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搏骤停患儿90例,对其:①系统相关因素;②心搏骤停出现前的相关因素;③CPR期间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中有28例(31.11%)心肺复苏失败患儿.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χ2=5.15)、心搏骤停前有无给予镇静药物(χ2=15.56)、有无进行中心静脉通路(χ2=3.02)、心肺复苏时间(χ2=21.13)、心肺复苏操作时有无进行胸外按压(χ2=4.06)、有无进行正压通气(χ2=8.05)、有无气管插管(χ2=5.03)及补碱(χ2=10.42)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而心搏骤停出现时间、心搏骤停出现前有无进行机械通气、有无给予镇痛或血管活性药物、有无补钙、有无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肺复苏时有无给予肾上腺素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搏骤停前给予镇静药物(OR=12.24)、心肺复苏时间(OR=0.02)、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OR=0.07)、正压通气(OR=312.05)、补碱(OR=0.02)与心肺复苏失败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间超过30min、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及补碱的心搏骤停患儿出现心肺复苏失败率较高.因此,患儿出现心搏骤停前应给予其镇静药物并在心肺复苏期间应进行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心肺复苏失败率.  相似文献   

2.
笔者针对心搏骤停者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由于胸外按压中断引发循环中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问题,开展了在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应用性研究。通过与标准心肺复苏(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复苏效果。我们有关腹部心肺复苏的系列试验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弥补标准心肺复苏于胸外按压后人工通气期间其循环间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缺陷,籍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适时在临床应用中于胸外按压期间辅以与人工通气支持同步的腹部提压CPR法,加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应用性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情况。按照胸外按压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试验组使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并按照心肺复苏的急救指南进行相应急救,比较两组心脏复苏效果。结果试验组在按压10、15、30 min时有效胸外按压指征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肺复苏时间长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动式胸外心脏按压仪替代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心肺复苏效果,尤其是在超长心肺复苏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一种便携式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的研制过程。该装置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为标准,根据正负压心肺复苏术原理设计而成,主要由真空吸盘、压力弹簧、硬件电路、按压手柄以及指针组件等构成。该装置体积小,操作简单,能够提供稳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通气比提示音,并且能够显示按压力度,能辅助非专业急救人员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它将按压、呼吸、吸引、液体输注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双折担架上。该担架系统完全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该担架系统能承载患者,可于现场和后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间断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同时也可进行吸引和输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肺复苏急救系统。其按压/通气比、按压深度、呼吸潮气量均可调。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其中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整个复苏过程的基础和关键,而心脏按压在BLS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成人、儿童和婴幼JL(除新生儿外)BLs的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变成了“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可见胸外按压在抢救时的重要性。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主张开胸心脏按压应该在心脏停搏10min内进行.我科在8月收治一位电击伤的病人,进行胸内心脏按压术,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7.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心脏病突发者得以生存的第一个环节。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肺复苏培训,难于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可以更好地把握胸外按压的时机和程度,改善心肺复苏急救的效果。该装置在实施胸外按压过程中能够实时检测施救者的按压力度,根据患者体型判断按压力度是否满足要求。如果按压力度过大或过小,则会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进行报警提示。此外,本装置还可以设定按压频率,并进行声音提示。  相似文献   

8.
