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腮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结核常规声像图及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5例腮腺结核中,21例为腮腺淋巴结结核,4例为腮腺实质结核。腮腺淋巴结结核常规声像图表现为腮腺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腮腺实质结核表现为腮腺弥漫性增大,回声不均。根据超声造影表现将腮腺淋巴结结核分为2型:环状增强型(18/21,85.7%)、不均匀增强型(3/21,14.3%),以环状增强型为主;腮腺实质结核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匀增强(4/4,100%)。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显示腮腺结核血供特点,对腮腺结核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0 c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合并87个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0 cm)肝硬化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将肝内局灶性小病灶分为5类:①确定良性;②可能良性;③不确定良恶性;④可能恶性;⑤确定恶性.将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计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病理诊断恶性病灶41个,良性病灶46个.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8 %、97.6%、97.7%和47.8%、78.0%、62.1%.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对鉴别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3.0 cm)较常规超声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脓肿的超声造影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脓肿的超声造影特点.方法 对16例16个穿刺病理或抗感染治疗随访证实的肝脓肿进行超声造影,并分析其造影表现与特征.结果 16个肝脓肿常规超声表现中高回声伴低回声晕环1例(1/16,6.3%)、不均匀中高回声7例(7/16,43.7%)、低回声伴高回声晕环7例(7/16,43.7%)、边界不清低回声1例(1/16,6.3%);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周边肝实质轻度增强者1例(1/16,6.3%),病灶呈蜂窝状增强、内见多个无增强Ⅸ者7例(7/16,43.7%),脓肿壁增强、但内部无增强者7例(7/16,43.7%),病灶轻度增强者1例(1/16,6.3%).2个病灶(2/16,12.5%)动脉期显示出肝段一过性增强征象.超声造影前16个病灶常规超声诊断正确者11个,4个病灶未能确定,1个病灶误诊;超声造影后16个病灶15个诊断止确,1个病灶误诊.结论 肝脓肿超声造影特点具有多样性,超卢造影对于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肝脓肿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局部治疗后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在局部治疗后对肝内残留和复发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射频消融(RFA)、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及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及栓塞(TACE)4种治疗方法对114例原发性肝癌(96例)及肝转移癌(18例)患者共计119个病灶进行局部治疗,并于治疗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分型:(1)结节增强型;(2)团块增强型;(3)环状增强型;(4)不规则增强型;(5)退出型及;(6)无增强型.依据超声造影分型诊断结果对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病灶治疗后有无灭活、复发或残留进行评价以指导进一步消融治疗.结果 以无增强型作为肿瘤灭活诊断标准,以结节增强型、团块增强型、环状增强型、不规则增强型及退出型作为残留复发的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98.1%、特异性92.4%、准确性94.9%、阳性预测值91.2%及阴性预测值为98.4%.结论 6种超声造影分型表现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局部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二者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准确率(89.29%)高于常规超声检查(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有27例,经超声造影可见瘤内血管,将瘤内血管作为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标准,准确率为79.41%(27/34);门静脉期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有29例,经超声造影可见均质/不均质增强,将该增强方式作为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标准,准确率为85.29%(29/34);延迟期以造影剂充填作为诊断良性病灶的标准,诊断良性病灶的准确率为82.14%(23/28);良性病灶增强开始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检查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血流显示率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有效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提升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血流显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常规超声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患者(直径≤3.0cm)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和增强CT(15例)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低回声29例,等回声4例,高回声12例,周围有声晕6例,漏诊肝细胞性肝癌1例。