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肥胖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膳食脂肪摄入情况,了解其对血脂和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产科门诊确诊的GDM患者133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孕周作为频数匹配因素,选取同一时期产检的正常孕妇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24 h回顾性膳食调查(3天),分析两组孕妇膳食结构,比较两组的孕期增重和血脂水平。结果:病例组在孕24~28周较孕前平均增重(9.38±4.02)kg,高于对照组〔(6.48±3.84)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01);病例组平均每日总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明显升高;病例组孕妇平均每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为(15.73±7.75)g,明显高于对照组〔(12.53±4.44)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01);病例组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为(12.65±3.23)%、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为(10.47±2.90)%,均低于对照组〔(13.47±3.23)%,(11.95±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3.77,P均<0.05);病例组血清胆固醇〔(6.89±1.42)mmol/L〕、甘油三酯〔(3.21±1.1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8±0.83)mmol/L〕、游离脂肪酸〔(1.02±0.46)mmol/L〕均高于对照组孕妇〔(6.00±0.92)mmol/L、(2.30±0.68)mmol/L、(2.67±0.61)mmol/L、(0.88±0.3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平均每天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对血清游离脂肪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影响最大,呈正相关;随着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患GDM的可能性增加(β=1.14,OR=3.14,95%CI=1.80~5.47,P<0.001),而随着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的增加,患GDM的可能性减小(β=-0.67,OR=0.51,95%CI=0.29~0.85,P=0.016;β=-0.55,OR=0.58,95%CI=0.35~0.95,P=0.031)。结论:非肥胖型GDM孕妇孕期膳食中脂肪摄入的不合理性表现为脂肪的摄入量、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多,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减少,直接导致了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和血脂水平升高,从而导致了GDM的发生。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是GDM的危险因素,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则是GDM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膳食脂肪对高血压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改善膳食脂肪摄入情况对血脂的影响。方法 对营养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压患者的膳食脂肪摄入情况及血脂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基线调查表明人群膳食脂肪及胆固醇摄入量过高,脂肪供能比占总热能的30%以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L)水平偏高。相关分析表明,体质指数(BMI)和饱和脂肪酸(SFA)与血清TC、TG、LDL-C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C)/TC与BMI、SFA呈负相关,而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正相关。进行社区营养干预后,干预组脂肪供能比小于总热能的30%,与对照组相比及自身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胆固醇摄入量有下降趋势;干预组人群血脂TC、LDL-C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减少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对高血压人群降低血脂水平,控制血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常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膳食摄入情况,为孕妇营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确诊的GDM孕妇133例为调查组,孕周为24—28周,选取同期产检的、年龄相近、孕周相同的正常孕妇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24小时回顾性膳食调查(3天),比较两组孕妇膳食能量和膳食结构区别,特别是蛋白和脂肪结构。结果GDM组平均每日能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明显升高。其中GDM组平均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酸量(15.73±7.75)g,高于对照组(12.53±4.44)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GDM组动物蛋白(59.08±19.58)g摄入量高于对照组(48.71±12.93)g,GDM组动物脂肪(40.02±14.37)g摄入量高于对照组(29.15±10.53)g,GDM组豆类蛋白构成比(7.16±6.29)%较对照组(12.83±7.42)%明显低,GDM组动物脂肪构成比(40.86±10.68)%高于对照组(36.68±9.91)%,GDM组植物脂肪构成比(59.13±10.68)%低于对照组(63.32±9.91)%。