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癌及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AFP) mRNA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外周血样本(5 ml) 分别采自32例原发性肝癌、23例肝炎肝硬化、6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及16例健康自愿受试者,外周血有核细胞AFP mRNA采用PCR辅助转录滴定系统(PATTY)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65.6%(21/32),AFP mRNA水平为(1.6×106±34.4) copy/μg RNA,外周血AFP mRNA水平与门静脉癌栓及是否存在肝外转移明确相关(P<0.05),与肝癌大小、分化程度及血清AFP浓度无关.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8.7%(2/23),AFP mRNA水平皆为1×103 copy/μg RNA,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癌患者(P<0.01).其余受试者外周血AFP mRNA全部阴性.结论:外周血AFP mRNA定量检测有助于循环肝癌细胞与肝细胞的相对区分,高水平AFP mRNA可作为循环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水平仅与门静脉癌栓及是否存在肝外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136例共164个肝实质占位病变进行Doppler彩色血流成象(DCFI)的研究,其中原发性肝癌99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血管瘤25例,其他5例。研究表明肝内占位在DCFI上表现为内部及内缘出现彩色血流,可呈短线状、长线状、树枝状、簇状及“掌形”等。结果表明,DCFI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98.33%)、特异性(95.45%)及准确性(97.56%)均明显高于单纯的二维超声(P<0.005),因此,认为DCFI可作为超声诊断肝占位性质的特异性手段。  相似文献   

3.
1980~1990年,作者收治原发性肝癌660例,手术切除124例(18.8%)。术后肝内复发者32例(肝内复发率25.8%),2 年以内复发者占93.8%。93.7%合并肝硬化,15.5%并发门脉高压症。复发肝癌中4例(3.2%,4/124)行再切除,术后生存平均26.8月;22例行B超引导肝癌复发灶无水酒精注射术,术后8例死亡,平均生存8.5月;10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或肝动脉结扎及插管化疗,术后生存平均16.8月,对照组仅4.5月。复发癌再次外科治疗以再切除术为首选(术后生存26.8~42.6月),成为继小肝癌切除,大肝癌二期切除后提高肝癌切除疗效的第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 肝血流隔离下切肝术是肝脏外科新技术,我们应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1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5岁,最大59岁,平均40.1岁,小于30岁者仅1例。 2.病史资料:11例中10例有病毒性肝炎病史,另1例无明确肝炎病史,但手术及病理证实有结节性肝硬化,11例均为原发性肝癌,其中巨块型肝癌9例(左叶2例,右叶7例),第Ⅷ段小肝癌(3×3cm)1例,双原性肝癌(左叶肝细胞型肝癌,第Ⅷ段胆管细胞肝癌)1例。均合并结节型肝硬化,大体病理见肝硬化轻型  相似文献   

5.
陈逢梅 《华夏医学》2001,14(6):831-832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olopathy,HE)是严重肝病所致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HE大多有诱因可究 ,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 HE的关键。笔者就HE的诱因进行临床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75例 ,男 6 8例 ,女 7例 ,原发疾病为肝硬化 41例 ,均为失代偿期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 18例 ,酒精性肝硬化 2 3例 ;重症病毒性肝炎 13例 ,均为乙型 ;原发性肝癌13例 ,其他转移性肝癌 3例 ;胆管癌 2例 ;胆石症 3例。肝硬化、肝癌者的年龄为 34~ 93岁 ,重症肝炎者年龄为年龄 3个月至 6 3岁。1.2 肝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20例原发性肝癌、70例肝硬化、36例健康人的血浆 CH_(50)值。结果,各组 CH_(50)均数分别为肝癌组33.55μ/ml,肝硬化组18.03μ/ml,健康人组26.98μ/ml。前者显著高于后两者(P<0.01)。硬化型肝癌13例中4例和非硬化型肝癌7例中5例的 CH_(50)超过正常范围,但肝硬化70例中无1例 CH_(50)超过正常范围者。结果提示,血浆 CH_(50)的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洁  贾文霄 《新疆医学》1994,24(3):129-132
对76例肝内占位病变(其中原发性肝癌26例,转移癌11例,肝囊肿19例,肝血管瘤16例,肝包虫4例)的磁共振威像表现进行分析,发现97%的肝内占位病变T_1W呈低信号。作者提出:不论其它特征如何,T_2W不均匀性病变极可能为恶性;T_2W均匀、明显高信号为良性病变;重T_2W对于鉴别诊断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8.