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2%、95.6%及73.3%。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大部分病灶具有典型的增强模式。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提供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可作为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一种可靠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淋巴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为睾丸淋巴瘤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分析其超声表现特点,并对相关病例的误诊情况进行探讨。结果 21例行常规超声检查的病灶中,有13例(61.9%)为弥漫型,8例(38.1%)为结节型,病灶最大径线6~60mm,平均约(40.8±15.0)mm;病灶边界清楚的有18例(85.7%),边界不清楚的有3例(14.3%);12例(57.1%)病灶形态规则,9例(42.9%)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呈均匀性低弱回声的有14例(66.7%),呈不均匀性低弱回声的有7例(33.3%);所有病灶血流信号均呈Ⅲ级。11例行超声造影检查的病灶均呈快进高增强,病灶呈均匀性增强的有9例(81.8%),呈不均匀性增强的有2例(18.2%);造影剂消退时间24~51s,平均约(38.1±6.1)s;术前超声检查对本研究睾丸疾病诊断准确率为81.0%(17/21),误诊为精原细胞瘤3例(14.2%),误诊为炎性病变1例(4.8%)。结论睾丸淋巴瘤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具有一定特征,学习及掌握其特点可以更好的提高睾丸淋巴瘤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5分评分法进行良、恶性诊断及ROC曲线分析,比较超声造影前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98.2%恶性病灶(56/57)超声造影动脉相表现为弥漫或环状增强,诊断敏感性98.2%,特异性82.6%;延迟相,82.5%(47/57)恶性病灶增强信号廓清,诊断敏感性82.5%,特异性84.8%。良性病灶中17.4%(8/46)动脉相弥漫增强;84.8%(39/46)延迟相持续增强。血管瘤呈向心性增强,诊断敏感性81.8%,特异性100%。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动脉相放射状增强,诊断敏感性66.7%,特异性99.0%。根据诊断评分,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1.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其ROC曲线下面积(0.948)大于常规超声诊断者(0.811,P=0.000)。结论超声造影肝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性表现,其诊断应用价值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肾细胞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 70例肾细胞癌共72个病灶接受了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病灶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超声造影使用造影剂声诺维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低、等、高回声的病灶分别为44.4%(32/72)、25.0%(18/72)和30.6%(22/72).病灶彩色血流信号显示率为38.9%(28/72),动脉峰值流速(43.7±16.8)cm/s(24.8~95 cm/s),阻力指数0.63±0.11(0.53~0.80).超声造影显示皮质期63个(87.5%)病灶表现为等或高增强,9个(12.5%)为低增强.63个等或高增强病灶中48个(76.2%)实质期及晚期减退至低增强,15个(23.8%)仍保持等或高增强.9个皮质期表现为低增强病灶,晚期仍为低增强.75.0%(54/72)病灶不均匀增强,内可见无增强区,87.5%(63/72)的病灶可显示代表假包膜的高增强环.结论 超声造影病灶皮质期不均匀等或高增强,实质期或晚期呈低增强,以及假包膜增强是肾细胞癌的重要表现,能将有助于肾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L患者45例,共计67个病灶。总结不典型CHL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点;分析超声造影对不典型CHL的诊断准确率;并与CT/MRI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7个病灶的超声造影模式分为8型,分别为Ⅰ型36个,Ⅱ型16个,Ⅲ型3个,Ⅳ型2个,Ⅴ型5个,Ⅵ型3个,Ⅶ型1个,Ⅷ型1个。3 cm与≤3 cm病灶造影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对3 cm不典型CHL病灶诊断准确率较≤3 cm不典型CHL病灶高(86.8%vs. 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和超声造影联合诊断对不典型CHL病灶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独使用超声造影或CT/MRI(90.7%vs. 70.4%,90.7%vs.7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典型CHL超声造影模式复杂,特别是≤3 cm的病灶,需联合CT/MRI检查提高对不典型CHL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肝脏炎性病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肝脏炎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脏炎性病灶的患者共22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6个病灶为肝脏炎性假瘤,6个为肝脓肿.