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比较ABCD2评分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246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TCD及DSA相关临床资料。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n=150),4~5分为中危组(n=72),6~7分为高危组(n=24)。血管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50%为中重度狭窄。比较TCD和DSA分别对ABCD2评分低危组以及高危组TIA患者7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结果104例(42.3%)患者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均〈0.01)。ANZIY评分中、高危患者中DSA显示血管中、重度狭窄患者(≥50%)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显著高于TCD患者(P〈0.01),而在ABCD评分低危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DSA检查能准确预测7d发生脑梗死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炎性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ABCD~3-Ⅰ评分联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进展为脑梗死(CI)风险的价值。方法共121例临床资料完整的TIA患者纳入该研究,依据发病后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14例和TIA组107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ABCD2及ABCD~3-Ⅰ评分等。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I组和TIA组间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ABCD2、ABCD~3-Ⅰ评分等的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ABCD2、ABCD~3-Ⅰ评分及hs-CRP联合ABCD~3-Ⅰ评分预测TIA 7 d内发生C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TIA组相比,CI组高血压史人数比例(71.4%vs.43.0%)、hs-CRP水平[(12.06±3.61)mg/L vs.(7.44±1.59)mg/L]、ABCD2评分(4.93±1.21 vs.3.71±1.52)、ABCD~3-Ⅰ评分(6.21±1.19 vs.4.19±2.19)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CI组hs-CRP水平(OR=2.649,95%CI 1.529~4.588)、ABCD~3-Ⅰ评分(OR=3.046,95%CI1.148~8.081)均仍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之间高血压史人数比例和ABCD2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ABCD2、ABCD~3-Ⅰ评分及hs-CRP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预测C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2、0.787、0.790。结论 ABCD~3-Ⅰ量表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TIA预后的预测工具,且hs-CRP与ABCD~3-Ⅰ评分联合能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CD3-Ⅰ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87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并且按照ABCD3-Ⅰ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30 d和90 d脑梗死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30 d内脑梗死和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高危组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重TIA发作(OR=7.364;95%CI:1.53635.305)、同侧颈动脉狭窄≥50%(OR=6.562;95%CI:2.84135.305)、同侧颈动脉狭窄≥50%(OR=6.562;95%CI:2.84115.156)、磁共振DWI出现高信号(OR=6.215;95%CI:2.78315.156)、磁共振DWI出现高信号(OR=6.215;95%CI:2.78313.879)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90 d脑梗死方面,ABCD3-Ⅰ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ABCD2和ABCD3。结论:ABCD3-I评分法能很好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01例,根据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观察2、7、14 d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48例,2、7、14 d继发脑梗死的例数为1例(2.1%)、4例(8.3%)、4例(8.3%);评分为4~5分的患者34例,2、7、14 d继发脑梗死的例数为2例(5.9%)、7例(20.6%)、7例(20.6%);评分为≥6分的患者19例,2、7、14 d继发脑梗死的例数为5例(26.3%)、10例(52.6%)、11例(57.9%)。三组TIA患者同一观察时间段内其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大小与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成正比,在预测TIA患者短期继发为脑梗死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ABCD3-V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IA患者212例,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3-V评分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ABCD3-V评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2例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7例(12.7%)。ABCD2、ABCD3与ABCD3-V评分法预测TIA后7 d内脑梗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671、0.729、0.808。高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0.01,P0.05),中危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大于低危组(P0.01)。ABCD 3-V评分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ABCD3-V评分法能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根据CTA的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对患者出现TIA后7天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11例(18.3%)患者TIA后7天内出现脑梗死。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并且低危组患者中血管狭窄≥50%组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同样明显高于血管狭窄<50%组(P<0.05)。结论ABCD2评分能够有效地预测患者出现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再结合头颈部CTA检查,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成像(CTA)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TIA患者,采用CTA检查、ABCD2评分评估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 7d、90d脑梗死发生率与ABCD2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发作后7d、90d脑梗死发生率的AUC分别为0.814 (95%CI0.709~0.876)、0.846(95%CI0.769~0.915)高于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发生率的AUC(P0.05)。