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妊娠和自然妊娠孕妇发生早产的主要因素及早产儿出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行ART助孕妊娠的早产孕妇223例和同期分娩的自然受孕早产孕妇5 67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ART妊娠早产孕妇与自然妊娠早产孕妇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以及早产儿体重、Apgar评分、近期出生结局等情况。结果 ART早产孕妇中高龄产妇比例(单胎妊娠者39.8%,双胎妊娠者26.2%)明显高于自然妊娠早产孕妇(单胎妊娠者14.8%,双胎妊娠者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早产者中双胎比例(58.3%)明显高于自然妊娠早产者(9.55%),胎膜早破、臀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早产孕妇主要妊娠期并发症。ART早产组与自然妊娠早产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分别为单胎妊娠者64.5%,双胎妊娠者68.1%和单胎妊娠者57.1%,双胎妊娠者73.1%)、出生结局(以平安为主,分别为单胎妊娠者97.8%,双胎妊娠者95.4%和单胎妊娠者93.6%,双胎妊娠者9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均以剖宫产为主要分娩方式,其中ART早产者的剖宫产率(单胎妊娠者79.6%,双胎妊娠者94.6%)高于自然妊娠早产者(单胎妊娠者55.0%,双胎妊娠者79.7%),以双胎的剖宫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臀位以及低出生体重是早产儿不良出生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及早产儿出生结局与妊娠方式无关,与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分娩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孕夫妇的不孕背景对妊娠并发症及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6月—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本院)入院待产的1 000名产妇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其中备孕时间超过1年、单胎且未行辅助生殖技术(ART)者136名作为不孕症史组;备孕时间未超过1年、单胎、且与不孕症史组的年龄、产次、分娩方式严格按照1∶2匹配的272名产妇为正常对照组;在本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治疗同期本院分娩的114名产妇为ART组。比较各组的妊娠并发症及围生结局。结果:不孕症史组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3%vs.5.15%,P0.05);ART组与不孕症史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围生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夫妇的不孕背景可能影响了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新生儿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为二孩政策下的优生优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出生的2 479名活产单胎新生儿,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龄二孩生育对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的影响。结果适龄产妇和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地区高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适龄产妇(P0.05)。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正常的初产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农村地区的初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经产妇(P0.05),孕前偏瘦的经产妇分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对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OR=1.393,95%CI:0.535~3.629;OR=0.925,95%CI:0.498~1.720);经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比初产妇下降了近50%(OR=0.519,95%CI:0.276~0.978),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OR=1.221,95%CI:0.836~1.784)。结论高龄可能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女性应避免高龄生育;二孩生育的妇女应警惕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54例IVF-ET后妊娠及分娩结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IVF-ET后妊娠及分娩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IVF-ET后获妊娠的554个周期,比较不同年龄、不孕原因、妊娠胎数、助孕方式的妊娠及分娩结局。结果:与30~34岁组比较,≥38岁组妊娠丢失率增高,多胎妊娠率及分娩率降低(P<0.05),≤29岁组多胎妊娠率降低(P<0.05)。与盆腔卵管因素组比较,女方复合因素及PCOS组妊娠丢失率增高,分娩率降低(P<0.05)。与IVF组比较,TET组多胎妊娠率降低(P<0.01)。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早期流产率降低,剖宫产率及早产率增高,平均孕周减少,平均出生体重下降,<2.5kg低体重儿出生率增加(P<0.01);3胎妊娠较单胎及双胎妊娠早产率增高,平均孕周减少,平均出生体重下降,<2.5kg低体重儿出生率增加(P<0.01)。结论:多胎妊娠、年龄≥38岁和PCOS及女方复合因素不孕是影响IVF-ET后患者妊娠及分娩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辅助生殖技术(ART)妊娠分娩的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数据库匹配方法,识别2004—2015年上海市出生监测数据库中ART婴儿5 858例,描述其出生特征,分析ART婴儿各种不良出生结局发生情况,并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测算其相对危险度。结果 ART婴儿双多胎比例为35.73%,高于总体2.12%的水平。ART单胎婴儿早产、低体重和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均有所增高,发生率分别为8.34%、4.75%和1.65%,校正RR值分别为1.70(95%CI=1.52~1.90),1.68(95%CI=1.45~1.95)和1.66(95%CI=1.29~2.13)。ART双多胎婴儿早产、低体重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58.39%、44.19%和1.72%,与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技术助孕后多胎率明显升高,ART新生儿早产、低体重和出生缺陷的风险也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人群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状况,探讨壮族孕妇孕早期肝功能指标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为低出生体重儿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8月在平果县妇幼保健院分娩且有完整孕检记录的壮族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2 943例壮族孕妇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相关孕期保健和妊娠结局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运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偏倚,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连续变量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体重组的母亲孕早期转氨酶比、总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儿组孕早期总蛋白正常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OR=1.06,95%CI:1.01~1.11)、球蛋白水平升高(OR=1.15,95%CI:1.06~1.24)是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球蛋白水平升高是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辅助生殖技术(ART)出生婴儿性别比及出生缺陷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7月在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ART治疗并成功分娩的患者396例,出生婴儿504例。