肝卵圆细胞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卵圆细胞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癌干细胞"假说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肝病组(检测对照组、肝血管瘤组、良性肝病合并肝硬化组、肝癌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肝脏组织中表达Ck-7、Ck-8/18、Ck-19、C-kit、AFP肝卵圆细胞数。结果:Ck-7、Ck-8/18、Ck-19阳性的肝卵圆细胞在上述各检测组中均有表达,AFP阳性的肝卵圆细胞仅在肝癌组中表达。各组间表达的Ck-7、Ck-8/18、Ck-19、C-kit、AFP阳性的肝卵圆细胞数目随病变由良性疾病向恶性疾病变化而增加。肝癌组、肝癌合并肝硬化组间表达的C-kit阳性的肝卵圆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卵圆细胞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生长、细胞分化调控。  相似文献   

9.
张锐 《吉林医学》2010,31(10):1355-1357
目的: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umour abnormal protein,TAP)、AFPmRNA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TAP测定利用末梢血,借助特殊凝聚助剂,用显微镜观察特异形态凝聚物,按形态结果分为阳性、阴性及临界。AFPm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TAP阳性率为94%(47/50),明显高于肝硬化20%(10/50)及慢性肝炎10%(5/50)阳性率。16例AFP阴性TAP阳性率为81%(13/16)。6例肝癌手术切除2周后TAP逐渐转阴,而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则TAP不转阴,AFPmRNA早期肝癌Ⅰ期6例、Ⅱ期11例阳性,50例肝癌患者中72%(36/50)阳性,其中肝外转移阳性率100%(30/30),无肝外转移阳性率45%(9/20),慢性肝炎10%(5/50),肝硬化22%(11/50)。结论:TAP、AFPmRNA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恶变和肝癌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150例、肝硬化50例、肝炎50例、正常肝组织10例中Glypican-3的表达。结果:Glypican-3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肝硬化、肝炎和正常肝组织的Glypican-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3.33%(95/150)、34.00%(17/50)、28.00%(14/50)、0%(0/10),四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6,P< 0.05),且Glypican-3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χ2=13.07,P< 0.05)。结论: Glypican-3异常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常温下第一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操作简单,出血少,易于推广。本文就14例肝癌病人术中切口选择、肝脏的暴露以及较易损伤的血管(肝静脉、肝短静脉、下腔静脉)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进行了讨论,认为术中对肝脏进行“双合诊”是估计病肝是否能切除和预防术中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报道用色氨酸清除技术检测犬肝血流量。二室模型比一室模型更准确地反映色氨酸体内代谢过程,计算出的血浆清除率、摄取率、肝血流量都比一室模型准确,肝血流量测定与ICG清除技术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色氨酸无过敏反应,国产,价廉。本法操作简便,无创伤性,是一项较理想的检测肝血流量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肝癌化疗栓塞术后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情况。方法:针对我院50例接受TAE术治疗的病人,根据胆红素、转氯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白蛋白测定的结果,分析肝癌TAE术对肝储备功能的影响。对照组50例,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I)。结果:全部病人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某些肝功能指标高达治前水平的4—5倍,大部分肝功能在保肝治疗2w后恢复至治疗前水平。TAE组治疗后有5例2w后未恢复,其中3例肝功能持续恶化,直至肝衰竭死亡;而TAI组治疗后无一例出现肝衰。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而TAE组对肝功能的损害较TAI组严重,虽然大部分为暂时的,短时期能恢复,但要注意部分患者肝衰的存在,以便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B超引导下,切皮作肝穿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21例,疗效满意,无并发症,与手术引流疗法比较,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取得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37例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腹部超声(SUG)、CT、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分别检查37、22、12、4例,36例患者施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及残腔引流术,其中31例行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4例经胆囊管置引流管胆总管减压,1例行Roux-en-y胆总管空肠吻合术, 1例内囊摘除术后患者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清理胆道引流术.