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孕激素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37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妇科收治的137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雌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孕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LH、E2、FSH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9、16.06、-7.57,均P<0.00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4,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乳房肿痛、阴道出血、阴道瘙痒以及乳腺增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6、-8.92,均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6、-1.635,均P>0.05).结论 小剂量雌激素联合孕激素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MPS)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10月接诊的112例MP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精神心理等对症治疗,口服谷维素以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以芬吗通治疗,两组均治疗84 d,检查两组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通过Kupperman评价围绝经期症状,患者抑郁评分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并将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各项激素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SH、LH水平低于对照组,E2、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SDS评分、围绝经期各项指标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围绝经期各项指标Kupperman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MPS患者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患者体内各激素指标水平,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与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尔雌醇雌孕激素替代疗法(HRT)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5例PMS患者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5例,分别口服尼尔雌醇1、6、12mg/月,三组患者每个月均加服甲羟孕酮6mg/d,连续服用10d。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临床症状,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水平,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5.4%(62/65),显著高于高剂量组(73.8%,48/65)和中剂量组(64.6%,42/65)(P〈0.05),而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为(4.26±2.03)分,较治疗前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15.58±8.84)、(11.83±6.54)、(10.70±7.30)分]显著下降(P〈O.05);低剂量组治疗后血清FSH、LH水平较治疗前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E2水平较治疗前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三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无过敏反应。结论低剂量尼尔雌醇能改善PMS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尼尔雌醇雌孕激素替代疗法(HRT)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95例PMS患者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5例,分别口服尼尔雌醇1、6、12mg/月,三组患者每个月均加服甲羟孕酮6mg/d,连续服用10d.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临床症状,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水平,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5.4%(62/65),显著高于高剂量组(73.8%,48/65)和中剂量组(64.6%,42/65)(P<0.05),而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为(4.26±2.03)分,较治疗前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15.58±8.84)、(11.83±6.54)、(10.70±7.30)分]显著下降(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血清FSH、LH水平较治疗前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E2水平较治疗前和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三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无过敏反应.结论 低剂量尼尔雌醇能改善PMS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及补充钙、谷维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标准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血清激素水平、子宫状况、骨密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2水平低于对照组,LH、FS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升高(均P0. 05),对照组患者略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乳房胀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可有效调节患者激素水平,提高骨密度,缓解临床症状,且对子宫内膜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期戊酸雌二醇激素补充治疗对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戊酸雌二醇激素补充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围绝经期症状、激素水平(FSH、LH与E2)、血脂水平(TC、TG、LDL-C与HDL-C)及子宫内膜状况。结果治疗后110例患者失眠、抑郁、骨关节肌肉痛、潮热汗出、夜间盗汗、生殖泌尿系统感染及性交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FSH、LH水平变化不明显,治疗3个月后FSH、LH水平明显降低,E2水平维持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TC、TG及LDL-C水平变化不明显,治疗3个月后TC、TG水平明显降低,LDL-C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5.98±1.57)mm无明显变化,治疗3、6个月后内膜厚度增长为(6.97±1.23)、(7.01±1.05)mm,12个月之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不再有明显变化,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在治疗后1、3个月无明显变化,6个月及12个月以上骨密度有明显增加为(0.90±0.17)、(0.89±0.27)g/cm2,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期的患者使用戊酸雌二醇进行激素补充治疗,能够有效抑制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生(后半周期加黄体酮作用)、调节血脂代谢、恢复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激素调节方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性激素及负面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0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激素替代疗法单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黑升麻提取物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雌二醇(E2)水平、Kupperman指数(KMI)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H、FSH、P及E2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M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结论强化激素调节方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可有效促进子宫内膜修复,调节性激素水平,缓解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并有助于减轻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浦江县第二医院治疗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谷维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激素替代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9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53;P〈0.05)。观察组治疗周Kupperman评分(9.34±2.01)分,子宫内膜厚度(3.55±0.65)mm;对照组治疗周Kupperman评分(14.58±3.12)分,子宫内膜厚度(2.87±0.41)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09、4.9266;P〈0.05)。观察组治疗后促卵泡激素(31.05±4.97)U/L,促黄体生成素(24.68±3.77)U/L,雌二醇(24.87±5.26)pmol/L;对照组治疗后促卵泡激素(50.32±7.01)U/L,促黄体生成素(32.85±4.79)U/L,雌二醇(14.98±3.97)nmol/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57、7.4625、13.4897;P〈0.05)。结论:小剂量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变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干预方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S)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对94名P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信息采集及风险评估;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PS知识获取不足"、"过度焦虑心理"及"缺乏运动"是PS排名前3位的危险因素。将以上患者分为干预组(n=48)及对照组(n=46),后者单纯给予谷维素10 mg,tid;前者给予健康管理干预方法,包括知识宣教、心理调节(音乐放松法、转移注意力、主动倾诉等)以及运动调节(健身运动、跳舞、太极拳等),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干预前后检测激素含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激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总体表现为雌激素、孕酮及催乳素水平的上升,雄激素及促性腺素含量的下降;除雄激素及催乳素外,其余3种激素的组间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以干预组的改变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干预组的躯体症状缓解较对照组理想。