GDM组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12.65±3.23)%、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10.47±2.90)%,低于对照组(13.474-3.23)%和(11.95±3.21)%。以上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GDM孕妇孕期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多、蛋白质中豆类蛋白构成比的减少、脂肪中动物脂肪的构成比增多、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多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膳食脂肪摄入与血脂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筛查739名志愿者后,纳入297例血清总胆固醇(TC)5.13 mmol/L的广州市民,随访6个月,采用连续3 d的24 h膳食回顾法及食用油种类及用量记录表调查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并测定研究对象在研究起始和结束时的血脂水平,分析不同膳食脂肪供能比及脂肪酸供能比与血脂变化的关系.结果 纳入研究对象297例,其中281例(男88例,女193例)完成6个月的研究,研究起始时对象的TC为(6.09±0.68)mmot/L.将研究对象按照总脂供能比,分为<25%(90例),25%~30%(97例),30%(94例)3组,总脂供能比≤30%的Ⅰ组及Ⅱ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率大于总脂供能比30%的Ⅲ组.将研究对象按照饱和脂肪酸(SFA)供能比分为<7%(81例),7%~10%(129例),10%(71例)3组,SFA供能比≤10%的Ⅰ组和Ⅱ组TC、LDL-C降低率大于SFA供能比10%的Ⅲ组.将研究对象按照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供能比分为<10%(93例),10%~13%(106例),13%(82例)3组,MUFA供能比为10%~13%的Ⅱ组,代和LDL-C降低率大于另外两组.将研究对象按照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供能比分为<7%(88例),7%~9%(94例),9%(99例)3组,未发现3组间血脂降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总脂供能比≤30%,SFA供能比≤10%,MUFA供能比在10%~13%的范围有利于改善其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国18~59岁居民膳食脂肪酸的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方法 利用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3d 24h膳食调查数据,对36 118名年龄在18~59岁人群的膳食脂肪酸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我国18~59岁居民膳食总脂肪(T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的中位数分别为62.8、15.9、27.4、16.2g/d。农村TFA和MUFA的摄入量高于城市、而SFA和PUFA的摄入量低于城市(P<0.001)。城乡居民的SFA、MUFA、PUFA之比均为1:1.5:1.1。城市和农村n-6/n-3PUFA比例分别为8.6和7.9,城市高于农村(P<0.001)。膳食SFA、MUFA和PUFA的供能百分比分别为7.8%、13.5%和8.0%。城市SFA和PUFA的供能比高于农村(P<0.001),MUFA供能比在城乡间无差异(P=0.051)。植物油和动物性食物分别提供了膳食中49.4%和30.9%的TFA、29.1%和44.6%的SFA、49.7%和33.3%的MUFA、64.6%和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成都地区孕妇各孕期脂肪和脂肪酸摄入量、食物来源。方法 利用2017年成都孕妇队列数据,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建卡的1652名孕6~14周单胎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分别于孕早、中、晚期收集食物摄入种类及数量,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补充剂摄入剂量及频率,计算DHA补充剂平均每日摄入量。参照美国农业部国家营养数据库和《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计算孕早、中、晚期脂肪和脂肪酸平均每日摄入量,并分析食物来源。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评价脂肪和脂肪酸摄入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总脂肪和各类脂肪酸摄入量随孕期增加呈上升趋势。孕早、中、晚期总脂肪平均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64.8、81.2和88.5 g/d,脂肪供能比高于30%E的比例分别为67.7%、77.6%和82.9%。各孕期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供能比中位数分别为7.9%E、8.9%E和9.7%E,SFA供能比高于10%E的比例分别为20.9%、31.9%和44.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膳食结构、尤其是脂肪类食物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孕24~28周检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孕妇62例作为GDM组,选择同期糖试验正常(GNGT)孕妇65例作为对照组。对GDM组孕妇饮食干预治疗前进行膳食和活动状况的调查。比较两组孕妇体重指数、活动水平、代谢率和膳食结构中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特别是膳食脂肪、脂肪酸类型等。