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广西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CPR)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不同群体的居民共4160人.进行CPR问卷调查与技能培训.结果 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专业培训普及率低(0.82%).居民经过短时间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专业培训后,心跳骤停的判断、气道打开方法、胸外心脏按压部位、胸外心脏按压深度、按压与通气比例操作正确人数达95.9%,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普遍缺乏.需培训学习.人体模型操作培训可明显提高居民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采用气动电控原理设计制作,集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于一体,并支持同步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走持,具备国外同类产品性能指标,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研究的空白,适合院前和院内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实施程序化镇静以寻找最安全的镇静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 对在PICU住院的机械通气患儿,其中326例作为对照组,未使用程序化镇静患儿,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462例为观察组,使用程序化镇静患儿,同样计算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使用程序化镇静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76,P<0.01.结论 程序化镇静明显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模式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呼吸机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新的机械通气模式不断产生.适应性支持通气、压力增强通气、气道压力释放通气、间歇指令压力释放通气、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比例辅助通气等机械通气模式是最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机械通气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呼吸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呼吸机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涛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104-105,107
H1N1疫情的不断发展和扩散,对重新认识呼吸机及其性能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非常必要。分析了呼吸机的使用风险,重点阐述了呼吸机的概念以及当今呼吸机主要应用的模式与功能等。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机械通气技术在目前呼吸机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重点介绍了高频通气技术的发展历史,应用气体运动的分析方法说明了高频通气在生理层面的工作原理,列举了其与常频通气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以及目前较为常用的3种高频通气模式和这些模式在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了现今高频呼吸机的技术水平和最新发展情况,说明了高频通气在现今医疗救护过程中的必要性,展望了高频呼吸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高频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定容和定压通气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定容通气(VLV)和定压通气(PLV)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实施肺保护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VLV组和PL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气24h两组气道峰压(PI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LV组升高小于VLV组;而两组平均气道压(MPAW)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且VLV组降低大于PLV组;通气24h两组吸呼比(I:E)及呼吸频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CVP)升高,VLV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PLV组减慢更显著;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在通气24h后明显升高,PLV组升高更明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VLV和PL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肺通气策略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LV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更适合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常用的通气模式及参数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呼吸机常用的通气模式的特点、原理、临床应用优势及参数调整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行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共21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通气模式容量控制通气(CMV)/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ASV进行机械通气,记录两种模式下的各项呼吸力学参数。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脱机,呼吸频率明显降低、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5),气道峰压(PIP)和吸气阻力(R)下降显著(P〈0.05),静脉顺应性(Cstat)逐渐增加(P〈0.05)。ASV通气患者的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没有影响,并能缩短上机时间,明显优于常规通气。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闭环控制、闭环机械通气控制系统的概念,分析了闭环机械通气控制应用于呼吸机的必要性.介绍了闭环通气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几种典型的闭环控制通气模式,最后对闭环机械通气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行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共21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通气模式容量控制通气(CMV)/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ASV进行机械通气,记录两种模式下的各项呼吸力学参数。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脱机,呼吸频率明显降低、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5),气道峰压(PIP)和吸气阻力(R)下降显著(P<0.05),静脉顺应性(Cstat)逐渐增加(P<0.05)。ASV通气患者的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没有影响,并能缩短上机时间,明显优于常规通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定容通气(VLV)和定压通气(PLV)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实施肺保护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VLV组和PL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气24h两组气道峰压(PI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LV组升高小于VLV组;而两组平均气道压(MPAW)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且VLV组降低大于PLV组;通气24h两组吸呼比(I∶E)及呼吸频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CVP)升高,VLV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PLV组减慢更显著;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在通气24h后明显升高,PLV组升高更明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VLV和PL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肺通气策略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LV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更适合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频喷射通气(HFJV)对单肺通气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肺通气组(A组)、单肺通气组(B组)、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给予HFJV(驱动压力1 kg/cm2,频率100次/min)组(C组),每组15例.分别于开胸前(T0),单肺通气后(A组于开胸后)30 min(T1)、90 min(T2)、15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T2~T4时B、C组SOD活性[B组:(47±10)、(37±9)、(41±7)kU/L;C组:(58±12)、(51±11)、(49±9)kU/L]低于A组[(78±8)、(75±7)、(79±6)kU/L](P<0.05),T1~T4时B、C组MDA、NO浓度高于A组(P<0.05);T3时C组SOD活性明显高于B组(P<0.05),T1~T4时C组MDA浓度及T2~T4时NO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 HFJV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单肺通气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igh-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HFJV)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 (OLV).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radical esophageal cancer re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15 cases each by random digits table: two lung ventilation group ( group A), OLV group (group B), HFJV- OLV group ( group C, working pressure 1 kg/cm2 and frequency 100 times/min). Venous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before induction (T0),at30min (T1),90min (T2),150min (T3) after OLV and the end of operation (T4) for measuring 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SOD),malondialdehyde (MDA) and nitric oxide (NO). Results SOD was lower at T2-T4 in group B[(47 ± 10), (37 ±9), (41 ±7) kU/L] and group C[(58 ± 12), (51 ± 11), (49 ± 9) kU/L] than those in group A [(78 ±8), (75 ±7), (79 ±6) kU/L](P< 0.05),and MDA and NO were lower at T1-T4 in group B and group C than that in group A(P< 0.05). SOD was higher at T3 in group C than that in group B (P < 0.05), MDA at T1-T4 and NO at T2-T4 were lower in group C than those in group B (P < 0.05). Conclusion HFJV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during OL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