结论健康管理对PS患者性激素代谢紊乱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是一种有效、廉价、非药物的健康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低剂量雌激素与安宫黄体酮对围绝经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3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并分别给予低剂量雌激素与安宫黄体酮治疗,对比两组用药前后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E含量明显提升,FSH、LH含量明显下降(P<0.05);组间对比E、FSH、LH含量变化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94.29%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3.08%的总有效(P<0.05);两组用药前后骨密度、阴道评分差异均较显著(P<0.05);用药后组间骨密度、阴道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副反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给予更年期妇女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病症且副作用较小,该法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情绪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15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其抑郁焦虑水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结果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围绝经期妇女的SDS、SAS和Kupperman评分明显小于不常运动的妇女(P0.05)。结论体育运动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雌孕激素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神经递质水平及不良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谷维素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雌孕激素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1%)高于对照组(73.3%),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雌二醇、5-羟色胺和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12.53±4.02分)和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评分(11.45±5.02分)低于对照组(16.58±4.11分、25.85±4.46分)(均P0.05)。结论:雌孕激素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可调节患者性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改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围绝经期月经异常妇女阴道凝胶给药与肌内注射黄体酮的黄体支持效果,为提高黄体支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进行黄体酮给药的79名围绝经期月经异常妇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肌内注射组与阴道凝胶给药组,肌内注射组患者每日肌内注射黄体酮油剂,阴道给药组患者每日阴道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利用电化学发光法与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所有患者给药后的血中孕激素以及子宫内膜孕激素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阴道凝胶给药组患者给药后子宫内膜孕激素水平为(11.15±11.45)nmol/L,明显高于肌内注射组患者给药后子宫内膜孕激素水平(2.55±1.89)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9,P<0.05),而两组患者给药后血中孕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586,P>0.05).阴道凝胶给药组共有4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肌内注射组的23.08%(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59,P<0.05).结论 绝经妇女阴道凝胶给药黄体酮的子宫内膜孕激素水平更高且用药后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周期性的变化,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全切子宫组织的ER和PR。结果显示ER、PR在腺体、间质及肌层中的分布不完全相同,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腺上皮中PR的变化较明显,分泌晚期PR消失。间质及肌层中ER、PR的变化不如腺上皮明显,但在分布上也存在着疏密的变化。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ER、PR的这些变化提示:依赖于性甾休激素的组织在生长与分化中可能是通过受体的变化来调节其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李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787-1788
目的:评价闭经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雌激素水平与其应用孕激素引起撤退性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152例继发性闭经患者,利用阴道超声测量其子宫内膜厚度,采用放射性核素测量雌激素水平,观察用甲羟孕酮引起撤退性出血的效果。96例有撤退性出血者为阳性组,56例无撤退性出血者为阴性组。结果:阳性组子宫内膜厚度和雌激素水平均高于阴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测量继发性闭经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雌激素水平对预测孕激素引起撤退性出血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对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的不孕妇女分别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31例(A组),单独使用孕激素治疗32例(B组),观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含量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A组用药后ER含量明显增加(P<0.05),且组织学变化接近正常周期内膜或与其同步。而B组用药前后ER含量及组织学观察均无明显变化(P>0.05),部分病例ER含量有下降趋势。提示:对ER含量低下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患者,合理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靶细胞的受体含量、使内膜发育得到改善,是治疗不孕症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126例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的不孕妇女分别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A组60例),单纯孕激素治疗(B组66例),用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A组用药后ER、PR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且组织学变化接近正常月经周期内膜或与其同步。而B组用药前后ER、PR含量及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变化(P>0.05,P>0.05),部分病例的ER、PR含量有下降趋势。提示对ER、PR含量低下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者,合理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靶细胞的受体含量、使内膜发育得到改善,是不孕症治疗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靖  冯力民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68-1070
目的:通过研究绝经期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全层中的表达,比较它们在子宫内膜、浅肌层、深肌层和浆膜层中的梯度分布情况,为乳腺癌术后在去除子宫内膜的情况下可否安全地服用他莫昔芬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因子宫脱垂需行子宫全切术的绝经期患者,在相同的宫体部位分别取子宫体的全层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不同病症中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全层(内膜层、浅肌层、深肌层及浆膜层)中的表达情况,采用LeicaQ500IW图像分析仪和Olympus光学显微镜进行测定,对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率进行比较。结果:雌、孕激素受体在绝经期子宫内膜层中高度表达,与其他各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浆膜层含量最少,与其他各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浅肌层与深肌层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结论:绝经期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子宫各层中雌、孕激素受体含量较低,但在子宫内膜中仍占多数,故绝经期乳腺癌妇女长期服用他莫昔芬会引起子宫内膜病变,剥除子宫内膜后,破坏了大部分雌、孕激素受体,可以安全、有效地长期服用他莫昔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和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效果及对子宫内膜厚度影响。方法:将7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于刮宫术后第5天给予米非司酮及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口服3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FSH、LH、E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控制出血时间、平均完全控制止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子宫内膜较治疗前明显变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较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更好,对子宫内膜增长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0.
孕激素阻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癌变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使其转变为正常内膜 ,测定治疗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ER.PR) ,以了解子宫内膜改变时 ,ER.PR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 32例癌前病变内膜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石蜡切片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内膜 ER.PR。结果 :孕激素治疗后 ,子宫内膜由腺瘤样增生或非典型性增生逆转为正常内膜 ER.PR下降 ,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孕激素可有效的阻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恶变 ,并使其逆转为正常内膜 ,同时使子宫内膜 ER.PR下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