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及其父母再生育耳聋儿的风险。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发现疑似遗传性耳聋患儿,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耳聋常见致病基因GJB2、SLC26A4和12S r RNA检测,分析患儿耳聋原因及其父母再生育耳聋儿的风险。结果 2013—2016年新生儿听力筛查发现耳聋病例193例,选取其中29例疑似遗传性耳聋例进行研究。17例疑似遗传性耳聋患儿携带耳聋突变基因,检出率为58.62%,其中2个家庭的患儿及其父母均为GJB2纯合突变,再发风险为100.00%;4个家庭的患儿为GJB2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GJB2突变携带者,1个家庭的患儿为SLC26A4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SLC26A4突变携带者,2个家庭的患儿为GJB2V371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GJB2 V371突变携带者,再发风险均为25.00%。结论携带耳聋突变基因的家庭再生育耳聋患儿风险较高,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患儿家庭提供再生育指导,应积极探索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基因诊断联合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基因诊断技术为遗传性耳聋家庭查明病因,对再生育的家庭提供产前诊断服务,明确胎儿的基因型,同时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该院接诊的4个均有1个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的家庭,其中3个家庭的父母双方均为听力正常的个体,另一个家庭父母双方均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抽取先证者及其父母的静脉血并提取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4个耳聋易感基因的9个突变进行分析,同时对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杂合突变的病例进行GJB2和SLC26A4基因测序分析。明确受检者基因型后,对于有再生育需求的家庭,根据母亲妊娠时间,行适当的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DNA,测定胎儿的基因型。对行产前诊断的新生儿进行随访。结果 4个家庭中,家庭1先证者为SLC26A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父母双方均为杂合携带者;家庭2先证者为SLC26A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父母双方均为SLC26A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家庭3为GJB2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父母双方均为杂合携带者;家庭4先证者为SLC26A4基因的纯合突变,父母双方均为杂合携带者。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庭1和家庭3胎儿均携带母系突变,胎儿出生后随访听力正常;家庭4胎儿为突变携带者,未出生。结论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结合产前诊断能有效防止聋儿的出生,是预防出生听力残疾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温州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发现的疑似遗传性耳聋病例及家系,进行常见致聋基因诊断,为再发风险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提取33个家系先证者及其82个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GJB2基因的全编码序列、SLC26A4基因的外显子7~8和19序列、12S rRNA基因的全序列。扩增产物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初步筛查GJB2基因的235delC,对GJB2,SLC26A4和12S rRNA基因的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并进一步对GJB2基因序列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3个家系中,GJB2、SLC26A4、12S rRNA基因发生已知致聋突变和可能致聋变异的先证者分别有11个、2个、2个。GJB2突变致聋的占27.27%(9/33);包括235delC纯合6个、109GA纯合2个、109GA+299-300delAT复合杂合1个。SLC26A4突变致聋的占3.03%(1/33),为919-2 AG纯合。12S rRNA突变致聋的占3.03%(1/33),为m.1555AG纯质性。2个先证者SLC26A4、12S rRNA基因变异未见报道,其中12S rRNA基因m.1134GT异质性变异可能致聋。2个先证者可能因GJB2基因少见复合杂合致聋。对家系的研究发现一些特殊成员,如GJB2基因235delC杂合表现耳聋者、109GA纯合晚发或不表现耳聋者。结论 GJB2基因突变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其中235delC纯合为最常见致病突变。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某些GJB2基因变异的致聋性。新生儿耳聋病例及其家系的常见致聋基因诊断可以为再发风险干预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7 234例新生儿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情况,为广州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分娩的7 234例新生儿脐带血液标本进行耳聋基因热点检测,基因突变新生儿行Sanger测序验证及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检测到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266例(3.68%),其中GJB2基因突变159例(22.0%),SLC26A4基因突变85例(1.18%)。在266例的基因携带者中,GJB2 c.235delC杂合突变占49.6%(132/266),SLC26A4 IVS7-2A>G突变占28.2%(75/266),其余位点占22.2%。携带者一代测序验证结果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一致,基因外显子测序中发现有3名双重突变患儿,两例为GJB2 c.235 del C与GJB2 c.109G>A双重杂合突变患儿,另一例为SLC26A4 IVS 7-2 A>G与SLC26A4 c.1983C>A双重杂合突变患儿,3例患儿经父母血液标本验证,双重杂合位点分别遗传自父母。