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保健门诊0~3岁婴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及缺乏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0~3岁儿童1941例进行维生素D检测。结果0~3岁婴幼儿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34.2±16.9)ng/mL,不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14)。0~3岁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3.4%、3.1%、7.0%、18.8%。不同年龄组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χ2=8.1;均P<0.05)。结论研究对象中2~3岁幼儿25-羟维生素D水平相对较低,2岁后维生素D缺乏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宜宾市0~3岁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其监护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儿童保健且检测血清25-(OH)D的783名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儿童一般情况(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生活方式等),采集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使用自行设计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其监护人KAP,采用Pearson相关和关联性分析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营养KAP的关系。结果 1) 0~3岁儿童纯母乳喂养率为62.2%,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维生素D平均补充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0、10.260,P<0.05)。2)血清25-(OH)D浓度平均为(36.8±8.7)ng/mL,维生素D缺乏率为21.84%,不同年龄段、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及维生素D制剂补充情况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2.220~6.302,χ2:5.346~33.134,P<0.05)。3)监护人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0~7岁儿童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于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行25-(OH)D水平检测的所有0~7岁儿童资料,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的25-(OH)D水平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异。结果广州市白云区1309例0~7岁儿童的25-(OH)D水平为25.50(13.38~42.80)ng/m L,维生素D缺乏率为20.40%,不足率为52.33%,充足率为27.27%,无1例中毒病例;不同性别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营养状况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7岁组儿童25-(OH)D水平最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率最高,不同年龄25-(OH)D水平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25-(OH)D水平最高,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率最低,冬季25-(OH)D水平最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率最高,不同季节25-(OH)D水平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州市白云区0~7岁儿童25-(OH)D水平较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率较高,3~7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最差,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家长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对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体检的0~9岁952名儿童,进行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儿童维生素D水平。结果 0~9岁儿童25-(OH)维生素D的平均测定值为(29.78±12.08)ng/L;其中25-(OH)维生素D严重缺乏占2.63%;缺乏占18.80%;不足占32.77%。不同年龄组儿童的25-(OH)维生素D水平不同(P0.01),男、女童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体检儿童的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高于春冬季体检儿童(P0.05)。结论绍兴市城区0~9岁儿童25-(OH)维生素D水平低下,应增加儿童的维生素D摄入量及加强户外活动,尤需重视4~9岁的儿童及冬春季节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芜湖市0-2岁婴幼儿喂养状况。方法随机抽取芜湖市2个县2个区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015年1.12月到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0.2岁1085名婴幼儿喂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芜湖市婴幼儿早开奶率31.24%,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率58.61%,人工喂养率6.91%,6月龄以下断奶率33%,12月龄以下断奶率81.75%。婴幼儿人工喂养率农村高于城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433,P<0.01);4个月前婴幼儿添加辅食的占6.3%,4.6个月添加辅食的占4.38%,6.23个月添加辅食的占89.32%,城乡婴幼儿不同时间添加辅食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9,P<0.05);1W内服用维生素D的频次,城乡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15,P<0.01),婴幼儿以每天服用维生素D的比例最高,达到52.90%,1W仅服用2.3d的占12.26%,城乡婴幼儿服用维生素D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112.874,P<0.01)。结论调查的0.2岁婴幼儿,母乳喂养率低,城市儿童辅食添加时间过早,农村儿童维生素D补充不及时。  相似文献   

6.
王旭  刘霞  朱兰兰  邓宇  肖湘  刘永  刘峰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38-1641
  目的  了解重庆市0~12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其维生素D缺乏(vitamin D deficiency, VDD)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规律儿童保健的0~6岁儿童1 877名和重庆市3所小学6~12岁学龄儿童707名,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自行设计问卷并分析维生素D缺乏可能的影响因素。  结果  儿童血清25-(OH)-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39.9±9.1) ng/mL,VDD检出率为14.59%。不同年龄段、就诊时间、就诊季节、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和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VDD检出率(0~3,4~6,7~12岁分别为14.73%,22.19%,10.47%;疫情前、疫情后分别为11.18%,17.08%;就诊季节春、夏、秋、冬分别为12.97%,10.65%,14.86%,21.33%;体型消瘦或正常、超重或肥胖分别为12.34%,26.13%;户外活动时间充足、不足分别为11.84%,16.27%;补充维生素D、未补充维生素D分别为11.71%,15.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17,17.59,30.98,53.74,9.60,6.17,P值均<0.05)。体型消瘦或正常、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和规律补充维生素D与儿童VDD均呈负相关[OR值(OR值95%CI)分别为0.68(0.55~0.84),0.57(0.25~0.77),0.62(0.44~0.85),P值均<0.05]。  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及学龄儿童VDD检出率高,控制超重/肥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口服维生素D制剂等群体防控策略可能改善维生素D缺乏情况。  相似文献   

7.
