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进行术后5年随访。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选取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2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T组,n=100)和空白对照组(C组,n=100)。在麻醉诱导后20分钟内给予T组患者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0mg/kg,再以10mg/kg·h静脉维持至术毕,C组则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统计患者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和输注率、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随访至术后5年。结果 T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使用率和用量均显著小于C组(P0.05)。两组间在术后院内并发症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内重要并发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出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和输注率,术后5年内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实验法,选取该院择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80例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麻醉诱导后研究组患者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负荷剂量为10 mg/kg,之后以每小时10 mg/kg的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情况以及异体血使用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引流管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大出血率、二次开胸止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入的异体血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量和使用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对老年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具有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可有效少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3.
张延杰  郝军  高文香 《山东医药》2013,53(19):53-5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行单侧TKA的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10 mg/kg组、氨甲环酸15 mg/kg组、对照组三组各30例,分别将氨甲环酸分别按10、15 mg/kg的剂量(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50 mL静滴,3h后重复静滴1次.记录各组术后引流量、引流血液回输量、异体输血量、输血人数、输红细胞数,检测术前、术后6h、术后24 h、术后72 h血红蛋白量.结果 氨甲环酸10 mg/kg组、氨甲环酸15 mg/kg组术后引流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术后6h的回输血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P<0.01);氨甲环酸10 mg/kg组的术后异体输血量、输血人数较对照组和氨甲环酸15 mg/kg组明显减少(P均<0.05);氨甲环酸15 mg/kg组有1例术后发生胸部疼痛,经螺旋CT检查发现有肺栓塞,但未危及生命,经抗血栓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在TKA后早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剂量为10 mg/kg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不同剂量的氨甲环酸对围术期出血和输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入选126例择期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n=33),中剂量组(n=31),低剂量组(n=31)和空白对照组(n=31)。氨甲环酸采用负荷量加维持量的给药方式。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负荷量分别为30mg/kg、20mg/kg和10mg/kg麻醉诱导后20分钟输注完成;三个剂量组维持量分别为20 mg/kg/h、15和10 mg/kg/h,持续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输注。记录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的输注情况,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术前患者一般资料和围术期临床资料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出血量分别为(514.24±450.09)ml、(615±340.25)ml、(692.74±218.84) ml和(1057.26±437.39)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2.45±2.7) 1U、(2.65±3.59) U、(2.89±2.59) U和(5.42±5.05)U,血浆输注量依次为(303.33±465.15) ml、(353.55±592.88) ml、(389.68±476.34) ml和(681.94±707.72)ml;异体血输注方面,高,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出血量且与氨甲环酸的剂量呈正相关,而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两种抗纤溶治疗方案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139例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低剂量组(n=46)、高剂量组(n=46)和对照组(n=47);低剂量组即氨甲环酸负荷量10 mg/kg,维持量10 mg/(kg·h);高剂量组即氨甲环酸负荷量20 mg/kg,维持量15 mg/(kg·h);对照组即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三组各顺序选择20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时间点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浆纤维连接蛋白的水平。记录并比较三组术后胸管引流量和异体红细胞(异体RBC)、血小板(PLT)及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使用情况。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于T3逐渐升高,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分别于T2逐渐升高,三组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均于T4达到24 h内峰值,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均<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异体RBC、FFP、PLT使用量和使用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氨甲环酸可以提高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同时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氨甲环酸剂量和维持量分别为10 mg/kg、2 mg.kg~(-1).h~(-1);对照组氨甲环酸剂量和维持量分别为30 mg/kg、15 mg.kg~(-1).h~(-1)。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凝血功能,术后胸管引流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对照组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及手术后(T2)各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明显大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小剂量的氨甲环酸能更好地对患者血浆进行保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针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尽量选择小剂量的氨甲环酸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同时观察TXB2的变化与术后出血和输血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观察。入选101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3),观察组(n=48)。