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该院接诊的产后大出血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C3组。A组20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0. 5; B组25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 C组25例,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2,比较3组红细胞输注量、冷沉淀输注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3组凝血功能水平比较,Hb、PLT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B组和C组凝血功能水平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凝血功能无改善,且APTT、PT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FIB水平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B组和C组Hb有所提升,PLT下降不明显,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A组Hb和PLT均下降,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 00%、4. 00%、4. 00%,A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和1∶2时大量输注对产后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冷沉淀输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马涛  孙俊芳  杜娟 《中国校医》2022,36(3):228-230
目的 了解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不同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大量输血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成分血输注比例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例。低比例组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5,中比例组为1:1,高比例组为1.5:1。比较3组凝血功能及预后。结果 输血前,3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比例组FIB为(1.89±0.27)g/L,低于低比例与中比例组的(2.49±0.44)g/L、(2.37±0.32)g/L(P<0.01),TT、PT、APTT分别为(19.42±2.13)s、(19.93±2.05)s、(47.28±6.61)s,高于低比例组的(13.99±1.64)s、(12.87±1.56)s、(33.19±4.73)s与中比例组的(14.31±1.68)s、(13.24±1.05)s、(34.11±4.89)s(P<0.01);高比例组FIB、TT PT APTT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死亡率为0%,中比例组为2.50%,高比例组为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6,P=0.006)。结论 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或1:1.5较1.5:1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更小,在降低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中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时不同新鲜冷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 red blood cells,cRBC)比例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莆田市涵江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且接受输血治疗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FFP、cRBC输注比例将其分为甲组32例、乙组28例,甲组输注比例为FFP∶c RBC=1∶1,乙组输注比例为FFP∶cRBC=1∶2,比较两组FFP、cRBC、血小板(platelet,PLT)、冷却沉淀输注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常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甲组FFP输注量高于乙组,cRBC输注量低于乙组,住院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PLT、冷却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前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后两组血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升高,且甲组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  相似文献   

5.
6.
韩驰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6):836-838
目的 探讨产后大出血时输注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比例差别对于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为防治凝血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产后大出血需要输血的产妇40例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成份不同分两组,对照组(10例)输注悬浮红细胞,实验组(30例)以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1∶ 1作为分界,又分为高(>1∶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大量失血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4例。A组、B组、C组的FFP∶RBCs比例分别为1∶3、1∶2、1∶1,对比三组的凝血功能、液制品使用情况及预后。结果输血前,三组的aPTT、PT、Fb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三组的aPTT、PT均延长,且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Fbg水平均降低,且C组>B组>A组(P均<0.05)。FFP使用量:A组>B组>C组(P<0.05)。三组的RBCs、血小板及冷沉淀使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大量失血患者进行输血时,可将血浆与红细胞的输注比例控制为1∶1,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且不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调查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输血量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输血治疗原因首要因素为前置胎盘,比例为34.0%,其次为凝血功能障碍,比例为22.0%,再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粘连,比例分别为20.0%和16.0%,最后为贫血,比例为4.0%.患者治疗有效率70%,治疗无效率30%,其中13例患者经子宫动脉结扎以及宫颈提拉式缝合后有效,2例患者行子宫切除后有效,无死亡患者.结论:产后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中,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如前置胎盘、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以及胎盘粘连等,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输血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PPH)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为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产科分娩,并因PPH进行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悬液≥4 U)的185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其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胎儿是否为巨大儿、胎儿数、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及输血治疗效果等信息。对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输血量,以及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其接受产科处理措施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输血治疗原因包括:前置胎盘(61例,33.0%),胎盘黏连、植入或胎盘残留等胎盘因素(15例,8.1%),子宫收缩乏力(40例,21.6%),凝血功能障碍(30例,16.2%),贫血(33例,17.8%)及其他因素(6例,3.2%)。②产次≥2次的PPH患者的中位输血量为1 250 mL,显著高于产次<2次者(中位输血量为1 000 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P<0.05)。不同年龄、人工终止妊娠次数、分娩方式、胎儿数、是否为巨大儿,以及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PH患者的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经过人工按摩子宫、使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使用球囊压迫宫腔及输血治疗等常规治疗方式或经过手术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因PPH发生死亡者。④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中,8例为接受大量输血(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治疗患者,包括7例为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患者,平均出血量为(4 800.0±680.7) mL,平均输血量为(3 685.7±157.4) mL,1例为子宫收缩乏力患者。这8例患者均在输注红细胞悬液3~5 U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FFP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均约为1∶1。 结论临床应早期识别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黏连、植入或残留,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尽早评估PPH风险,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孕期积极治疗贫血。对PPH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早期输注高比例FFP和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黄涵  胡顺玲 《工企医刊》2000,13(6):50-51
