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检测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心室(LV)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DDDR模式起搏器植入的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均为RVAP,在术前3d及术后1年采用STE检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TAS-PO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纵向二维应变(LS)和径向应变(RS).将T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6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TAS-POST延长,心肌LS减低,RS则无显著变化.9例患者TAS-POST>130 ms,长期RVAP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发生率为19.15%.结论 长期RVAP可导致左心室心肌局部纵向收缩功能减低,且收缩同步性下降,STE 可以准确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和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检测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室(LV)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DDDR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64例,均为RVAP,在术前及术后(19±6)个月采用STE检测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心肌节段收缩期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TRS),并将前间壁/间壁和后壁/侧壁TRS的差值(T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室收缩不同步.结果 根据术后STE结果,分为同步组(42例)和不同步组(22例),RVAP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的发生率为34%.同步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变化,不同步组LVEF则显著减低,且TAS-POST和LVEF呈负相关(r=-0.81).结论 长期RVAP可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和收缩功能减低,STE是准确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速度向量成像(VVI)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和流出道起搏(RVOP)对左心房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分析57例起搏器植入术后2年的患者及35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心二维图像,得到左房峰值应变(Ss)、舒张晚期峰值应变(Sa)、收缩期应变率(s-SR)、舒张晚期应变率(a-SR),以及收缩期、舒张晚期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Ds、SD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起搏器组的Ss、s-SR、a-SR减低,SDs、SDa增大(P<0.05),S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出道起搏组的Ss、s-SR、a-SR均大于心尖部起搏组(P<0.05);RVOP组术后2年SDs、SDa小于RVAP组(P<0.05)。结论持续RVOP和RVAP均可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房储器功能及泵功能减低,收缩运动失同步化,但RVOP的不良影响较小,VVI可以灵敏地发现起搏器患者的左房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估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非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4例右心室心尖起搏(RVAP)、14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P)患者和20名健康者进行检查,应用QTVI对心尖四腔观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水平、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8个心肌节段的同步组织运动速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无明显改变,左心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基底段和瓣环部较起搏前减小(P<0.05),靠心尖段及中段相对大于基底段和瓣环部;RVOT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增大,以基底段明显(P<0.05),左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减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早期速度峰延迟明显延长(P<0.001),RVOTP患者起搏后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QTVI显示RVAP和RVOTP患者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的非同步性,且RVAP者更为明显.QTVI是定量评估心脏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 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 9,P=0.000 5,P=0.000 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早期影响.方法 53例起搏器植入(均为RVAP)的患者和30位正常人,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左心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末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 16-Dif) 和标准差(Tmsv 16-SD)作为同步性参数,同时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Tmsv 16-Dif和Tmsv 16-SD 显著延长(P<0.001),20.75%~22.64%患者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而LVEF呈减低趋势(P>0.05).Tmsv 16-Dif和Tmsv 16-SD与LVEF负相关(r=-0.40和r=-0.52).结论 RVAP早期即可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其可能是收缩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RT3DE可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组织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tissue tracking imaging,2DTT)评价右心室室间隔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和右心室心尖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左心室心肌力学状态差异性。方法 60例有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并接受永久双腔房室顺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SP组25例及RVAP组35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获取心尖四腔、心尖三腔及心尖两腔二维图像,测量收缩期左心室节段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及节段纵向应变率(longitudinal strain rate,LSr)、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纵向应变率(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rate,GLSr)及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peak time of longitudinal strain,Tsl),计算间隔-后壁延迟比率,比较两种右心室起搏位点左心室心肌力学状态差异。