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压变异性及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d SBP、n SBP、n DBP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d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d S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 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 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 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V、24 h DBPV、d SBPV、d DBPV、n SBPV、n DBPV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内皮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腹胀1例,观察组患者出现腹泻2例。结论与单用氨氯地平相比,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42例肥胖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组(观察组,118例)和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对照组,124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水平、血压晨峰、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 (1)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平均舒张压(diastole blood pressure,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夜间DBP、晨峰SBP、晨峰DB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除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e blood pressure vriability,DBPV)、夜间DBPV无改善(P0.05),余指标均较前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SBP、白昼SBP、夜间SBP、夜间DBP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4)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9.47±2.04)%vs(10.40±2.76)%]、白昼SBPV[(10.62±2.41)%vs(11.28±2.31)%]、夜间SBPV[(8.34±2.53)%vs(10.55±2.63)%]、夜间DBPV[(10.37±2.12)%vs(12.68±2.64)%];昼夜节律[(9.54±1.24)%vs(6.25±1.12)%]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改善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但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效果更佳,尤其在降低夜间血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 EF)患者血清新喋呤的水平,探讨血清新喋呤对HFp EF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0月~2017年8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HFp EF患者共90例(HEp EF组),另选取同期入院基本临床资料相匹配的非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非HFp EF组)。采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清新喋呤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心脏超声有关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新喋呤对HFp EF的辅助诊断意义。结果 HFp EF组中血清新喋呤、NT-pro BNP、肌酐水平均高于非HFp EF组(P0.05),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NT-pro BNP与血清新喋呤逐渐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新喋呤与NT-pro BNP、E/E’、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D)呈显著正相关,而与LVEF、LVDD未见明显相关性;血清新喋呤诊断HFp E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95%CI:0.600~0.830,P0.05),NT-pro BNP为0.928(95%CI:0.863~0.994,P0.05),二者联合为0.932(95%CI:0.866~0.998,P0.05)。结论 HFp EF患者血清新喋呤明显增高,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7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7例,其中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6例(观察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1例(对照组)。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24 h血压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患者血脂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24 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血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夜间SBP和DBP及SBPV、DB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高,血压变异性升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及超声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3月~2016年5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86例,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 EF)组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组(HFrEF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一般资料采集、实验室检测及超声检查。结果 1HFp EF组血浆NT-pro BNP水平低于HFrEF组(P0.05)、总胆固醇水平高于HFrEF组(P0.05)。2HFp EF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小于HFrEF组(P均0.05),室间隔厚度(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HFrEF组(P均0.05)。3HFp EF组血浆NT-pro BNP水平与HYHA分级、LVEDD、LA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0.307、0.253(P均0.05);与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97(P0.05)。结论 NT-pro BNP及超声指标与HFp E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应用能够为HFp EF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 EF)与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BUA)、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老年HFp EF患者80例,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Ⅱ~Ⅳ级患者作为HFp EF组36例,无症状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作为AVDD组44例。两组常规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NT-pro BNP、hs-CRP、BUA、HCY。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两组间NT-pro BNP、hs-CRP、BUA、HCY的差异。结果与AVDD组比较,HFp EF组NT-pro BNP、hs-CRP、BUA、HCY明显升高(P<0.01),随NYHA分级的增加,NT-pro BNP、hs-CRP、BUA、HCY水平逐渐升高(P<0.05)。NT-pro BNP与hs-CRP、BUA、HCY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6、0.556、0.559,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NT-pro BNP、hsCRP、BUA、HCY水平可对老年HFp E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其升高水平与患者的心功能相关,NT-pro BNP、hs-CRP、BUA、HCY联合检测为早期诊断老年HFp EF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纳入44例诊断为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2例仅诊断为EH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27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组。入组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检查。24 h血压水平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 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BPV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 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n DBP-SD)。根据d SBP和d DBP的差值与d SBP的比值判定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血压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n SBP、n DBP、n SBP-SD和n DBPSD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n SBP-S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存在昼夜节律异常者占95%(42/44),其中反杓型及浅杓型发生率分别为55%(24/44)、41%(18/44);对照组中昼夜节律异常占57%(24/42),均为浅杓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RA合并EH的老年患者夜间SBP及DBP的BPV较EH患者明显增大,同时该组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易出现异常,提示自身调节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CHF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浆BNP、NT-pro BN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BP、DBP、LVEF、LVEDD和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P和DBP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和LVESD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BNP和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BNP和NT-pro 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有效改善CHF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和NT-pro BNP水平,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对非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血压变异性及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晨服组和夜服组,各3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降血脂、降糖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晨服组于醒后(08:00)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夜服组于睡前(22:00)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血压变异性、清晨血压的水平。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24 h血压变异性(24 h BPV)中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均较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晨血压水平亦均较前降低,但收缩压(SBP)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DBP)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夜服组治疗后DBP降低程度优于晨服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对降低非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清晨舒张压具有一定的作用,且夜晚睡前服用优于早晨醒后服用。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17,(5)
