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SIV在感染CEMx174细胞过程中,SAMHD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与病毒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IVmac239病毒感染CEMx174细胞后,每天收集上清和细胞,应用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SAMH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SAMHD1蛋白与SIVmac239P27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EMx174细胞感染SIVmac239后,细胞中的SAMHD1 mRNA基于内参基因GAPDH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前3 d分别增加了14%,16%,42%,随后开始迅速增加,第4天达到了200%,第6天更是达到了890%;细胞中SAMHD1蛋白的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2天时变化不大,随后逐渐降低,到第5、6天时,几乎检测不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 CEMx174细胞感染SIVmac239后,SAMHD1基因表达上调,与上清中病毒载量水平正相关,细胞内SAMHD1蛋白水平与SIVmac239 P27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游离病毒感染与T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对SIV感染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索SIVmac239感染内皮细胞的主要途径,从而为SIV入侵血脑屏障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游离SIV病毒直接感染内皮细胞和SIV感染的CEMx174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的两种方式,通过巢式PCR、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ting以及ELISA检测内皮细胞的感染程度。结果两种感染方式都能在内皮细胞内检测到前病毒DNA,感染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时,内皮细胞内前病毒DNA含量,SIV P27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27含量远高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的方式。结论细胞介导的感染方式相较于游离病毒直接感染方式对内皮细胞的感染能力更强,可能是SIV病毒入侵血脑屏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ELISPOT方法检测SIVmac239感染猴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SIVmac239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RT-PCR、流氏细胞术和ELISPOT等方法,监测SIVmac239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复制情况、感染猴的外周免疫损伤情况和细胞免疫情况,持续测定一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IFN-γ ELISPOT方法能有效的评估实验猴的细胞免疫情况,IFN—YELISPOT结果和CD4+T细胞数无相关性,与血浆病毒载量稍有相关。结论本实验明确了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内CTL的基本趋势和范围,了解了外周血病毒载量、外周免疫损伤与细胞免疫状况之间的联系,完善了S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复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观察该动物模型急性期的变化特征,为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应用于艾滋病研究的标准化建立补充急性期变化内容。【方法】对15只健康中国恒河猴进行静脉接种SIVmac239病毒株复制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观察感染后10周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结果】健康恒河猴接种病毒株后10周内体质量及BMI指数比较稳定,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其变化特征与艾滋病消耗综合症时期不同。感染第3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第10~14天病毒载量达到高峰,此后整体表现为水平波动下降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在感染后出现显著改变,其中CD3%、CD3计数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CD4%与CD4计数变化并不一致,感染后CD4%出现下降趋势,但CD4计数却出现增加趋势;CD8%、CD8计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CD4/CD8比值于感染后2周内明显下降,一般在病毒载量高峰时表现为最低比值,随后比值缓慢波动上升。感染10周内共有3只感染猴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只出现腹泻、2只出现摄食下降等临床症状。【结论】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与国外印度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急性期相似,可用作急性期艾滋病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潘氏细胞脱颗粒的动物模型,研究NF-κB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脱颗粒过程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KM小鼠18只,均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组。各组小肠插管,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LPS组和PDTC组灌注LPS(100gg/ml,1.5mt/h),PDTC组术前1h腹腔注射NF-κB抑制剂PDTC。收集0—30min、30~60min、60~120min三个时间段灌注液,ELISA检测灌注液溶菌酶浓度并计算相对浓度。免疫组化观察肠黏膜NF-κB活性。结果①各时间段LPS组溶菌酶相对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伊〈0.05)。②PDTC组溶菌酶相对浓度低于LPS组,至60~1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F-κB在肠腺中上部上皮细胞、绒毛上皮细胞、黏膜固有层细胞的胞浆和(或)胞核呈强阳性染色,潘氏细胞胞浆、细胞核呈弱阳性染色。PDTC组染色明显减弱。结论LPS可诱导潘氏细胞脱颗粒,NF-κB可能参与这一过程,其机制可能涉及到间接途径,即LPS首先活化邻近细胞的NF-κB通路再间接引起潘氏细胞脱颗粒。  相似文献   

6.