结果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LS值以及GLS值低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较RVSP组明显延长(P0.05),间隔-后壁延迟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SP相比,RVAP造成了明显的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和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RVSP是房室顺序心脏起搏较好的心室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对病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等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时,RVOT起搏组的LVEDD、LVESDI、VMD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LVEF均明显高于RVA起搏组(t=2.14-12.61,P〈0.05)。结论 RVO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技术(TMAD)检测长期右心室起搏(RVAP)对左心室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的影响,为左心室早期心功能受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入选行DDDR模式起搏的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均为RVAP,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采用TMAD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六个位点二尖瓣环位移(MADseg)、整体位移(MADglobal),采用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AS-POST以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根据起搏器程控检查计算心室累计起搏比例(Cum%VP)。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术前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术后DDDR组LVEF、NT-proBNP无显著改变(P>0.05),然而其二尖瓣环各位点MAD以及二尖瓣环MADglobal均减低(P<0.05);与术前比较,DDDR组术后TAS-POST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Dglobal与Cum%VP显著负相关(r=-0.646,P=0.000)。结论长期RVAP左心室纵向整体与节段收缩功能以及同步性减低,TMAD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受损,为长期RVAP患者早期心功能异常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术前、术后心室间心肌运动同步性.方法 对比研究30例安置双腔起搏器术前、术后患者,获取标准心尖四腔、二腔及三腔切面,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图(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技术描记左心室各室壁和右心室侧壁基底段、中段心肌以及室间隔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每一取样点心肌运动曲线上自QRS波起始至收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e).结果 双腔起搏器术前左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达峰时间较右心室延长(P<0.05),双腔起搏器术后右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达峰时间较左心室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安装起搏器术后较术前心室间心肌运动同步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65例QRS宽度正常的AMI患者在AMI发作72 h之内及60名正常人行STE检查,检测心肌峰值纵向应变(LSpeak)代表心肌收缩功能,并测量左心室短轴水平心肌节段收缩期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TRS),将前间壁和后壁TRS的差值(TAS-POST)≥130 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以心肌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代表AMI面积(MIS).结果 AMI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LSpeak减小,TAS-POST延长.AMI导致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发生率为64.62%(42/65).TAS-POST 与LVEF、LSpeak和MIS(WMSI)显著相关,与QRS宽度无相关性.MIS(WMSI)是TAS-POST最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QRS宽度正常的AMI患者可出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且MIS是收缩不同步的主要影响因素.STE能够准确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于左室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 57例因病窦综合症(SSS)行RVAP治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7±6)个月采用TDI检测左室12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作为同步化参数,并测量左室收缩功能.结果 根据术后TDI结果,分为同步组(36例)和不同步组(21例).同步组左室收缩末容积小于不同步组,射血分数则大于不同步组.且Ts-SD和射血分数显著负相关.结论 长期RVAP可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和收缩功能减低,且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原因.TDI技术可以准确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心室起搏挽救了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命,但近来发现心室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究其原因是右心室心尖起搏改变了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以及左心室各室壁之间的收缩不协调,心脏有用功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因而晚近出现了以减少右心室心尖起搏危害的多种起搏方法,如应用新的起搏器程序心房按需起搏方式(AAI)向心房心室按需起搏方式(DDD)转化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VP),以及新的起搏部位探索(希氏束下起搏、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等).希氏束起搏手术较复杂,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则相对简单.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基本保持了左、右心室间正常的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但需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本研究探讨了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方法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四维斑点追踪显像(4D-STI)及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00例,并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将其分为右心室心尖组(RVAP组)35例、右心室间隔组(RVSP组)3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 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实施起搏器植入的患者42例。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不同,将其分为LBBP患者20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患者22例。患者均于术后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技术分析和获取2组患者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17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Dt-17),以及各水平纵向应变(LS)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Dt)。