目的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6年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吸烟、饮酒、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缺乏健康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将接受调查的79名大学生分为低积分组、中积分组、高积分组,检测比较三组大学生的动态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结果不同积分组大学生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积分组大学生血压负荷值(BPL)、24 h平均收缩压(24hm SBP)、收缩压变异性(S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舒张压(24hm DBP)、舒张压变异性(DBPV)、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m DBP、DBPV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下降。结论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可产生显著影响,是损害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左室射血分数(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老年CHF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即心衰组,又分轻、中、重度心衰亚组),老年非心衰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即非心衰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UCG)、动态心电图(Holter)及血浆NT-pro BNP等检查。HRT的检测参数包括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CHF患者TO与NT-pro BNP呈正相关,与EF呈负相关(P0.01);TS与NT-pro BNP呈负相关,与EF呈正相关(P0.01);NT-pro BNP与EF呈负相关(P0.01);CHF患者EF越低,则TO越高,TS越低,NT-pro BNP亦越高。中、重度心衰组HRT与轻度心衰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RT是评价CHF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良好指标,可用于评估CHF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4—8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将57例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为A组,将43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记为B组,两组患者入院后72 h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日间SBP、日间DBP、夜间SBP、夜间DBP的变异系数。结果 A组24 h SBP、24 h DBP、夜间SBP变异系数均低于B组(P0.05);两组日间SBP、日间DBP、夜间DBP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来该院体检者120例,根据体检者血压分为对照组(血压正常者75例)和研究组(隐形高血压者45例),检测入选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MAU及硬化系数β值。结果研究组自测收缩压(SBP)、自测舒张压(DBP)、DBP变异性及SBP变异性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MT、MAU以及硬化系数β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测SBP变异性和自测DBP变异性均与IMT、MAU及硬化系数β值呈正相关(P0.05);隐性高血压患者SBP变异性是IMT、MAU以及硬化系数β值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结论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较大,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MAU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 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指数(LAD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LADi,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左房增大,22例)和对照组(左房正常,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各项血压指标,检测各项血生化指标,并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病程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24 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 wsdSBP)、24 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24h wsdDBP)、晨峰血压(MBPS)、LAD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收缩压(SBP)下降率、舒张压(DBP)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病程、24h SBP、24h DBP、24h SSD、24h wsdSBP、24h wsdDBP、MBPS均与LADi呈正相关(P0.05),SBP下降率和DBP下降率均与LADi呈负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ADi与BPV密切相关,检测BPV对于早期发现左房重构,减少房颤、卒中等不良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组(129例),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年龄<60岁,131例)和血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133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每例血压变异系数。根据左心室(左室)重量指数诊断左室肥厚,同时检测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其他两组夜间收缩压变异(SBPV)、夜间BPV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夜间舒张压变异(DBPV)增大与舒张压(DBP)均值水平不相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增大与左室肥厚和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夜间血压变异与睡眠相关。结论血压变异可以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病情判断重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HUA)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09年2月~2012年1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422例[其中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 EF)患者260例],同期收集非心衰入院患者134例,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心衰的相关性,并通过随访研究进一步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心衰患者HFp EF的关系。结果 HFp EF组和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 EF)组尿酸浓度(374.54±144.30μmol/L、416.45±168.93μmol/L)均高于非心衰组(299.71±114.36μmol/L),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高尿酸血症对HFp EF的OR值为2.620(P0.05),对HFr EF的OR值为4.311(P0.05)。在HFp EF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心衰严重程度及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高尿酸血症在非心衰、HFp EF、HFr EF三组间患病率分别是9%、23.5%及34%。在HFp EF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死亡率分别为27.6%、5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衰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高尿酸血症可能是HFp EF及HFr EF发生的危险因素,HFp EF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远期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海门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分别在治疗6周、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血压变异性、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两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 SBP)、日间舒张压(d DBP)、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后,试验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ET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9%vs.80.00%,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效果相近,但是能够更好的减低血压变异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M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来我院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收缩压BPV均值递增顺序分为HP1组与HP2组,各50例,检测两组24 h MA,肾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BPV对24 h MA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B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白昼、夜间SBP和DBP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2组24 h MA明显高于HP1组(P0.05),而两组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4 h、白昼、夜间SBP和DBP BPV与24 h MA值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值与24 h MA关系密切,且随着BPV值增大,24 h MA增多。  相似文献   

20.
背景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作为心力衰竭新增分型,其病理生理机制、群体特征、合并症及临床特征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 EF)患者不尽相同。目的探讨HFmr 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期为HFmr EF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6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HFr EF组(LVEF <40%,n=299)、HFmr EF组(40≤LVEF <50%,n=153)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 EF)组(LVEF≥50%,n=202)。收集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患者全因死亡情况和全因死亡时间、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时间。结果HFmr EF组与HFr EF组患者年龄小于HFp EF组,HFr EF组患者年龄小于HFmr EF组(P <0.05);HFr EF组患者女性占比低于HFmr EF组与HFp EF组(P <0.05);HFmr EF组与HFr EF组患者心率大于HFp EF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优于HFp EF组,有糖尿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所占比例高于HFp EF组,有心房颤动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者所占比例低于HFp EF组(P <0.05)。HFmr EF组与HFr EF组患者血肌酐、血尿酸、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高于HFp EF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HFp EF组(P <0.05);HFr EF组患者血肌酐、血尿酸、空腹血糖、NLR及NT-pro BNP高于HFmr EF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HFmr EF组(P <0.05)。HFmr EF组和HFr EF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HFp EF组,HFr EF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和LVEDD大于HFmr EF组(P <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分型与血肌酐(r=0.110)、血尿酸(r=0.264)、空腹血糖(r=0.139)、NLR(r=0.415)、NT-pro BNP(r=0.571)、左心房内径(r=0.246)及LVEDD(r=0.607)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144)呈负相关(P <0.05)。本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失访18例,失访率为2.7%,平均随访(12.0±1.6)个月。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Fr EF组患者1年累积生存率和1年累积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低于HFp EF组和HFmr EF组,HFmr EF组患者1年累积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低于HFp EF组(P <0.05)。结论 HFmr EF患者的临床特征与HFr EF相似,其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左心室重构程度介于HFr EF与HFp EF之间,其1年累积生存率与HFp EF患者相似,均优于HFr EF患者,但其1年累积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低于HFpEF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