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正常对照组少年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2—19岁;两组受试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谱面积(SPA)。结果: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AEMG(凸侧106.76±47.73μV/s, 凹侧67.93±26.11μV/s,P<0.01),SPA(凸侧11.01±8.81 m2,凹侧4.38±3.14m2,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椎旁肌左、右侧表面肌电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不对称,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检查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表明,结蛋白和波形蛋白可反映肌肉损伤再生的情况,同时结蛋白可反应肌力的大小。比较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处凹凸两侧椎旁肌形态和结蛋白及波行蛋白的表达,探讨椎旁肌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5-07/2006-11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部分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2例,Cobb角平均73.8°;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5例,Cobb角平均36.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例和胸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3例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0~20岁。②对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凹凸两侧及正常对照组患者椎旁肌进行活检,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采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椎旁肌的形态改变;SP法分别对光镜切片的结蛋白和波行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蛋白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反应椎旁肌蛋白表达强弱的吸光度(A)。结果:2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椎旁肌组织形态: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光镜及电镜下均有病变,凹侧椎旁肌病变较重,凸侧椎旁肌相对正常。②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结蛋白在各组椎旁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别显著(P<0.01)。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顶椎凸侧比正常组结蛋白表达稍强(0.2727±0.0478,0.2768±0.0372,0.2429±0.0272,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顶椎凹侧相对于正常组表达减弱(0.1898±0.0258,0.1869±0.0306,0.2429±0.0272,P<0.05)。③波行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各组间椎旁肌肌纤维内均无波形蛋白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同侧椎旁肌两组间在形态和结蛋白及波行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内波形蛋白表达均为阴性,提示椎旁肌不存在再生现象。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类似,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结蛋白表达凸侧增强及凹侧减弱为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清楚,目前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论.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旁肌肉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定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与对象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14岁.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做对照.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椎旁肌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凸侧椎旁肌组织与凹侧椎旁肌组织和正常对照相比,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总量较低.Western印迹检测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不均衡,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中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范围45°~85°).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5.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120-4121,i006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清楚,目前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论。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旁肌肉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定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与对象: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其中男8例&;#183;女2例;平均年龄14岁。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做对照。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推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椎旁肌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息者脊柱凸侧椎旁肌组织与凹侧椎旁肌组织和正常对照相比,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总量较低,Western印迹检测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不均衡,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中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88-4889,i00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176;(范围450&;#176;-850&;#176;)。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先天性12例、特发性25例)椎旁肌进行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普遍存在椎旁肌肌源性改变(包括肌肉组织纤维化、肌纤维变性坏死等),但肌纤维再生现象极为少见。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改变,同时伴有明显肌纤维走行紊乱;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主要以局灶性且不伴有坏死的纤维化为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及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其中4例曾经历侧凸矫正术。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梭囊壁增厚,肌梭内有结缔组织浸润。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椎旁肌肌电活动频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过零点率(ZCR)。结果AIS患者顶椎区凸、凹侧MF、MPF、ZCR波形曲线波幅较其他测试部位低平、数值降低,MF斜率(MFslope)、MPF斜率(MPFs-lope)、ZCR斜率(ZCRslope)随运动负荷时间的延长均呈线性递减。结论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椎旁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滑动式脊柱侧凸牵引床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etic scoliosis,IS)是躯体脊柱向侧方弯曲造成胸廓肋骨变形的一种病理性改变,好发于青春期,其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凹侧的软组织挛缩是脊柱侧凸的重要临床病理表现。这种病理表现可能继发于侧凸出现之后,也可能是造成IS的原发性病理改变。目前对于侧凸度数小于40。的患者,可以佩戴矫形支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椎间盘终板软骨的钙结合蛋白S100和相关蛋白表达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2例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2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作为IS组,10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作为CS组,对椎间盘终板软骨中S100A8及热休克蛋白90(HSP90)以及钙调蛋白(Ca M)基因表达情况予以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分析,比较2组内和2组间顶椎间盘与端椎间盘以及同一椎间盘凸侧凹侧的表达差异性。