结论本研究7 234例新生儿聋基因筛查中,GJB2基因突变频率最高,其次是SLC26A4基因,为耳聋儿童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与指导。现行热点突变检测位点可能漏检其他突变位点,可根据本地检测情况调整或者制定适合本地的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市海淀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管理现状,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海淀区2012-2014年所有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2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共分娩新生儿90 816人,耳聋基因筛查89 924人,筛查率99.02%。发现耳聋基因突变4225例,基因携带率4.70%。在89 924例筛查新生儿中,筛查出GJB 2基因杂合突变2296例(携带率为2.55%),GJB 3基因杂合突变292例(携带率为0.32%),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1428例(携带率为1.59%),线粒体12S r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192例(携带率为0.21%),GJB 2基因纯合突变10例(携带率为0.01%),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7例(携带率为0.01%)。此外,筛查发现同时具有2~3个基因突变携带者66例(携带率为0.07%)。在所有携带有耳聋基因突变的儿童中,有14名儿童诊断为听力损失,其中2名儿童是耳聋基因杂合突变,12例为耳聋基因纯合突变。结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弥补听力筛查的不足,可以预知与遗传有关的迟发性听力损失和潜在的听力损失高危儿童。为提高对整体筛查流程的监管和筛查质量,应该整合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信息系统和新生儿听力筛查信息系统。加强对新生儿家长有关耳聋基因筛查和听力筛查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听力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进行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探讨新生儿听力联合基因筛查的意义。方法 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622例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进行GJB2、GJB3、线粒体12SrRNA 、SLC26A4 4种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的检测,检测位点包含了以上基因的20 个热点突变位点。结果 622例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48例,阳性率7.72%。其中GJB2突变 32例,占总检出率的66.67%,SLC26A4突变11例,占22.91%,GJB3 突变5例,占10.42%,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SLC26A4突变和GJB3 突变(χ2=25.767,P<0.01),未检测到线粒体 DNA 基因1494C>T 和 1555A>G 突变。确诊听力损失7例,其中3例耳聋基因检测阳性,分别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GJB2 235delC杂合突变和GJB3 538C→T杂合突变。结论 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聋病基因阳性率较高,可作为目标人群进行耳聋易感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联合耳聋易感基因筛查,有助早期发现听力损失病因,早期确诊并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长沙地区孕妇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情况,明确生育听力损失患儿的风险。方法选取2017年4-1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遗传科就诊的1 951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运用微阵列基因芯片法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对耳聋基因携带者的配偶进行基因测序,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遗传咨询,夫妻双方为同一基因突变携带者施行产前诊断。结果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发现78例耳聋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 00%(78/1 951)。耳聋基因突变中,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51例(2. 61%),SLC26A4基因突变携带者16例(0. 82%),线粒体12S r RNA基因突变携带者4例(0. 21%),GJB3基因突变携带者6例(0. 31%),双重杂合突变1例,为235 del C和IVS 7-2 AG。对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GJB2和SLC26A4)配偶的相应基因进行Sanger测序,未发现致病性的耳聋基因突变。1例孕妇生育第1胎为听力障碍患者,羊水穿刺测序结果为387delC单杂合突变。结论对孕妇群体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初步实现遗传性耳聋的二级预防,降低听力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11):1654-1656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与SLC26A4基因筛查的结果,探讨耳聋基因SLC26A4基因筛查的必要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2 754例,采集脐带血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同时,在新生儿出生48~72 h内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 d进行听力复筛。结果 2 754例新生儿中,听力初筛通过率98.33%(2 708/2 754),听力复筛通过率为82.60%(38/46)。