本院1998年8月~1999年9月共收治大量输血病人5例,死亡2例,治愈3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29岁~70岁,其中胎盘粘连致产后大出血1例,重度创伤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1例是贲门粘膜撕裂症,另1例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本组5例入院时均为失血性休克表现:重度贫血貌、全身湿冷,呼吸急促,血压测不到,急查血红蛋白2g~3g。2 治疗结果5例均迅速给予两条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补液,积极配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输血治疗时成份血合理使用的分析。方法:将在我市人民医院近期(2017年01月-2018年01月时期)收治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134例,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成分组(67例)与常规组(67例)。常规组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成分组由输血科参与输血方案制定。对照两组患者输血后3h与输血前1h的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与凝血常规包括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差绝对值。结果:成分组血液输注后3h与输注前1h血液指标差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血液科参与合理使用成分血输注,可有效提高血常规中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输注不同比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和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分为三组,低比例组43例,中比例组41例,高比例组44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输注比例依次为1∶5、1∶3和1∶1。观察三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氧供(D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和氧摄取率(O2ER)水平。结果输血后12 h三组PT、APTT和TT显著高于输血前(P0.05),低比例组显著高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0.05),且中比例组显著高于高比例组(P0.05);三组Fib、Plt显著低于输血前(P0.05),低比例组显著低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0.05),且中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P0.05);输血后12 h三组DO_2、PaO_2和O_2ER显著高于输血前(P0.05),高比例组显著高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P0.05),且中比例组显著高于低比例组(P0.05);三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输注的红细胞、血小板及冷沉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住院期间输注红细胞总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血浆和浓缩红细胞按照1∶1比例输注能够有利于维持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氧供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产后出血(PPH)大量输血(MT)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严重PPH患者47例,采用TEG检测凝血功能并指导MT治疗。观察TEG检测前后成分血输注情况、不同TEG参数下输血情况,统计临床预后。结果:TEG检测显示,PPH产妇存在血液低凝状态。在Angle角<53°、R值>10min、MA<37mm患者中,滤白红细胞悬液(LPR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用量明显增加(P<0.05)。根据TEG参数调整输血成分后,R值和K值明显缩短,MA值、Angle值和CI值纠正,凝血功能显著改善(P<0.05);47例产妇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TEG检测能够全面反映产妇的凝血状态,对PPH的MT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可能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变化状况.方法 :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90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输血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40,输血量<1500ml)和大量组(n=40,输血量≥1500ml),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相关指标(PT、TT、APTT、FIB、PLT)状况.结果 :大量组患者输血后1d、3d PT、TT、APTT、FIB、PLT水平与常规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大量组患者输血后PT、TT、APTT先升高,后下降,后恢复输血前水平,FIB、PLT先下降,后升高,后恢复输血前水平.结论 :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后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大量输血患者临床治疗中,成分输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大量输血患者68例。回顾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红蛋白(Hb)的值与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冷沉淀和血浆等成分输血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红蛋白(Hb)的值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此外,治疗有效率高达94.12%,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94%。结论:成分输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产后出血患者的超声检查和治疗唐和平(邵阳市妇幼保健院422000)超声技术在产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由于人工流产和大胎龄钳夹术所致子宫内膜损伤,胎盘粘连或剥离不全导致产后出血已成为产科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应用超声技术能有...  相似文献   

17.
临床急诊输血的特点是"急".不仅要求输血量大,品种也多,是外科常用的重要急救措施.但也可因施行不当,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1].因此在急性输血时,临床医生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保证抢救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林嘉  何屹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79-2980,2982
[目的]研究根据现代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适应症标准合理使用血浆对大量失血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2006年失血量达30%以上的大量失血患者,根据是否采用现代FFP输注适应症标准分为非控制组(79例)和控制组(8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及相关指标。[结果]非控制组人均用血量(24.4±10.4)u,其中64例输注FFP,人均FFP用量(6.4±4.5)u,人均RBC用量(23.1±11.4)u;控制组人均用血量(21.5±8.4)u,其中22例输注FFP,人均FFP用量(11.8±3.2)u,人均RBC用量(17.8±8.2)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排除死亡病例)出院前Hb、Plt、PT、APTT、Alb水平均恢复正常;非控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感染率36.7%;控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感染率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控制组死亡率7.6%;控制组死亡率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现代FFP输注适应症标准合理使用FFP,不仅直接减少FFP用量,而且由于有效纠正了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从而减少了红细胞制品用量,并显著降低大量失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科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在缺乏输血、手术治疗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如何成功地将产后出血患者送至有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是每位基层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现就笔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浓缩红细胞联合1 200 ml新鲜血浆对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51例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为A组17例、B组17例、C组17例,各组患者均进行输注治疗,A组、B组、C组的浓缩红细胞与新鲜血浆比例为1∶8、1∶3、1∶1,观察各组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APTT、FIB]、血流动力学[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血常规[血浆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指标检测,统计各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输注24 h后,C组FIB水平高于A组、B组,APTT、PT、TT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C组DBP、SBP、MAP、CVP水平高于A组、B组,HR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C组Hb、PLT水平高于A组、B组,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