结果:①GDM组孕妇每日需要量为(2419±41)kcal,摄入能量为(2188±53)kcal;对照组每日需要量和摄入量分别为(2421±39)kcal和(2141±32)kca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妇体重指数(BMI)和活动水平(PAL)为(28.2±0.8)kg/m2和1.35±0.02,对照组为(25.1±0.4)kg/m2和1.42±0.01,GDM组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活动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具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②GDM组孕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百分比分别为(53.1±3.7)%、(17.0±0.4)%和(29.3±1.3)%,对照组分别为(53.1±1.7)%、(16.9±0.6)%和(26.0±1.0)%。GDM组脂肪供能百分比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问卷调查显示,两组孕妇膳食种类摄入相对量"适量"占80.5%~91.9%。孕妇饱和脂肪酸(SFA)主要来源于猪、牛、羊、鸡等动物,绝对值比较GDM组摄入频率高于对照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来源于鱼、植物油、坚果类,GDM组低于对照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主要来源于植物油、鸡蛋和菌类,两组略有差异。结论:①孕妇高脂肪、高SFA和低PUFA的饮食结构可能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病有关。②孕期应控制孕妇BMI的增加,根据BMI指导营养摄入及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膳食结构和血脂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实习教学医院,即菏泽市立医院进行常规产检且诊断为GDM的126例孕妇纳入GDM组,另将100例未诊断为GDM的孕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膳食结构、妊娠早期、中期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的差异,分析膳食结构和血脂水平与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GDM组孕妇年龄>35岁者、孕前BMI≥25.0 kg/m2者、有不良妊娠史者和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DM组孕妇谷类/薯类、水果类、鱼禽蛋肉类以及坚果的日均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蔬菜类、大豆类的日均摄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妊娠早期时,GDM组孕妇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妊娠中期时,GDM组孕妇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谷类/薯类摄入量>270 g、水果类摄入量>550 g、鱼禽蛋肉类摄入量>200 g、坚果摄入量>14 g、蔬菜类摄入量<320 g、大豆类摄入量<12 g以及妊娠早期TG水平>1.33 mmol/L、妊娠中期TG水平>1.70 mmol/L均是导致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生育需求和妊娠期妇女,进行严格的膳食结构管理和监督十分必要,尤其对于妊娠中期者,更应加强对膳食和各项指标的干预和筛查,这不仅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全面、合理及有效摄入,更有利于控制血脂、血糖代谢,预防G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孕妇膳食铁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产检的孕妇中,选取GDM患者和健康孕妇各211例。通过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获得孕妇的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和膳食数据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铁摄入与GDM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非血红素铁摄入量分别为(17.08±5.08)mg/d和(15.82±4.16)mg/d,总铁摄入量分别为(21.55±5.64)mg/d和(20.38±4.94)mg/d,病例组非血红素铁和总铁的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校正可能影响GDM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因素、健康行为因素、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等膳食因素后,得出总铁摄入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膳食总铁摄入与GDM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各孕期膳食能量摄入水平及其来源与孕期增重的关系。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于2013年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85名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分别收集孕早、中、晚期各类食物摄入量,计算各孕期膳食能量摄入及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分别于孕(12±1)周、(28±1)周及分娩前测量孕妇体重,计算各孕期增重速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孕期能量摄入水平及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孕期增重的关系。结果孕早、中、晚期孕妇能量摄入分别为1718. 6、2202. 9和2313. 4 kcal/d,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62. 