了解温岭市3~6岁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为学龄前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2016年冬春季和夏秋季在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入园入托体检的6 776名3~6岁儿童,测定其血清25-(OH)D的含量.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25-(OH)D平均水平较为适宜,为(88.95士21.23)nmol/L,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P>0.05);未见维生素D过量及中毒的儿童.25-(OH)D充足率为66.07%,不足率为28.69%,缺乏率为5.24%.学龄前儿童25-(OH)D水平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8,P<0.05);缺乏、不足、充足率季节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9,144.77,154.63,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儿童缺乏、不足、充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9,74.14,90.38,P值均<0.05).结论 温岭市3~6岁儿童25-(OH)D总体水平较为适宜,部分儿童存在不足及缺乏.需要定期监测学龄前血清25-(OH)D水平,进行合适的干预及加强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状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13年1-3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门诊67名要求健康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清维生素A、25羟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水平,收集其基本情况、喂养方式、体格等方面信息。结果 67名儿童中,男40例,女27例。维生素A水平为(0.23±0.07)mg/L,缺乏率34.3%,不同月龄段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6,P=0.001),随月龄增加血清维生素A缺乏率逐渐减少,0~4个月组最低[(0.17±0.04)mg/L],缺乏率高达68.8%;不同喂养方式血清维生素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8,P=0.045),纯母乳喂养组血清水平偏低[(0.18±0.03)mg/L],缺乏率为60.0%。血清25(OH)D水平为(102.26±90.54)nmol/L,缺乏率为13.3%;不同喂养方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1,P=0.038),纯母乳喂养婴儿仍偏低[(96.93±20.42)nmol/L],缺乏率较高为33.3%。血清维生素E水平为(10.09±2.76)mg/L,不足率仅为13.4%,未发现缺乏儿童,维生素E营养状况良好。结论婴幼儿维生素A、D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高危人群及时施加干预以预防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0~3岁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临床诊断和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2012年3月~2014年2月儿科门诊就诊的0~3岁婴幼儿20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25-(OH)D浓度检测。结果:204例0~3岁婴幼儿中,血清25-(OH)D较为足够99例,占48.6%;相对缺乏79例,占38.7%;缺乏26例,占12.7%,前两者占总人数的87.3%。血清25-(OH)D以2~3岁组最高,0~1岁组最低,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25-(OH)D缺乏率较高,其中以2~3岁幼儿25-(OH)D血清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研究宜昌市夷陵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年龄、性别、季节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夷陵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来夷陵区妇幼保健院体检的0~6岁11656例儿童,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方法进行末梢血25-(OH)D 3水平检测。结果该区11656例儿童末梢血25-(OH)D 3水平为(29.35±7.59)ng/mL,其中维生素D缺乏组566例(4.86%),维生素D不足组6579例(56.44%),维生素D充足组4511例(38.70%)。1岁以内婴儿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幼儿组和学龄前组,3岁以后儿童维生素D水平明显下降,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46,P<0.05)。不同季节儿童维生素D水平春季最高,冬季最低(χ2=504.007,P<0.05)。不同性别间儿童维生素D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0.841,P>0.05)。结论我区0~6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大部分处于不足的状态,应增加该区儿童维生素D的摄入量,尤其加强学龄前组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及冬季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0岁~1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年龄、性别、季节的关系,为本地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4月-2014年11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保健科体检的0岁~16岁6 651例儿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 6 651例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为(29.63±12.83)ng/ml,其中25-羟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92例(1.38%),缺乏组1 498例(22.52%),不足组2 434例(36.60%),充足组2 627例(39.50%)。0~岁组和1~岁组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后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下降,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间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3,P0.05)。不同季节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结论 0岁~16岁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下,应增加该地区儿童的维生素D摄入量,尤需加强6岁以上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及夏季儿童的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那曲县0~3岁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西藏那曲县防保服务中心就诊的213例0~3岁婴幼儿,按照年龄分为0~1岁、>1~2岁、>2~3岁3个年龄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婴幼儿血清25-OH-D平均浓度为(25.31±10.59)ng/mL,65例(占30.52%)儿童为缺乏,83例儿童为不足(占38.97%),65例(占30.52%)儿童为充足。