听力筛查阳性率0.29%(8/2 754);耳聋基因筛查阳性率2.90%(80/2 754),明显高于听力筛查阳性率。其中SLC26A4基因携带率1.05%(29/2 754),包括1229C>T杂合突变2例;1229C>T纯合突变1例;1975G>C杂合突变2例;2168A>G杂合突变4例;IVS7-2A>G杂合突变19例;IVS15+5G>A杂合突变1例。且29例SLC26A4基因携带者听力筛查全部通过。结论新生儿SLC26A4基因检测是对传统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必要补充,能早期发现耳聋易感基因携带者,避免语前聋、迟发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江西省1 409例听力正常的孕期女性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对其进行遗传咨询,并对高危夫妇采取必要的出生缺陷干预。方法在进行充分知情告知的情况下,抽取孕妇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对携带突变的孕妇配偶进行测序。根据检测结果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与生育指导,并进行产后随访。结果1 409例孕期女性中,共检出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68例(4.83%),其中45例携带GJB2基因突变(3.19%),19例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1.35%),3例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0.21%),1例携带GJB3基因突变(0.07%)。共60例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配偶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测序分析。2对夫妇双方同为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均接受了耳聋产前诊断。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例胎儿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预测其为遗传性耳聋患者。3例孕妇携带线粒体12SrRNA 1555AG均质突变,预测后代亦为该突变携带者,对其进行了药物性耳聋的遗传咨询。随访发现,其余未检测到突变的1341例孕妇生育的后代听力均正常。结论对孕期女性开展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可初步实现遗传性耳聋的二级预防,有效减少耳聋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降低该地区耳聋发生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6月张家港地区出生的新生儿,采集其足跟血进行4个耳聋基因15个突变热点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听力诊断异常但基因筛查结果为通过或携带GJB2与SLC26A单/多杂合突变的新生儿血液样本进行GJB2全外显子检测。结果 6 800例新生儿中,检出携带耳聋基因突变357例,总携带率为5. 250%,7例为复合杂合突变,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174例(2. 559%),SLC26A基因杂合突变126例(1. 853%),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突变32例(0. 471%),GJB3杂合突变18例(0. 265%)。22例听力诊断异常但基因筛查结果为通过或携带GJB2与SLC26A单/多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中,9例携带GJB2:c. 109GA突变,突变率为40. 910%。结论张家港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和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药物性耳聋基因(线粒体DNA 12SrRNA)突变携带率较高。通过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不仅能够从分子水平发现可能出现听力损伤的高危新生儿,还能了解当地的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对制定有针对性的耳聋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新生儿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9个位点进行筛查,以了解南通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的突变率.方法 采集2014年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3015位新生儿足跟血,提取全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的9个位点进行检测;并对3%阴性结果和全部的阳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3015例新生儿中共检出GJB2基因176de116、235delC和299delA T单个位点杂合突变95例,突变率为3.184%;GJB3基因538C>T杂合突变6例,突变率为0.199%;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单个位点杂合突变及IVS7-2A>G纯合突变共51例,突变率为1.692%;线粒体12SrRNA基因1494C>T和1555A>G突变4例,突变率为0.133%;GJB2基因235delc复合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1例,突变率为0.033%.结论 南通地区正常人群的新生儿中,GJB2基因的杂合突变率高于SLC26A4基因突变率,GJB3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较为少见.新生儿耳聋基因的筛查对于听力漏检聋儿、先天性聋儿和药物性耳聋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宁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为预防和早期发现耳聋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海宁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进行GJB2、GJB3、SLC26A4及12Sr RNA耳聋易感基因筛查,并随访基因突变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和家族史情况。结果共3 293名新生儿接受耳聋基因检测,检出耳聋基因突变144例,检出率为4.37%。