6%、59. 5%和59. 1%,脂肪供能比分别为21. 8%、23. 9%和24. 3%,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15. 6%、16. 5%和16. 7%。控制年龄、孕前BMI等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孕期能量摄入量均与其孕期增重存在正相关关系(P 0. 05),孕早、中、晚能量最高组(Q5)分别较最低组(Q1)每周多增重37. 3 g(95%CI 22. 8~51. 8,P 0. 05)、16. 8 g (95%CI 4. 8~28. 8,P 0. 05)和25. 8 g (95%CI 10. 6~41. 1,P 0. 05)。孕晚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最高组(Q5)较最低组(Q1)每周多增重19. 1 g(95%CI 3. 1~35. 1,P 0. 05);孕晚期脂肪供能比最高组(Q5)较最低组(Q1)每周少增重16. 2 g(95%CI-31. 5~-0. 9,P 0. 05)。结论 2013年成都市孕妇孕期膳食能量摄入水平与孕期增重存在正相关关系,孕晚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比对孕期增重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素食者的膳食结构和膳食营养状况。方法于上海市市中心10家素餐馆中招募到203名素食者及同性别同年龄普通膳食者,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和半定量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分析素食者膳食构成及营养素摄入情况。结果素食者能量摄入仅为(1260.92±562.06)kcal/d,但是供能比合理(脂肪供能比为28%,蛋白质为13%)。胆固醇每日平均摄入85.69 mg;总脂肪酸摄入量及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25.60±15.56)g与27.65%。除不食用肉食外,素食者杂粮、薯类、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均符合膳食宝塔的推荐量,豆类和坚果摄入更多。但素食者维生素和矿物质普遍不足,如维生素B_(12)、维生素A、钙、锌摄入量分别为(0.15±0.54)μg/d、(543.51±487.19)mg/d、(462.15±314.19)mg/d、(6.41±3.26)mg/d,其他如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B_6、叶酸以及镁、硒、锰摄入量也明显低于推荐量。结论素食者能量供能比合理,植物性食物摄入量基本符合膳食宝塔推荐值,脂肪、胆固醇摄入量较低,但素食者总能量及各类维生素矿物质摄入偏低。  相似文献   

12.
孕期营养及糖尿病筛查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及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和糖尿病筛查试验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07年4月~2010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营养门诊收集26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收集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571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孕妇的膳食情况,动态监测孕期体重增长,探讨孕期膳食及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和糖尿病筛查试验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①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②GDM组孕妇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孕妇(P<0.05),并且饱和脂肪酸占能量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能量的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GDM组孕妇硒的摄入量低于对照组,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对照组(P<0.01)。④对年龄进行分层后,分析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发现除25岁前的孕妇外,GDM组的孕期体重总增长值高于对照组(P<0.05)。⑤糖尿病筛查用于预测空腹血糖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即糖尿病筛查值越高,空腹血糖水平高的可能性越大,面积的95%可信区间为0.767~0.878。结论:①孕期总能量和脂肪的摄入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有影响,孕妇应当合理的控制饮食,维持体重的平稳增长。②糖尿病筛查高值提示空腹血糖高值,当糖尿病筛查结果超过10.9 mmol/L时孕妇应当先行空腹血糖测定。③加强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及早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系统管理,对提高母婴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饮食治疗认知情况及营养素摄人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GDM孕妇合理膳食,降低GDM对孕妇及其胎儿的不利影响. 方法选择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病房住院的GDM孕妇15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GDM饮食治疗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合24 h膳食回顾法,分析GDM孕妇存在的饮食误区,并计算每日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摄人量,三大营养素供能比和蛋白质、脂肪来源百分比,与孕晚期<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DRIs)[1]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GDM孕妇对饮食治疗的认知情况存在某些误区.GDM孕妇蛋白质摄入量为62.2 g,供能比为11.2%,偏低.