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多巴胺对ATP激活电流的调制作用。方法 :实验在培养的新生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上进行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出ATP和多巴胺激活的电流。结果 :在被检的DRG细胞中 ,有 6 2 % (39/ 6 3)的神经元对ATP和多巴胺都敏感。在预加 10 -8,10 -7,10 -6和 10 -5mol/L多巴胺后 ,ATP的激活电流分别增加到 139.7% ,141.5 % ,149.9% ,149.1% ;呈剂量依赖性。用D1的拮抗剂SCH - 2 3390能取消此增强作用 ;在电极中灌注H - 7(PKC ,PKA抑制剂 )也能取消此增强作用。结论 :多巴胺对ATP激活电流的增强作用是多巴胺作用于D1受体 ,通过胞内第二信使 ,使P2X受体通道复合体胞内磷酸化所致。  相似文献   

3.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图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不同时期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用图象分析方法,研究体外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在不同时间的形态、细胞数密度、面数密度、长度密度以及分支数密度的发育性变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呈梭形、锥体形、多角形多形性生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密度和面数密度保持不变,突起长度密度和分支密度逐渐增加,突起上膨体样结构数密度增加。结论: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在离体1-14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突起、分支数目以及膨体样结构逐渐增多,细胞间连接增加,呈现形态和功能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过程中,神经元的形态学。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在体外发育过程中,神经突起的形态学。结果培养海马神经元呈现梭形、三角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神经突起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出现长度增加,突起分支增多;扫描电镜下,突起上显示串珠样膨大的膨体样结构,垂直分出呈鼓槌状的树突棘,突起来梢有矛头样和泪滴状生长锥,并见突起之间有连接存在。结论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在形态学上经历了与在体相似的变化,并且具有执行神经元功能的基本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用改良的 Nakane 免疫组织化学辣根过氧化物酶间接法对8只云南野生树鼩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以下脑区出现:嗅脑球外侧皮质的中型神经元;视束外、上方神经核团中的大、中型神经元;丘脑外侧核团和下丘脑外侧核团中的大、中型神经元;中脑背盖部红核的大型神经元;三叉神经核中的大、中型神经元等。此外,在脊髓各段的前角,特别在颈膨大和腰膨大处,还可见较弱的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免疫反应阳性物集中在核周部及树突的根部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建立较为简便的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体外无血清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大鼠(24 h )大脑皮层组织,消化后种植在有多聚-L-赖氨酸包被的六孔培养板中,以含10%胎牛血清DEM E-HG培养液种植,4~8 h后换用含B27的Neurobasal培养基维持饲养。于不同时间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对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因及蛋白进行鉴定。结果2~8 h神经元细胞贴壁,随着时间延长,形态多变,突起逐渐增多,神经元突起间相互接触形成网络,培养7~10 d神经元胞体最为丰满,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证明所分离培养的是神经元细胞。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神经元纯度较高,可作为神经元体外培养的良好模型用于以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组化PAP技术,对树鼩(Tupaia Bclangcri)下丘脑血管加压素(V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进行光镜观察。发现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室周核、下丘脑外侧区有VP免疫阳性神经元,既与大鼠的情况基本一致,又与大鼠有所不同,在树鼩视交叉上核未见VP免疫阳性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9.