氨甲环酸采用麻醉诱导后给予负荷剂量10 mg/kg,20 min完成,随后给予维持量10 m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液输注。对照组和观察组各顺序取20例受试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 h和术后24 h四个时间点取静脉血3 mL,3 000 r/min持续5 min离心,取血浆-20℃冻存。ELISA法测定TXB2。记录术后TXB2水平、出血量、输血量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情况,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术前患者一般资料和围术期临床数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即刻,观察组的TXB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66.41(40.72,94.93)vs.34.10(21.06,51.82) ng/L,P0.01]。术后总引流量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为[(746.83±274.60)vs.(1 153.62±480.37)mL,P0.01]。观察组异体红细胞的输注量、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与输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浆TXB2水平在手术后即刻显著降低,氨甲环酸可显著改善术后TXB2降低并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输注量。本研究未观察到与氨甲环酸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中的变化,同时观察氨甲环酸对围术期出血和输血的影响与NE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入选101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例)和试验组(n=51例)。试验组麻醉诱导后20min给予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0mg/kg,随后给予维持量10 mg/(kg·h)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输注。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顺序取20例受试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h和术后24h四个时间点分别取静脉血3ml, ELISA法测定NE。记录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围术期临床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浆NE手术后6 h分别为(130.65±107.69) ng/ml和215.71±78.16 ng/ml,手术后24 h分别为(381.79±173.36) ng/ml和(608.67±229.72)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737.22±270.57) ml和(1167.64±480.6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异体血制品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2.15±1.92)11和(4.98±4.32) U,血浆分别为401.57±398.52 ml和664.4±563.02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NE水平在手术后6 h和24h显著升高,氨甲环酸可以显著降低NE的升高,且可以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输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0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搭桥支数、平均动脉桥支数、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是冠心病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成形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应用组(A组)、静脉应用组(B组)和局部应用组(C组)各30例。A组手术开始时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液静点,待手术结束,彻底止血后给予切口局部留置1 g的氨甲环酸溶液10 ml;B组手术开始时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液静点;C组手术结束,彻底止血后给予切口局部留置1 g的氨甲环酸溶液10 ml;记录比较3组血液学指标、失血量、血凝常规指标、输血量、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72 h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隐性失血量、引流量、总失血量及输血量和输血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均P<0.05);3组术前和术后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病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形成术时术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局部用药可以有效减少围术期出血,且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疗效及护理的差异。方法:同期215例冠脉旁路移植术患,其中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109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106例,分别观察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ICU监护期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应用IABP例数、死亡率、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除胸部并发症P<0.05外余P均<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优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和半量抑肽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止血作用.方法112例OPCAB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半量抑肽酶(抑肽酶组,n=36)、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n=36)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n=40).记录术后出血量、输血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抑肽酶组及氨甲环酸组术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抑肽酶组和氨甲环酸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P<0.05).各组围术期血小板计数和黏附率未见显著变化.结论在OPCAB中应用半量抑肽酶和氨甲环酸是安全的,二者有相近的抗纤溶作用,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抑制纤溶亢进,但不影响术后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多种联合措施及单种措施对血液的保护作用效果。方法对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84例患者的血液保护措施(氨甲环酸、止血颗粒、去氨加压素及冷沉淀)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氨甲环酸加用止血颗粒可降低胸腔引流量,再加去氨加压素不仅减少胸腔引流量,还减少部分血细胞丢失及血液制品的输入量。加用冷沉淀之后的联合血液保护措施可明显提高术后血细胞计数、减少术后引流量(P均<0.05),而且明显减少新鲜冰冻血浆和浓缩红细胞的输入量(P均<0.05)。结论多种联合措施比单种措施对血液的保护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借助3D打印技术辅助行不停跳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36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借助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冠脉模型用于辅助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均康复出院。手术时间[观察组(146.60±7.51) min∶对照组(156.00±7.70) min,P0.05],术后引流量[观察组(81.65±12.05) ml∶对照组(92.63±18.60) ml,P0.05],ICU监护治疗时间[观察组(51.08±4.26) h∶对照组(54.21±4.88) h,P0.05],术后住院天数[观察组(6.46±0.65) d∶对照组(6.55±0.84) d,P0.05],下肢大隐静脉切口长度[观察组(30.08±3.15) cm∶对照组(33.68±2.58) cm,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全部一次关胸,胸部切口及大隐静脉切口愈合佳。观察组术中、术后未输注红细胞,对照组输注红细胞2例,大隐静脉切口愈合不良1例。