脂肪供能比为28.9%,偏高.优质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占总蛋白的45.5%,动植物脂肪来源比例为1:2.5.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铁、膳食纤维日平均摄入量明显不足,只占膳食推荐摄入量的26.9%、53.3%、52.4%、57.6%、71.6%、60.0%.三餐的热能分配比例不合理,早餐提供的热能过低,晚餐提供的热能偏高. 结论建议加强GDM孕妇饮食指导,纠正饮食误区,从而提高GDM的综合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膳食脂肪摄入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就诊的PCOS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就诊的非PCOS患者为对照组;共纳入262名研究对象,符合要求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31名。采用半定量膳食频率调查问卷对过去一年的膳食摄入情况进行调查,根据食物摄入情况计算各类脂肪酸日均摄入量及脂肪酸供能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膳食脂肪摄入与PCOS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PCOS患者膳食总脂肪、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二十碳五烯酸日均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长期居住地、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经周期是否规律、月经量、减肥经历后,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肪供能比与PCOS患病风险呈正相关(OR=1.622,95%CI 1.237~2.127);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OR=0.597,95%CI 0.373~0.955)、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OR...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水产品消费地区孕妇脂肪酸摄入状况。方法应用食物频率法分别在淡水产品消费量较高的江苏省句容市、海产品消费量较高的山东省即墨市以及水产品消费量很低的河南省辉县市,对180名22~35岁孕妇进行妊娠中、晚期膳食调查,分析脂肪酸摄入状况。结果句容、即墨、辉县孕妇膳食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分别为1:2.50:1.05、1:1.44:1.31、1:1.48:1.24。n-6PUFA/n-3PUFA分别为5.51、17.62、13.85。辉县孕妇膳食中SFA和n-6PUFA摄入量最高;句容孕妇膳食中MUFA和n-3PUFA摄入量最高;即墨孕妇膳食中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摄入量最高。句容和辉县孕妇膳食中的花生四烯酸(AA,20:4n-6)摄入量均高于即墨。三地孕妇膳食中EPA和DHA均主要来自水产品;AA主要来自畜禽肉类和蛋类;亚麻酸(ALA,18:3n-3)和亚油酸(LA,18:2n-6)主要来自食用油、畜禽肉类、坚果和主食及糕点类。结论三地区SFA、MUFA、PUFA的摄入比例合理。即墨、辉县孕妇膳食中n-6/n-3PUFA比例偏高;即墨市孕妇膳食中DHA和EPA摄入量高于其它两地,但仍明显低于推荐量。建议增加孕妇膳食n-3PUFA,特别是DHA和EPA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州中老年人膳食脂肪和脂肪酸构成(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SFA:MUFA:PUFA,S:M:P)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招募40~65岁广州市民,用食物模具量化的食物频数问卷和三日膳食回顾调查对象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结果:(1)188名男性,367名女性进入本研究。男女能量摄入分别为9.7±2.24和8.48±2.04MJ/d,脂肪供能比分别为28.3%±7.2%和30.4%±6.1%,S:M:P分别为1:1.5:0.9和1:1.5:1.1。(2)脂肪供能比≤30%(n=333)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低于脂肪供能比>30%(n=222)者。(3)脂肪供能20%~30%时,不同S:M:P三组间的血脂水平无差异。(4)脂肪供能比30%~45%时,S:M:P为1:1.5:1的Ⅱ组TC、LDL水平均显著低于S:M:P为1:1.2:0.7的Ⅰ组和1:1.8:1.4的Ⅲ组。结论:与脂肪供能比>30%的膳食相比,脂肪供能比≤30%的膳食更有利于维持血脂正常;脂肪供能比≤30%时,不同S:M:P可能对血脂没有显著影响;而脂肪供能比为30%~45%,S:M:P为1:1.5:1的膳食比1:1.2:0.7和1:1.8:1.4的膳食更有利于维持血脂正常。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成人膳食脂肪酸摄入和食物来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国成人膳食脂肪酸摄入量及主要脂肪酸的食物来源。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3d24h回顾膳食调查结果,结合食物成分表中脂肪酸数据及补充测定的34种食物脂肪酸数据,对44905名成人(不包括孕妇和乳母)的膳食脂肪酸摄入量及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城市居民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15.9、23.6和20.2,农村居民分别为13.8、23.4和13.7g/d;城市居民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亚油酸(LA)和花生四烯酸(AA)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2.3g/d、1.8mg/d、22.1mg/d、17.6g/d、45.4mg/d,农村居民分别为1.3g/d、0.0mg/d、6.0mg/d、11.3g/d、43.1mg/d。