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 ASL)双不匹配技术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3.0T磁共振DWI、FLAIR、3D 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扫描的不明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并同时满足DWI高信号且FLAIR在相应的DWI高信号区未显影及DWI高信号、3D ASL存在灌注减低区且灌注减低区/DWI高信号区>1.2双不匹配,并存在大血管闭塞患者。同时选取明确发病时间窗内(<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进行再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两组90 d mRS评分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双不匹配组与明确时间窗组治疗前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90 d mR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WI-FLAIR、DWI-3D ASL双不匹配可作为不明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缺血半暗带及再灌注情况的有效评估手段,为静脉溶栓、桥接治疗以及保守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对它的治疗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恢复缺血区脑灌注的治疗方法对该疾病的治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诸如静脉内溶栓、动脉内溶栓和外科手术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安全性、有效性、局限性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卒中目前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年来再灌注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取得重大进展。用传统的时间窗来筛选患者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而利用组织窗再灌注治疗却显示出很多优势。本文对组织窗和时间窗的不足和优势以及组织窗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为颅内出血,不同程度的颅内出血有不同的治疗和预后,作为评价再灌注治疗效果的指标,其意义也不同。而对于颅内出血的定义及分型不断在发展、更新,逐渐形成了目前较为严谨的分型标准。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颅内出血的分型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血清铁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脑梗死急性期血清铁蛋白与患者病损的程度及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8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铁蛋白, 行中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入院及住院3周时), 患者恢复情况以CSS减分值表示.结果入院时CSS≥15分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SS<15分组(P<0.01), 两者呈正相关(r=13.47,P<0.01).入院3周时CSS减分值少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 且在CSS≥15分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铁蛋白的含量与脑梗死病损的严重程度及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保护。方法选取我院2006-01~2009-12收治的3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2例,对照组150例。对照组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基础治疗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5 d、15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的差异性。2组临床疗效比较,显效率、总有效率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能够有效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再灌注损伤,减少脑细胞凋亡,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探索脑梗死的病因。方法 纳入2017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1 w,且完成高分辨磁共振等血管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收集其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吸烟史、同型半胱氨酸资料,根据DWI弥散受限部位,通过头部MRA确定责任血管,对责任血管应用3. 0T高分辨磁共振进行扫描。根据高分辨磁共振扫描结果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将斑块阳性组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比较两组斑块分布特点,管壁体积百分比,血管重塑指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共纳入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经高分辨MR发现责任血管斑块阳性组34例,斑块阴性组18例。斑块阴性组中:脑动脉夹层9例(颈内动脉夹层4例,椎动脉夹层4例,基底动脉夹层1例),烟雾病2例,血管炎1例,血管无异常组6例。本研究中经高分辨MR发现的斑块阳性组中头部MRA正常者11例(11/34),头部MRA提示管腔狭窄及闭塞者23例(23/34)。斑块阳性组与斑块阴性组在高血压(P=0. 02)及年龄(P=0. 0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动脉斑块阳性组中前循环组1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后循环组22例(基底动脉19例,椎动脉3例),前循环组与后循环组两组间在斑块分布特点(P=0. 68)、管壁体积百分比(P=0. 18)、血管重塑指数(P=0. 4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联合高分辨磁共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的评估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判断。前后循环在斑块的分布、管壁体积百分比、血管重塑指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梗死应用颈动脉灌注治疗前后临床TCD监测的对比.方法 对36例急性脑梗死应用20%甘露醇+纳洛酮颈动脉灌注术在治疗前后行TCD临床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颈动脉灌注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TCD监测各参数明显改善,且脑部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流速、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改善明显.结论 颈动脉灌注治疗急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效再灌注时间窗内实施局部亚低温对不同时间点血管再通(再灌注)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24h组10只;常温再灌注组50只;MCAO 2h进行亚低温再灌注组50只;MCAO 3h进行亚低温再灌注组40只。动物均于再灌注24h后处死,但MCAO 24h组大脑中动脉闭塞24h后直接处死。采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用干-湿质量法测定脑含水量,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模型的Bcl-2、Bax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结果 MCAO 24h组的梗死体积、脑含水量、TUNEL阳性细胞数、及Bcl-2、Bax、AQP4的表达相比较,常温组2~3h有统计学差异(P<0.01),4~6h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MCAO 2h亚低温再灌注组2~5h有统计学差异(P<0.01),6h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MCAO 3h亚低温再灌注组3~4h有统计学差异(P<0.01),5~6h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低温再灌注组各时相点的梗死体积、脑含水量、TUNEL阳性细胞数、Bax、AQP4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相应常温组,Bcl-2的表达显著高于常温组(P<0.01,P<0.05)。结论实施局部亚低温可延长再灌注治疗时间窗,而且亚低温开始时间越早,其延长时间窗的效果就越显著。这为解决在时间窗内就诊的患者因检查等错过再灌注治疗这一临床难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半暗带细胞的凋亡和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序列、DWI、MRA、3D-ASL及DSC-PWI检查。观察脑梗死患者的3D-ASL、DSC-PWI灌注后处理图像并进行评分(显示有高灌注记为+1,未见明显灌注异常记为0,低灌注记为-1),并比较分析ASL-CBF与PWI测量的CBF、CBV、MTT及Tmax之间的差异。结果 22例中ASL显示灌注异常者有19例(86.3%),PWI-CBF、PWI-CBV、PWI-MTT及PWI-Tmax异常者分别为14例(63.6%)、12例(54.5%)、14例(63.6%)和16例(72.7%)。Mc Nemar检验结果显示,ASL与PWI-CBF、PWI-CBV参数图在显示患者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08);除去在任意一种灌注图像上显示为高灌注的病例后,ASL-CBF与PWI各参量比较的P值分别为0.125、0.031、0.125、0.250,其中CBF、MTT及T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性MRI灌注技术,ASL在临床应用中基本上能够较可靠地反映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低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并指导溶栓治疗.方法 对发病时间已知的患者行MR DWI和FLAIR成像,分别统计分析其阳性结果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并寻找一个切点,如果这个切点以内的患者绝大多处于发病6h以内,则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63例患者DWI序列在发病6h以内阳性率为90.00%,6h以后阳性率100%,FLAIR序列在发病6h以内阳性率为9.09%%,6h以后阳性率96.08%.