分析年龄、受精方式、精液来源、胚胎来源和分娩胎数等因素对于出生婴儿性别及出生缺陷的影响。结果 (1)504例出生婴儿中,男婴270例,女婴234例,性别比为115∶100,不同因素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2)出生缺陷儿9例,出生缺陷率为1.79%,其中年龄20~24岁组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25~29岁组(P0.05),冷冻胚胎移植组出生缺陷率低于新鲜胚胎移植组(P0.05),双胎分娩组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单胎分娩组(P0.05)。(3)双胎出生缺陷儿占出生缺陷儿总数的88.89%(8/9),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ICSI)20~24岁组较25~29岁组双胎出生缺陷率高(P0.05),冷冻胚胎移植组双胎出生缺陷率显著低于新鲜胚胎移植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受精方式、精液来源、胚胎来源和分娩胎数等因素不影响ART出生婴儿性别比,冷冻胚胎移植和单胎妊娠均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出生缺陷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探究AR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天津市2014年3月1日-2018年4月1日建册的非低龄ART受孕孕妇441例(简称ART组)和自然受孕孕妇798例(简称NRT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 ART组与NRT组相比,孕妇高龄、孕早期低体重或超重的比例及多胎妊娠、糖尿病合并妊娠、高血压合并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孕妇早产率为25.40%、死胎率为1.33%、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27.27%及巨大儿率为4.38%,分别高于NRT组的5.76%、0.25%、3.71%、1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与自然受孕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有明显差异,应加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者的产前监护及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妊娠丢失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获得妊娠的1 169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资料。按照不同妊娠结局分为妊娠丢失组和分娩组,比较两组之间体重指数(BMI)、垂体泌乳素(PRL)、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按照夫妻双方年龄、不孕类型、不同受精方式(IVF/ICSI)、不同周期类型(鲜胚周期/冻胚周期)、移植胚胎发育天数(Day3/Day5)、有无自然流产史分组,比较各组间的妊娠丢失率。结果女方年龄≥35岁组的妊娠丢失率显著高于年龄35岁组;在女方年龄35岁组中,男方年龄 40岁组较年龄≤40岁组妊娠丢失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妊娠丢失组的PRL高于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继发不孕组妊娠丢失率高于原发不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既往有自然流产史组妊娠丢失率高于无流产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BMI、AMH水平以及不同受精方式和周期类型对妊娠丢失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患者ART治疗后妊娠丢失率高,此外妊娠丢失还与患者基础PRL、不孕类型、既往流产史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2011-2016年高州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现状并分析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6年9月期间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分娩产妇36 32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孕妇相关基线资料、健康状况及婴幼儿分娩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探究高州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36 32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23±0.53)kg,低出生体重儿2 070例,低出生体重占比5.70%。单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与新生儿性别、是否早产、母亲的年龄、吸烟、胎次、流产、妊娠高血压、贫血存在直接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胎儿早产(OR=3.823,P=0.000)、孕妇高龄(OR=1.733,P=0.018)、孕妇吸烟(OR=1.557,P=0.008)、多胎次(OR=2.115,P=0.019)、孕妇贫血(OR=2.634,P=0.001)、妊娠高血压(OR=2.631,P=0.000)是造成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州市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现状不容乐观,其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的新生儿情况、分娩情况及助孕过程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数据,为进一步改进辅助生殖技术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2月实施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1 210例周期,以电话随访为主,辅以信件和邮件等方式,获得妊娠结局的新鲜周期236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55个,对其助孕的各个环节指标进行归纳分析。结果:①新鲜周期单胎和双胎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比较:双胎组中晚期流产率(14.04%)显著高于单胎组(2.79%)(P<0.05);单胎组平均分娩孕周长于双胎组(P<0.05);双胎组低体重出生儿及极低体重出生儿发生率分别为44.44%和4.44%,显著高于单胎组。②冷冻周期单胎和双胎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比较:双胎组低体重出生儿、极低体重出生儿、早产儿及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2.31%、11.11%、53.85%、21.05%,显著高于单胎组(P<0.05)。③新鲜周期单胎流产临床资料比较:流产组在注射HCG日的E2水平为(2 650.30±483.90)高于正常妊娠组(1 660.50±167.70)(P<0.05);移植后14天,流产组的HCG水平(299.83±286.34)低于正常妊娠组(623.38±606.92)(P<0.05)。结论:多胎的流产率、早产率、低体重出生儿及极低体重出生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HCG日的E2水平及移植后14天HCG水平是预测妊娠结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探讨其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海南某医院2005~2009年全部产科分娩病历为样本,分析新生儿体重变化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近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144.36 g±516.47)g,足月单胎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222.1 3 g±411.74)g,5年间不同年份相比较,出生体重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F=1.321,P=0.26),5年低出生体重儿总数195例(8.1%),正常体重儿2 125例(87.8%),巨大胎儿99例(4.1%)。5年来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胎儿的发生率保持平衡,无统计学差异(2χ=13.34,P=0.10)。低出生体重儿的1 m in窒息率与5 m in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2χ=26.45,P<0.05),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之间1 m in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79,P=0.10),5 m in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39,P=0.15),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0.42,P=0.50)。