各年龄组间血清25-OH-D水平有显著性差异,>1~2岁组血清25-OH-D水平最高,0~1岁组最低(F=5.895,P<0.01)。不同季节时期儿童血清25-OH-D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夏季儿童血清25-OH-D水平最高,冬季最低(F=10.722,P<0.05);冬季儿童维生素D缺乏比例最高(x^2=15.175,P<0.01);夏季儿童维生素D不足比例最低(x^2=11.433,P<0.05)。同一季节内,男女儿童血清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那曲县0~3岁婴幼儿血25-OH-D水平低,维生素D缺乏、不足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了解银川市7~18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儿童营养改善及肥胖干预提供有效数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银川市随机选取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各年级选取1~2个班,选取经家长知情同意参加研究的2 122名7~18岁儿童,测量身高、体重并采取血样,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儿童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样本血清中的25-(OH)-D3的含量.结果 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7.2%,肥胖检出率为11.3%.儿童血清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51.46 nmol/L,男生为51.36 nmol/L,女生为51.51 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P=0.72),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5.85,P<0.01).维生素D缺乏率与不足率分别为33.9%,14.3%,且维生素D的缺乏率和不足率均在12岁时最高.随着体重的增加,儿童维生素D水平逐渐下降,肥胖组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为32.8%,高于超重组与正常组的18.4%和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控制年龄与性别后,儿童维生素D含量与超重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0~14岁儿童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为本地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1 000例0~14岁的儿童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 25-(OH)D]水平。结果 25-(OH)D缺乏及不足者634例(63.4%);25-( OH) D水平充足者366例(36.6%)。0~1和1~2岁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最高, 2岁后儿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0.01)。0~7岁男、女童血清 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7~14岁组儿童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25-(OH)D水平夏>秋>春>冬, 冬季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检出率为70.29%, 高于其他季节(P<0.05)。结论 0~14岁儿童 25-(OH)D平均水平低下, 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 特别是在冬季和年长儿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并分析龙泉市2~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选取龙泉市妇幼保健所健康体检2~6岁儿童进行血清25(OH)D测定,并分析不同性别、季节和骨密度儿童的维生素D缺乏状况。结果 3 582名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59.17±21.69)nmol/L,不同年龄组儿童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检出率为24.96%,其中女童为29.68%,高于男童的19.86%(P0.01)。冬春季节儿童维生素D缺乏检出率为42.94%,高于夏秋季节的2.27%(P0.01)。骨密度不足儿童维生素D缺乏检出率为55.34%,高于骨密度正常者的18.62%(P0.01)。结论龙泉市儿童维生素D缺乏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骨密度不足者,应适量补充维生素D,增加外出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太原市1 050名0~14岁健康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1 050名健康儿童的25-(OH)D水平,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太原市1 050名0~14岁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31.04±10.42)ng/ml,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维生素D水平逐渐下降,不同年龄组儿童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4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最低(23.13±7.70)ng/ml。随年龄增加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逐渐上升(P0.01),2岁以下儿童无缺乏。春季儿童维生素D水平最低(26.25±9.53)ng/ml,冬春季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高于夏秋季(P0.01)。结论太原市1 050名儿童中2岁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良好,2岁儿童在冬春季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岁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体格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5月于本院体检的460名1~6岁学龄前儿童临床资料,检测所有受试儿血清25-(OH)D水平,记录不同年龄患儿(1~3岁幼儿和4~6岁学龄前期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率差异。将460名儿童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n=248)和正常组(n=212),比较两组儿童平均身高、体重的差异;血清25-(OH)D水平与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的关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评估。