结果:SUG、CT、MRCP均能准确诊断包虫囊肿,对胆道扩张的诊断率分别为67.6%、77.3%、100.0%,ERCP对胆道扩张、胆总管内包虫内囊和(或)子囊碎片及包虫囊肿与胆管相交通的诊断率均为100.0%.术中胆瘘口缝合的19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后残腔胆瘘,而未缝合的17例中8例出现胆瘘, 缝合者平均住院10.9 d, 未缝合者平均住院18 d (P<0.05).结论: MRCP检查对高度可疑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患者具有诊断准确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该病有确诊意义,而且可对该病术后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治疗.缝合胆瘘、胆道减压是治疗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简单、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方法,而术中胆道造影和胆道注射亚甲蓝是发现胆瘘口的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65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肝静脉及肝静脉主干的长度,并计算它们的变异系数,探讨了选择性肝静脉插管的解剖学因素,为肝内门体分流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ICG)在体内主要由肝脏清除,以往用ICG的清除技术测定肝血流量,都需作肝静脉插管。本文报道了用ICG的清除技术非侵入性的检测犬的肝血流量的研究结果,提示采用药代动力学二室模型计算肝血流量的方法可不需作肝静脉插管,费时少,操作简便,结果较精确,因而方便临床实际应用,是一种较好的定量估价肝血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5 4例小肝癌的诊断与手术切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近 10a来收治经病理证实的 5 4例小肝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情况。其中无症状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B超、CT发现 2 9例 (5 3 7% ) ,AFP >2 0 μg/L占 46 2 %。 5 4例均行非规则性肝切除 ,其中肝局部切除 36例 ,肝段切除 8例 ,肝叶切除 6例 ,肝切除 +脾切除 +断流术 4例 ,肝叶切除 +门静脉取栓术 3例 ,术后复发再切除 5例。结果 :5 4例小肝癌术后 1、3、5a生存率分别为 98 1%、74 6 %、6 0 2 %。术后 2a复发率为 2 7 3%。结论 :AFP、B超是发现小肝癌的首选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肝癌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1982~1987年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50例,其中手术切开引流27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23例。文中通过两种治疗方法比较,侧重就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之优点谈了看法。认为此种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费用低、手术创伤小、便于掌握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血清胆碱酯酶与慢性肝病临床和病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瑾滨  徐磊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16-1117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胆碱酯酶(CHE),观察各临床分型肝病、肝组织炎症分级及肝纤维化分期的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方法采用丁酰硫代胆碱法对192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CHE活性检测。结果不同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轻度CHE(7730.6±852.4)U/L,中度(6587.5±920.0)U/L,重度(5068.9±813.6)U/L,三者与对照组(8520.3±920.6)U/L比较P〈0.05;肝硬化CHE(2882.1±810.5)U/L,慢性重型肝炎CHE(2583.2±807.0)U/L,两者与对照组比较P〈0.01。肝组织炎症不同分级患者血清CHE分别为G17815.9±925.6,G26888.2±953.4,G35470.6±1088.7,G42604.0±1015.7。G2,G3,G4与G1相比P〈0.05;G4与其它组相比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不同分期病人血清CHE分别为S08043.5±985.3,S16888.2±953.4,S25598.7±1054.6,S33841.2±1179.5,S42518.4±1028.9。S2,S3,S4同S0、S1比较P〈0.05,S4与各期比较P〈0.01。结论血清CHE活性与肝脏病变程度及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血清CHE可用于慢性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血清CHE是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变化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