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平衡,低出生体重是导致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着力于提高孕周,防止早产,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增重范围对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该院进行规律产前检查及分娩并完成随访的86例足月单胎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推荐的孕期体重增长范围(5.0~11.5 kg)分为3组:A组(22例):<5.0 kg;B组(30例):5.0~11.5 kg;C组(34例):>11.5 kg.比较3组的母儿分娩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及产妇产后BMI.结果:①母儿并发症比较:C组剖宫产率、创口感染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比较:C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及出生身长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产后BMI比较:C组产后42天、6个月及12个月BMI值均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不同增重范围对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的分娩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妇产后体重有一定影响.美国IOM推荐的孕期增重范围(5.0~11.5 kg)适合我国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孕妇与足月妊娠正常分娩孕妇的牙周状况,探讨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关系。方法:选取分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孕妇50例为观察组,足月妊娠正常分娩孕妇50例为对照组,检查两组牙周病情况。结果:分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孕妇牙周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妊娠正常分娩孕妇,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后非高龄女性单胎妊娠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生殖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e sperm injection,ICSI)的新鲜胚胎移植并确诊单胎宫内妊娠周期、年龄≤35岁628例,分为早期流产组(n=74)和活产分娩组(n=554),分析非高龄女性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后单胎妊娠者发生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流产组与活产分娩组的不孕年限分别为5.74±3.39年,4.70±3.07年,、体重指数分别为24.35±4.52 kg/m~2,23.25±3.87 kg/m~2,基础E_2分别为60.37±59.60 pg/mi,48.70±34.54 pg/mi,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年龄、流产次数、基础FSH及LH、不孕原因、超排卵方案、Gn天数及总量、HCG日血清E_2水平及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及优胚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孕年限长、体重指数高及基础E_2水平升高是ART助孕妊娠后妇女发生早期流产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泉州市级医院与乡镇级卫生院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儿的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泉州市2家市级医院,17家乡镇级卫生院,收集2013年出生孕周≥28周的低出生体重活产儿,应用χ2检验分析比较市级医院和乡镇级卫生院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率、出生孕周、出生胎次、出生性别、出生季节等因素的差异。结果乡镇级卫生院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第一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与市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40、67.30、12.10,P均0.05)。乡镇和市级医院在低出生体重儿男女比例和出生季节之间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χ2=0.24、0.00,P均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在发生率、早产儿比例、第一胎比例,市级医院和乡镇级卫生院有明显差别。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性别、出生季节,市级医院和乡镇级卫生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妇孕期体重增长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孕期保健并住院分娩的534例足月单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身高、孕前体重、产前体重等信息,分析孕期体重增加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孕前体型正常的产妇较多,孕前不同体型的产妇孕期体重增长幅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52,P=0.000);孕前体型消瘦和正常的产妇孕期体重增长合理比例明显高于孕前超重及肥胖者(χ2=16.407,P=0.000);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明显高于增长不足与合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49.742,P=0.000;F=37.077,P=0.000);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的产妇产下巨大儿的比例较高,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1.825,P=0.003)。结论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会增加巨大儿的出生率,应加强孕期健康宣教,使孕期体重增长在合理范围内,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足月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的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探讨巨大儿的不同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哈尔滨市16所医院在200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分娩的单胎、无出生缺陷、足月(非早产、过期产)活产的巨大儿和正常体重儿的产妇病案(其中包含新生儿病案),比较2138例巨大儿和18233例正常体重儿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结果:巨大儿组的剖宫产率、产妇住院天数、产妇产后出血比例、新生儿窒息比例高于正常体重儿组。巨大儿组的阴道助产率(7.51%)高于正常体重儿组(5.60%),但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巨大儿的产妇产后出血比例、巨大儿窒息比例均与分娩方式无关。结论:足月巨大儿也具有较高的母婴并发症,故应探索并使用正确的产前预测巨大儿的方法,产时给于充分重视,适时正确处理,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单胎早产儿与自然受孕(NC)单胎早产儿出生结局、婴儿期认知发育水平的差异,为ART受孕单胎早产儿的早期全面健康发展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月1日—2021年7月31日期间纳入28例ART早产儿与34例NC早产儿并收集相关信息,并于6月龄、12月龄进行体格检查和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测评(儿心-2016版)。结果 ART单胎早产儿父母生育年龄(t=2.536、2.055)、妊娠合并症发生率(χ2=11.442)、剖宫产率(χ2=6.115)、低出生体重率(χ2=4.736)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身长以及6月龄和12月龄身长、体重及增长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单胎早产儿6月龄总发育商、精细运动、语言发育商(92.23±8.15、88.38±7.64、89.95±12.35)均低于NC组,警示行为发育商(3.57±3.12)高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163、2.142、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