结果 1~3岁的幼儿血清25-(OH)D水平为(78.65±13.38)nmol/L,显著高于4~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54.27±12.95)nmol/L,且维生素D缺乏率(11.17%,21/188)显著低于学龄前期儿童(18.38%,50/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维生素D缺乏组儿童平均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检测结果 [(98.67±3.83)cm、(15.63±1.96)kg]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106.83±4.15)cm、(18.35±2.0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6岁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D水平检测结果与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1~6岁学龄前儿童血清25-(OH)D水平同其体格发育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南京市0~3岁婴幼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并研究其与贫血的相关性,为儿童贫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儿童保健门诊2017年8月-2019年10月共1 143例常规体检的0~3岁婴幼儿,对其末梢血25-(OH)D、血红蛋白(Hb)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各年龄段25-(OH)D水平与Hb的相关性。结果 1 143例0~3岁婴幼儿25-(OH)D平均水平为(79.03±25.71)nmol/L,其中缺乏者113例(9.88%),不足者451例(39.46%),充足者579例(50.66%);不同年龄段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6,P<0.01),以2~3岁组水平最低;贫血者122例(10.67%),非贫血者1 021例(89.33%),25-(OH)D缺乏组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充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61,P=0.004);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25-(OH)D水平与Hb在0~、0.5~、1~2岁组均存在正相关性(r=0.288,0.274,0.123, P<0.05),2~3岁组未发现相关性(r=0.080,P=0.264)。结论 南京市0~3岁婴幼儿25-(OH)D总体缺乏和不足率较高;0~2岁年龄段婴幼儿25-(OH)D水平与Hb存在正相关性,提示25-(OH)D缺乏可能影响Hb的生成,与婴幼儿贫血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了解广州市儿童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甲状旁腺素(PTH)的关系,为减少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的发生和改善儿童骨骼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对2015年广州市某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的976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甲状滂腺素(PTH).结果 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90.67±36.55) nmol/L,其中男童为(90.14±34.89) nmol/L,女童为(91.33±38.58) 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率及不足率分别为11.37%和25.3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47,P<0.05),血清25(OH)D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352,P< 0.05),维生素D缺乏率及不足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x2趋势=68.909,P<0.05).儿童血清PTH平均水平为(2.38±1.29) pmol/L,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儿童血清PTH水平均高于维生素D充足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27,P<0.05).血清25(OH)D水平与PTH呈负相关(r=-0.149,P=0.000).结论 广州市0~16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及不足率较高,年长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年幼儿童差,血清25(OH)D与PTH水平呈负相关.应采取合理措施改善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咸宁市糖耐量异常孕妇与正常孕妇维生素D缺乏情况,探究维生素D缺乏对新生儿的影响及相关预防对策。方法随机抽取咸宁市3所医院322例孕24~28周糖耐量异常孕妇(糖耐量异常组)及390例糖耐量正常孕妇(糖耐量正常组)为受试对象,均予以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维生素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情况;两组受试孕妇均随访至分娩,比较其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结果 (1)分娩前,两组受试孕妇血清25(OH)D水平均较入组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515、30.236,均P0.05);糖耐量异常组孕妇入组时及分娩前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糖耐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531、21.148,均P0.05)。(2)糖耐量异常组受试孕妇维生素D不足率及缺乏率分别为49.07%和44.10%,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组的38.21%和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86、100.319,均P0.05)。(3)母体糖耐量异常且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母体糖耐量正常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94、25.905,均P0.05);两组中母体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也显著低于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32、7.175,均P0.05)。(4)两组母体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5、1.611,均P0.05)。两组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P0.05),但维生素D缺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8,P0.05)。母体糖耐量异常且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维生素D缺乏率均明显高于同组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和母体糖耐量正常且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362、38.403、51.198和88.004,均P0.05);母体糖耐量正常的新生儿中,母体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维生素D缺乏率均显著高于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711、22.578,均P0.05)。结论咸宁市孕妇普遍存在孕期维生素D缺乏情况,且糖耐量异常孕妇维生素D缺乏风险较正常孕妇高,可能影响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增加先天性佝偻病发生几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