结论 在无法获得发病时间时,若DWI为阳性,FLAIR为阴性的患者则大多处于发病6h内(溶栓时间窗内),对这部分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桥接治疗)后静脉充盈早现现象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再灌注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在血管达到TICI 2b/3级再通后,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过程中静脉充盈早现征象的有无分为静脉充盈早现组(30例)和无静脉充盈早现组(68例),比较两组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结果静脉充盈早现组有16例发生了颅内出血转化,无静脉早现组12例发生出血转化,两组比较(53. 3%vs 17.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静脉早现现象对颅内出血转化预测的敏感度为57%、特异度80%。结论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出现静脉充盈早现征象预测并发脑出血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梗死体积的变化,系统评价早期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CT灌注成像测定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参数,MRI测定梗死体积。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BF、CBV、MTT、TTP及脑梗死体积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15d后2组患者CBF、CBV提高,MTT、TTP下降,梗死体积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1),高压氧治疗组疗效更好,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明显下降9例(90%),与对侧脑组织相比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MRA显示本组10例患者(100%)患侧大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均闭塞,同时合并对侧大血管狭窄或闭塞7例(70%).死亡2例,重残8例.结论 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明显降低,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图确定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时即刻pCT参数图像视觉评估在指导溶栓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对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首先进行NIHSS、pCT及CTA检查,随后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4h~48h后复查CTA及CT,记录NIHSS评分,血管再通由CTA证实,分为血管再通组和血管未通组。手工测量pCT各参数图和最终脑梗死体积。结果溶栓后血管再通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下降值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001<0.05。24h~48h后血管再通组最终梗死体积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008<0.05。首次NIHSS评分与TTP延长体积密切相关,血管再通组最终梗死体积与CBV下降体积密切相关,而血管未通组,最终梗死体积与TTP延长体积密切相关。将血管再通组首次pCT中TTP延长的体积减去CBV下降的体积,其差值与其溶栓前后NIHSS评分的差值具有相关性。结论TTP或MTT体积减去CBV下降体积约等于半暗带,半暗带的大小是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溶栓治疗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未行再灌注治疗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高级卒中中心2021-01—2021-12发病72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定义为入院后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2分。END组和非END组之间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相关因素。针对相关因素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检验该因素的准确性。结果 共225例患者(男153例),年龄(62.91±12.01)岁。END组40例,非END组185例。END组入院时NIHSS评分、TOAST分型中LAA型比例、前循环卒中比例均显著高于非END组。END组纤维蛋白原、FBG及GHbA1c%高于非END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较高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END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入院时NIHSS在鉴别END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0.0%和67.6%,最佳截断值为3.00。结论 未经再灌注治疗的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脑卒...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就诊时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轻症和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时间长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急性脑梗死患者310例,先按照NIHSS分值分为NIHSS ≤8分组和NIHSS>8分组,然后将2组患者分别按就诊时间的长短各再分为4组,发病3 h内组,发病3~6 h组,发病6~24 h组,大于24 h组,研究各组间相关因素的不同,并比较其临床预后.结果 共人选310例患者,其中NIHSS≤8分组143例,发病3 h内、3~6 h、6~24 h和24 h患者在出院时的NIHSS分值分别降低3.18±0.76,2.81±0.91,1.88±0.69,0.80±0.3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两比较时发现3 h内组.3~6 h和发病6~24 h组,大于24 h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8分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分值分别降低7.23±2.92,5.6±2.32,6.15±2.74,5.89±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8分组无死亡,NIHSS>8分组死亡率在各时间组无分别.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的时间与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有关,来医院就诊的时间越早,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越少,特别是在NIHSS小于8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孤独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13(Apelin-1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及90d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6年11月期间被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2例ACI患者(病例组)及107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pelin-13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随访至发病第90d,并进行mRS评分。结果病例组男性患者例数、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的比例及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血清Apelin-13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例数、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血清Apelin-13水平均与ACI患者发病密切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入院NIHSS评分、梗死体积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Apelin-1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及血清Apelin-13水平与ACI患者90d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 ACI患者入院血清Apelin-13水平较对照组低,并且血清Apelin-13水平与ACI患者发病及90d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 CT 灌注成像(CTP)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发病6 h 内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平扫、CTP 及 CT 血管造影(CTA),分析 CTP 各个参数并评估患侧大血管情况。以血管情况分为血管正常组(17例)、血管狭窄组(10例)和血管闭塞组(18例)。另外,发病时、发病14 d 、发病90 d 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指数(BI)、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CTA 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者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者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者8例,颈内动脉狭窄者4 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0例。3组患者在缺血区脑血流(CBF)面积、脑血容量(CBV)面积、梗死区相对 CBF(rCBF)、梗死区相对 CBV(rCBV)、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TP)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血管闭塞组以上参数均差于血管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仅 CBF 面积高于正常组,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比较,CBF 面积、CBV 面积、TTP 面积均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时,各组间患者仅 NIHS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血管狭窄组及血管闭塞组(P <0.05)。发病后14 d 、90 d ,各组患者 NIHSS 、BI 、mR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 CTP 显示的缺血范围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够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