采用5级评分法对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结果进行评分.利用Sonolive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获得肝脏炎性病灶与病灶周围肝实质超声造影上升时间(RT)、达峰值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Imax)等参数以及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图并进行比较.结果以评分为1~2分定为诊断准确,本组22个肝脏炎性病灶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3.6%(3/22),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63.6%(14/22),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0.01).22个肝脏炎性病灶RT为(25.1±9.7)s,TTP为(29.0±13.9)s,均早于病灶周围肝实质的(32.4±8.8) s、(39.3±11.2) 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2.6, P均<0.05);22个肝脏炎性病灶mTT及Imax与病灶周围肝实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个肝脏炎性假瘤病灶与6个肝脓肿病灶RT、TTP、mTT、I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2个肝脏炎性病灶DVP曲线Ⅰ型高增强未消退型占18.2%(4/22),Ⅱ型高增强消退型占36.4%(8/22),Ⅲ型低增强型占45.4%(10/22).16个肝脏炎性假瘤病灶与6个肝脓肿病灶仅动脉期强化方式及实质期坏死区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9、8.32,P均<0.05),而动脉期峰值时增强形态、峰值时病灶边界差异以及实质期廓清速度、病灶边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可提高肝脏炎性病灶的诊断准确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可更客观地显示肝脏炎性病灶与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及其联合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后对乳腺小病灶(≤1cm)的诊断价值。方法 195例患者共201个乳腺小病灶纳入本次研究。每个病灶均进行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采用BI-RADS分类,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均采用五分法。综合分析病灶的各项超声结果,获得新的BI-RADS分类。构筑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并进行联合方法间诊断效能的比较。结果常规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诊断小病灶的灵敏度分别为100%、92.7%和92.7%,特异度分别为17.6%、55.5%和85.7%。常规超声诊断乳腺小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联合弹性成像后AUC为0.876,联合超声造影后AUC为0.950,同时联合两者,则AUC为0.920。结论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常规超声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特异度,同时也保证了较高的诊断灵敏度。联合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有利于提高常规超声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病理确诊为ICC 35例患者的42个病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并评价其诊断准确率。结果 CEUS正确诊断ICC 38个病灶,诊断准确度为90%。(1)18个病灶(43%)常规超声提示周边肝内胆管“蜘蛛征”样增宽。(2)CEUS动脉相表现:a.5个病灶(12%)呈整体均匀性高增强。b.37个病灶(88%)呈整体不均匀性高增强,其中12个病灶(29%)呈环状高增强;6个病灶(14%)呈一过性膨胀性厚环状高增强;19个病灶(45%)呈典型或不典型“鸟巢样”高增强。c.<3 cm的病灶表现多样,其中均匀性高增强、一过性膨胀性厚环状高增强仅见于<3 cm的病灶。d.≥3 cm的病灶呈不均匀高增强,其中典型“鸟巢样”高增强仅见于≥3 cm的病灶。(3)所有病灶均见廓清,<3 cm的病灶多在门脉相廓清而≥3 cm的病灶多在延迟相廓清。结论 CEUS诊断ICC有其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脂肪肝背景下的67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同增强CT、增强MRI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超声造影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后,2例病灶仍不能确诊.3例炎性假瘤和1例肝细胞肝癌被误诊.超声造影检查的准确性为91.O%(61/6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11/12)和90.9%(50/55).结论 超声造影可大大提高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囊性肾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肾脏囊性病灶的能量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表现.病理及随访结果 示26例病灶中,囊性肾癌1 5例.肾囊肿11例.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能量多普勒超声声像图上,病灶的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声像图上,囊壁囊隔或结节处有造影剂灌注;CT增强扫描时,囊壁囊隔或结节处的CT值与CT平扫相比上升15 HU以上.