结论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英峰  杨文婷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168-117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78例TIA患者,采用ABCD2评分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度进行分组评估,随访2、7、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578例TIA患者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37例(6.40%)、47例(8.13%)、61例(10.55%);单用ABCD2评分法对TIA后发生脑梗死危险分层研究发现,高危组(35例)2、7、30 d内发生脑梗死者分别为15例(42.86%)、18例(51.43%)、21例(60.00%);ABCD2>3分且DWI阳性者(51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8例(54.90%)、31例(60.78%)、38例(74.51%);ABCD2 >3分且MRA脑动脉狭窄者(36例)TIA后2、7、30 d发生脑梗死者达22例(61.11%)、24例(66.67%)、30例(83.33%),ABCD2>3分且CDFI颈动脉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者(35例)其结果为21例(60.00%)、23例(65.71%)、28例( 80.00%);三种方式对高危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法对TIA后2~30 d内脑梗死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仅为临床简单评估方法;对ABCD2评分>3分的中、高危患者可结合DWI、MRA等检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识别脑梗死发生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ABCD2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7 d)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0~3分)14例,中危组(4~5分)36例和高危组(6~7分)10例,观察各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低危、中危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7.14%,22.2%和7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量表可用于预测短暂性脑缺血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分越高的患者其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常规进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ABCD2评分平行诊断试验对新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价值。方法:连续性研究了161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DWI及头颈联合CTA检查,记录TIA患者ABCD2评分、头颈动脉狭窄情况及1周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结果:通过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89.62%、90.06%、81.96%、95.00%;通过头颈责任动脉狭窄率≥50%预测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9%、91.51%、90.68%、84.48%、94.17%;两种方法联合平行试验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01%、82.01%;序列试验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9%、99.12%。结论:临床ABCD2评分对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敏感度高于头颈责任动脉中重度狭窄(≥50%),但头颈CTA常规检查与ABCD2评分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预测TIA后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进的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3例TIA患者,记录其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carotid ultrasound)的改良评分法(ABCD2-CU评分法)给TIA患者进行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2评分及ABCD2-CU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差异.结果 133例TIA患者7d内有35例(26.3%)进展为脑梗死.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血压≥140/90 mmHg(1 mmHg =0.133 Kpa)、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形及颈动脉狭窄等8项危险因素与TIA后早期脑梗死密切相关(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单侧肢体无力[OR(95% CI),3.52 (1.76~12.34)]、持续时间≥10min [2.45 (1.06~9.27)]、糖尿病史[3.37 (1.27~ 10.94)]、高血压病史[4.15 (1.71~13.34)]、颈动脉斑块[6.32 (2.46 ~ 19.40)]及颈动脉狭窄[12.73(2.67 ~44.35)]是TIA后早期进展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ABCD2-CU评分(AUC =0.802,95% CI:0.717 ~0.888,P=0.000)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AUC=0.614,95%CI:0.511~0.717,P=0.036).结论 ABCD2-CU评分较ABCD2评分在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以早期采取及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查德喜  汪海宏  代霞 《临床荟萃》2012,27(15):1299-1301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118例TIA患者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3组7天内和9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其中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1.8%(1/55)、中危组18.0%(7/39)、高危组45.8%(11/24)(P<0.01);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7.3% (4/55)、中危组25.6%(10/39)、高危组70.8%(17/24)(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目前临床判断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其分值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但对低危患者的筛选,ABCD2评分可能仍需改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微小RNA-146a(miR-146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天内是否继发CI分为CI组42例和非CI组48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水平;分析CI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后继发C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ABCD3-Ⅰ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清miR-146a对TIA后继发CI的预测效能。结果 CI组重度颈动脉狭窄率、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均明显高于非CI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CD3-Ⅰ评分、血清miR-146a与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ABCD3-Ⅰ评分与血清miR-146a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个月内TIA发作次数≥3、重度颈动脉狭窄、ABCD3-Ⅰ评分≥8.33分和血清miR-146a≥1.79均为影响TIA后继发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miR-146a和ABCD3-Ⅰ评分预测TIA后继发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889和0.854。