本文研究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对体外培养大鼠中脑多巴胺(DA)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取胚胎腹侧中脑,制成细胞悬液,常规体外培养。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浓度MPTP(30μmol/ml)组、低浓度MPTP(3μmol/ml)组和胆碱能神经元对照组。培养细胞定期抽出作免疫组化和荧光组化染色。高浓度MPTP组培养10天,荧光组化阳性细胞已基本消失,此后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的阳性细胞开始减少,至体外培养2周,每孔平均仅剩14.5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残存的DA神经元突起缩短或消失。低浓度MPTP组培养2周后,大部分荧光组化阳性细胞消失,但对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体外生长不受MPTP干扰。实验结果提示MPTP对大鼠中脑DA神经元同样具有特异性损伤作用,其损伤程度与MPTP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间接法,观察5只经蛛网膜下腔内注射秋水仙素的树鼩和10只未注射秋水仙素的树鼩脊髓C_5、T_3、T_9、L_4和S_25个节段内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表明,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在S_2最强,其次是L_4,灰质以后角最强,前角最弱.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分布于脊髓后角和中间带,多数为小型(9~14μm)或中型(15~20μm)细胞.在S_2的中间带内有少数大型(20μm以上)多极细胞,其突起行向各方,有些突起上的膨体明显.阳性颗粒分布在神经元突起的根部和胞质的外周部.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后角的边缘层和胶状质以及S_2的中间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种在行为活动状态下记录树鼩(Tupaia belongeri chinensis)脑神经元单位活动的技术。实验采用自动充灌型玻璃微电极引导单位放电。鉴于树鼩形体较小,体重仅120~200克左右,特设计一种超微型推进器—MWT-3型微推进器,其主要参数为:重量8.8克;微调行程2.0毫米;微调读数5微米,可控微调范围少于2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药理组化技术,亦称AchE再生技术,探讨AchE阳性神经元在树鼩中枢神经系内的分布及形态特征.按反应强弱程度不同,可见到强、中、弱三种染色神经元.结果表明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1 甲基 4 苯基吡啶 (MPP+ )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MPP+ 加入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培养液中 ,分别测定 [3H]多巴胺和 [3H]胆碱摄取能力及细胞内的多巴胺含量 ,并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MPP+ 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 [3H]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5 ) ;但对[3H]胆碱摄取力无抑制作用 (P >0 0 5 ) ;这种抑制作用在未抑制胶质细胞组明显强于抑制胶质细胞组 (P <0 0 5 ) ;加用MPP+ 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内的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5 ) ,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MPP+ 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在培养孕14-16d大鼠胚胎黑质神经元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不同时间对培养细胞进行观察并计数存活的黑质细胞总数及长神经突起细胞总数。结果:培养1周后bFGF可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结论:bFGF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有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人工饲养树鼩粪便菌群多样性,为树鼩的正常饲养繁殖和微生物质量控制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10份树鼩粪便样品,利用有氧及厌氧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后PCR扩增16SrRNA基因并测序鉴定。结果 本实验从树鼩粪便样品中,经有氧培养分离鉴定出25株、12种细菌,经厌氧培养分离鉴定出25株、10种细菌,包括变形杆菌属、肠球菌属、埃希菌属、志贺菌属、葡萄球菌属、气单胞菌属、拉恩氏菌属、拉乌尔菌属、微小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结论 树鼩肠道好氧菌及厌氧菌具有丰富的种属多样性,普通变形杆菌群、费格森埃希菌群和屎肠球菌群可能是树鼩肠道的主要寄生菌群。  相似文献   

16.
慢性微电泳技术是电生理新技术,最早于1977年用于猫的研究(J Schmidt,等),后分别在兔和大鼠获得成功。但是有关体重仅有100g左右的原猿类动物树鼩的慢性微电泳技术迄今在国内外均未见报导。为进一步了解树鼩行为活动、神经元单位放电与不同递质的关系,本文报告一种树鼩的慢性微电泳方法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AchE药理组化技术测定树鼩脑干和脊髓前角某些神经核的AchE阳性神经细胞密度、细胞体大小及各类神经绍胞构成比例。结果:神经细胞密度以孤束核最大,迷走神经背核第二,脊髓前角细胞密度最小;神经细胞体平均径以孤束核最小,脊髓前角细胞最大;神经细胞构成比,孤束核以小型细胞为主(60%),中型细胞次之,未见大型细胞。脊髓前角和舌下神经核以大型细胞为主(78%,70%),未见小型细胞。其他如红核、动眼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等以中型细胞为主,小型细胞很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5种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多巴胺能(DA)神经元营养作用差别。方法:在培养孕14-16d大鼠胚胎黑质神经元中加入5种神经营养因子(NTF)。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计算机图像的分析系统对培养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能促进中脑DA神经元发育,提高神经元及长突起神经元存活率。BDNF在整个培养期都有较强营养作用,PDGF在早期、bFGF在中期有轻度作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白细胞介素-6(IL-6)则无作用。结论:体外DA神经元培养过程中,BDNF有较强的神经营养作用,PDGF和bFGF次之,NGF和IL-6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的激素及其相同激素不同剂量对树鼠句超数排卵的影响.方法将雌性树鼩分为6组,分别用不同剂量和组合的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那戈瑞林(GnRH)、人绝经期尿促性腺激素(HMG)和国产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超数排卵实验.结果表明PMSG 40IU+HCG20 IU组平均获卵母细胞数25.6±3.0个.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结论本实验中PMSG 40IU + HCG 20IU对雌性树鼩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可获得较好的超排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对55例树鼩颅脑进行测量,其中14例作全脑冰冻连续切片。观察和测量了下丘脑的外形和大小,以及下丘脑距APO额切面、HO水平切面和正中矢状切面的距离,为从体表上测定树鼩下丘脑在颅内的位置提供一些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