将各影像学诊断结果 与病理及随访结果 对照,统计比较其对囊性肾癌的诊断能力.结果 能量多普勒超声、增强CT、超声造影对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显示率为46.2%、55.6%、73.1%,其中超声造影对病灶血流的显示最为敏感.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囊性肾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46.7%(7/15)、54.5%(6/11)和50.0%(13/26);增强CT分别为66.7%(8/1 2)、66.7%(4/6)和66.7%(12/18);超声造影检查为100%(15/15)、63.6%(7/11)和84.6%(22/26).结论 超声造影能敏感有效地反映肾脏囊性病灶的血供情况,已经成为诊断囊性肾癌的一种重要方法 ,也可以作为肾脏复杂囊性病灶的随访复查手段以避免CT检查的电离辐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肝局灶性结节件增生(FNH)患者共36个病灶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灶的常规超声表现和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及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 36个病灶多为低回声,39%(14/36)病灶周围见低回声环.65%(20/31)病灶内显示特征性的星状或轮辐状彩色血流.超声造影后动脉相观察到3种增强形式:整体型增强28%(10/36),泉涌状增强44%(16/36)和放射状增强28%(10/36).超声造影中搬痕出现率17%(6/36),而对照病理标本瘢痕检出率为40%(6/15).若以超声造影出现其中一种征象(泉涌状增强、放射状增强或瘢痕)作为FNH的诊断指标,则超声造影诊断FNH的符合率达78%(28/36),明显高于常规超声的诊断符合率(28%,10/36).结论 超声造影对诊断FNH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hmNEN)与肝转移性消化系统腺癌(hmADS)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106例hmNEN及106例hmADS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点。结果常规超声显示,hmNEN呈多发病灶、病灶更大、彩色多普勒测及病灶内丰富血流信号较hmADS多见(90/106vs 49/106,P<0.001;(5.3±4.3)cm vs(3.7±2.5)cm,P=0.001;16/106vs 1/106,P<0.001)。超声造影表现,hmNEN在动脉期呈向心性增强、峰值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呈等增强、显示肿瘤血管、瘤内坏死等比例高于hmADS(82/106vs 47/106,P<0.001;64/106vs 41/106,P=0.002;17/106vs 7/106,P=0.031;45/106vs 10/106,P<0.001;27/106vs 8/106,P<0.001)。结论hmNEN与hmADS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的表现差异可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囊性肾癌病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分析其超声特点.结果 本研究39例病灶,均为单侧发病,肿瘤最大径2.5~12.0 cm,平均(5.0±2.2)cm.其中单纯性囊性占位3例(7.7%),复杂性囊性占位8例(20.5%),囊实混合性占位28例(7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CEUS LI-RADS)在诊断病灶直径≤3cm的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性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9年7月~2022年11月8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同时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分析CEUS LI-RADS及常规超声对良恶性FLLs的诊断价值,并比较CEUS LI-RADS对不同直径FLLs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显示,82例FLLs患者中包括良性病变3例(肝非典型性孤立性纤维肿瘤2例、肝血管瘤1例)、恶性病变79例(肝细胞癌(HCC)40例、胆管细胞癌14例、转移癌23例、多形性横纹肌肉瘤1例、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LI-RADS诊断FLLs的准确率为90.24%(74/82);CEUS LI-RADS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553)高于常规超声(Kappa=0.266);CEUS LI-RADS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UC大于常规超声(P<0.05);CEUS LI-RADS诊断直径2~3cm 、1~<2cm及<1cm FLLs的准确率分别为94.74%(36/38)、91.18%(31/34)、70.00%(7/10),其诊断直径2~3cm FLLs的准确率高于直径<1cm FLLs(χ2=5.191,P=0.023)。结论 CEUS LI-RADS可用于判断FLLs恶性概率,且LI-RADS LR-5类对恶性FLLs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性腹部淋巴管瘤(APAL)的超声分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8例APAL的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其超声特征及诊断信息。结果 28例APAL共29个病灶纳入分析,病灶大小平均9.8cm,82.8%(24/29)病灶边界清晰,51.7%(15/29)病灶形态尚规则。根据病灶成分不同,APAL超声可分为单房囊性型、多房囊性型,囊实性型、实性型。术前超声诊断淋巴管瘤3例,其余多误诊为囊腺瘤、囊肿或未定性。结论 成人原发性腹部淋巴管瘤超声可分为单房囊性型、多房囊性型、囊实性型、实性型4种类型,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