en-Y组和Lahey-Braun组患者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和恢复进食时间,术后随访总并发症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吻合口出血率、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17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Roux-en-Y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Lahey-Braun组术中出血量(120.8 mL±21.3 mL vs 131.1 mL±16.4 mL,P0.05),Roux-en-Y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于Lahey-Braun组术中(2.1 d±1.3 d vs 2.6 d±1.4 d,P0.05);Roux-en-Y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Lahey-Braun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4.6%vs 59.6%,P0.01);Roux-en-Y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于Lahey-Braun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2.2%vs 52.8%,P0.01);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食管空肠吻合采取Roux-en-Y吻合及Lahey-Braun吻合,两种吻合方式在安全性及术后恢复中效果基本相同,但术后Roux-en-Y吻合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ahey-Braun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围术期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手术治疗婴幼儿无合并复杂心内畸形的VSD 537例。婴儿(3~12个月)109例,体质量(5.7±2.4)kg。幼儿(13~36个月)428例,体质量(11±5.9)kg。患儿均于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及同期合并简单畸形矫治术。结果:巨大VSD比率,反复心力衰竭、肺炎、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及合并肺动脉高压率在婴儿组与幼儿组分别为75%vs.29%,69%vs.22%,78%vs.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P=0.00)。两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前、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7±17.4)vs.(16.8±15.3)h,(7.6±5.5)vs.(5.2±3.7)d,(10.9±6.5)vs.(6.9±2.8)d,组间差别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0,P=0.00)。术后两组患儿并发肺炎、肺不张,肺动脉高压危象,渗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损伤,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0%vs.4.7%,4.6%vs.0.7%,5.5%vs.0.7%,5.5%vs.1.2%,7.3%vs.2.3%,婴儿组发生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1,P=0.00,P=0,00),(P=0,01)。537例患儿术后随访1~5年,生长发育良好,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正常,肺动脉压力正常。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月龄越小术前一般情况越差,巨大VSD比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但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案、体外循环及围术期处理,婴幼儿均能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与经典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共入选62例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直径≥2.5mm),其中34例患者行经典crush治疗,28例患者行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术后6个月支架再狭窄率。结果与经典crush组相比,改良T型支架治疗组术后分支最小管腔直径大〔(2.72±0.22)mmvs(2.39±0.30)mm,P0.01〕,分支残余狭窄程度小〔(8.3±6.8)%vs(18.6±10.2)%,P0.01〕,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vs73.5%,P0.01),支架内再狭窄率较低(5.0%vs32.0%)。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88.24%vs100%,P=0.12)。经典crush组有1例患者因亚急性血栓再次行PCI治疗。结论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的,其远期有效性优于经典crush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87例,随机分为2组,给予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42例(引流术组)或小骨窗开颅术45例(开颅术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引流术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显著高于开颅术组[(11.1±2.0)分vs(10.2±1.7)分,P=0.026],手术时间[(106.2±23.8)min vs(176.6±18.9)min,P=0.000]、住院时间[(16.9±2.9)d vs(23.2±4.3)d,P=0.000]显著短于开颅术组。术后随访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引流术组Ⅳ级和Ⅴ级8例,死亡4例,开颅术组分别26例和1例,引流术组重度残疾率及病死率较开颅术组显著降低(19.0%vs 57.8%,2.4%vs 8.9%,P=0.000)。结论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钻孔引流优于小骨窗开颅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应激性高血糖(SHG)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水平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初次发生STEMI并在起病12 h内成功接受直接PCI治疗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348例,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正常血糖组(SG7.0 mmol/L);血糖升高组(7.0 mmol/L≤SG≤11.1 mmol/L);高血糖组(SG11.1 mmol/L)。比较3组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术后动态追踪观察三组患者随访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入院SG越高,术后2 h ST段回落(STR)良好比例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2~3级比例越低(71.4%vs 54.6%vs 46.3%,P0.01;75.0%vs 56.3%vs 48.2%,P0.01);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越高〔(186.3±86.7)mmol/L vs(222.6±79.7)mmol/L vs(265.8±77.9)mmol/L,P0.01〕;并且术后7~1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52.6±7.3)%vs(50.9±5.8)%vs(48.9±5.3)%,P0.01〕。术后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3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3%vs 85.9%vs 76.3%,Log rank 7.355,P=0.02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HG是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高血糖组患者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5.811倍(RR=5.811,P0.01)。结论老年STEMI患者并发SHG会导致直接PC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不同时机开通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伊宁市第十一医院心内科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的STEMI住院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55例,年龄(63.1±9.6)岁。根据患者择期PCI干预Non-IRA的时机不同,分为≤14 d组(n=92)和30~60 d组(n=68),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Non-IRA平均支架植入数量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Non-IRA支架植入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组住院期间PCI相关并发症较30~60d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5%vs7.4%;P=0.034)。两组术后1个月MACE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0~60 d组MACEs发生率较≤14 d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vs 16.3%;P=0.042)。结论 30~60 d择期干预Non-IRA降低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发生MACEs的风险,可能为择期PCI干预Non-IRA的较理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