结论: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的效果较好,且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患者心功能及切口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Cell Saver(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应用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OPCAB病人分为两组:应用Cell Saver技术组(实验组)和不应用Cell Saver技术组(对照组),每组各48例。比较术后24h两组的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A),术后引流量,输异体血量的差异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24h两组RBC、Hb、Hct、PLA及术后引流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输异体血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OPCAB术中,应用Cell Saver技术能显著减少输异体血量,并因此减少相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OPCAB)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7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CCABG组176例和OPCAB组196例,比较两组移植血管数量、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引流量及输血量、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以及移植血管通畅率。结果 C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长于OPCAB组,住院时间短于OPCAB组,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均大于OPCAB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OPCAB组(P0.05)。术后2周、3个月以及1年,两组移植血管〔包括左乳内动脉(LIMA)和大隐静脉(GSV)〕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ABG和OPCAB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差异不明显,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对髋翻修患者围术期输血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术中给予TXA的同时进行自体血回收,另外30例术中只进行自体血回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自体血回输量、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术前、术中、术后采集病人血样检查主要血液指标以及血栓弹力曲线。采血时间点分别有术前(T0)、术中1 h(T1)、术后完成即刻(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自体血回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TXA组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XA组术中及术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曲线(TEG)参数中,TXA组T2、T3时刻的活化凝血时间(ACT)显著低于对照组,切角(Angle)、血栓最大弹力度(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XA用于髋关节翻修术,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失血及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应用剂量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3-2016-03霸州市第二医院行初次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1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41例。对照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TXA 10mg/kg;高剂量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TXA 15mg/kg。观察和比较3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13组患者术后Hb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术后第1、3、5天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低剂量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在TKA手术中静脉使用TXA能够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提高术后Hb水平,按15mg/kg剂量输注能进一步减少隐性失血,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3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16)和体外循环组(n=18)。分别于切皮前1min、肝素化前1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h和术后24h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结果: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CD62p从肝素化前1min至术后6h均升高(P<0.01)。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纤维蛋白原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降低(P<0.05~0.01),术后24h升高(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凝血酶原时间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缩短(P<0.01),而血小板计数在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4h均增高(P<0.01)。非体外循环组术中回输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成正相关(r=0.711,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均存在血小板激活。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尽管血小板数量和术后早期止血功能得到一定保护,但术后出血和同种输血量并未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于不同体外循环预充液用于成人体外循环预充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72例18岁以上于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白蛋白预充组(1g/kg)(A组,n=68)、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40ml/kg)(B组,n=68)、预充氨甲环酸(30mg/kg)且白蛋白预充组(1g/kg)(C组,n=68)、预充氨甲环酸(30mg/kg)且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组(40ml/kg)(D组,n=68),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检测转前、鱼精蛋白中和后15min、转后4h及术后24h的凝血功能。结果四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手术种类及术前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24h红细胞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4h胸液引流量B组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09)。组间比较,Pt在T2时点B组与A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MA值在T2时点A组与B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3、0.016、0.033),B组与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05);MA值在T3时点A组与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2、0.026),B组与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2、0.028);α角在T2时点A组与B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5、0.026、0.019),B组与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9、0.004),T3时点B组与C组、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2、0.043)。结论氨甲环酸能显著改善体外循环术中、术后凝血功能,有效减少手术后出血量,对于不同预充液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