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4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按治疗方案不同分2组,治疗组(23例)采用头面四肢部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儿采用发育筛查测验法(DST)测试其智力指数(MT)、发育商(DQ)及粗大运动功能试验量表(GMFM)的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MT、DQ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69.67%(16/23)]高于对照组[36.84%(7/19),Z=-2.03,P<0.05].结论 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疗效好,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临床效果及对运动功能和脑功能的影响,为更有效的促使脑瘫患儿康复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黄冈市黄冈平安康复医院接诊的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均每周训练5 d,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及脑电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FMFM各区域评分及脑电功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GMFM评分中观察组5个区域得分及GMFM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FMFM评分中观察组5个区域得分及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θ波、θ/β波值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β波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及脑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痉挛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训练,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包括立位促通训练、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40 min/次,1次/d,5次/周,共训练12周。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量表(GMFM-88)评价粗大运动功能。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Berg评分[(20.37±2.95)、(14.92±2.18)分]均较训练前[(10.60±3.16)、(10.74±3.05)分]升高(均P0.05),训练后两组Ber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GMFM评分[(69.10±5.61)、(63.05±5.04)分]均较训练前[(60.55±5.68)、(57.75±4.99)分]升高(均P0.05),训练后两组G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4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按治疗方案不同分2组,治疗组(23例)采用头面四肢部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对照组(19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法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儿采用发育筛查测验法(DST)测试其智力指数(MT)、发育商(DQ)及粗大运动功能试验量表(GMFM)的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MT、DQ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T、DQ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69.67%(16/23)]高于对照组[36.84%(7/19),Z=-2.03,P<0.05].结论 头面部四肢按摩结合电刺激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疗效好,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周、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应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2周后CSS评分开始降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CSS评分开始降低,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C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升高,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GMFM评分显著提高,研究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有效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疗效研究,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各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TUG时间及PEDI移动能力部分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移动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家庭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的方式。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MA)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价(ADL),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后康复效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护理后FMA及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FMA、ADL评分[(59.8±2.3)、(8.8±1.4)分]均高于对照组[(51.0±2.4)、(7.2±1.3)分](均P<0.05);两组护理后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情感、生理及社交功能评分[(66.1±5.8)、(36.2±7.4)、(37.3±9.3)分]均高于对照组[(60.7±5.4)、(30.2±6.9)、(31.0±8.9)分](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90.56%)高于对照组(71.69%)(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家庭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桐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82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康复干预联合应用水针治疗,并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GMFM)、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评定患儿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头颅血流多普勒超声法测定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与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 ①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5.12%(3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χ2=5.15,P<0.05;②干预前,两组患儿CDCC(t=0.05~0.95,P>0.05)、GMFM(t=0.01~1.22,P>0.05)、PEDI(t=0.01~0.02,P>0.0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9周后,干预组CDCC(t=6.86~11.14,P<0.05)、PEDI显著高于对照组(t=3.36~7.27,P<0.05),GMF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1~6.49,P<0.05);③干预前,两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11,P>0.05),干预9周后观察组Vs、Vd、Vm高于对照组(t=13.41~37.78,P<0.05),RI低于对照组(t=14.31,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干预中,采用水针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儿脑部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促进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方法 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3月,新密市中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基于此,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干预,干预6个周期,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56.85±7.46)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评分(168.13±8.27)分均高于对照组[(52.13±7.38)分、(151.92±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8.824,P=0.006、<0.001)。结论 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康复科就诊的5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h痉挛量表(MA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粗大运动功能88项评定量表(GMFM)、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MA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MAS、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GMFM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坐位、爬和跪、站立、走跑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以上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级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GMFC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可有效降低肌张力及改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7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予以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其痉挛程度、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后其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语言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3.98%,对照组患儿语言功能改善有效率为73.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在促进其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谢晋萌 《现代养生》2022,(16):1367-1369
目的 探究小儿推拿配合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高压氧治疗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小儿推拿配合家庭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后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治疗有效率。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d后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增加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推拿配合家庭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低频脉冲电疗法及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后分别采用Ashworth痉挛评定法、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对患者患肢的痉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0 d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疗效、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疗法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0)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n=20)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20 cm宽步道10 m步行速度(MWS)对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20 cm宽步道10 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刘欣欣 《中国校医》2020,34(2):124-125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就诊于本院的104例脑瘫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联合行运动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及神经智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为(37.82±9.04)分,高于对照组的(34.37±7.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发育商评分为(80.45±9.84)分,高于对照组的(68.47±1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与神经智力发育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刘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60-5461
目的: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取某社区25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患儿15例,对照组患儿10例。观察组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康复培训,对照组患儿进行普通家庭式康复训练。利用GMFM级别评分对患儿进行粗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儿经过6个月的个体化社区管理康复化训练后,其GM-FM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有效的社区化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有助于脑瘫患儿身体功能的恢复,目前越来越受到社区脑瘫家庭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循经针灸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及肌肉痉挛评分、运动发育评分的影响,为临床有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脑瘫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肌肉痉挛评分、运动发育评分以及血清IL-6与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 0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6.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肌肉痉挛评分(0. 5±0. 3)分与(0. 7±0. 4)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运动发育评分(3. 6±3. 1)分与(4. 7±5. 0)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又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肌肉痉挛评分以及运动发育评分,且能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IL-6与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蜡疗结合运动疗法牵拉技术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疗效及预后改善。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儿运用运动疗法牵拉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蜡疗结合运动疗法牵拉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后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足背屈角角度、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的评定(GMFM评分)、下肢肌张力评分(M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足背屈角角度、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足背屈角角度、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都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足背屈角角度(71.8±2.30)°低于对照组的(76.5±3.80)°,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65.8±5.30)°低于对照组的(73.8±5.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都有所升高,观察组GMFM评分(82.9±22.5)分高于对照组的(56.8±13.6)分,两组患儿MAS评分都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MAS评分(1.2±0.3)分低于对照组的(2.3±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5%低于对照组的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93.5±3.5)d短于对照组(86.3±2.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蜡疗结合运动疗法牵拉技术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患儿肌张力,改善足背屈角角度以及被动背屈角度,改善运动能力,减少治疗时间以及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