GJB2基因杂合突变84例,检出率为2.55%,其中235del C杂合突变69例,检出率为2.10%;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42例,检出率为1.28%,其中IVS7-2AG杂合突变33例,检出率为1.00%;12S r 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6例,检出率为0.18%;GJB3基因杂合突变11例,检出率为0.33%;同时具有2个基因突变携带者1例,检出率为0.03%。共随访到120例基因突变新生儿,失访率为16.67%,其中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15例有耳聋家族史。结论海宁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为主,其次是SLC26A4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拟采用新生儿脐带血,对常见耳聋突变位点进行筛查,探讨新生儿脐带血筛查的价值,并借此了解本地区常见耳聋基因的热点突变。方法收集冀南地区646例新生儿进行常规听力筛查,同时采集脐带血用于耳聋基因筛查。运用Mass ARRAY的i PLEX技术平台筛查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mt DNA12SrRNA)中的20个最常见的热点突变位点。另外,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t DNA12SrRNA m.1494CT和m.1555AG两个位点。结果在646例新生儿中,11例(1.7%)未通过听力筛查。耳聋基因筛查发现这11例中有2例携带p.R143W纯合突变,1例携带GJB2基因c.235del C单杂合突变,1例携带GJB3基因p.R180X杂合致病突变。对于另外7例未发现已知热点突变的新生儿,通过对上述4个常见耳聋基因进行全测序,结果发现1例携带GJB2基因c.299-300del AT单杂合突变,1例携带p.V37I纯合致病突变,而其余5例新生儿在这4个基因中未检测到突变。在通过听力筛查的635例新生儿人群中,共有25例(3.9%)携带耳聋致病突变,突变率最高的是GJB2基因c.235del C杂合突变(12例,1.9%);其次是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IVS7-2AG(8例,1.3%),p.R409H 1例(0.2%),mt DNA12SrRNA位点m.1494CT 2例(0.3%),m.1555AG 2例(0.3%)。这些新生儿可能是潜在的耳聋患者。结论通过新生儿脐带血的基因筛查能够更早地发现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性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弥补听力筛查的不足,避免这些新生儿因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可以有效防止或推迟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苏州市吴江区基于儿童专科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构建区域新生儿聋病医防融合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估其对聋病出生缺陷的防控效果。方法 在儿科紧密型医联体的基础上,苏州市吴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成立项目工作领导组,于2022年开展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民生项目,将新生儿基因筛查纳入区域医防融合的健康管理一体化运行平台。对在苏州市吴江区出生的新生儿免费提供4个常见耳聋致病基因(GJB2、GJB3、SLC26A4及MT-RNR1)中20个热点变异的筛查,并结合听力筛查结果对高危儿及其家庭进行遗传咨询、生育指导、诊治、康复及随访的闭环式管理。结果 2022年6月—2023年8月共有8 748例新生儿接受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覆盖率达98.6%。508例新生儿听力初筛未通过,未通过率为5.8%(508/8 748)。491例新生儿基因筛查未通过(490例携带报告,1例阳性报告),未通过率为5.61%(491/8 748)。490例携带报告中,单基因变异携带482例,双基因变异携带8例;1例阳性报告为SLC26A4基因纯合变异。苏州市吴江地区4个耳聋基因变异总体携带率分别为GJB2(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州市新生儿耳聋突变基因携带情况,探讨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意义。方法纳入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2 258名新生儿进行听力和耳聋基因同步筛查,并随访至3周岁,分析两种筛查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听力初筛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听力复筛采用TEOAE及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检测GJB2、SLC26A4、GJB3和线粒体12Sr RNA 4个耳聋基因的20个突变位点。结果听力初筛未通过550例,未通过率为24.36%;检出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118例,携带率为5.23%,GJB2、SLC26A4、GJB3和线粒体12Sr RNA的基因突变携带率分别为3.10%、1.46%、0.58%和0.09%。母婴同室儿听力初筛未通过率为16.30%(300/1 840),耳聋突变基因携带率为5.65%(104/1 840);NICU儿听力初筛未通过率为59.81%(250/418),耳聋突变基因携带率为3.35%(14/418);NICU儿听力初筛未通过率高于母婴同室儿(P0.01),两组耳聋突变基因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通过听力初筛与是否携带耳聋突变基因无统计学关联(P0.05)。失访52例,最终确诊听力障碍12例,听力障碍率为0.54%,其中9例耳聋基因筛查正常,3例耳聋基因筛查异常。结论新生儿是否通过听力筛查与是否携带耳聋突变基因无关,采用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以减少迟发性耳聋的漏诊,预防药物性耳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赣南地区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的携带和突变情况,探讨听力和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赣南地区出生听力复筛未通过新生儿200例(目标人群),42 d~3月龄时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足跟血或外周血提取DNA,对4个常见基因线粒体12SrRNA、核基因GJB2、GJB3和SLC26A4中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3月龄进行声导抗(AIM)、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反应(ABR)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反应(ASSR)等诊断性听力学检查,分析听力和基因筛查结果。