结果RT-PCR分析结果显示,IS组顶椎终板软骨中S100表达与端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组顶椎终板软骨中S100表达显著低于端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组顶椎凹与端椎凹S100表达显著低于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组顶椎终板软骨中HSP90表达与端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组HSP90在顶椎凹与端椎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顶椎凸与端椎凸端软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组顶椎凹软骨中HSP90表达低于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顶椎凸、端椎凹以及端椎凸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组顶椎终板软骨中Ca M表达与端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组顶椎凹软骨中Ca M表达低于端椎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凸Ca M表达与端椎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组端椎终板及顶椎终板软骨中Ca M表达均显著高于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100、Ca M在IS与CS中表达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可能参与了脊柱侧凸形成及发展,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一组脊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分析,探讨局灶性纤维化是否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所特有的病理改变。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特发性25例,先天性12例)椎旁肌给予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其病理改变。并将其纤维化与肌营养不良(3例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及1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纤维化相比较。结果在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凹侧椎旁肌中,2例出现局灶性纤维化,8例为弥漫性纤维化,而在2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中,18例表现有局灶性纤维化,3例为弥漫性纤维化。两组间在纤维化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一差异在凸侧的椎旁肌中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在2例肌营养不良中没有出现这种局灶性的纤维化。结论局灶性纤维化是特发性脊柱侧凸中所特有病理改变,其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可能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干预对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30例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康复治疗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康复治疗组患者给予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治疗,每周训练2~3次,每次治疗60min,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躯干旋转角度、冠状面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静态平衡功能(跌倒指数)、骨强度[包括桡骨远端声速(SOS)、Z值、百分位等指标]、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最大Cobb角显著增大(P<0.01),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度、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SOS、Z值、百分位、FVC、FEV1、FVC pred%、FEV1 pred%、FEV1/FVC%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均显著小于凸侧激活率(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强度SOS、Z值、百分位、FVC、FEV1、功能活动维度得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前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小于凸侧(P<0.05),治疗后双侧顶椎水平竖脊肌激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进行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阻止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畸形进展,提高骨强度,改善肺功能,减少双侧竖脊肌肌肉运动控制差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25°,平均68.3°。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不同站立位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 选取33例AIS患者作为AIS组,15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lexComp Infiniti十通道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测试腰腹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站立在稳定平面和软垫上、去除和不去除视觉听觉干扰时进行测试.比较2组研究对象腰腹部肌群激活率.结果 站立在稳定平面和软垫上、去除和不去除视觉听觉干扰时,AIS组凹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率分别为4.91% MVIC、5.22% MVIC、5.51%MVIC、6.01% MVIC,AIS组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分别为6.45% MVIC、7.69% MVIC、8.31% MVIC、8.77% MVIC,AIS组凹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均小于凸侧(P<0.01).AIS组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在稳定静止站立位的激活率小于去除视觉和听觉干扰、不稳定的站立位(P<0.05).结论 AIS患者双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率不对称;在去除视觉和听觉干扰的不稳定站立位下,AIS患者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更易激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 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76;~125&;#176;,平均68.3&;#176;。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活动进行检测,筛选可用于评价椎旁肌功能的检测方法。 方法共选取AIS患者2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BST、抬物动作及半桥动作检测,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谱面积(SPA)等,分析各检测方法所得结果间有无差异。 结果本研究AIS患者经上述3种方法检测后,发现各检测手段所获凸侧及凹侧AEMG、SPA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BST、抬物动作及半桥动作试验均可作为检测AIS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活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胸椎旋转和椎弓根径线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相关CT数据测量统计。结果:(1)脊柱胸椎侧凸的顶椎及邻近椎体均向凸侧旋转、后份向凹侧旋转,以顶椎旋转最重,且凹侧椎弓根径线小于凸侧,与侧凸程度及方向具有相关性。(2)上、下终椎椎体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则较复杂,其椎体无旋转或向相反方向旋转,椎弓根径线可凸侧小于凹侧,以上终椎明显。结论:16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显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特征,可提供临床拟订手术方案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畸形,目前对其外观表现与畸变的内在规律所知甚少.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多变量旋转畸形之间的内在规律.设计采用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研究对象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9~32岁.方法行脊柱正位X线摄片测量侧凸的Cobb's角及顶椎CT扫描测量顶椎的旋转角度(Aaro法)和双侧椎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主要观察指标正位X线摄片Cobb's角,CT片顶椎旋转角度及双侧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结果在38°~124°内,侧凸Cobb's角每增加1°,顶椎旋转增加0.39°.凸凹侧顶椎椎弓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分别为(4.72±6.02)°,(14.22±6.52)°.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和线性关系,双侧顶椎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脊柱侧凸是指脊柱在冠状面上向侧方弯曲~([1—2])。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即病因不明的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凸类型,好发于10—16岁青少年,又称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3])。IS通常无临床症状~([4]),但脊柱侧凸造成的身体外表畸形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降低生存质量~([5—6]),当侧凸进展到一定角度(通常是Cobb角30°),则患者成人期  相似文献   

20.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畸形,目前对其外观表现与畸变的内在规律所知甚少。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多变量旋转畸形之间的内在规律。设计:采用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研究对象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9~32岁。方法:行脊柱正位X线摄片测量侧凸的Cobb’s角及顶椎cT扫描测量顶椎的旋转角度(Aaro法)和双侧椎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主要观察指标:正位X线摄片Cobb’s角,CT片顶椎旋转角度及双侧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结果:在38&;#176;~124&;#176;内,侧凸Cobb’s角每增加1&;#176;,顶椎旋转增加0.39&;#176;。凸凹侧顶椎椎弓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分别为(4.72&;#177;6.02)&;#176;,(14.22&;#177;6.52)&;#176;。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和线性关系,双侧顶椎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