结论 颈动脉超声、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对TIA后继发CI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其中血清miR-146a的预测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标准和ABCD2评分标准,测定179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法和ABCD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1、0.699。179例TIA患者中≤2分者29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9%;评分为4分者5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4%;评分为5分者5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2%;评分≥6分者1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5%。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32%和65%(P<0.05)。结论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评分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晓娟  程宏 《医学临床研究》2022,(11):1726-172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西安工会医院收治的89例TIA患者,根据患者TIA后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25)和非脑梗死组(n=64)。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TM和sVCAM-1水平预测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效能。【结果】脑梗死组发作至就诊时间、持续时间长于非脑梗死组,TIA发生次数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血清TM、sVCAM-1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至就诊时间≥24 h、发作次数≥2.50次/月、持续时间≥25 min及血清TM水平≥31.50 g/L、血清sVCAM-1水平≥682.50μg/L是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M、sVCAM-1水平对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均有一定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0.873。【结论】血清TM和sVCAM-1是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LDL)(简称ABCD2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按ABCD2和ABCD2L评分对绍兴市人民医院165例TIA患者分组、评分,观察各组2,7 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分法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间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 d时为13.33%;7 d时为20.0%.预测2 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和0.80;预测7 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和0.79.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 d时,1.9%,14.9%,30.8%;7 d时,3.8%,21.8%,46.2%(P<0.05).按ABCD2L评分危险分层,三组脑卒中率2 d分别为0%,7.8%,31.1%;7 d时脑卒中率分别为0%,12.6%,44.4%(P<0.05).结论 ABCD2L改良评分较ABCD2评分更具预测准确性.其危险分层可用来筛选TIA后早期卒中的危险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脑梗死血管狭窄病变程度准确率。方法 选取收治的17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A检查诊断血管狭窄、侧支循环检出、侧支循环等级情况。结果 170例脑梗死患者显示出1082条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检查与DSA检查符合率为82.72%,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43,95CI:0.709~0.777,P0.001);CTA检查灵敏性为88.89%、特异性为90.32%、准确性为89.41%,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76,95CI:0.626~0.926,P0.001);170例脑梗死患者颅内1532条侧支动脉,CTA检查与DSA检查侧支循环等级符合率为97.85%,CTA检查与DSA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906,95CI:0.867~0.944,P0.001)。结论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脑梗死可有效鉴别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等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ABCD3评分联合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确诊为TIA的208例患者,依据发病后7 d内是否发生ACI分为ACI组25例和非ACI组183例。记录2组患者基线资料、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血Hcy水平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TIA7 d内发生AC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血Hcy水平预测TIA7 d内发生AC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示,非ACI组与ACI组年龄>65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血Hcy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血Hcy水平均是TIA进展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ABCD2评分、ABCD3评分及血Hcy水平预测AC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6、0.824、0.811。结论:ABCD2、ABCD3量表是简单、有效的TIA预后预测工具,且与血Hcy联合能提高其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急诊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6-01~2007-06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检查结果,按ABCD评分标准完成评分.随访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90 d共35例(30.7%)发生脑梗死,其中24例(21.1%)发生于7 内;ABCD评分与TIA后7 d和90 d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评分(OR 2.80,95%CI 1.37~5.68,P=0.005)是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BCD评分(OR 2.64,95? 1.39~4.93,P=0.003)和DWI.异常(OR 5.84,95%CI 1.08~31.66,P=0.041)是TIA后90 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CD评分是急诊预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结合DWI结果可以提高其对TIA后90 d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44-3045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合并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患者91例,全部患者均采用CTA和三维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血栓密度CD、ΔTIMI、NASCET评分和颅内血管评分的差异。血管再通组NASCET评分明显低于血管未再通组,颅内血管评分明显高于血管未再通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两组预测正确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术后血管再通预测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