结果 200例新生儿中共检出携带耳聋基因突变41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27例,包括235delC杂合突变17例,235delC纯合突变4例,235delC/299del AT复合杂合突变3例,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2例,299del AT杂合突变1例;GJB3基因(538C>T)杂合突变1例;SLC26A4(PDS)基因突变11例,其中(IVS7-2A>G)杂合突变7例,2168A>G杂合突变4例;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2例,其中1555A>G和1494C>T同质突变各1例。15例有耳聋家族史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7例,185例无耳聋家族史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34例,有耳聋家族史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无耳聋家族史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听力筛查未通过并伴有耳聋家族史新生儿可作为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的重点对象,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可以弥补单纯听力筛查的不足,有助于遗传性耳聋的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对遗传咨询、婚育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耳聋基因异常与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前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同时存在听力筛查异常的95例患儿进行常见4个耳聋基因(G JB2、G JB3、SLC26A4及线粒体12SrRNA)的20个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95例受检者中,发现耳聋基因突变者10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占比为6.32%,SLC26A4基因突变占比为4.21%.具有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先天性耳聋家族史)的听力损失患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9例,检出率最高(29.03%),与曾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 U)有听力损失的其他疾病高危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2,P<0.05).结论 有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先天性耳聋家族史)的家庭,耳聋遗传与耳聋基因关系异常密切,通过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者及耳聋基因携带者.早检测、早干预,可为耳聋遗传咨询提供可靠诊断依据,减少相同基因携带者婚配,对预防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1月本院出生的94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同时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及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对比筛查结果。结果 946例新生儿中,共发现34例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病例,占总人数的3. 59%,其中GJB2耳聋基因突变12例、SLC26A4耳聋基因突变14例、GJB3耳聋基因突变2例、线粒体12S rRNA耳聋基因突变6例。5例在听力学评估后确诊为听力损失婴儿,听力初筛及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新生儿听力功能筛查的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妊娠前女性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筛查,初步测算天津地区育龄女性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方法:应用耳聋基因芯片,针对GJB2,SLC26A4,GJB3基因以及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9个突变热点,对201例妊娠前女性进行携带者筛查,对检测到携带突变的女性的配偶进行GJB2或SLC26A4基因的Sanger测序。结果:在201例样本中共检出突变携带者10例,检出率为4.98%。包括GJB2基因突变6例,SLC26A4基因突变3例,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1例。对10例携带者配偶进行测序发现1例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的配偶携带109G>A杂合突变。结论:对听力正常女性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可有效筛查出携带者,进而可以为减少聋儿出生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散发性耳聋患者进行耳聋基因筛查,评价其在临床上快速检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76例耳聋患儿,取外周血5mL,分离提取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及299delAT)、GJB3(C538T)、SLC26A4(IVS7-2A>G、A2168G)以及线粒体12S rRNA(A1555G、C1494T)。结果在76例样本中,共检出9例突变,其中5例为SLC26A4IVS7-2A>G杂合突变型;1例线粒体12S rRNA1555A>G均质突变型;1例GJB2235delC/GJB2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型;1例GJB2235delC纯合突变型;1例SLC26A4IVS7-2A>G纯合突变型。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中国人中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检出率高,可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