检测SIVmac239(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SIVmac239慢性感染的中国恒河猴,给予为期147 d的HAART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测定血浆病毒载量及细胞因子浓度,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分析血浆细胞因子和疾病特征的相关性。结果HAART治疗期间SIVmac239感染的恒河猴血浆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限以下。大部分细胞因子的浓度在感染后增高并在HAART治疗期间持续升高。在停止HAART治疗后,IL-1β、IL-6、IL-10、TGF-β1和IL-2浓度稍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感染前。TNF-α、IFN-α、IFN-γ则持续增高。只有IP-10在HAART治疗期间浓度出现了下降。IL-6、IL-1β和TGF-β1与血浆病毒载量呈负相关,IP-10与血浆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结论建立感染和HAART治疗中多数细胞因子均升高,停药以后多数细胞因子浓度降低但仍高于正常水平。IL-6、TGF-β1、IP-10这三种细胞因子无论变化趋势还是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都与临床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恒河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感染CD4+T淋巴细胞后,能否产生某些可抑制B淋巴细胞生长的活性因子。方法用MTT实验观察不同时间收集的SIVmac239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上清液和未感染SIVmac239的CD4+T淋巴细胞(C8166)的上清液对猕猴B淋巴细胞(MM133)生长的抑制作用情况。结果SIVmac239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上清含有抑制猕猴B淋巴细胞生长的因子,并且,其抑制效果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SIVmac239感染CD4+T淋巴细胞可产生抑制B淋巴细胞生长的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SIVmac239感染早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可能关系。方法以静脉注射SIVmac239制备恒河猴AIDS模型,对回肠派氏淋巴结进行CD4和CD8免疫组化标记,分离Peyer’s集合淋巴结淋巴细胞,分别标记CD3、CD4、CD8、CD28、CD95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Peyer淋巴结中CD4+/CD8+比值持续下降,记忆性细胞比例升高,但Peyer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CD8+T细胞从第5天开始持续升高。结论 SIVmac239感染急性期,中国恒河猴回肠派氏淋巴结形态及CD4+T细胞数量基本维持,向记忆性细胞的转化增加,但是CD4+/CD8+比值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粘膜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小剂量多次直肠粘膜暴露模型,测定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测定外周CD4+T细胞绝对数了解疾病进展情况,测定T细胞亚群和外周单个核细胞IFN-γ分泌情况了解机体细胞免疫状况。结果小剂量SIVmac239病毒多次暴露能导致病毒通过直肠粘膜进入动物体内,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变化,但未见SIVmac239典型感染。病毒多次直肠暴露诱导出特异性细胞免疫,但与普通病毒感染相比,水平较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猴免疫缺陷病毒小剂量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作用,为HIV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1.
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病毒与被感染细胞表面病毒受体结合,在病毒受体的介导下,病毒颗粒通过细胞的内吞等过程进入细胞内复制.因此病毒受体是决定病毒宿主特异性和组织嗜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IVmac239病毒分别通过直肠(rectal infection:IR)及静脉(intravenous infection:IV)感染恒河猴,在感染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与其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CD95)表达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将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途径各感染14只恒河猴。监测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的变化,从而明确感染。同时,在感染急性期内9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结果静脉组恒河猴CD95表达量于第2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最高,同时CD4+T淋巴细胞数降到最低。直肠组恒河猴也于感染后第2天开始升高,但第10天才达到最高值,CD4+T淋巴细胞数于第17天降到最低。同静脉组相比,直肠组CD95表达量增高及CD4+T细胞数降低均较晚出现,且其CD4+T细胞数量降至最低晚于CD95表达量达到峰值一周后出现。结论 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感染恒河猴后,伴随CD4+T细胞表面CD95表达的升高,CD4+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但不同感染途径对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不尽相同,这可能由于不同感染途径造成CD95在感染急性期CD4+T细胞数量降低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产前诊断即胎儿宫内诊断,又称胎儿健康检查,可预测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畸形,如染色体异常、神经管缺损、先天性代谢障碍等。我院自1980年10月开展遗传咨询门诊以来,共作产前诊断174例,重点作羊  相似文献   

14.
贾维坤  王亚琴  杜丹妮 《重庆医学》2012,41(29):3049-3050,3129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1年8月,该院收治的PESC患者17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手术患者较手术联合化疗者1、2、3年和5年生存率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术后1、2、3年和5年生存率低(P<0.05)。结论 PESC病理组织学特征多样化,有无淋巴结转移可能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吉林延边地区银屑病发病诱因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0年-2003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银屑病病历239例,统计各种发病诱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治疗主要用蝮蛇抗栓酶、复方丹参注射液、2%普鲁卡因等药物。结果:239例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21.75%。发病诱因最多见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占17.57%。腹蛇抗栓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8%,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9%,2%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5%。各组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吉林延边地区银屑病的发病主要与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关。3种治疗方法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胎膜早破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住院产妇4876例,发生胎膜早破239例,与同期随机抽取无胎膜早破者300例对照.其结果表明:两组异常胎位、骨盆狭窄、胎头未衔接.难产发生率、产褥热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早破组高于未破组;两组脐带脱垂率,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两组胎儿大小无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60岁以上老年人239例,男性173例,女性66例,最大年龄为81岁。胃镜检查结果,老年人胃炎、食管炎、十二指肠炎、残胃年128人,居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首位。仅次检上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的是食管癌和胃癌共94人,活检总性率为80.9%。我们认为,老年人近期有食欲不振、纳差、上腹饱胀不适伴有疼痛、乏力、体重下降、吞咽困难或原有溃疡疼痛节律改变,服药物不能缓解时,应及时进行 X 线和纤维胃镜检查,要仔细观察贲门——胃底处,以免遗漏病灶。消化性溃病为老年上消化道疾病的第三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鼻咽癌误诊的原因,并就如何减少误诊和早期确诊鼻咽癌进行探讨,以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方法:对239例鼻咽癌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误诊经过和误诊疾病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误诊的疾病依次为颈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偏头痛、鼻息肉等。结论:因鼻咽癌原发部位深而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各科医师有各自的惯性思维且对鼻咽癌的并发症与合并症缺乏认识而误诊。需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增进各科医师诊断鼻咽癌的技能,以能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1971~84年中,石医附属医院共收治服毒自杀患者239例,年龄11~87岁,死亡14例。一、一般情况男性57例,女性182例,青少年的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