城市、农村居民膳食中S/M/P比值分别为1:1.4:1.3和1:1.5:1.1;n-6/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分别为7.6和8.0。全国居民SFA、MUFA和PUFA供能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6.1、9.8和6.3。城市居民51.4%的膳食SFA来自动物性食物,农村为38.5%。城市和农村居民膳食中MUFA的主要来源是食用油和动物性食物。城市居民膳食脂肪中约50%的PUFA、n-6PUFA和n-3PUFA来自于豆油和色拉油;农村PUFA和n-6系列PUFA来源广泛。农村居民膳食n-3PUFA近一半来自于菜籽油。结论城乡居民SFA、MUFA、PUFA的摄入比例合理;与参考摄入量相比,城乡居民n-6/n-3PUFA比例偏高,应增加膳食中n-3系列PUFA摄入量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建档时招募孕妇入组,口服糖耐量实验后对GDM孕妇进行饮食指导,收集妊娠7~8周孕妇的静脉血及有关信息,检测血糖血脂水平;GDM组共471人,以同期产前检查的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共1 767人。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血糖血脂水平并分析。结果 GDM组年龄较大、孕前体质指数(pre-BMI)较高、经产妇比例较高、孕中期增重较多,孕早期血清空腹血糖水平(F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产妇(≥35岁,OR=1.81)、孕前超重/肥胖(pre-BMI≥24 kg/m2,OR=2.25)、孕中期增重较多(OR=1.12),以及孕早期FBG≥5.1 mmol/L(OR=3.47)、TG≥1.7 mmol/L(OR=2.24)、LDL-C≥3.4 mmol/L(OR=1.76),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预防GDM发生,高龄、孕前超重、孕早期TG、FBG、LDL-C升高的孕妇应及早进行膳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我国九省城乡居民1989~2009年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为进行合理的膳食指导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年八轮调查中18~49岁的健康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人群平均每日的脂肪摄入量、胆固醇摄入量、脂肪供能比和脂肪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 1989~2009年,我国九省居民脂肪摄入量和胆固醇摄入量增加,脂肪供能比不断提高,至2009年成年男性已达到85.9g/d、291.1mg/d和31.1%,成年女性已达到72.4g/d、263.7mg/d和31.7%;脂肪供能比超过30%以及胆固醇平均摄入水平超过300mg/d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至2009年成年男性已达到54.3%和40.5%,成年女性已达到55.6%和34.1%。结论我国九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脂肪供能比以及胆固醇摄入量已超过或接近中国居民膳食脂肪参考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晚孕期血脂浓度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产科门诊接受产前检查的108例晚孕期GDM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接受产前检查的晚孕期健康孕妇108例,纳入对照组。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晚孕期孕妇血脂指标,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进行比较。根据观察组GDM孕妇孕期的体重增加值,将其进一步分为体重增加过多亚组、体重增加合适亚组、体重增加不足亚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观察组3个亚组GDM孕妇晚孕期血脂浓度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7-9-1),分组征得受试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年龄、孕龄及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GDM孕妇晚孕期血清TC、TG、LDL-C浓度,分别为(7.49±0.69)、(3.64±0.56)、(3.93±0.49) mmol/L,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0.41)、(2.13±0.39)、(2.81±0.17) mmol/L,而血清HDL-C浓度为(1.62±0.22)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6±0.16) mmol/L,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3,P<0.001;t=4.981,P<0.001;t=4.795,P<0.001;t=-2.736,P=0.007)。③根据观察组108例GDM孕妇孕期的体重增加值,将其分为体重增加过多亚组、体重增加合适亚组、体重增加不足亚组,分别为38、42及28例。观察组3个亚组GDM孕妇晚孕期血清TC、TG及LDL-C浓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87,P=0.020;F=6.164,P=0.030;F=14.266,P=0.001),并且体重增加过多亚组孕妇上述3个指标均为最高。但是,3个亚组GDM孕妇晚孕期血清HDL-C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DM孕妇更容易发生脂代谢异常,尤其是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GDM孕妇,其晚孕期血脂浓度更高。产科医师应加强对GDM孕妇进行合理营养饮食的宣传教育及孕期体重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降低GDM孕妇晚孕期血脂浓度,还有利于减少其围生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