比较2组的超声心动图及2D-STI 参数,并分析SDt-17与GLS的相关性。 结果与RVOP组相比,LBBP组SDt-17、基底段SDt及中间段SDt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0.046)。心尖段SDt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GLS、基底段LS、中间段LS、心尖段LS在LBBP组与RVO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BBP组左心室SDt-17与GLS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42(P=0.014);RVOP组左心室SDt-17与GLS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40(P=0.009)。 结论运用2D-STI技术能够客观、精确地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同步性。LBBP在术后早期即会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成像(VFM)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132例植入DDD起搏器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四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32例、右心室高位间隔面组(RVSP1组)20例、右心室中位间隔面组(RVSP2组)44例、右心室低位间隔面组(RVSP3组)36例。4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8个月测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涡流相对于二尖瓣口的横向、纵向位置及圈数、涡流半值面积(S)、涡流直径(D)、最大涡流量、涡流强度以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等指标。结果 4组中,RVSP2组QRS时限最窄。与术前比较,四组患者18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无显著变化(P>0.05);RVSP2组患者术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无显著变化(P>0.05),而RVSP1组、RVSP3组以及RVAP组患者NT-pro BNP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RVSP2组术后18个月组涡流圈数、最大涡流量、半径区域、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均无变化(P>0.05),而RVSP1组及RVSP2组涡流圈数及涡流直径增大(P<0.05),RVAP组涡流圈数、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增加(P<0.05);术后18个月涡流圈数增加的3组中,以RVAP组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患者QRS时限最窄,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为适宜起搏部位选择,VFM为评价起搏器患者术后血流变化及心功能变化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祖荣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2):1345-1347
目的 比较右心窜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9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SP组(15例)和RVAP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EF值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心窒电极导线过三尖瓣后的X线曝光时间、术中各项参数的测试结果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RVOTSP组QRS波时限、左心窒蕈鼍、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R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血浆脑钠肽水平与术前比较,RVOT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P组升高(P<0.05).结论 RVOTS起搏较RVA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电的不良影响也小于RVA起搏,且安全可靠,能改善患者远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比格犬心室起搏状态左心室心肌三维峰值位移,量化评价心室不同起搏状态心肌力学状态特征,为优化心室起搏方式提供力学依据.方法 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随机进行右心室心尖起搏(RVA-P)、左心室侧壁起搏(LVL-P)、左心室心尖起搏(LVA-P),分别采集各种起搏状态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全容积实时灰阶图像.分析评价基础状态(BASE)及心室不同起搏状态左心室心肌三维峰值位移(3D-D)及其达峰时间(3D-DTC)和达峰时间标准差(3D-DTSD).结果 ①LVL-P和LVA-P状态与BASE和RVA-P状态比较左心室的3D-D均有减低趋势,LVL-P与BASE、RVA-P状态比较左心室中前壁、中前间隔、中下壁、中后壁、中侧壁的3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P与RVA-P状态比较左心室中前壁、中侧壁、中后壁的3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VL-P和LVA-P状态与BASE和RVA-P状态比较左心室心尖水平各节段的3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VL-P与BASE状态比较左心室底下壁、中下壁、尖下壁的3D-D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P、LVA-P状态与BASE状态比较左心室中侧壁的3D-D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不同起搏状态与BASE状态比较左心室3D-DTC均发生前移.③BASE与心室不同起搏状态比较左心窒3D-DTSD均无显著性差异,RVA-P和LVA-P状态比较左心室3D-DT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A-P状态能够维持左心室心肌运动有效性和同步性;LVL-P和LVB-P状态均减低了正常左心室心肌三维运动的同步性,同时降低了左心室心尖和乳头肌水平节段心肌运动的有效性.通过对BASE及心室不同起搏状态左心室心肌三维状态的力学超声评价,有助于深入揭示更为真实的心室不同起搏状态左心室心肌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P)术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方法 收集我院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47例,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LBBP患者25例(LBBP组)和RVOP患者22例(RVOP组).应用RT-3DE获取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室整体...  相似文献   

20.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产生非生理性的电机械不同步,影响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有可能会产生心肌重构.长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产生病理性左心室重构,而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双部位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左心室重构为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临床上可见心肌重量和心室容量的增加,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心肌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影响多种心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随着对生理性起搏的认识,长期右心窒不同部位起搏其电机械激动顺序、血流动力学不同,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左心室重构.现对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